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泰坦尼克号》中“崇高”之显现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_mi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悲剧《泰坦尼克号》的经典性在于其崇高意味。崇高性掩藏在固化的“日常生活理性”中。影片先是通过杰克与露丝的爱情展现生命之意义在于自由,继而大船沉没这一“事件”让死亡直击人类心灵深处,如同死水的日常生活由此被激活。从而揭示出崇高性在大自然强力面前主要源自于人心中的道德理性与强大本质,即纯粹自由意志,这也是人类追寻无限与真理的力量之源。
  关键词:《泰坦尼克号》 崇高 爱情 自由 死亡 道德
  《泰坦尼克号》作为经典悲剧影片,蕴含人类与自然、死亡与永恒、爱情与现实等丰富内涵,具有崇高意味。就影片中“崇高”的显现过程而言,本文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探讨。
  一、沉睡在日常生活中
  影片中泰坦尼克号在当时被认为是“不沉之船”,它巨大、奢华且坚固无比,是人们心中的梦幻之船。然而对于女主露丝来说,她认为泰坦尼克号是将她押往美国的奴隶之船。对于男主杰克来说,这是可以带他回家的船。一切都按照既定的日常生活轨道进行着,似乎一眼便可看到生命的尽头。
  泰坦尼克号的船舱分为不同等级,上层人士和下层平民被严格区分。上层人士居住着豪华套房,享受着灯光、酒会、祷告、音乐等,高雅的礼仪似乎无处不在彰显他们的高贵。与之相反,下层平民居住在拥挤的几人间,他们的狂欢是在昏暗破旧似地下室一样的地方。同样作为人这样的生命存在,上层人和下层人的生活环境、礼仪习惯等截然不同,这些差别似乎成了人与人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社会体系像一个巨大的牢笼,以各种各样的外在形式将人规定在既定轨道内行驶。泰坦尼克号无疑是这样一个牢笼的缩影,具有隐喻性。
  在上层社会中,泰坦尼克号的设计者、构造者皆在其中,他们在高雅的餐桌上侃侃而谈,似炫耀着什么“豐功伟绩”一样炫耀着泰坦尼克号的宏大规模和极具奢华,并认为泰坦尼克号的巨大在交通工具的人造史上绝无仅有。构想者布鲁斯是泰坦尼克号的命名者,他认为这个名字可体现出巨大无比的意思,巨大象征着坚固和豪华,尤其象征着力量。这样的言语似乎表明布鲁斯从事崇高职业,拥有崇高理念,又为人类文明史做出了崇高贡献。实际上,这些只不过是上层社会空虚无聊的“闲言”而已。他们都没有走出船舱去静观—下广阔的大海,却自以为可以征服自然。可以说,这是固化的社会牢笼制造出的虚假“崇高”,以此对人做虚假的等级区分。
  康德在其《判断力批判》中将崇高划分为数学的崇高与力学的崇高。前者强调“绝对的大”,后者突出作为强力的自然。无论是在大小还是在力量方面,显然人造的泰坦尼克号都并不具有崇高性。席勒对他所认为的“崇高的对象”有着清楚的说明:“面对着这种对象,作为感性本质,我们屈服;但是作为理性本质,作为不听从自然的本质,我们感到对于它我们是绝对独立的。”a所以席勒认为“崇高”的概念应该包含一种相对于自然来说是独立的存在而非自然的存在。而我们人的肉体存在是作为自然物的存在,这是一种无法与自然脱离的感性本质,而且根本无法与大自然相抗衡。虽然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似经历了人类敬畏自然到征服自然再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阶段。但是人类对自然的克服与征服所凭借的技能、资源,甚至是身体等皆取自于自然,所以应该被“崇高”排除在外。那么我们人类身上完全脱离于自然的独立存在便是我们的理性存在,也就是我们心中的道德律或纯粹自由意志。
  电影中泰坦尼克号上的所谓上层社会人士,他们并没有表现出独立于自然的精神,他们的言行都被所谓的“文明社会”架构形式化。或许用海德格尔提出的“常人”等概念来解释其存在状况最为恰当:常人作为与他人共处的此在,本身为共在表现出的庸庸碌碌、平均状态而操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按照社会世俗规则所生活的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只求随波逐流,不求与众不同。而闲言是其显现方式之一,无根基状态,不用承担责任,谁都可以振振有词。正如泰坦尼克号沉没之时,侃侃而言的布鲁斯并未对此负责。所以他们所炫耀的泰坦尼克号这一艘大轮船并不能作为崇高的对象,而这些人心中也并不具有崇高感。
  电影前期便给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日常共处的世界:处于社会架构中的人们失落了本真的此在,人生的可能性是单一的,一切都流于形式并且朝着既定的轨道前行。人性的崇高在平淡庸常的日常生活中沉睡,生命失落了存在的意义,自我感受不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存在感,一种不通过满足他人而在他人的眼中和口中得到的存在感。
