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低年级学生限于识字量和理解能力,在读题理解时会遇到困难,尤其是面对新题型的时候,学生的读题审题能力尤为重要,在实际教学中,低年级教师要从引导学生读题开始,让他们掌握读题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在经历和尝试过程中逐步积累读题审题的方法策略,推动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思考问题,这样会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更有效。
【关键词】低年级数学;读题;审题策略
低年级学生因为识字量有限,加上理解能力还有所欠缺,所以在学习中经常要依靠家长和教师来读题,甚至是给出方向上的暗示,但长此以往,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会因为自主读题的淡化而削弱,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给学生自主读题和审题的机会,让学生在读题审题的过程中逐步累积必要的经验,掌握读题审题的技巧和方法,推动学生的数学学习走向独立,这对于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是有帮助的。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结合图示,强化猜想和联系
低年级学生识字量有限,虽然低年级的数学题文字也比较简单,但是孩子还是会遇到不认识的字。在遭遇这种情况时,学生不能仅仅依靠他人来理解问题,因为过度的依赖会让学生依赖他人,会让学生习惯于在别人的暗示中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从培养学生的角度来看,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独立自主的空间,给学生成长的机会。在具体学习中,我们发现低年级学生的问题呈现离不开图,所以当学生在读题时出现障碍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观察图、揣摩图,从而将文字和图示联系起来,猜测问题的意思和指向。
例如在一年级“10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如下图)。
我首先引導学生自己读题,第一遍读完之后我问哪些学生读懂了,在读题中遇到了什么困难,一些学生表示其中有一个不认识的字——集,于是我组织学生交流这个问题,一个孩子站起来回答:“我在观察题目中的图时发现这是一张邮票,所以我猜想这个词是收集(ji)的意思。”还有孩子表示即便不认识这个字也可以理解题目的意思,因为题目中告诉我们两次一共收集了50张,这个50是第一次和第二次的和,而后面一句话告诉我们,第一次收集的是30张邮票,所以要求第二次收集的邮票,只要用一共收集的减去第一次收集的就可以了。
其实低年级教材中图文并茂的形式是最常见的,有的孩子在读题的时候不注重观察图,只盯着文字,那么在文字中出现生僻的字时,学生容易一筹莫展,在引导学生读题,教会学生读题技巧的时候,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结合图来理解题意,来猜测题目的意图,这样即便在题目中出现一些生僻的字,学生也大概能猜测出题意,同时在抓住了图与文之间的联系之后,学生结合图来理解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也会变得轻松许多。
二、减少依赖,适时给予学生帮助
低年级孩子的读题和审题训练是一个重要的工作,缺失了这个步骤,学生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强,所以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要掌控到位,既给学生时间和空间,又能适时给学生以点拨和帮助,帮助学生最高效地累积经验,让学生加强读题能力和审题能力。
低年级孩子在读题中有很大可能遭遇困难,在读题的时候,学生需要在自主读题的时候读懂题目的意思,尽可能地收集数学信息。在学生读题的时候,可能会出现读得比较慢的现象,对此教师要保持耐心,因为学生的读题能力的提升需要一个过程。在学生读题的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多读几遍,第一遍读题的时候可以先认字,尽量读正确,不读破句,不添字漏字。第二遍读题的时候孩子就应该在脑海中理解文字的含义,从中收集相关的数学信息了,对于学生读不懂的地方,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帮助,可以先引导孩子猜一猜这里的意思,然后再读一遍,让学生印证自己的猜想是不是正确。到了第三遍读题的时候,教师就要要求学生寻找题中的数量关系,以此来尝试分析问题了。这样经历多次读题过程,学生在每一遍中都有哪些收获,这对提升他们读题审题的信心也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在教学“求减数的简单实际问题”中,教师出示情境图和问题之后,引导学生先自由读题,把不认识的字画出来,告诉同桌,教师则注重倾听,收集学生不认识的字,然后在第二遍读题前,教师只读了题中的生僻字,就引导学生尝试流利地读题,并让学生与同桌和前后同学比一比谁读题读得更好,一些学生在第二遍读题的时候已经能抓住重点,将重要的信息重读了。到了读第三遍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在读题的时候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猴爸爸带给我们几个信息?具体是什么?2.要解决什么问题?学生在读题的时候很容易找到题中的两个信息:摘了28个桃子,还剩7个。至于要求的问题则更加明显:小猴子吃了几个桃子?在三次读题之后,教师指名学生来回答这个问题,这时,学生已经很好地建立了问题的模型,找到了题中的数量关系,顺利地用减法解决了问题。
