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世界,环境问题已成为世界性的问题,重视环境保护,防止环境污染,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越来越成为大家的共识.化学学科作为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对树立学生正确的环保意识,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在化学教学中如何渗透环保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本文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浅一些浅显的认识.
一、抓住时机,因时而动,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中学化学教材中潜在环境教育的因素很多,教师要把它们科学地、巧妙地渗透到教学中,并使学生明白,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就一定要保护环境,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由于初、高中学生化学储备知识不一样,所以进行环保教育要有针对性.
对于刚刚接触化学的初中学生,要尽可能多举些事例,以生动、活泼的形象教育为主,适度地进行环保教育,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例如,在讲“空气组成”时,除了给学生讲述大气的主要污染物,大气污染的来源和危害,还列举了1995年6月20日我国上海市发生的“光化学烟雾”事件和日本“四日气喘病”等污染事件.
又如,在“氧气”后,利用教材对“臭氧”的介绍,指出空调等的使用,已造成大气臭氧层的破坏,导致臭氧层空洞的出现,致使癌症发病率增加,严重地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命.还利用卫星拍摄的南极上空臭氧空洞的照片,以及环境污染对人类造成危害的漫画等,形象地告诉学生保护环境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对于高中学生,教学中教师应结合他们的认知特点,在各知识点的讲解中引入环境科学领域中的新信息,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并注意把知识性教育与环保共寓一体,学生的环保意识就会点点积累,逐步深化.
例如,在讲“硫及其化合物”时,列举一些事例: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重庆、贵阳等工业城市大面积的“酸雨”,1994年重庆市连续的“四潮黑雨”事件;2005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0年增加了27%.并趁热打铁与学生共同分析酸雨的危害、形成,启发学生的抽象思维,学生甚至自发地寻找消除措施.再利用近几年高考题中有关“酸雨”的题目,加深学生的印象.在化学教材中还有很多知识点可跟环保教育紧密结合,如氮的氧化物、电镀、电解、金属的冶炼等.教师应抓住时机把环保教育穿插于课堂教学,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前因后果及相应的解决办法,关注这些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巧妙渗透,不留痕迹,在化学实验中渗透环保教育
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典型特征,可谓是化学的生命.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在实验的细微之处体现环保意识,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环保教育.
根据课程安排,中学化学学科中需做的实验比较多,而其中有毒的实验几近一半.而大部分学校缺乏废水回收装置,有的教师本身就缺乏必要的环保习惯,将废水随意排放.因此,结合化学实验强化环保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如对于初中学生,他们刚刚接触化学,教师要指导学生严格按照实验操作程序,正确地闻气体、取药品.虽然所做实验毒性不大,但为了加深学生的环保意识,在没有废水回收流程这一前提下,每次学生实验都提供一个回收容器,对收集的废液稍作处理后再行排放.实验结束后把仪器洗涤干净放回原处,擦洗干净实验台面.这样,从一开始就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受到直观的环境保护的教育.而有些高中实验毒性较大,因此不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动脑设计环保实验则是重要的一个环节.
例如,采用全封闭装置制取溴苯:改进铜片与硝酸反应的实验装置,采用蘸有Na2CO3溶液的棉花来吸收反应所产生的SO2等有毒气体,使这些气体尽量不外逸,以改善学生实验的外部环境,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师要强调尾气吸收的重要性,使学生养成一个惯性思维:凡是涉及气体的制备就应考虑尾气的处理.
三、创设时机,引导参与,在课外活动中培养环保意识
化学课堂固然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主阵地.但课外科技活动更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有效补充.比如,把环保实验安排在课外活动中进行,让学生从自我构思、设计环保实验,搜集材料书写小论文.既可补充课堂教学时间的不足,又可使学生从接受环保教育阶段上升到动手保护环境的自觉境界.如从学生自身生活考虑,讲解居室污染的来源、危害及防治措施和化妆品污染.有些学生感受到自己有时也在不知不觉地破坏环境,纷纷表示要从自身做起改造环境,刻苦学习化学知识.
总之,环保教育虽然不是化学课堂的核心教育,但其关乎我们每个人的身心健康.我们只有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渗透环保教育,使学生清醒地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真正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使学生立正确的责任感,从而使学生成为未来环保的主人,为子孙后代的健康成长造福.
