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教师自身教育的与时俱进,是我国现代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同时也是一项泽于当代、惠及后世的光荣举措。加强高校教师道德素质教育、注重提升教师教学专业理论知识积累和技术方法掌握、促进高校教学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学习、建立完备的新进教师培养计划、组建强大的青年教师导师队伍,以求早日实现我国创新人才培养这一伟大战略目标!
关键词:高校教师;自身教育;高等教育;导师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5-0017-02
高等教育是在完成中等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高等教育,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项主要职能于一身,一直以来都作为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与人类发展的源动力。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已取得了十足的发展和令人瞩目的成就,基本形成了能够适应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多层次、多形式、多学科门类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并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在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高校教师是高校教育事业巩固与不断发展壮大的生力军,在高度教育建设进程中扮演着顶梁柱的角色。高校教师的职责旨在培养新一代的地方应用型人才和学科创新型拔尖人才,从而推动我国国家建设各个领域的可持续发展。[1]因此,高等教育涉及的不仅仅是高校学生,最根本的则是高校教师自身。高校教师的个人综合素质的优劣与再提升对于保证高等教育质量,促进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能力与水平的不断提高,是至关重要的。
一、道德修养教育
1.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建设。师德师风建设是我国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现代物质生活富裕、信息网络发达的社会环境中,仅仅通过中国传统“教书育人”理念来教育当代高校教师是不够的,还必须结合新时代教学新元素,合理制定和完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做到与时俱进。在新教工岗前培训和教师再培训期间,针对当前高校出现的实际问题,有计划、有目标地进行师德师风教育学习,强化师德教育和学术道德规范教育。同时,要注重高校教师师生师德师风典型的发现、培养工作,着力宣传各高校杰出师德楷模的优秀事迹,用可见、可学的先进典型来教育人、引导人,帮助引导高校教师脚踏实地,虚心学习,潜心育人,使其真正做到爱岗敬业,为人师表,诲人不倦。
2.加强校园道德文化氛围。高校教师的道德素质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与其所处工作环境的优劣息息相关。因此,高校在紧抓教师自身教育的同时,还需要对校园内所有工作人员整体的道德氛围进行逐步的优化改进;把道德修养文化建设纳入高校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从组织、人员、经费等方面给予保障。要加强道德修养文化阵地建设,既要发挥校报、橱窗等传统阵地式新闻宣传引导作用,也要有效利用网络新媒体手段来扩大宣传范围、进一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强道德修养教育的时代感和实效性。要加强道德修养文化建设,用科学的制度体系规范学校管理,形成高校全体工作人员能够普遍接受的价值取向,引导规范他(她)们的日常行为,从而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道德文化氛围。[2]此外,高校还有必要进一步开展道德文化理论研究,着眼于高校道德文化与教育的重要问题开展研究,探索道德教育新规律,为增强高校教师道德教育实效性提供理论支撑。
二、学科专业教学理论与技能教育
根据国家教育部的部署:教师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实现从局部改进提高到全面系统创新的跨越,从而培养锻炼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各级各类的教师队伍。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构建多元化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成为当前教师教育应当着力思考、研究并在实践中回答的问题。
