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理求趣 铺垫文化底蕴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chaoem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字是学生写作和阅读的基石,是实现学生独立阅读的前提。随着社会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在小学低年级尽快实现一定数量的汉字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低年级识字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解决学生对汉字的认识和读写问题,进而为阅读和写作打下坚实基础。
  大部分的汉字,包括大部分的简化字,都还是隐含“六书”原理的。不仅表现在汉字与音、义发生直接联系,而且还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如物质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居住文化……对这些汉字,我们不但要根据其科学的构造原理进行教学,还要注意识字教学策略与方法的灵活性,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高效地学习汉字。
  一、理解笔画,识记字形
  在低年级,尤其在一年级,字形是儿童生活经验所缺少的,字形的学习要比字音、字义困难和复杂得多。在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多形式的认读,却忽视分析字形和理解字义,识记时间短,字形教学突出不够。与传统的识字教学方法比较,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注重与汉字科学紧密联系,是对《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语文教育要遵循语文教育规律”的理念的具体落实,可促使学生对汉字文化底蕴进行充分挖掘。
  如“象”的识记教学思路:
  1.出示“象”的甲骨文、金文、小篆、楷书四个版式图片并比较变化;
  2. 对照甲骨文“象”字讲述各部位——鼻子、耳朵、腿、背部、尾巴;
  3. 对照笔画识记“象”的部位:鼻子、耳朵、腿、背部与尾巴、腿、腿、腿。
  教者调动学生对字形笔画展开想象,学生所看到的就不仅是笔画符号,而是一幅图,一头活生生的大象。通过笔画(撇、捺、弯钩、口)意义的探究,不仅帮助学生记住这个字的特征,识记住了这个字,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汉字的热爱之情,对促进学生吸纳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偏旁辨析,溯本追源
  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汉字都是形声字,所以,只要掌握了常见的偏旁部首以及它们所蕴含的意思,就能形成较强的辨析词语的能力。如“冫”的字大都和“冰”有关,包括“冬”字和“寒”中的两点底;而“氵”的字就直接和水相关。“火”作为形旁时变为四点底“灬”(“燕”、“熊”、“羔”等除外),就能自然而然地理解“热”、“烈”、“煮”、“烹”、“照”、“煦”的形义,将它们与“火”联系起来。如“手”可以演变成“扌”、“爪”、“ 爫”、“ ”、“”、“攵”等。
  现在的偏旁部首名称叫法大都是相对现代汉字而言。如反文旁“攵”和 折文旁“夂”,名称虽然和“文”有关,却是指这偏旁的形状和“文”相似,但互相之间意思没有任何联系。同样,“阝”和“耳”也是风马牛不相及,“阝”是繁体偏旁“阜”的简化,“阝”旁的“阻”、“防”、“险”等大都与地势或升降有联系。所以,在讲解形声字的时候,一定要了解、理解偏旁的意思,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才不至于出现错解误读。
  三、探究规律,以析促写
  师:谁来提醒一下大家,“冬”这个字在书写时要注意些什么?
  生:折文旁要写得扁一些,还有下面的两个点也要注意对齐了。
  师:小朋友们有没有发现,写这两个点除了对齐还要注意什么?
  生:我发现上面的点小,而下面的点大一些。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第一个点的上面还有其他笔画,所以要写得小一些;而第二个点的下面没有其他笔画了,就可以写得大一点。
  (拓展到“冷”右半部分“令”中的点,“粮”的米字旁的捺点。)
  此环节中教者引导学生从形象感知到意义识记,不仅重视文字本身所生发出来的文化意识,而且注意遵循书写规律,识写结合。但如果教师在识字教学时,只是限于课堂显性目标的完成,为写字而写字,粗糙地分析字形结构,简单地讲解笔画的书写,那么学生也就只是被动学习、机械识记,根本谈不上兴趣了。当学生发现这两个并列的点的书写规律后,再由个别字推广到一般字,由一种笔画的变化延伸到其他笔画的变化,学生在书写上的心结茅塞顿开。这种探究发现的方法一定会让学生对其他的书写规律触类旁通,这对学生的影响将是深远绵长的。
  四、人文渗透,激发情趣
  识字教学不但要遵循汉字的字理,享受汉字的文化底蕴,还要讲究课堂的情趣,让学生爱学、乐学,更要注重对学生人文情怀的熏陶。如“鸟 隹”识字教学中设计说话练习:大自然中生活着各种各样的鸟,有(),有(),还有()……我最喜欢(),因为()。
  爱鸟就是爱我们这个地球,爱我们人类的朋友就是爱我们人类自己。虽然教者没有直接告诉给学生,但通过这个情节的设计,却将这种价值取向、人文影响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学生不仅得到了口语的锻炼,从有内容说到愿意说、抢着说,而且感受到了课堂的乐趣、生活的情趣,这种寓理于课的形式也正是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具体体现。
  小学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启蒙、启迪、启发的过程。要想使识字教学循理求趣,教师首先要掌握一定的汉字学知识,要认真研析汉字,阅读《说文解字》、《文字蒙求》、《康熙字典》等之类的汉学著作,利用“汉典网”和“在线新华字典网”等网络平台来提高自身的内涵修养,再根据具体汉字和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开展适宜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从大处循序渐进,抓住先整体后局部、先轮廓后细微、先上部后下部、先左后右、先熟悉后生疏等认知特点;从小处则要细致入微,力求通俗易懂,争取音、形、义、趣的统一协调,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提高兴趣。
