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数与计算是日常生活中必须的技能,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教学任务。不少数学老师授课时感到困惑,如何让学生理解授课内容,掌握知识,提高计算能力。本人以自己的计算教学实践为支撑,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望能起到启发之效果。
【关键词】计算能力的重要性;计算能力低的原因;提高策略
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培养小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计算能力,才能够进行数学逻辑运算和推理,为将来的数学学习打好基础。计算能力不仅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还是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
一、造成计算能力低的原因
计算存在于数学教学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学生的数学学习离不开计算,因此,计算教学尤为重要。但这一重要环节却成为老师最为头疼的地方,也是学生最难学的知识。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缺少兴趣。学生之所以计算能力差,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对计算不感兴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以一个失败者的心态去学习,他们觉得数学计算是一种枯燥乏味的东西。特别是有了计算器之后,他们怕学、怕计算,越是怕越畏缩,越畏缩越是怕,最终形成恶性循环。例如:有个学生数学学不好,原因是他觉得数学枯燥乏味,开始没学好,后来越来越难学,越学越灰心。
(二)缺少习惯。学生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计算中有不认真看符号、不看运算顺序、不验算、不检查的坏习惯。部分学生抱着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认为做完就万事大吉,计算能力自然得不到提高。
(三)缺少基础和方法。正确计算需要储备数学基本功和方法,部分学生基本功不扎实。由于没有脚踏实地地学习,缺乏正确的计算方法,导致基础知识破网,需要记住的概念、运算定律,计算法则等要么没记,要么记得模棱两可,有的甚至记错了,在计算时使用不当或不合理。
以上的几种原因致使学生的计算能力低,教师教学效果不显著。
二、提高计算能力的策略
(一)从口算训练入手,利用竞赛的形式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
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从提高学生的口算兴趣开始。具体操作如下:成立学习小组,每天十道口算题,如:13×2= 20×3= 80×4= 25÷5=……等,用电脑播放事先准备好得PPT课件,任意抽一组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口答。同时,用计时器记录该组学生答完十道题所用的时间。以周为单位进行评比,评价标准是答对题目多少,用时总量多少。通过这样的标准,来判定获胜小组,奖励小红花,并在教室后墙上张贴,统计每月获得小红花最多的小组,进行口头表扬,以此激励学生。以竞赛的形式进行口算训练,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对计算产生了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强化估算意识
所谓估算意识,指的是通过迅速合理的观察和思考,寻求关键的数学信息,根据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初步计算,得到尽可能接近理想状态的结果的一种认知。训练学生的估算意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快速处理问题的能力。例如老师出示24×12后,让学生进行估算,结果有①24≈20 12≈10 20×10=200 ②12≈10 24×10=240 ③24≈20 20×12=240这样的一个过程使学生明白他们要算的结果就在估算结果的左右,从而促使学生在计算准确数时有了一个标准,使学生对寻找准确答案提高了兴趣。
(三)计算能力的提高需要进行理论、法则学习
理论指导实践,只有拥有科学、正确的理论,才能指导做出正确的实践。在学习过程中,只有充分理解算数理论,才能正确选择计算方式进行作答。学生要熟记并理解把相同数位对齐,再把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相加或相减、要把相同数位对齐,再把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相加或相减等的法则,才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否则,运算过程和结果是错误的。例如:整数乘除法中(25×3=95,24×5=100),(1.44÷1.8=8),顺序运算中(327-(27 75)=375 ,87×2÷87×2=1),很典型的反映了学生在学习算理的过程中,没有很透彻地理解乘除法算理、计算法则和运算定律,对于法则的错误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都能做到引导学生从口算转换成笔算,例如宋老师和邓老师:
口算: 24×2=48
24×10=240
48 240=288
笔算: 2 4
× 1 2
4 8…… 24×2=48的积
2 4 0……24×10=240的积
2 8 8……48 240=288的和
这样一个过程使学生明白了乘法计算的原理,而且了解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可见,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在教学中讲清算理、掌握法则、懂得理论是十分重要的。
(四)要有相应的练习进行巩固。
任何知识的掌握都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巩固练习是十分必要的,但不能把巩固训练变成提海战术。那么,我们应如何进行练习呢?
