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可见,人文性乃阅读教学的灵魂。离开人文性,阅读将褪去生命的色彩,丧失人性的魅力,枯竭生活的源泉,毁灭艺术的创造。
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继工具性以后,人们关注最多的一大特性。人文是一种思想、一种理念,是人类的各种文化,涵盖了思想性、情感性、自我关怀、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精神文化的重视,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在《语文课程标准》有关人文性的表述中包括: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笔者之所以提出弘扬阅读教学的人文性,是想通过充满人情关爱的阅读教学,让我们的学生具有丰富的语文素养,多元的思维,独特的人格,美好的心灵,高尚的情操。
一、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当前,我们的阅读教材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髓,反映的是变幻多姿的社会、丰富多彩的人生情趣、深远广博的人类文明:有人文色彩的“事”——《大江保卫战》……有人文关怀的“情”——《爱如茉莉》……有人文积淀的“物”——《秦兵马俑》……有人格魅力的“人”——《海伦.凯勒》……有哲学启蒙的“理”——《最大的麦穗》……它们以深刻的思想、生动的形象反映生活,揭示人生的真谛,赞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往往以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于漪老师说得好:“如果打开汉字写的一本书,那就好像进入了一个画廊,一幅幅画争先恐后地向你的感官申诉它的喜怒哀乐。”(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文章不是无情物”,离开了人文的文章就不再是文章,离开了人文的阅读也不再是阅读了。如果阅读教学抽掉了人文内涵,只一味地训练语言文字,那么阅读教学就失去了生命而暗淡无光。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不断地帮助学生拓宽思维空间,提高创新能力,提高审美能力,让阅读成为学生情趣盎然的精神家园,让学生在阅读中度过美好的时光。例如教学《王冕学画》一文时,抓住“雨后荷塘”的美景让学生朗读,充分感知美景带给人的震撼。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美景,让学生说一说,此时,荷叶像什么、荷花像什么?说完之后又让学生想一想,面对此景,你想怎样赞美它?有的同学说他要写一首诗,有的同学说他要唱一首歌,有的同学说他要画一幅画……教师引导学生拓展了教材内容,教学生去感受美、欣赏美、赞颂美,让一篇很平常的课文焕发出了动人的人文色彩。学生们在了解王冕学画的艰辛之余,受到了美的感染与熏陶,也学到了表达赞美的方式。
我们说,阅读教学是生命的教学,它本身就栖居着烂漫和诗意,作者情意的表达就隐匿于语言文字的深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带着真挚的情感去体会语言文字,让我们的阅读教学处处流淌着感情,充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
二、营造和谐的课堂生态
热爱学生,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是搞好教育教学的首要条件和保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的精神负担,使学生在教师的尊重、爱护和鼓励中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地学习,主动地探索。所以,只有建立师生间、同学间的融洽关系和和谐气氛,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才能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的愉快情境中。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的不同思维角度、生活经历、理解能力和领悟能力决定了他们对同一作品的认识观点也不同,每个学生的认识都会存在一定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再者,阅读虽有一般的规律,但是面对不同体裁的文章,阅读主体的感受过程也会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以课改理念为指导,努力营造平等、尊重、理解、合作的和谐的课堂生态,以学生为友,尊重学生的感受、理解和宽容他们知识的缺乏。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有利条件,鼓励学生自读自悟、大胆提问,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动力,为每个学生提供表现自己个性与才能的机会。《三亚落日》是一篇精美的写景短文。文中活泼、清新的语言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个学生,教学中通过对诗一般的语言文字有感情地朗读品味,使学生了解了三亚落日的神奇景象,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当我让学生展示他们从网上下载的热带风光的图片时,大家都展出了有关三亚的风景图片。这时,一个学生没有展示风景图片,而是读了一段关于三亚环境保护方面的文字资料,其他同学立即阻止他。我立即引导学生:“你们难道不觉得这个资料很好吗?虽然没有图片那样直观、美丽,然而我们是否从中发现点什么?”老师鼓励的话语,满意的微笑,赞许的眼神,使孩子们感受到关切,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他们一下子说出了令我激动的答案:“三亚的美与三亚人们的环保意识是分不开的。”“要时时处处留心观察,美就在我们身边……”这样的课堂气氛,就像春天的细雨,冬日的暖阳,和谐而愉悦。学生如拂春风,如沐春雨,欣然奋发,兴味盎然,他们就会主动求知、主动参与、主动表现,智力活动处于高峰状态,阅读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三、注重独特的个性体验
