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苦,声哑,色黯,愁云聚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110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声声慢》描寫的是李清照在晚秋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李清照的愁情。文章从情感的表达、画面的描绘、用韵用词等方面深入分析了《声声慢》。
  [关键词]《声声慢》;李清照;艺术表现手法;赏析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07-0019-02
  李清照,(两宋之间)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山东章丘人,精通书画,通晓金石,尤精诗词,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声声慢》是李清照为大众所熟识的作品之一,该词写于李清照南渡以后。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历经了国破、家败、夫死、体衰等一系列人生重创,因此李清照的晚期作品已无早期作品的清新秀丽,而是充满无尽的凄婉愁郁。《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作品的典型代表,该词用词精巧、自然质朴,极致地展现了词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愁绪。
  一、心中之苦味,愁绪品之不尽
  读《声声慢》中的万般愁绪,犹如品一颗黄连。李清照的后半生经历了亡国之苦,经历了挚爱离世之若,经历了辗转周折的奔波之若,可谓历经苦难,苦不堪言,这些苦与痛是说不出的,它们深入骨髓、融入血液,化为万般愁。在《声声慢》中,词人将人生的悲苦体现在每个季节、每个白天与黑夜、每一滴酒,每一个飞过的鸿雁、每一片凋零的黄花之中。苦,在每一个角落蔓延和弥散。
  酒人愁肠,词人在苦觅不得,怅然若失之际,写出了《声声慢》中的第一个意象“酒”,“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词人也许是要借酒暖身,也许是想借酒消愁。但是杯中的酒却那样的“淡”,怎么能抵挡住晚来的一阵阵秋风呢?怎么能压住此生历经的悲苦呢?词人此处用淡酒烘托的恰恰是心中的苦涩。“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尚未能够借酒消愁,却忽然飞来似曾相识的大雁,大雁依旧成双成对,可是词人现在却已经形单影只,对丈夫的思念不禁又涌上了心头。“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下阙出现了第三个意象“黄花”。当年,折花的丈夫已经不在人世,留给词人的只有一颗无处安放的心,那散落一地的花瓣不正是词人破碎的心和苦厄的经历吗?“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秋日寒凉刺骨的细雨,密密匝匝地敲打在梧桐树的树叶上,敲打在词人的心中,直至让词人的愁苦喷薄而出——“怎一个愁字了得”。
  词人在《声声慢》中通过描写“酒”“黄花”“雁”“梧桐”“细雨”等,回忆生活的点点滴滴,咀嚼人生的苦涩味道。词人所经历的苦难已经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无法用字句来表达,因此《声声慢》中不着一个苦字,不写一个难字,却使人深刻地体会到了词人心中无尽的苦楚。
  二、画面之黯淡,愁绪挥之不去
  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这是《声声慢》的又一独特之处。黯是该词的主要色调,全词通过“淡酒”“黄花”“梧桐”“细雨”等勾画出了秋日里一个昏暗的、潮湿的、阴冷的场景。通过晦暗的场景描写,将词人内心的孤寂和愁绪烘托而出。
  词的开篇“冷冷清清“奠定了全词的基调,这四个字既写出了词人所处环境的冷清,也写出了她内心的感受。“乍暖还寒”,刚刚有了一丝的暖意,可是却又立即消失殆尽,周遭的一切都透出一股晦暗冷清的寒意,这是为什么呢?秋凉固然是其中的一个原因,而词人内心的寒凉或许才是真正的原因。“晚来风急”形象地勾勒出秋风的急切,也表达出了词人身体上的感觉和内心的感受。“雁过也”,秋雨蒙蒙,天空中阴云密布,飞过的大雁的颜色也是灰色调的,所以,无论是动态的鸿雁,还是静态的天空都是黯淡无光的,勾起了词人对逝去的爱人和离别的故土的思念之情,而在这凄凉惨淡的氛围之中,词人内心的愁绪更加厚重了。“满地黄花”呈现出了破败与凋零之感,花瓣散落在风雨之中,给人满目疮痍之感,画面中这仅有的一点色彩,反衬出了场景的冷清与黯淡。“独自怎生得黑”,独自一人,要怎样才能挨到天明啊。这里呈现的画面更加晦暗。词人通过这一句,将独守空闺的苦闷表现得淋漓尽致。
  李清照用朴素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幅黯淡的秋日风景图。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从这幅黯淡的秋日风景图中,我们看到了这位女词人言之不尽的悲凉。
  三、声音之哑然,愁绪名之不出
  《声声慢》是表达愁绪的典范之作,词人以真实而朴素的语言,讲述着一个秋日里的人生故事。这个故事中没有凄惨经历的再现,没有跌宕人生的描述,只有秋雨秋风、淡酒黄花,梧桐大雁。词人想要讲述什么,可是却又好像什么都没有讲。然而,读者却在其中感悟和体验到了词人一生的悲欢离合。在《声声慢》中,词人借助叠同等,表现出了欲哭无泪的悲怆与伤痛。
  按照汉语的发音特点,韵母为“ai””ei”等的汉字在听觉上给人比较柔和的感觉,如“摘”“黑”等;而韵母为“i”的汉字发音时则相对比较低沉舒缓,如“西”“米”。《声声慢》中的“凄、戚、息、急、滴”等都押了“i”韵,因此更能表现出词人的哀伤和痛苦。词人利用叠词营造了一种欲说还休、意蕴悠长的感觉,如“凄凄、惨惨、戚戚”等。这些叠词朗读起来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组合起来运用既增加了词的音律美,也更深切地表达出了词人的忧伤。“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一句中,齿音、舌音交瓦重叠,以此表现出词人心中的惆怅和凄凉。
  意蕴绵长,声哑愁深,词人在声调、韵律的变化之中吟咏出了内心的愁绪。因为词的音律和节奏是自然连贯的,词间的愁绪是不断堆积的,所以读者仿佛能够听到词人用嘶哑的声音在吟唱着内心说之不尽的悲凉。
  历经人世浮沉,内心无尽的忧愁轻舟都已载不动。在《声声慢》中,李清照通过质朴的语言,细致的勾画,将满腹的愁情倾泻无遗。这首《声声慢》集中体现了李清照的艺术特色,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
