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写作的情感培养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djpos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叙文的写作是我们学生习作训练的重点,“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篇记叙文要想打动读者,不仅要内容充实、语言流畅、构思新颖,更重要的是字里行间还应跳动着作者的真情。可在我们的写作教学中,很多同学写出来的文章却总是内容贫乏单调、语言枯燥无味,究其原因,最关键的是没融入自己的情感。如何将人的丰富情感迁移到我们的写作中来,让我们写出来的文章能够引起别人的共鸣呢?下面从四个方面加以探讨分析。
  
  关注生活、积累情感
  
  美国语言学家华特·B·简直斯涅斯说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是我们学语文的源泉,我们学好语文实际上也是为生活服务。我们写作文就是要把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记下来,把能让我们有所启发、有所感触的东西记下来。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写日记,把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和自己对这件事的感受及时记下来。教师还要善于教育学生热爱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指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感人之处。生活中我们时时感受亲情的关爱、处处感受友情的温暖,大自然中的花、鸟、草、虫,成长过程中的酸甜苦辣……这些都能唤起我们的激情,只要我们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就定能从平凡的生活中感受出具有哲理性的情感。
  
  把握灵感、捕捉情感
  
  写作需要灵感,需要冲动,但“灵感”这东西很怪,稍现即逝,它全像梦中的一个姑娘、转眼间就消逝得无影无踪,再也想不起来。“灵感”是写作中的最高境界,有了灵感,我们要善于及时把握:抓住灵感,我们平时生活的积累就会奔涌笔下,平时积累的情感就会溃堤般渲泄,就会水到渠成地写出一篇篇美文来。诚然,并非时时有灵感,并非所有学生都能时时进入这种状态,灵感的触发还需要适时引导,结合写作要求,寻找以往生活中类似的经历和感受,时宜行联想,帮助他们培养情感。如话题作文的拟题,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围绕某一个话题,拟好一个亮的文题,就会像鲜花吸引蜜蜂一样吸引学生,让学生眼前一亮,精神为之一振,从而碰撞出灵感的火花,于是学生兴趣顿生、跃跃欲试,从而产生强烈的写作冲动。
  
  广闻博览、丰富情感
  
  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同样情感的形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想学好语文,光靠课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作为一个学生、他的生活面不是很宽广,为此教师还应为学生创造生活的舞台,如:文艺表演、辩论会、成语接龙、朗读比赛……让学生进行多种情感体验,从而开拓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人们的写作欲望。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读那些语言优美、情感丰富感人的文章,凡遇到好的句子或语段,随时摘录下来,千古传诵的古诗名篇要求学生多背,通过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来培养学生对人类代代相传的美好心灵和美好情操的特殊感受,并且要求学生在阅读名篇名著时能做读书笔记,写出自己当时的感悟,久而久
  之,学生的情感 就会日渐丰富。
  
  言传声教、激发情感
  
  作文教学与其它教学一样、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很难想象一个情感贫乏、阅读品味低俗的教师能培养出情感丰富、对写作有足够兴趣的学生。一个教师要使学生习作内容健康、情感丰富、格调高雅,首先他自己必须是一个情感体验丰富、思想健康向上的人。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平时教学时语文课本中那一篇篇文字兼美的文章特别宜于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文字形象更能拨动他们的情怀。如读余光中的《乡愁》,能让学生感受“对故乡、对祖国的思念”;读杜甫的《春望》能让学生感受“作者的忧国思乡情怀。”读《紫藤萝瀑布》能让学生感受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初中生正处于成长阶段,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能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利用各种教学形式对学生进行情感培养。
  其实,生活中令我们感动的一草一木、亲人朋友多得很,值得我们动容的人和事俯拾皆是,只要同学们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用心撷取生活中的鲜活而多彩的浪花,就一定能写出情文并茂的文章来,写出来的文章也一定能“以情感人”!
  