阅读教学的人文性,顾名思义,首先要把学生当一个“人”来看,尊重其人格和发展的权利,并给予充分的信任。阅读教学不是简单的、规范化的、单一的、一致化的课堂传授,而是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以发展学生健全的个性、健康的人格。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内心旅途,是一个生命的体验和感悟的历程。学生的个性体验和感悟往往比外在的接受和学习更为深刻,它带着生命烙印,涌动着生命的激情。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这又决定了体验和感悟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阅读教学的人文性,应该重视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验、感悟,让学生在课堂上以一种无拘无束的心态走进课文,善于表达自己充满个性色彩的阅读感受。一旦从学生的阅读感受出发,我们会发现,创造的活力不可遏止地在学生的身上奔涌而出。
每篇文章中都涌动着作者人生情感的抒发,人格精神的建构。阅读中如果没有情感的参与,便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因此阅读教学必须摒弃繁琐的分析,走“感悟体验”之路,让学生去“感”去“悟”。阅读教学是极具个性化的,给学生提供自由发表独特见解的言语空间,尊重学生富有个人感情色彩的表达,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悟,这才是对学生最好的人文关怀。
四、倡导中肯的激励评价
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曾这样说过:“教育,就是给人积极向上的影响力,教学艺术就是激励的艺术。”(钱梦龙:《和青年教师谈语文教学》)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遇到的成功或失败,既可能成为沉重的负担,也可能成为新的动力,评价在这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阅读教学中教师春风化雨般的点拨,润物无声的指导,将彰显出阅读教学的独特魅力,使阅读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就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尽可能多地运用表扬武器,做到“好话多说,坏话好说”,突出激励性。
在长期的阅读教学实践中,我总是尽量给学生一种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综合性动态评价。这种评价是标准多元而不惟一、方法多样而不单一、处置灵活而不呆板、注重阅读过程而不仅仅重视阅读效果的。这些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评价方式,既为学生准确理解文本内容提供了情感上的支持,也为那些异彩纷呈的答案的存在预留了广阔的空间。如在教《北风和小鱼》一课时,我问孩子们:你们会对得意洋洋的北风说些什么?有的说:“北风北风,你别得意,其实小鱼生活得可好了,它们正在水底捉迷藏呢!”有的说:“北风你真坏!你把草变黄了,让树叶也落了。”有的说:“北风,你不要骄傲了,我们都讨厌你。”孩子们边听边点头,这时,又有一个小朋友举手,她说:“我觉得北风也挺好的,如果北风不吹,就不会下雪了,庄稼就要冻死了,再说,我们也不能玩雪了。”对这意想不到的答案,我马上给予激励性的评价:“你知道得真多,如果没有雪当棉被,庄稼确实会给冻坏的。”课堂上,学生最有效的直接动机是希望得到老师的激励性评价。正如第斯多惠说的“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第斯多惠:《教育的理想与可能性》)学生需要教师的激励。激励性的语言犹如扬帆的劲风,是学生前进的动力。激励性的评价能使阅读成为一个充满人文性关怀、充满真诚、充满赞赏与理解的过程;才能让阅读的主体——学生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阅读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更是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生命的对话。最重要的是要借着阅读获得对于事物和人生价值的了解和感情。”人文教育是精神的、智慧的。当然,注重阅读教学中的人文性,并不是因此而忽略语言文字自身的工具性,更不能刻意地对作品背景和作家思想等作条分缕析的枯燥说教,那样将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是不符合语言教育的科学规律的。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应是在“润物细无声”般的过程中逐步实现渐悟——内化——外化。