  (责任编辑 王嵩嵩)
其他文献
[摘 要]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重视学生的已有知识,尤其是他们脑海中的各种前概念。文章通过分析地理前概念研究现状,以“气候”这一概念为例,总结学生对“气候”的前概念认知,进而初步分析如何对这一前概念进行科学转化。  [关键词]初中生;地理;前概念;转化;气候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01-0095-02  
暑假期间,笔者与另一名语文老师带领十名学生到重庆前程汽车部件有限公司进行实习。实习部门主要是在车间,从事汽车、摩托车操纵拉索及软轴生产,学生首先要看懂汽车及摩托车的拉索及软轴图纸,然后按图进行操作。虽然看似简单,但实习结束后,学生都深有感触。    一、对实习学生进行调查——学生收获    在该次暑期实习过程中,十名实习的学生大多数都来自农村,从没有进过企业的门,对企业毫不了解。学生实习了一段时间
[摘 要]阅读与写作都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改革背景下,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已成为教学的核心任务。现如今,为了构建语文高效课堂,教师应立足于教学实际,从多个角度出发,架设阅读与写作之间的桥梁,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文章以朱自清《春》的教学为例,分析了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现状,探究了读写结合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并重点讨论了新形势下促进读写结合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读写
[摘 要]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应遵循“观其象、析其因、明其理”的法则,切忌灌输式教学。观其象,即让学生描述区域特色;析其因,即让学生掌握区域认知的方法;明其理,即让学生感悟区域发展的道理。文章以“富庶的四川盆地”为例,略谈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怎样从“观其象、析其因、明其理”着手,培养学生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摘 要]为了使学生在写作的每个环节都清楚做什么,我们可以将特定的写作内容和文体要求,转化為不同阶段的“支架问题”,切实为学生每个写作环节提供精准的支持和帮助,以解决学生写不好、写不实、找不到写作切入点的问题,有效解开学生的写作困惑,显著提升学生的作文质量。  [关键词]问题式支架;写作阶段;问题清单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1
[摘要]短篇小说《父母的心》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执教时可求精求巧,独辟蹊径,抓住“一个故事”“双线结构”“三次反悔”“四次留白”逐层深入,循序渐进,逐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父母的心》;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20)04-0017-02  短篇小说《父母的心》入选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作者
[摘要]高中历史新教材自2019年秋季起,陆续在全国各地投入使用。全面研究分析近五年来的高考试题,把握高考对历史核心素养的考查,对于教学一线老师切实落实新课程标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和综合素质、推动新课程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考;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备考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20)04-0083-02  201
[摘 要]从“教法”到“学法”,反映了深层次教学理念的转变。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转变教学理念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重任。为此,文章通过对《太平天国运动》这一比较法课堂教学应用案例进行反思,提出历史比较法从“教法”到“学法”转型的策略,期望更好地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为初中历史教学创造新天地。  [关键词]比较法;初中历史;教法;学法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摘要]新课改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唯有突破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具有创新意义的多种教学方法,才能切实提升教学水平,充分发挥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主体作用。文章在分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人民当家作主》一单元的教学,探讨更有效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力求为教师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当家作主  [中图分类号] G633.2  [
[摘要]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中心。文章通过对高考历史试题的研究,通过多方面收集史料、辨析史料,综合运用多种史料还原历史现场,对高考题进行存疑、反思、求证,从而给出合理的历史解释,回归历史的本真。  [关键词]史料实证;高考历史试题;存疑;求证;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 2020)01-0072-02  课程标准指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