语文,不能丢失“语文味”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x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语是我们的国语,而语文,作为我们的国语的“脚本”,却并不被人看好,不讲学生了,就连教它的老师也越来越没有兴趣,甚至还会“生厌”,语文学科的地位似乎快低到“老九”“老十”的位置了。这里面除了有大环境的教育困局的因素所致外,还有语文本身的“方向迷失”与“主体丢失”的原因。这里所说的“方向迷失”主要是指过多地追求某种“创新”,而导致莫衷一是的混乱局面出现,这一话题在此不去详谈。单就“主体丢失”来说,主要是指我们的语文学科最具自己“特色的东西”在慢慢丧失,沦落为与其它学科一样,只埋头于“理解、思考、训练”的过程中,让语文教学,失去了它最应该有的“语文味”。那么,假如要我们去找寻一下不该丢失的东西,什么才是语文“最有味”的呢?
  一、基本功积累的语文味
  何以产生语文?这虽无从考证,但我想,首先需要能够识字,再到能够识词、识句,然后才能往下一步去深化,这大概是大家都不会否定的认识吧。这其实是学习语文的第一步,这难道不是我们语文老师所从事的语文教学的第一步吗?小学自不必说了,那么就中学阶段,这一步要不要了呢?回忆前十年的语文教学的情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可能是比较明确的“否定”,为什么呢?因为课改的精神勃发,创新的轰轰烈烈,再这样去强调字词,甚至课堂上再有字词教学这一环节都会被贴上“死板”“守旧”“传统”的标签,由于被这样一些冒似先进的教育理念、前卫的教学方法所疑惑与迷惑,而让语文走上了追求“光鲜亮丽”的道路上。就像塑造了华丽的T台,调动出最美的灯光、音响,创造最美的背景,极尽可能地去让人去享受视觉、听觉等的感觉器官刺激、心灵放纵,追求一种容量的放大、速度的提高等,但像这娱乐场一样的场景,除了当时的愉悦、兴奋之外,过后感觉到的是“空落落”的,而且从此以后,让人不免心浮气躁起来,很难有“静心”“耐心”于本职工作了。我们的语文教学似乎就经历过这样的波澜。再看看我们现在的中学生的出笔写字,可能“错别字先生”越来越多,而且,他们还会越来越会对自己的这一缺点“不屑一顾”“不以为然”。还有,再看看他们的写出来的字,十有六七让人看起来很“扎眼”,潦草得像唐代张旭的草书,横七竖八得像“鸟巢”一样。还有,假如你到中学去实地调查一下,你会看到学生拿笔写字的姿式,可能有半数以上不正确。这些,绝不是数学、物理、化学等课上所要传授的知识,也不会是政治、历史、地理等课上所要强调的重点,它是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之一!这样一看,它既然是语文学科所“特有”的东西,那么我们也就应该把它突出出来,把它上出“语文味”。
  识字、识词,写字,这些都是语文的“基本功”,单就中学语文来说,对它的强调不可能再像小学低年级那样那么专一、单一,而是跟随在课文中、结合于课文分析中提醒与强调即可。除了偶尔的生字需要提醒外,更多的还是对多音字、形似字等易读错、写错的字辨别与强调,同时还当对成语等词语理解与使用的积累的提醒。这些只是课文教学中的一个小小的部分,只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小小的环节,有时甚至只是顺便提醒一下即可。而倡导认真、工整地写字,并能写一手好字,倒是课外功夫需要下不少,而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体现,比如通过何种方式、手段等来培养兴趣,保证监督执行的落实等,这倒是需要体现于自己的教学整体安排中的。这些虽不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但却不能忽视,更不该排斥。
  二、课文诵读的语文味
  假如说上面所讲的基本功的积累是语文学科的“语文味”之一,那么课文的诵读当是语文最有“语文味”的了。
  不讲古代那样的私塾老先生们的摇头晃脑、如醉如痴的读与诵的好笑,不讲当代语文教育也突出强调经典诵读的重要,单讲语文课堂上最让人赏心悦目的地方,便就是听课文有感情的诵读了。是啊,课文一般都应是文质兼美的——有的是着重于感情方面,或是浓郁芬芳,或忧郁凄切,或是含蓄悠远;有的是着重于思想方面,或是积极乐观,或是辛辣无比,或是哲理深邃;有的着重于语言方面,或生动精彩,或清新雅致,或淡然绵远……这么美的课文如何才能领略到其中的美来呢?那只有通过“读”了!只有通过读,才能更好地聆听到那语言的优美与韵味;只有通过读,才能更真地享受到那激荡着的澎湃情或蕴含着的温婉意;只有通过读,才能更好地领悟到包含在语句当中那对生活、社会、人生等之思的深刻与高明……述之听觉,总最能更好地刺激意境的产生,同时也能更好地带动理解、识记的效果生成。有的时候,只需读一读,并不需要多讲,一切在“不言之中”皆可明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古训不讲的就是此理吗?况且,这样做了,我们的语文课堂还会沉闷吗?从我多年的观察与自己二十多年的从教经历来说,在课堂上朗读课文(无论是师读还是生读)时,绝对比老师在那分析课文时,学生打瞌睡的少,甚至这两者的比率是0:X。这么有“味”的语文课堂,谁还会睡觉呢?这大概也正是数理化老师们最羡慕的原因——比他们那只是题目、讲解、训练的“三步曲”要有声有色得多了。一些下去检查的领导们爱听语文课,除了因为语文是大家都能“听懂”的学科原因外,大概能听到课堂上文与声俱美的朗读是他们最大的期待吧。