一、抓住时机,因时而动,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中学化学教材中潜在环境教育的因素很多,教师要把它们科学地、巧妙地渗透到教学中,并使学生明白,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就一定要保护环境,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由于初、高中学生化学储备知识不一样,所以进行环保教育要有针对性.
对于刚刚接触化学的初中学生,要尽可能多举些事例,以生动、活泼的形象教育为主,适度地进行环保教育,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例如,在讲“空气组成”时,除了给学生讲述大气的主要污染物,大气污染的来源和危害,还列举了1995年6月20日我国上海市发生的“光化学烟雾”事件和日本“四日气喘病”等污染事件.
又如,在“氧气”后,利用教材对“臭氧”的介绍,指出空调等的使用,已造成大气臭氧层的破坏,导致臭氧层空洞的出现,致使癌症发病率增加,严重地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命.还利用卫星拍摄的南极上空臭氧空洞的照片,以及环境污染对人类造成危害的漫画等,形象地告诉学生保护环境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对于高中学生,教学中教师应结合他们的认知特点,在各知识点的讲解中引入环境科学领域中的新信息,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并注意把知识性教育与环保共寓一体,学生的环保意识就会点点积累,逐步深化.
例如,在讲“硫及其化合物”时,列举一些事例: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重庆、贵阳等工业城市大面积的“酸雨”,1994年重庆市连续的“四潮黑雨”事件;2005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0年增加了27%.并趁热打铁与学生共同分析酸雨的危害、形成,启发学生的抽象思维,学生甚至自发地寻找消除措施.再利用近几年高考题中有关“酸雨”的题目,加深学生的印象.在化学教材中还有很多知识点可跟环保教育紧密结合,如氮的氧化物、电镀、电解、金属的冶炼等.教师应抓住时机把环保教育穿插于课堂教学,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前因后果及相应的解决办法,关注这些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巧妙渗透,不留痕迹,在化学实验中渗透环保教育
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典型特征,可谓是化学的生命.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在实验的细微之处体现环保意识,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环保教育.
根据课程安排,中学化学学科中需做的实验比较多,而其中有毒的实验几近一半.而大部分学校缺乏废水回收装置,有的教师本身就缺乏必要的环保习惯,将废水随意排放.因此,结合化学实验强化环保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如对于初中学生,他们刚刚接触化学,教师要指导学生严格按照实验操作程序,正确地闻气体、取药品.虽然所做实验毒性不大,但为了加深学生的环保意识,在没有废水回收流程这一前提下,每次学生实验都提供一个回收容器,对收集的废液稍作处理后再行排放.实验结束后把仪器洗涤干净放回原处,擦洗干净实验台面.这样,从一开始就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受到直观的环境保护的教育.而有些高中实验毒性较大,因此不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动脑设计环保实验则是重要的一个环节.
例如,采用全封闭装置制取溴苯:改进铜片与硝酸反应的实验装置,采用蘸有Na2CO3溶液的棉花来吸收反应所产生的SO2等有毒气体,使这些气体尽量不外逸,以改善学生实验的外部环境,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师要强调尾气吸收的重要性,使学生养成一个惯性思维:凡是涉及气体的制备就应考虑尾气的处理.
三、创设时机,引导参与,在课外活动中培养环保意识
化学课堂固然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主阵地.但课外科技活动更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有效补充.比如,把环保实验安排在课外活动中进行,让学生从自我构思、设计环保实验,搜集材料书写小论文.既可补充课堂教学时间的不足,又可使学生从接受环保教育阶段上升到动手保护环境的自觉境界.如从学生自身生活考虑,讲解居室污染的来源、危害及防治措施和化妆品污染.有些学生感受到自己有时也在不知不觉地破坏环境,纷纷表示要从自身做起改造环境,刻苦学习化学知识.
总之,环保教育虽然不是化学课堂的核心教育,但其关乎我们每个人的身心健康.我们只有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渗透环保教育,使学生清醒地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真正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使学生立正确的责任感,从而使学生成为未来环保的主人,为子孙后代的健康成长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