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继工具性以后,人们关注最多的一大特性。人文是一种思想、一种理念,是人类的各种文化,涵盖了思想性、情感性、自我关怀、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精神文化的重视,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在《语文课程标准》有关人文性的表述中包括: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笔者之所以提出弘扬阅读教学的人文性,是想通过充满人情关爱的阅读教学,让我们的学生具有丰富的语文素养,多元的思维,独特的人格,美好的心灵,高尚的情操。
一、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当前,我们的阅读教材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髓,反映的是变幻多姿的社会、丰富多彩的人生情趣、深远广博的人类文明:有人文色彩的“事”——《大江保卫战》……有人文关怀的“情”——《爱如茉莉》……有人文积淀的“物”——《秦兵马俑》……有人格魅力的“人”——《海伦.凯勒》……有哲学启蒙的“理”——《最大的麦穗》……它们以深刻的思想、生动的形象反映生活,揭示人生的真谛,赞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往往以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于漪老师说得好:“如果打开汉字写的一本书,那就好像进入了一个画廊,一幅幅画争先恐后地向你的感官申诉它的喜怒哀乐。”(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文章不是无情物”,离开了人文的文章就不再是文章,离开了人文的阅读也不再是阅读了。如果阅读教学抽掉了人文内涵,只一味地训练语言文字,那么阅读教学就失去了生命而暗淡无光。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不断地帮助学生拓宽思维空间,提高创新能力,提高审美能力,让阅读成为学生情趣盎然的精神家园,让学生在阅读中度过美好的时光。例如教学《王冕学画》一文时,抓住“雨后荷塘”的美景让学生朗读,充分感知美景带给人的震撼。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美景,让学生说一说,此时,荷叶像什么、荷花像什么?说完之后又让学生想一想,面对此景,你想怎样赞美它?有的同学说他要写一首诗,有的同学说他要唱一首歌,有的同学说他要画一幅画……教师引导学生拓展了教材内容,教学生去感受美、欣赏美、赞颂美,让一篇很平常的课文焕发出了动人的人文色彩。学生们在了解王冕学画的艰辛之余,受到了美的感染与熏陶,也学到了表达赞美的方式。
我们说,阅读教学是生命的教学,它本身就栖居着烂漫和诗意,作者情意的表达就隐匿于语言文字的深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带着真挚的情感去体会语言文字,让我们的阅读教学处处流淌着感情,充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
二、营造和谐的课堂生态
热爱学生,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是搞好教育教学的首要条件和保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的精神负担,使学生在教师的尊重、爱护和鼓励中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地学习,主动地探索。所以,只有建立师生间、同学间的融洽关系和和谐气氛,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才能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的愉快情境中。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的不同思维角度、生活经历、理解能力和领悟能力决定了他们对同一作品的认识观点也不同,每个学生的认识都会存在一定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再者,阅读虽有一般的规律,但是面对不同体裁的文章,阅读主体的感受过程也会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以课改理念为指导,努力营造平等、尊重、理解、合作的和谐的课堂生态,以学生为友,尊重学生的感受、理解和宽容他们知识的缺乏。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有利条件,鼓励学生自读自悟、大胆提问,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动力,为每个学生提供表现自己个性与才能的机会。《三亚落日》是一篇精美的写景短文。文中活泼、清新的语言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个学生,教学中通过对诗一般的语言文字有感情地朗读品味,使学生了解了三亚落日的神奇景象,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当我让学生展示他们从网上下载的热带风光的图片时,大家都展出了有关三亚的风景图片。这时,一个学生没有展示风景图片,而是读了一段关于三亚环境保护方面的文字资料,其他同学立即阻止他。我立即引导学生:“你们难道不觉得这个资料很好吗?虽然没有图片那样直观、美丽,然而我们是否从中发现点什么?”老师鼓励的话语,满意的微笑,赞许的眼神,使孩子们感受到关切,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他们一下子说出了令我激动的答案:“三亚的美与三亚人们的环保意识是分不开的。”“要时时处处留心观察,美就在我们身边……”这样的课堂气氛,就像春天的细雨,冬日的暖阳,和谐而愉悦。学生如拂春风,如沐春雨,欣然奋发,兴味盎然,他们就会主动求知、主动参与、主动表现,智力活动处于高峰状态,阅读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三、注重独特的个性体验