1.完善教育模式。高校教师的教学工作需要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来进行针对学生的教学活动。开展对高校教师教学理论和技能的教育,有计划地开展教师培训、教学咨询,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是目前高校教师教育建设中必须完成的一个环节。高校学生教育,目的在于在培养基础知识过硬、实际动手能力强、适用于时代需要的优秀人才。高校教师教学理论的一成不变,显然会导致教育水平的落后。事实证明,传统的课堂教学对于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是比较合适的。其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主要是以教师口头讲述为主,同时采用课前预习、复习旧课、讲授新课、温习巩固、效果评分等方式来进行的教学活动。这种模式有助于学生尽快掌握已存在的专业理论知识、因材施教,但同时也具有枯燥乏味、脱离真实环境的缺点。因此,通过多种渠道和技术手段,尽可能地提供多种理论知识相关信息,拉近学生与理论知识真实存在的距离,增强高校学生的求知欲,让其在受教育的过程中由被动变主动,更自然、更高效地完成对各种专业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才是现代高校教师教学理论的新的立足点。[3]同时,高校教师必须掌握各种新的教学手段。当今社会,高等教育需要将现代化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效结合,既要强调以高校教师为中心,也需明确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讲授与师生互动相辅相成,更大地发挥教师和学生双重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将传统教学手段中的因材施教和现代教学手段中的迅速便捷相互结合,更充分地利用教学资源,实现更有效的课堂教学,形成一种既传统又现代的新型教学手段和模式,使其更加适应现代高等教育,更符合现代高校教育发展的需要。
2.注重不同岗位类型教师职责,加强教学分工。高校专任教师类型一般分为三种: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型和科研型。教师类型的不同决定了高校教师涉及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的范围和专业性。高校教师的自身教育也应该按照相应的标准来实施。如果按照统一的标准来进行教育和评估,往往会导致教学资源的片面化、单一化,也好引发不同类型教师内心的不平衡感,影响今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首先,对各类新进教师开展统一的岗前培训是缺一不可的。岗前培训可以说成高校教师自身教育的公共必修课,其涵盖了大量高校教师必须了解、掌握、遵循的基本工作准则。其次,开展不同类型教师的专业培训与培养。教学为主型教师,可以针对性地开展教学理论和方法学的培训,定期派遣他们去国内外知名高校或者专门的师范院校进行学习;对于科研型教师,则是要单独对其开展相关学科领域的高尖端理论与技术培训,让其掌握最新的学科动态前沿,同时也为以后开展高质量的研究生教学打下更加堅实的基础;而对于教学科研型教师,则需要挑选更加优秀的教师来填充这一队伍。教学科研型教师在高校教学中扮演了双重角色,这需要教师有能力切实做好两方面的工作。另外,高校需要开展对教学科研型教师定期的考核监督,尤其关注其在教学和科研两者间的平衡度,确保该类型教师对高校学生教学的效果。 三、加强青年教师导师队伍建设
1.加强青年教师导师道德建设。青年教师导师一般由高校内具有较高教学学术成就的教授或副教授担任。他们既是高校青年教师专业教学科研能力培养的责任人,同时也应该是其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责任人。不管在哪个时间、哪种场合,导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響青年教师对高校教书育人角色扮演这一概念的理解,同时也会进一步影响他们在日后工作与校园生活中的行为、举止。加强青年教师的道德修养教育,首先需要构建成一支具备优良道德操守的导师队伍。通过严格的导师遴选,以师德师风为重要评估指标,遴选师德师风过硬、学术水平高的优秀教师编入青年教师导师队伍,让其承担起综合培养青年教师的重大责任。要明确导师思想引领职责,把包括廉洁教育在内的育人任务,落实到导师身上。要完善导师考评指标体系,既要考核导师的师德表现,又要考核导师所带青年教师的品行,把青年教师廉洁行为表现作为衡量导师育人效果的重要考核内容。
2.完善青年教师导师制。青年教师导师制,由学校按照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委派有经验、有良好教育教学能力的资深教师,对经验不足但有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进行专门指导,帮助解决其在教学中的问题,着力提升其教学能力,促进其专业自主和专业发展,提高其思想素质和专业素质。完善青年教师导师制,首先需要加强导师的选拔与培养。在导师选拔上,采用双向选择、个人申报、学校评审的方式来进行。在这一过程中,青年教师可以选择与自己本专业理论教学和科研教学相近的教师作为指导老师;同时,导师也可以明确地引导自身教学领域的青年教师,传授个人精通且有益于青年教师今后工作的教学科研方法,避免可能出现的形式主义。同时,高校应实施导师培养策略,提供专项学习、进修以及研究和实践的机会,增强导师对青年教师导师制的认识以及教育制度,提升其教育能力,促进导师队伍的不断壮大与发展。再者,加强导师和青年教师双方的考核工作,充分调动参与者、积极性和创造性。所谓的考核,不仅仅针对导师和青年教师,还应该涉及单位部门,做到高校全体行动,共同参与,共同承担;执行年度考核和日程监督机制,促进高校教师的自我提升;加强考核奖惩制度,提高导师和青年教师以及各部门的参与积极性,共同协助青年教师完成自我提高。
四、结语
在现代高校教学改革这一伟大工程中,高校教师自身的持续培养与再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有计划、有目标的教育,引导高校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逐渐成熟,使其能够从起初的“能教书”迈向“会教书”;从“愿教书”到“乐教书”,以求早日促成其在教学能力和教学心理上的重要转变,并最终步入高校教学专业化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潘懋元.高等教育质量与大学教师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15,(1).