聚焦这个问题的教学过程,读题也是一个重点。在案例中,光是学生读题就重复了三遍,但是每一遍读题的时候,重点不同,要求也不同。显然,学生经历了三次读题过程,对于怎样读题,读题的时候要做什么,要重视些什么都有了足够的认识。在初读问题时,学生没有理解通透,对问题和条件还存在疑问,这些都是正常的现象,有了经验之后,学生会在读不明白的时候自觉多读几遍,而不是等待教师或者家长的帮助,在他们读懂了题目的意思之后,学生关注的焦点就是怎样来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问题本身了。所以从这个案例中可见,教师的退一步会给学生以成长的空间,会让学生在读题能力上前进一步,能让他们逐渐减少依赖,促进他们读题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提升。
三、授之以渔,推动学生技巧提升
学生读题的能力与是否有好的方法相关,在引导学生自主读题的时候,教师要注重通过各种手段授之以渔,让学生真正掌握读题的方法和技巧,为学生审题打好铺垫,比如在学生读题之后,我们可以组织学生交流读题过程中的体验,发现了什么,积累了哪些读题的经验,或者说一说读题的困难,自己解决这些困难的经验有哪些,这些对学生而言都是宝贵的财富。 例如教学“100以内的加法”时,我有意改编了教材中的情境图(如上图),先要求学生独立读题,然后组织了学生的交流。我先提问学生要求什么问题,学生很快说出“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子”的问题,然后我追问学生已经知道了哪些条件,有的学生只发现了小猴子告诉大家的“已经摘了23个桃子”的条件,所以他们觉得这个问题不好解决,还有的学生结合问题想到要求“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子”的问题,就要知道树上现在有多少个桃子,所以学生到图中找一找、数一数,发现其实还有一个条件隐藏在图中。在交流过程中,原先没有读懂题目的孩子是有很大收获的,起码他们知道了读题的时候不是只读题中的文字,也要去关注图片中的信息。其实这个过程也是学生审题的过程,因为要知道原来树上有多少个桃子,就应当知道现在的桃子数,已经摘掉的桃子数,即减少的数量,学生通过问题来回溯题中的条件其实也是一个审题的过程。
在这个案例中,教者是改编了例图的,因为教材呈现的例图中有树上还剩下5个桃子的信息,但是考虑到学生练习和测试卷中经常会遇到类似的问题,教者就从帮助学生读题的角度出发,将这个文字信息隐藏了,正是因为这样,学生有了一个发展读题能力、提升读题经验的机会,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体会到仔细观察图、收集相关信息的重要性。对学生而言,这些经验都是提升他们读题能力的关键所在。
四、突出实效,推动学生比较和交流
读题方法和审题过程的交流也是推动学生读题、审题能力提升的关键环节,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突出实效,让学生在交流中掌握更先进的读题方法,在比较中发现自己和别人在读题审题时的细微差别,在这样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成长。
其一,在读题的时候,学生因为缺乏整体意识,习惯于看到什么就读什么,所以在组织学生交流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以及怎样来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推动学生重现读题过程,比较不同的读法和不同的理解对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作用是不是有差别,例如有的题中出现的信息是几个不同的角色提出的,在读题的时候应该按一定的顺序来读,否则学生在读题后还要对信息加以整合。在交流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发现,一旦在审题的时候出现理解不清的问题,就可以反复读题,或者将题中信息的顺序换一换,这样学生就能在比较中体会到这种读题的技巧。其二,在比较中学生可以发现一些同学的好的方法,比如在读题的时候画出关键的字、词、句,这样可以推动读懂、读通题意,比如“一个书包比一本书贵多少元”,有学生不认识这个“贵”字,那可以先将这个字画出来,然后结合题中书包和书的单价,学生大概率可以体会到贵的含义就相当于“多”。
总之,低年级学生的读题和审题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一个成长的过程,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读题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科学的态度,这样才能真正推动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为他们更好地学习数学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生容.浅谈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策略[J].当代教研论丛,2017(05):71.
[2]张国忠. 怎样培养低年级学生数学审题能力[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論文成果选编 第十一卷[C].中国教育教学丛书编委会,2016:2.