阅读教学的人文性,顾名思义,首先要把学生当一个“人”来看,尊重其人格和发展的权利,并给予充分的信任。阅读教学不是简单的、规范化的、单一的、一致化的课堂传授,而是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以发展学生健全的个性、健康的人格。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内心旅途,是一个生命的体验和感悟的历程。学生的个性体验和感悟往往比外在的接受和学习更为深刻,它带着生命烙印,涌动着生命的激情。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这又决定了体验和感悟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阅读教学的人文性,应该重视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验、感悟,让学生在课堂上以一种无拘无束的心态走进课文,善于表达自己充满个性色彩的阅读感受。一旦从学生的阅读感受出发,我们会发现,创造的活力不可遏止地在学生的身上奔涌而出。
每篇文章中都涌动着作者人生情感的抒发,人格精神的建构。阅读中如果没有情感的参与,便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因此阅读教学必须摒弃繁琐的分析,走“感悟体验”之路,让学生去“感”去“悟”。阅读教学是极具个性化的,给学生提供自由发表独特见解的言语空间,尊重学生富有个人感情色彩的表达,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悟,这才是对学生最好的人文关怀。
四、倡导中肯的激励评价
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曾这样说过:“教育,就是给人积极向上的影响力,教学艺术就是激励的艺术。”(钱梦龙:《和青年教师谈语文教学》)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遇到的成功或失败,既可能成为沉重的负担,也可能成为新的动力,评价在这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阅读教学中教师春风化雨般的点拨,润物无声的指导,将彰显出阅读教学的独特魅力,使阅读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就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尽可能多地运用表扬武器,做到“好话多说,坏话好说”,突出激励性。
在长期的阅读教学实践中,我总是尽量给学生一种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综合性动态评价。这种评价是标准多元而不惟一、方法多样而不单一、处置灵活而不呆板、注重阅读过程而不仅仅重视阅读效果的。这些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评价方式,既为学生准确理解文本内容提供了情感上的支持,也为那些异彩纷呈的答案的存在预留了广阔的空间。如在教《北风和小鱼》一课时,我问孩子们:你们会对得意洋洋的北风说些什么?有的说:“北风北风,你别得意,其实小鱼生活得可好了,它们正在水底捉迷藏呢!”有的说:“北风你真坏!你把草变黄了,让树叶也落了。”有的说:“北风,你不要骄傲了,我们都讨厌你。”孩子们边听边点头,这时,又有一个小朋友举手,她说:“我觉得北风也挺好的,如果北风不吹,就不会下雪了,庄稼就要冻死了,再说,我们也不能玩雪了。”对这意想不到的答案,我马上给予激励性的评价:“你知道得真多,如果没有雪当棉被,庄稼确实会给冻坏的。”课堂上,学生最有效的直接动机是希望得到老师的激励性评价。正如第斯多惠说的“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第斯多惠:《教育的理想与可能性》)学生需要教师的激励。激励性的语言犹如扬帆的劲风,是学生前进的动力。激励性的评价能使阅读成为一个充满人文性关怀、充满真诚、充满赞赏与理解的过程;才能让阅读的主体——学生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阅读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更是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生命的对话。最重要的是要借着阅读获得对于事物和人生价值的了解和感情。”人文教育是精神的、智慧的。当然,注重阅读教学中的人文性,并不是因此而忽略语言文字自身的工具性,更不能刻意地对作品背景和作家思想等作条分缕析的枯燥说教,那样将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是不符合语言教育的科学规律的。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应是在“润物细无声”般的过程中逐步实现渐悟——内化——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