[2]丛玉燕.加强管理提升高校教师教学效能感[J].中国高等教育,2013,(Z1).
[3]龚一鸣.高校教师如何上好一门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4,(9).
关键词:高校教师;自身教育;高等教育;导师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5-0017-02
高等教育是在完成中等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高等教育,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项主要职能于一身,一直以来都作为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与人类发展的源动力。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已取得了十足的发展和令人瞩目的成就,基本形成了能够适应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多层次、多形式、多学科门类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并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在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高校教师是高校教育事业巩固与不断发展壮大的生力军,在高度教育建设进程中扮演着顶梁柱的角色。高校教师的职责旨在培养新一代的地方应用型人才和学科创新型拔尖人才,从而推动我国国家建设各个领域的可持续发展。[1]因此,高等教育涉及的不仅仅是高校学生,最根本的则是高校教师自身。高校教师的个人综合素质的优劣与再提升对于保证高等教育质量,促进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能力与水平的不断提高,是至关重要的。
一、道德修养教育
1.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建设。师德师风建设是我国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现代物质生活富裕、信息网络发达的社会环境中,仅仅通过中国传统“教书育人”理念来教育当代高校教师是不够的,还必须结合新时代教学新元素,合理制定和完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做到与时俱进。在新教工岗前培训和教师再培训期间,针对当前高校出现的实际问题,有计划、有目标地进行师德师风教育学习,强化师德教育和学术道德规范教育。同时,要注重高校教师师生师德师风典型的发现、培养工作,着力宣传各高校杰出师德楷模的优秀事迹,用可见、可学的先进典型来教育人、引导人,帮助引导高校教师脚踏实地,虚心学习,潜心育人,使其真正做到爱岗敬业,为人师表,诲人不倦。
2.加强校园道德文化氛围。高校教师的道德素质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与其所处工作环境的优劣息息相关。因此,高校在紧抓教师自身教育的同时,还需要对校园内所有工作人员整体的道德氛围进行逐步的优化改进;把道德修养文化建设纳入高校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从组织、人员、经费等方面给予保障。要加强道德修养文化阵地建设,既要发挥校报、橱窗等传统阵地式新闻宣传引导作用,也要有效利用网络新媒体手段来扩大宣传范围、进一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强道德修养教育的时代感和实效性。要加强道德修养文化建设,用科学的制度体系规范学校管理,形成高校全体工作人员能够普遍接受的价值取向,引导规范他(她)们的日常行为,从而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道德文化氛围。[2]此外,高校还有必要进一步开展道德文化理论研究,着眼于高校道德文化与教育的重要问题开展研究,探索道德教育新规律,为增强高校教师道德教育实效性提供理论支撑。
二、学科专业教学理论与技能教育
根据国家教育部的部署:教师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实现从局部改进提高到全面系统创新的跨越,从而培养锻炼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各级各类的教师队伍。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构建多元化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成为当前教师教育应当着力思考、研究并在实践中回答的问题。
1.完善教育模式。高校教师的教学工作需要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来进行针对学生的教学活动。开展对高校教师教学理论和技能的教育,有计划地开展教师培训、教学咨询,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是目前高校教师教育建设中必须完成的一个环节。高校学生教育,目的在于在培养基础知识过硬、实际动手能力强、适用于时代需要的优秀人才。高校教师教学理论的一成不变,显然会导致教育水平的落后。事实证明,传统的课堂教学对于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是比较合适的。其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主要是以教师口头讲述为主,同时采用课前预习、复习旧课、讲授新课、温习巩固、效果评分等方式来进行的教学活动。这种模式有助于学生尽快掌握已存在的专业理论知识、因材施教,但同时也具有枯燥乏味、脱离真实环境的缺点。