[3]吉婷.培养低年级学生读题和审题能力例谈——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教学为例[J].小学教学参考,2015(29):24-25.
【关键词】低年级数学;读题;审题策略
低年级学生因为识字量有限,加上理解能力还有所欠缺,所以在学习中经常要依靠家长和教师来读题,甚至是给出方向上的暗示,但长此以往,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会因为自主读题的淡化而削弱,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给学生自主读题和审题的机会,让学生在读题审题的过程中逐步累积必要的经验,掌握读题审题的技巧和方法,推动学生的数学学习走向独立,这对于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是有帮助的。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结合图示,强化猜想和联系
低年级学生识字量有限,虽然低年级的数学题文字也比较简单,但是孩子还是会遇到不认识的字。在遭遇这种情况时,学生不能仅仅依靠他人来理解问题,因为过度的依赖会让学生依赖他人,会让学生习惯于在别人的暗示中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从培养学生的角度来看,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独立自主的空间,给学生成长的机会。在具体学习中,我们发现低年级学生的问题呈现离不开图,所以当学生在读题时出现障碍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观察图、揣摩图,从而将文字和图示联系起来,猜测问题的意思和指向。
例如在一年级“10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如下图)。
我首先引導学生自己读题,第一遍读完之后我问哪些学生读懂了,在读题中遇到了什么困难,一些学生表示其中有一个不认识的字——集,于是我组织学生交流这个问题,一个孩子站起来回答:“我在观察题目中的图时发现这是一张邮票,所以我猜想这个词是收集(ji)的意思。”还有孩子表示即便不认识这个字也可以理解题目的意思,因为题目中告诉我们两次一共收集了50张,这个50是第一次和第二次的和,而后面一句话告诉我们,第一次收集的是30张邮票,所以要求第二次收集的邮票,只要用一共收集的减去第一次收集的就可以了。
其实低年级教材中图文并茂的形式是最常见的,有的孩子在读题的时候不注重观察图,只盯着文字,那么在文字中出现生僻的字时,学生容易一筹莫展,在引导学生读题,教会学生读题技巧的时候,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结合图来理解题意,来猜测题目的意图,这样即便在题目中出现一些生僻的字,学生也大概能猜测出题意,同时在抓住了图与文之间的联系之后,学生结合图来理解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也会变得轻松许多。
二、减少依赖,适时给予学生帮助
低年级孩子的读题和审题训练是一个重要的工作,缺失了这个步骤,学生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强,所以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要掌控到位,既给学生时间和空间,又能适时给学生以点拨和帮助,帮助学生最高效地累积经验,让学生加强读题能力和审题能力。
低年级孩子在读题中有很大可能遭遇困难,在读题的时候,学生需要在自主读题的时候读懂题目的意思,尽可能地收集数学信息。在学生读题的时候,可能会出现读得比较慢的现象,对此教师要保持耐心,因为学生的读题能力的提升需要一个过程。在学生读题的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多读几遍,第一遍读题的时候可以先认字,尽量读正确,不读破句,不添字漏字。第二遍读题的时候孩子就应该在脑海中理解文字的含义,从中收集相关的数学信息了,对于学生读不懂的地方,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帮助,可以先引导孩子猜一猜这里的意思,然后再读一遍,让学生印证自己的猜想是不是正确。到了第三遍读题的时候,教师就要要求学生寻找题中的数量关系,以此来尝试分析问题了。这样经历多次读题过程,学生在每一遍中都有哪些收获,这对提升他们读题审题的信心也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在教学“求减数的简单实际问题”中,教师出示情境图和问题之后,引导学生先自由读题,把不认识的字画出来,告诉同桌,教师则注重倾听,收集学生不认识的字,然后在第二遍读题前,教师只读了题中的生僻字,就引导学生尝试流利地读题,并让学生与同桌和前后同学比一比谁读题读得更好,一些学生在第二遍读题的时候已经能抓住重点,将重要的信息重读了。到了读第三遍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在读题的时候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猴爸爸带给我们几个信息?具体是什么?2.要解决什么问题?学生在读题的时候很容易找到题中的两个信息:摘了28个桃子,还剩7个。至于要求的问题则更加明显:小猴子吃了几个桃子?在三次读题之后,教师指名学生来回答这个问题,这时,学生已经很好地建立了问题的模型,找到了题中的数量关系,顺利地用减法解决了问题。