  可是,看看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还保留着多少这种特有的“语文味”?打着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旗号,以“增加课堂教学容量”为表现,为了能节约时间,更好地利用每一分钟,以完成课堂教学的内容,不惜以牺牲课堂上对课文的“诵读”为代价(最多只是匆匆的以默读为主的速读),把语文课堂变成了不再是“书声琅琅”的课堂,而成了“哑巴课堂”或只是师的口若悬河地说的课堂,或只是一种答记者问式的师生互答互问的课堂。把本来是一场可供享受的“听觉盛宴”,变成了一堂只是枯燥分析的“听觉暴力”,把课文本来从整体上才能感知出的美轮美奂的美,被这样设问、那样分析而肢解得七零八落,以至于让原本的作者都会被搞得“一头雾水”“摸门不着”。文若无声,即使美也只能称得上中品,因它没发挥出应有的感染力、穿透力;文若有声,才能称得上为上品,也正是能“留声”的文,所以才代代传承,也才慢慢浸润为“经典”。我们的语文课堂,不正是要为这样的文章提供“留声”的地方吗?只以分析、训练为手段的语文课堂,绝对不是语文的“正宗”,那是“去语文化”“失语文味”,注定不会走远!   三、写作品赏的语文味
  除了听读课文为课堂上学生的喜好外,听读自己的文章那更有一番激动与期待了——课文是好,但毕竟是别人的,况且那些名家们咱可比不起,显得还是有些距离之感的;但自己的文章(或是同伴的文章也可,都“一个战壕的”“一个层次的”)即使还不是太好,但能被老师当作“范文”来读一读,那绝对激动得有些“hold”不住。
  语文教学中,还有一个重大的任务就是“写”了。而说到写,特别是当学生的,猛一下子可能会生出“反感”或“畏惧”来,但稍微冷静一下,有时候也会让人有“向往”与“期待”的呢——这便是写作的品赏所带来的效果。若总是带着一种任务或压力的心境去完成某件事,常常免不了焦虑在其中,但若能充分彰显完成某件事的过程或结果,并能以欣赏的姿态去享受,那么,这件所办的事或所从事的工作,就会有另外一种心境待之了。写作,就如同此理。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的老师们大多都只为了赶进度,而将90%的时间与精力用于课文的阅读分析中,作文教学只是一种随机而安的“应付之作”,多数还都是放在课外进行,真正课堂上用于写作的课时很少很少,而能在课堂上进行学生习作品赏的课时更是少之又少——无论是写好还是写坏,大都是完成了一学期几篇作文的任务为了事,不存在去精益求精的“深究”了。这,当然会让语文中的写作教学沦为苦差事,更谈不上有“语文味”了。写作的水平提高是个复杂且漫长的过程,主要还是慢慢激发出学生的兴趣,而兴趣的培养就需要迎合他们的心理——渴望受重视、被表扬,希望能展示出自己的风采与特长等。对学生作文的品赏,就是对学生的“创作”的品鉴,也就是给他们获取“被表扬”“被欣赏”的机会。语文老师们,请不要小看你的这“不经意”的一个举动,可能就会在学生的心中播下一颗文学的种子。细心的人一定会发现,学生最爱上的课,其实就是作文讲评课。课上,他们会瞪大眼睛看老师手里拿的作文本有没有自己的,更会在心里暗暗想:今天老师会读哪些同学的作文?我的会不会在其中呢?有一点忐忑,还有一点期待,这心情绝对会让这节课成为最有兴趣的一节课。每听完老师读过一位同学的不错的作文,那不由自主而发出的掌声就是最好的证明。老师读得带劲,学生听得兴致,一节课下来,没读几篇就下课了,不少学生未免“一声叹息”而有些失望——没有听到读自己的——师与生也总为没有把更多的好作文都读一读而遗憾。假如下一步,能将这些有亮点的习作再作修改润色,再向报刊推荐发表,那就甚至可以成为写入学生人生当中“里程碑式的事件”了。这样的课堂,虽没有什么“创新”可言,但绝对是“高效”的,这是其它学科的课堂所达不到的,应该说是最有“语文味”的。
  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那么,就应当遵循学科的本质、内涵,体现自己的特质,上出自己的“味道”。以上这些,其实可视为语文的“原味”。因为语文学科是比其它学科最具有复合性要素并体现综合性素质,所以,赋予它的本质、特性等比较多,也就因此或遮蔽,或掩盖,或冲淡了它的独特之味,我们当静下心来,耐着性子,才能咂摸出它应有的独特之味,再去烹饪它时,好对质选料,烹出我们语文所特有的“语文味”,不要让它再成为国人学习当中的“鸡肋”。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第四十八中学)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微课模式是随着这几年电子通讯的模式逐渐发展起来的,是以现代的视频传播媒介为载体,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应用。高中语文作为高中阶段学习的一门重点科目,苏教版教区率先在教学中引进了微课的教学方式。本文主要介绍了苏教区微课方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情况,提到了概念、应用模式、使用的现状和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逐渐探索出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微课 高中语文教学 应用 模式 问题  引言  “
【内容摘要】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不但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本文着重从教师——学生 ——课堂三个因素论述了如何进行情感培养,使之成为数学课堂的催化剂,最终达成高效的数学教学。  【关键词】数学教学 情感培养 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们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规定了学生的一切东西,唯独忘记了一种东西——幸福”。因此,新课程标准在评价中明确
【内容摘要】认真对待每堂数学复习课,最大限度的利用时间,最大化的获取效益,让每堂复习课的时效性最大化,需要老师和每个学生的共同努力。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高中数学 复习课 实效性 研究  高中数学,是令许多学生头痛的一门课程,在数学课堂上有许多学生听不懂老师的授课内容,为此苦恼不已。其实高中数学并没有想象的这么难,但是基础薄弱的学生就是没有办法完全掌握一堂课的内容。俗话说,课堂十分