因此,通过多种渠道和技术手段,尽可能地提供多种理论知识相关信息,拉近学生与理论知识真实存在的距离,增强高校学生的求知欲,让其在受教育的过程中由被动变主动,更自然、更高效地完成对各种专业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才是现代高校教师教学理论的新的立足点。[3]同时,高校教师必须掌握各种新的教学手段。当今社会,高等教育需要将现代化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效结合,既要强调以高校教师为中心,也需明确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讲授与师生互动相辅相成,更大地发挥教师和学生双重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将传统教学手段中的因材施教和现代教学手段中的迅速便捷相互结合,更充分地利用教学资源,实现更有效的课堂教学,形成一种既传统又现代的新型教学手段和模式,使其更加适应现代高等教育,更符合现代高校教育发展的需要。
2.注重不同岗位类型教师职责,加强教学分工。高校专任教师类型一般分为三种: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型和科研型。教师类型的不同决定了高校教师涉及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的范围和专业性。高校教师的自身教育也应该按照相应的标准来实施。如果按照统一的标准来进行教育和评估,往往会导致教学资源的片面化、单一化,也好引发不同类型教师内心的不平衡感,影响今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首先,对各类新进教师开展统一的岗前培训是缺一不可的。岗前培训可以说成高校教师自身教育的公共必修课,其涵盖了大量高校教师必须了解、掌握、遵循的基本工作准则。其次,开展不同类型教师的专业培训与培养。教学为主型教师,可以针对性地开展教学理论和方法学的培训,定期派遣他们去国内外知名高校或者专门的师范院校进行学习;对于科研型教师,则是要单独对其开展相关学科领域的高尖端理论与技术培训,让其掌握最新的学科动态前沿,同时也为以后开展高质量的研究生教学打下更加堅实的基础;而对于教学科研型教师,则需要挑选更加优秀的教师来填充这一队伍。教学科研型教师在高校教学中扮演了双重角色,这需要教师有能力切实做好两方面的工作。另外,高校需要开展对教学科研型教师定期的考核监督,尤其关注其在教学和科研两者间的平衡度,确保该类型教师对高校学生教学的效果。 三、加强青年教师导师队伍建设
1.加强青年教师导师道德建设。青年教师导师一般由高校内具有较高教学学术成就的教授或副教授担任。他们既是高校青年教师专业教学科研能力培养的责任人,同时也应该是其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责任人。不管在哪个时间、哪种场合,导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響青年教师对高校教书育人角色扮演这一概念的理解,同时也会进一步影响他们在日后工作与校园生活中的行为、举止。加强青年教师的道德修养教育,首先需要构建成一支具备优良道德操守的导师队伍。通过严格的导师遴选,以师德师风为重要评估指标,遴选师德师风过硬、学术水平高的优秀教师编入青年教师导师队伍,让其承担起综合培养青年教师的重大责任。要明确导师思想引领职责,把包括廉洁教育在内的育人任务,落实到导师身上。要完善导师考评指标体系,既要考核导师的师德表现,又要考核导师所带青年教师的品行,把青年教师廉洁行为表现作为衡量导师育人效果的重要考核内容。
2.完善青年教师导师制。青年教师导师制,由学校按照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委派有经验、有良好教育教学能力的资深教师,对经验不足但有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进行专门指导,帮助解决其在教学中的问题,着力提升其教学能力,促进其专业自主和专业发展,提高其思想素质和专业素质。完善青年教师导师制,首先需要加强导师的选拔与培养。在导师选拔上,采用双向选择、个人申报、学校评审的方式来进行。在这一过程中,青年教师可以选择与自己本专业理论教学和科研教学相近的教师作为指导老师;同时,导师也可以明确地引导自身教学领域的青年教师,传授个人精通且有益于青年教师今后工作的教学科研方法,避免可能出现的形式主义。同时,高校应实施导师培养策略,提供专项学习、进修以及研究和实践的机会,增强导师对青年教师导师制的认识以及教育制度,提升其教育能力,促进导师队伍的不断壮大与发展。再者,加强导师和青年教师双方的考核工作,充分调动参与者、积极性和创造性。所谓的考核,不仅仅针对导师和青年教师,还应该涉及单位部门,做到高校全体行动,共同参与,共同承担;执行年度考核和日程监督机制,促进高校教师的自我提升;加强考核奖惩制度,提高导师和青年教师以及各部门的参与积极性,共同协助青年教师完成自我提高。
四、结语
在现代高校教学改革这一伟大工程中,高校教师自身的持续培养与再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有计划、有目标的教育,引导高校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逐渐成熟,使其能够从起初的“能教书”迈向“会教书”;从“愿教书”到“乐教书”,以求早日促成其在教学能力和教学心理上的重要转变,并最终步入高校教学专业化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潘懋元.高等教育质量与大学教师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15,(1).
[2]丛玉燕.加强管理提升高校教师教学效能感[J].中国高等教育,2013,(Z1).
[3]龚一鸣.高校教师如何上好一门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