第一:精心设计同类型的题目。题目的设计一定要精心不能在任何情况下照本宣科,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如:邓老师出的练习12×44 21×34 ,宋老师的练习11×23 13×21 的类型可以让学生感知运算顺序原理,但不必过多地出现。
第二:适当进行对比训练。对比能显示事物之间的差异,凸現事物的特征,运用对比能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发现带普遍性的规律。学生的注意力一般都集中在比较显著的事物上,容易受已有知识的影响而出错。如:75 25-75 25,大多数学生都注意到75 25这一特殊的计算,把原式算成100-100=0,对于这种情况教师要充分考虑,设计适当的对比训练。如上题,可以出现75 25-(75 25),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学生的注意。
第三:在易错点设题。一般地说,错题都是有共性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有预见性选择常见的典型错例,为学生打下“预防针”。同时,收集学生的错题,找出共同点,有针对性地探究,提高学生对典型错题的鉴别能力。如:邓老师设计的判断练习:
2 2 3 3
×2 1 ×1 3
2 2 9 9
4 4 3 3
6 6 3 3 9 9
通过这样的课程设置,让学生在典型错题上少摔跟斗。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计算的认识和要求也在不断的发展,新时代的教师应该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鼓励者,有必要对计算教学做进一步的研究,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氛围,促使学生积极探究,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使全体学生都能健康、全面地得到发展。
【关键词】计算能力的重要性;计算能力低的原因;提高策略
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培养小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计算能力,才能够进行数学逻辑运算和推理,为将来的数学学习打好基础。计算能力不仅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还是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
一、造成计算能力低的原因
计算存在于数学教学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学生的数学学习离不开计算,因此,计算教学尤为重要。但这一重要环节却成为老师最为头疼的地方,也是学生最难学的知识。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缺少兴趣。学生之所以计算能力差,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对计算不感兴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以一个失败者的心态去学习,他们觉得数学计算是一种枯燥乏味的东西。特别是有了计算器之后,他们怕学、怕计算,越是怕越畏缩,越畏缩越是怕,最终形成恶性循环。例如:有个学生数学学不好,原因是他觉得数学枯燥乏味,开始没学好,后来越来越难学,越学越灰心。
(二)缺少习惯。学生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计算中有不认真看符号、不看运算顺序、不验算、不检查的坏习惯。部分学生抱着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认为做完就万事大吉,计算能力自然得不到提高。
(三)缺少基础和方法。正确计算需要储备数学基本功和方法,部分学生基本功不扎实。由于没有脚踏实地地学习,缺乏正确的计算方法,导致基础知识破网,需要记住的概念、运算定律,计算法则等要么没记,要么记得模棱两可,有的甚至记错了,在计算时使用不当或不合理。
以上的几种原因致使学生的计算能力低,教师教学效果不显著。
二、提高计算能力的策略
(一)从口算训练入手,利用竞赛的形式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
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从提高学生的口算兴趣开始。具体操作如下:成立学习小组,每天十道口算题,如:13×2= 20×3= 80×4= 25÷5=……等,用电脑播放事先准备好得PPT课件,任意抽一组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口答。同时,用计时器记录该组学生答完十道题所用的时间。以周为单位进行评比,评价标准是答对题目多少,用时总量多少。通过这样的标准,来判定获胜小组,奖励小红花,并在教室后墙上张贴,统计每月获得小红花最多的小组,进行口头表扬,以此激励学生。以竞赛的形式进行口算训练,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对计算产生了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强化估算意识
所谓估算意识,指的是通过迅速合理的观察和思考,寻求关键的数学信息,根据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初步计算,得到尽可能接近理想状态的结果的一种认知。训练学生的估算意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快速处理问题的能力。例如老师出示24×12后,让学生进行估算,结果有①24≈20 12≈10 20×10=200 ②12≈10 24×10=240 ③24≈20 20×12=240这样的一个过程使学生明白他们要算的结果就在估算结果的左右,从而促使学生在计算准确数时有了一个标准,使学生对寻找准确答案提高了兴趣。
(三)计算能力的提高需要进行理论、法则学习
理论指导实践,只有拥有科学、正确的理论,才能指导做出正确的实践。在学习过程中,只有充分理解算数理论,才能正确选择计算方式进行作答。学生要熟记并理解把相同数位对齐,再把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相加或相减、要把相同数位对齐,再把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相加或相减等的法则,才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否则,运算过程和结果是错误的。例如:整数乘除法中(25×3=95,24×5=100),(1.44÷1.8=8),顺序运算中(327-(27 75)=375 ,87×2÷87×2=1),很典型的反映了学生在学习算理的过程中,没有很透彻地理解乘除法算理、计算法则和运算定律,对于法则的错误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都能做到引导学生从口算转换成笔算,例如宋老师和邓老师:
口算: 24×2=48
24×10=240
48 240=288
笔算: 2 4
× 1 2
4 8…… 24×2=48的积
2 4 0……24×10=240的积
2 8 8……48 240=288的和
这样一个过程使学生明白了乘法计算的原理,而且了解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可见,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在教学中讲清算理、掌握法则、懂得理论是十分重要的。
(四)要有相应的练习进行巩固。
任何知识的掌握都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巩固练习是十分必要的,但不能把巩固训练变成提海战术。那么,我们应如何进行练习呢?
第一:精心设计同类型的题目。题目的设计一定要精心不能在任何情况下照本宣科,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如:邓老师出的练习12×44 21×34 ,宋老师的练习11×23 13×21 的类型可以让学生感知运算顺序原理,但不必过多地出现。
第二:适当进行对比训练。对比能显示事物之间的差异,凸現事物的特征,运用对比能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发现带普遍性的规律。学生的注意力一般都集中在比较显著的事物上,容易受已有知识的影响而出错。如:75 25-75 25,大多数学生都注意到75 25这一特殊的计算,把原式算成100-100=0,对于这种情况教师要充分考虑,设计适当的对比训练。如上题,可以出现75 25-(75 25),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学生的注意。
第三:在易错点设题。一般地说,错题都是有共性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有预见性选择常见的典型错例,为学生打下“预防针”。同时,收集学生的错题,找出共同点,有针对性地探究,提高学生对典型错题的鉴别能力。如:邓老师设计的判断练习:
2 2 3 3
×2 1 ×1 3
2 2 9 9
4 4 3 3
6 6 3 3 9 9
通过这样的课程设置,让学生在典型错题上少摔跟斗。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计算的认识和要求也在不断的发展,新时代的教师应该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鼓励者,有必要对计算教学做进一步的研究,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氛围,促使学生积极探究,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使全体学生都能健康、全面地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