班主任工作是一本“难念的经”,每天和学生打交道,工作是琐碎的、繁重的,有欢乐、有自豪、有欣慰,同时也伴随着烦恼和劳累。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教育才富有实效性。那些学习、思想、行为等方面存在一些偏差的学生,即问题学生,他们往往被忽视、被冷落,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错过一个教育机会,说不定就错过学生的一辈子。  开学不久,在夜自习值班的晚上,我正在教室的走道里巡视,有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产生了一大批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正处在身体和心理成长的重要阶段,但长时间的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的心理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本文就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农村 留守儿童 心理疏导 健康成长  一、引言  农村留守儿童主要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到城市打工,将自己的孩子交给亲朋好
【内容摘要】众所周知,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之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位,直接影响着阅读教学的成败。然而,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之中,教师并未真正重视阅读教学,阅读教学也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本文就在此背景下,以初中语文为例,探究了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有效性策略的具体措施,旨在推动初中语文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有效性  阅读,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
【内容摘要】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象引起各方人士的诟病。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若能做到“少教多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通过巧妙的设问、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及学生广泛地课外阅读,能较好地解决教学低效的问题。  【关键词】阅读教学 少教多学 有效性  早在1978年,吕淑湘先生就在《人民日报》上批评我们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是“少、慢、差、费”,我们的学生在中小学学了十来年的语文,花费了
【内容摘要】高中阶段是人生的黄金时期,这一阶段不仅是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期,也是增长知识和才干的重要时期。高中阶段又是一个特定的年龄阶段,其心理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具有明显的独特性和过渡性。这一阶段课业负担加重,竞争日益激烈,自身思维意识发展,比较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因此,班级管理者应当特别注重考虑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作用。  【关键词】自我认识 阳光心态 人际交往
【内容摘要】散文强调形散而神不散,散文教学也应当追求形散于书外而神聚于学生的思路。以选修教材中的散文为基础,沿着该散文的思路向书外发散,让学生在对文本的比较中获得认知,这样不仅可以拓展散文教学的空间,也能够抓住散文教学的根本。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散文选读 形 神  散文强调的是形散而神不散,这赋予了散文教学以较大的空间(尽管实际教学中常常囿于应试而难以抵达应有的空间),苏教版选修教材中,涉散文
【内容摘要】古语云:“学而不思则罔”“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读书无疑者,需教其有疑”,先哲的思想和言论指出了设疑的重要性。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材内容,抓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巧妙设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关键词】数学教学 设疑 创新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  教学是问题垒成的思维之山,在数学中疑问无处不在。疑能激趣,学贵有疑。通过设疑,可以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