  汪训文,教师,现居湖北阳新。
其他文献
作文的点题,就是在恰当的地方用简明扼要的语句点明题意,揭示文章的主旨。这种用于点题的语句,我们称之为点题之笔。这种点题之笔,在诗歌中又称之为“诗眼”,在文章中又称之为“文眼”,是全诗文的精神“团聚处”。后人常谓文中点题之句为“画龙点睛”。  我们说题乃篇之“眼”,文之“神”。能否点题是作文成败的关键。点题之笔的艺术可谓多姿多态,精彩纷呈。好的点题不仅要体现在标题上,更要体现在正文中;不仅要将题旨酣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认为,人的意识不是零散的碎片,不是僵硬的链条,而是“思想流”、“意识流”、“主观生活之流”,像一条长河在不断地流动着……①而处于“动荡时期”的中学生,其心理意识更显错综复杂。故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除了读写训练有待进一步科学化外,更重要的还应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个性心理,始终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位置上,根据学生的心理意识流向不断地调整教学的方法,从而有的放矢,
王君健,湖北省沙市实验中学校长,湖北省校长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会员,湖北省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湖北分会常务理事。因在教育教学改革和学校管理中做出突出贡献,先后被评为湖北省骨干教师,湖北省中学物理优秀教研员,并有多节优质课获国家和省一等奖。    湖北省沙市实验中学似一支奇葩傲立杏坛。学校优美的育人环境,先进的教学设施,科学的管理
《考试大纲》规定:文言文要能“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它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正确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二是翻译成现代汉语。“正确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包括三个层次:一是能读通、读懂,能概括其主要内容和含义;二是能够理解分句之间、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三是能够理解语句的深层含义或在文中所起的作用。“翻译成现代汉语”,则是要求直接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这两种变化提醒我们:要重视文言文翻译的指导和训练
她有一堆豆子一样的心事  几十年了  不知疲倦地翻炒  为此,烫伤了胳膊  还把遮雨的篷,烫了个洞  漏进风来  她全然不知。不知天边的彩虹  出现又隐没  不知曾经手握的小树苗  早已参天  也不知夕照满院  她正坐在温暖的光里  变故  如果不是光线突然变暗  埋頭赶路的人不会抬头  不会看见楼沿像猛兽的牙齿  咬住天空  不会感到冷气往骨缝里钻  她咬紧牙关  他正像被大风摇动的树  需要扶
现代文阅读在语文高考中既是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对高三备考的学生来说,由于长期的语文学习没有重视对文本读解、信息获取的训练,“读懂”文章还很成问题,更不用说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因此,复习、应考就要有针对地采取相应的对策。本文侧重谈谈高考文学作品阅读的应试方法,希望能对考生有所帮助。    一、综观近几年的高考文学作品阅读,主要侧重考查以下几个方面:    (1)考查对关键性词语的正确理解、判断及阐
新课程改革是极其注重思想品德教育的,这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这样一个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社会,如果放弃必要的价值导向,这将是不可想象的。《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明确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语文教学理应积极、主动的肩负起这一神圣职责。  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2000年2月1日)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体现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是全校人所共有的信念和行为规范的表现。中学语文教师如何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将儒家教育思想与校园文化有机的结合,创建以人为本、优秀的可持续发展的校园文化?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好好研究的课题。本人从以下几方面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因材施教观    因材施教实际上是承认了学生的主体性,尊重了学生的个性。高中语文《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四个人的性
回顾近二十年来的语文教学生涯,我对一句话特别敏感,那就是“将帅不力,累死三军”。我想,一个语文教师应具备许多素养和能力,比如高尚的品德修养、过硬的专业知识、自觉的理性反思等等,但最不可缺少的追求和能力应该是,尽可能地节省学生的人力、物力,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我的困惑  读了十几年的书,记忆中的语文学习似乎不像现在的学生学得那么辛苦。课本没有现在的厚,课文没有现在的多,作
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努力贯彻实施好课改新理念、新方法,比如重现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构筑学生的精神家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注重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使学生全面发展,等等。近几年,随着课程标准的实施,一些新理念、新方法、新思考此起彼伏,面对纷繁的语文教学改革,我们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又该如何面对?这些都是值得我们一线教师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