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个性”妙文来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ong28668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兔子撞上树桩》是一篇关于“等待”的话题作文,出现在高考模拟卷中。作为考场作文,该文却先后被《作文报》、《作文评点报》、《三峡青年》、《双语作文》、《作文导报》等多家报刊杂志刊载,这实属不易。作为学生临场发挥之作,该文没有生动华丽的语言,没有使用新颖的材料,也没有运用什么特殊的艺术手法,但文章却令人百读不厌。不少编辑打电话询问文章的写作过程,交谈阅读的感受。那么,该文为何能被反复转载,其魅力与秘密在哪里呢?下面引用原文,并作适当评点。
  
  当兔子撞上树桩
  熊雄
  
  农夫说他很可怜,在树桩上整整坐了半个世纪,却只有一只兔子撞死在树桩上。(巧置叙述角度,开门见山,以自白的形式演绎成语故事,交代缘起。)我说他很幸运,连兔子能撞死在树桩上这种类似天方夜谭的事情被他碰到,同时又被几家知名电视台采访。既出了名又饱了眼福,这种事天下又有几个能碰得到。(契入新的社会环境,宕开笔墨,赋予新意。)
  不过话又说回来,他在那儿白等半个多世纪,这世上也没有几个人能这么矢志不移。(笔锋逆转,似褒实贬。)记得树桩对我说:“那家伙真蠢,像猪一样,人家兔子早被他吓跑了。不过这样也好,免得兔子横冲直撞。弄掉我几颗门牙!我还可以多活几年。”(恰当运用拟人手法,活化情境。)我惊诧于树桩对农夫的看法,农夫也真是的,可以一边等一边干农活,兔子又不是撞的你,人家撞的是树桩,农夫耗在等待上的时间太多了,大可不必这样,说不定一边干活,一边有兔子撞来。(叙述角度巧妙,将自己置于冷静旁观的位置,不偏不倚,闪现理性的光彩。)就算十天搭上一次,一年也有三十六次半啊?就算兔肉十元一斤,一只兔子十斤,兔毛、兔皮五元一斤,那也是不错的一笔额外收入……(貌似冗长累赘,实则在为“等”所具有的价值张本。)你坐在那儿兔子哪敢来,又荒废了农田,按照现在的法律,荒废农田可是违法的。(再次契入实际生活,赋予强烈的现实意义,寓庄于谐。)
  接着我又碰见了兔子,兔子不屑一顾的神色坦荡心底:“这农夫真蠢,天天坐在那儿,我们想撞死都死不成,许多想自杀的兄弟都埋怨他。兔子自杀只有这么一种方式,切断了唯一的自杀去路,兄弟们恨不得用兔牙啃死他,他也太不争气了,农田也不种了,我们现在想死也死不成了。我看他以后靠什么过日子,过不了几天,妻子也要跑了,儿子也离家出走了,他这样等下去两败俱伤,你去帮忙劝劝他,叫他不要等了。”(前呼后应,再次运用拟人手法,转换视角,直接陈述兔子的自白,给人新的认识和启迪。)
  我找了农夫,这次他又换了个树桩,他人已经饥瘦不堪,显然营养没跟上,成天啃点野菜,纤维素过度的表现。(善于联想,适度夸张,增强诙谐、幽默。)我开始劝导他:“树桩和兔子们叫你不要再往下等了,它们说等与不等对你来说有很大的差别。”农夫半信半疑,于是我把兔子和树桩的话对他说了一遍,农夫终于开豁了。我又问他:“你妻呢?”“跟别人跑了。”“你儿子呢?”“自己跑了。”“那也太可怜了,照他们说的做,保证没问题。”农夫照着办了。(“我”身临其境,穿针引线,巧于缝合,比较反思,自然引出话题。)
  几年后,农夫找到我,叫我去做他开办的兔肉、兔皮、兔毛加工厂的技术顾问,我问他怎么回事。原来他照兔子和树桩说的办了,结果平均一天撞死八只兔子。这几年捡兔子纯收入已逾千元,于是干脆投资办厂,更有奔头。(观照现实生活,暗合社会潮流,有机融合,联想自然,合理延伸,趣味盎然。)
  看来,这个世界等还真不是个办法!(卒章显旨,暗扣话题,首尾圆合,阐发简明,一言蔽之。)
  