  (责编夏天)
其他文献
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如果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能够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容,提升学生对文章的分析能力,明确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情感等,对学生的智力发展,观察力、想象力的培养将起到重要作用。对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例作出如下几方面的论述。  一、设计阅读导入,做好题目解题  对于一篇课文来说,
“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对一组或一个阶段的学习进行总结交流,帮助学生把对文本的认识由感性上升为理性,再用来指导实践。在五年级上册每组课文的回顾与拓展中都安排了“交流平台”,那么该怎样用好它?以下是笔者在实践中的一些思考。   实践一:语感培养的广播台  朗读做到正确、流利比较容易,而要做到入情入境,就必须要有良好的语感。语感的培养除了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外,还要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的。如:人物怎样刻画、
学生在阅读文本之前,文本具有潜在价值;阅读之时,文本的价值得到开发;阅读之后,文本留给学生核心价值。学生在不同阅读阶段的阅读状态,影响着文本给予学生语文价值的大小。笔者以为,学生在不同阅读阶段的阅读状态可以概括为从“读薄”到“读厚”,到“再读薄”的过程。  一、读薄:从相遇、相识到拥抱灵魂  学生阅读一篇文本,就像认识一个有交往价值的陌生人。首先是相遇文本,浅层面触摸语言,大致了解文本内容;在反复
新课程提出,要拓宽学科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加强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注意利用其他学科教学活动成果与本学科教学活动进行有机整合,在整合中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也指出,生活本身是综合的,没有纯粹的语文生活、数学生活、艺术生活,也没有纯粹的品德生活。《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设计,主要是将品德教育、生活教育、社会文化、科学教育等进行有机整合,让学生感受到完整的生活,在具体的生
三年级是学生开始学习写作的起始年级,很多学生在尚未起步之前,就已经从多种渠道耳闻习作艰难,心理上产生了惧怕之心。那么,如何在作文的起始年级,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使学生将这一需要内化为自身的需求呢?  一、巧用日记,呼唤尽情表达  三年级的小学生天真烂漫,情感丰富,乐于表达。很多学生在平时说话时有条有理,头头是道。这正是他们渴求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反映,也是进行写作兴趣激发的最佳时机。针对这一现状,我
现在为大多数中国哲学家、美学家所接受的是李泽厚先生所主张的“自然的人化”。美是只有在主观实践与客观现实交互作用的意义上才可实现的主客观的统一。  李泽厚先生的《美学三书》和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都认为:自由的形式就是美的形式。就内容而言,美是现实以自由形式对实践的肯定;就形式而言,美是现实肯定实践的自由形式。所以美是自由的形式。  什么是自由?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中有这样一段话:任性和偏见就是个
教学理念  “简简单单教语文,实实在在写作文”。通过本次习作引导学生“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养成学生良好的习作习惯,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倡导学生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    教学目标    1.把握年段习作的特点,简化习作指导,重在引导学生关注参加“劳动实践基地”活动的见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2.在习作交流与指导中,渗透习作方法(选材独特,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养成学生良好的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应是活的讲堂,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常看到“死”的课堂。这里的“死”,基本含义有二:一是学生外部行为、课堂气氛的“死”,即学生无法与老师或同伴进行积极的有意义的交往与应对,无法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二是学生内部心理、思维活动的“死”,这是外部“死”的根源所在——面对教师的提问或启发,他们无法进行积极的读书与思考。本文通过一位新教师执教的《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学片段的评析,谈谈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语言的“积累”已经越来越引起语文老师的重视,不少小学生能熟练地背出许多成语、名言名句,甚至能背出不少名篇佳作。然而,当他们操纵语言这个工具——需要说一段话、写一篇文童时,却勉为其难,词不达意。分析学生个体语言形成的心理过程,就会发现,语言的“理解”和“记忆”是“运用”的两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充要条件。有关研究证明
【关键词】活动,探究,语文实践,戏剧教学  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材内容是戏剧,文本主要有《屈原(节选)》《天下第一楼(节选)》《枣儿》等。教材将这个单元定为“活动·探究”,并设计任务一“阅读与思考”,任务二“准备与排练”,任务三“演出与评议”,这种创新的单元设计,启发教育者应当重视语文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活动中去探究、体会,提高学科素养,形成关键能力。  “阅读与思考”这个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