聚焦这个问题的教学过程,读题也是一个重点。在案例中,光是学生读题就重复了三遍,但是每一遍读题的时候,重点不同,要求也不同。显然,学生经历了三次读题过程,对于怎样读题,读题的时候要做什么,要重视些什么都有了足够的认识。在初读问题时,学生没有理解通透,对问题和条件还存在疑问,这些都是正常的现象,有了经验之后,学生会在读不明白的时候自觉多读几遍,而不是等待教师或者家长的帮助,在他们读懂了题目的意思之后,学生关注的焦点就是怎样来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问题本身了。所以从这个案例中可见,教师的退一步会给学生以成长的空间,会让学生在读题能力上前进一步,能让他们逐渐减少依赖,促进他们读题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提升。
三、授之以渔,推动学生技巧提升
学生读题的能力与是否有好的方法相关,在引导学生自主读题的时候,教师要注重通过各种手段授之以渔,让学生真正掌握读题的方法和技巧,为学生审题打好铺垫,比如在学生读题之后,我们可以组织学生交流读题过程中的体验,发现了什么,积累了哪些读题的经验,或者说一说读题的困难,自己解决这些困难的经验有哪些,这些对学生而言都是宝贵的财富。 例如教学“100以内的加法”时,我有意改编了教材中的情境图(如上图),先要求学生独立读题,然后组织了学生的交流。我先提问学生要求什么问题,学生很快说出“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子”的问题,然后我追问学生已经知道了哪些条件,有的学生只发现了小猴子告诉大家的“已经摘了23个桃子”的条件,所以他们觉得这个问题不好解决,还有的学生结合问题想到要求“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子”的问题,就要知道树上现在有多少个桃子,所以学生到图中找一找、数一数,发现其实还有一个条件隐藏在图中。在交流过程中,原先没有读懂题目的孩子是有很大收获的,起码他们知道了读题的时候不是只读题中的文字,也要去关注图片中的信息。其实这个过程也是学生审题的过程,因为要知道原来树上有多少个桃子,就应当知道现在的桃子数,已经摘掉的桃子数,即减少的数量,学生通过问题来回溯题中的条件其实也是一个审题的过程。
在这个案例中,教者是改编了例图的,因为教材呈现的例图中有树上还剩下5个桃子的信息,但是考虑到学生练习和测试卷中经常会遇到类似的问题,教者就从帮助学生读题的角度出发,将这个文字信息隐藏了,正是因为这样,学生有了一个发展读题能力、提升读题经验的机会,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体会到仔细观察图、收集相关信息的重要性。对学生而言,这些经验都是提升他们读题能力的关键所在。
四、突出实效,推动学生比较和交流
读题方法和审题过程的交流也是推动学生读题、审题能力提升的关键环节,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突出实效,让学生在交流中掌握更先进的读题方法,在比较中发现自己和别人在读题审题时的细微差别,在这样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成长。
其一,在读题的时候,学生因为缺乏整体意识,习惯于看到什么就读什么,所以在组织学生交流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以及怎样来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推动学生重现读题过程,比较不同的读法和不同的理解对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作用是不是有差别,例如有的题中出现的信息是几个不同的角色提出的,在读题的时候应该按一定的顺序来读,否则学生在读题后还要对信息加以整合。在交流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发现,一旦在审题的时候出现理解不清的问题,就可以反复读题,或者将题中信息的顺序换一换,这样学生就能在比较中体会到这种读题的技巧。其二,在比较中学生可以发现一些同学的好的方法,比如在读题的时候画出关键的字、词、句,这样可以推动读懂、读通题意,比如“一个书包比一本书贵多少元”,有学生不认识这个“贵”字,那可以先将这个字画出来,然后结合题中书包和书的单价,学生大概率可以体会到贵的含义就相当于“多”。
总之,低年级学生的读题和审题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一个成长的过程,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读题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科学的态度,这样才能真正推动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为他们更好地学习数学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生容.浅谈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策略[J].当代教研论丛,2017(05):71.
[2]张国忠. 怎样培养低年级学生数学审题能力[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論文成果选编 第十一卷[C].中国教育教学丛书编委会,2016:2.
[3]吉婷.培养低年级学生读题和审题能力例谈——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教学为例[J].小学教学参考,2015(29):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