  通读全文,我们发现它的确有不少亮点,能给我们很多启迪:
  (一)有的放矢,深究底里,现实性强。文章的个性之一就在于,针对性十分明确,针对性较强,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特别是其中富含的时代气息和实际的生活意义。一篇文章是否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本文紧密联系社会现实生活,有的放矢,使“农夫”成为社会中“等、靠、要”等一类人物的典型代表,具有广泛、深刻的社会意义。结尾“看来,这个世界等还真不是个办法”卒章显志,照应话题。古人云:“君子不言,言必有中。”什么样的实际和什么样的需要才是最有意义的呢?从所有的社会实际和生活实际来看,就是要尽量针对现实的实际和现实的需要构思行文才最有意义。我们在构思时必须加强文章的针对性,即明确三大要素:要写什么内容,为什么要写这个内容,为谁而写。一言以蔽之,抓住话题的实质,联系现实生活洞析其本质和意义,使文章闪现理性认识的光辉。
  (二)特色鲜明,幽默风趣,寓庄于谐。文章的个性之二就在于,写出了作者自己的东西,发表了自己的而非别人的思想和观点,抒写了自己真实的自然的个性的情感和体验。拟人化运用得当,语言诙谐、幽默。将树桩、兔子拟人化,使它们以人的身份和口吻叙述,叙述的角度新颖,颇有趣味,给人以轻松、愉悦的感受,令人忍俊不禁,亦庄亦谐。
  (三)巧于嫁接,贵在创造。文章的个性之三就在于,由此及彼,勤于联想。善引亦是创造。守株待兔的寓言家喻户晓,然而,作者却将话题“等待”巧妙融入寓言之中,源于寓言,而不囿于寓言,赋予“等待”新的价值和意义。对于话题作文,拥有丰富典型的作文材料更好,但问题在于,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使我们很难实现。更多的是对于已有的材料进行挖掘和创造。从不同的立场观点,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褒贬色彩出发,联系历史和现实,关注自然、社会、人生和人性,并有意识地进行加工、改造、组合、嫁接,从原有的材料和观点发掘出新的价值和意义,达到化腐朽为神奇、使枯木绽新绿的理想境界。
  [作者通联:湖北枝江一中]
其他文献
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是教育所肩负着的特殊使命。语文教学作为人文性学科在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具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一般来说,创新就意味着要破旧,因此,我认为,思维批判性的培养应该是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近来粗读了孙正聿先生的《哲学通论》,其中引用的黑格尔关于哲学批判的比喻和孙先生围绕这一问题所进行的阐释,引起了我对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的思考。  黑格尔说:
没有经过梳理与探究的知识,并不能很好地被学生消化。梳理,是针对以前知识的碎片化、零碎化,是为了知识的结构化、整体化。探究,是为了更多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因此,梳理与探究的过程,对学生非常重要。   人教版必修教科书的内容分为“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板块。根据笔者的调查研究,很多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只是教导“阅读鉴赏”和“表达交流”,“梳理探究”板块基本不讲或者蜻蜓点水地讲
一、对统编一年级古诗教学的认识   统编小学一年级语文,以识字为先导,先识字后学拼音;古诗词重朗读兴趣培养,强调背诵丰富记忆库。小学语文教师多学科兼教,如何发挥单体多维整合多核心学科统一体作用引导学生在模仿运用、朗读背诵、创造表达中激发古诗词背诵积累的潜力,诵读促进识字,识字引创生成,生成引领创读,有机融合的创新转化中感受经典诗词魅力,传承传统文化。下面以《江南》教学为例。   二、单体多维整
笔者认为,要改变作文评改的行为(“头顶着石碓唱戏——费力不讨好”)和效果(“少、慢、差、费”)饱受诟病的局面,唯有在指导学生精当地评改同龄人习作的实践方面——如何克服习作里思辨性不强的主要毛病——下一番功夫。一方面,教师要教会学生把握对自己和同龄人撰写的议论文(主要指考前训练的习作)所持重要且易混概念界定的精准性,做到对所给作文材料的理解正确、推理合理、准确表达,另一方面,教师要要求学生及其同龄人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在初中语文的整体教学中,阅读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甚至说可以排在教学规划中的首位。我们作为学生思想的引路人之所以如此重视阅读,不仅仅是因为文学大家那极尽精炼和细腻贴切的遣词造句,还因为其中蕴含的思想和科学知识,这些知识也是众多的历史先哲给予我们后人的重要历史经验和宝贵财富。   只是,现如今的阅读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程式化、形式化、甚至指标化的问题,教与学脱节
全民阅读的口号不断深入人心,阅读成为了一种风尚。近年来,语文教育越来越重视阅读,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塑造高水平的阅读能力。特别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这一学习任务群放在首位,更是突出强调了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那么,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做好这一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帮助学生学会阅读、爱上阅读,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本文中,我将以《简·爱》为例,探讨在
面对新的统编高中教材,老师一时不知用什么样的方法落实教材教学,尤其是诗词的教学。我在实践的基础上,以群文议题的方式,结合文本的互文性能够助力生成我们的课堂。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第三单元中的三首词的教学设想为例,谈谈群文与互文性的应用。   一、问题缘起   自《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颁布以来,“学习任务群”这个新概念脱颖而出,并成为统编教材的重要的教学形式。   “学习任务
英国小说理论家福斯特说“小说的基本面是故事”。与一般记叙文相比,小说的情节显然更应该受到重视。小说知识和理论如何转化和表征为有效的教学设计,是教师在备课上的难点。在碎片化,浅显化阅读盛行的当下,课堂上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将文章读深读透?本文就《祝福》一课,浅述我在突破小说主旨与人物形象这两个教学重难点上做出的尝试。   在解读前我基于小说文本内容做出了如下梳理与解读:   孙绍振先生说,《祝福》的故事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在实际教学中,更应该把传统文化等相关内容纳入教学中。这样不仅扩充了语文知识面,更符合语文作为母语的一面。   一、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的解读   1.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内涵。教育教学是传递文化、弘扬文化的一种形式,所以由此可以得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实际上就是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传递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换言之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推动中国古典文化体系、中国社会历史顺利
学校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的基地,语文课堂则是主阵地。学习古典诗词,是传承文化经典,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有很多孩子觉得古诗词很难学很难背,很多孩子并不能品读到诗词之美,那么古诗词教学如何突破这个瓶颈呢?2018年2月央视推出《经典咏流传》节目后,我们发现,班上很多孩子竟然会唱节目中的曲目,甚至连白居易的长篇《琵琶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都能一字不差的唱出来。受到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