  二、闪光于自由爱情中
  爱情具有自由的力量,它具有不可预测性,从而为人生提供多种可能性,为生命带来激情。泰坦尼克号因杰克与露丝的爱情而生发了意义,它为二人带来了一场相遇。
  露丝是一只牢笼中的金丝雀,她在上层社会的日常生活中感到深深的痛苦。她想找寻自我,但周围尽是空虚无聊的闲言、刻板形式的礼仪以及钩心斗角的名利,没有人真正关心她。她的生命为她母亲所束缚。她的母亲害怕失去现有荣耀,害怕过女工生活,需要露丝的婚事来帮她维持住现有生存状态。露丝渴望自由的灵魂被牢牢封锁住,丧失了人生可能性。
  杰克是一只自由的鸟,他充分享受生活的多种可能性,不为各种社会形式所束缚。影片中他有一段经典言论,当露丝的母亲问他住在哪里时,他说:“现在,我的住址是泰坦尼克号。在这之后呢?就看上帝的安排了。我四处打工,坐不定期货船,等等的漂泊。我用一手好牌赌赢了泰坦尼克号的船票,非常幸运。我喜欢四处漂泊的生活,全部家当都在身上。我有健康的身体和作画用的纸。我喜欢醒来的时候,要发生的事或遇到的人一切都是未知,甚至不知道自己会到哪里去。前几天,我还睡在桥洞里,现在我却在和你们这些善良的人,在世界上最豪华的游轮上喝香槟。生命是上帝给的礼物,我可不想浪费它。世事难料,随遇而安,把握好每一天。”杰克在那群上流社会人士面前,没有任何羞愧与隐瞒,他骄傲、坦率、真诚而又有尊严。
  生命是进行时,然而常人的生命陷于日常生活的机械重复,毫无期待地直到死亡。杰克的到来激活了露丝的生命意义。他带露丝进入另一个世界,去感受下层平民的狂欢。在那里,人们可以进行掰手腕、舞蹈等肢体接触以及说脏话等,展示生命的原始力量。正如巴赫金所认为,在狂欢节中,所有人都按照自由的规律生活在其间,它具有全民性,是一种人人参与的生命的更新与再生。   电影中一个经典镜头是:杰克与露丝二人站在船头,面朝天空与大海,张开双臂充分感受飞翔。这种人与自然之间自由和谐的关系,含有崇高意味。康德认为,“自然界在我们的审美判断中并非就其是激起恐惧的而言被评判为崇高的,而是由于它在我们心中唤起了我们的(非自然的)力量,以便把我们所操心的东西(财产、健康和生命)看作渺小的,因而把自然的强力(我们在这些东西方面固然是屈服于它之下的)决不看作对于我们和我们的人格性仍然还是一种强制力,这种强制力,假如事情取决于我们的最高原理及对它们的主张或放弃的话,我们本来是不得不屈从于它之下的。所以,自然界在这里叫作崇高,只是因为它把想象力提高到去表现那些场合,在其中内心能够使自己超越自然之上的使命本身的固有的崇高性成为它自己可感到的”,崇高包含自我尊重,“它们把心灵的力量提高到超出其日常的中庸,并让我们心中一种完全不同性质的抵抗能力显露出来,它使我们有勇气能与自然界的这种表面的万能相较量”b。我想,这正是杰克面对大海发出“我是世界之王”之语的魄力所在。杰克与露丝站在那危险的船头,但实则处于安全境地,这让他们可以静观天空与大海,发挥想象力与知性去把握那种无限性,从而体会到崇高的愉悦。
  爱情作为自由的力量,可打破固化的社会阶层,让人抛弃外在名利,有勇气去面临人生各种可能。生命不只有自我保存的本能,也可以为他人牺牲。因为自由的灵魂,杰克与露丝的爱情得以可能,崇高感才可以在心中激活。
  三、彰显于向死而生中
  泰坦尼克号撞到冰山将要沉没这一“事件”,猝不及防将死亡带到了船上所有人面前,彻底激活了为“日常生活理性”所遮蔽的人性。电影的主题超越爱情而升华至死亡与永恒、人类与自然,崇高感在观者心中激活。但是对于观者而言,大海给生命带来的死亡威胁始终呈现在荧幕上和想象中。因为观者自身处于安全境地,其崇高性便会减弱。而影片中的人,却真正与死神相遇。
  席勒认为,危险表象和人的肉体存在发生冲突它就成为可怕的,这种可怕性和人的想象力相结合而得到加剧。因为未知,所以想象,从而恐惧。“一片深沉的寂静,一种巨大的空虚,黑暗中出乎意料的一星光亮,在自身上是非常无关紧要的东西,除了异乎寻常和突如其来,没有什么显得突出。它们仍然引起惊恐感,或者至少加强这种惊恐感的印象,因而是适宜于崇高的”c。大海、黑夜、死亡这些未知的神秘让泰坦尼克号上的人们心中充满恐惧,在如此境遇下表现崇高就要求一种人性的提升。“崇高的客体虽然必须是可怕的,但不应该引起真正的恐惧。恐惧是痛苦和暴力的一种状态,只有在自由的观照中和通过内在活动的感觉,崇高才能够令人欢喜”d。这种“自由的观照”和“内在活动”指的是我们只有身处在安全的环境中且体会到安全感,我们才可能会对可怕的东西感到欣喜。这里的安全的环境和安全感分为两种:一种是面对灾祸时,我们确信自己的肉体可以安全地逃离,从而在自我保存上具有安全感;另一种则是面对灾祸时,我们知晓人类在自然面前的肉体的渺小和脆弱,如果我们的内心可以战胜这种对死亡的恐惧而坦然面对,那么我们便在内部或道德上具有安全感,这种安全感便具有崇高性。
  求生是人的本能,影片中死亡并不完全不可避免,在存活的利益面前,人性的高尚与卑劣展现得淋漓尽致。康德曾提到“因为什么东西甚至对于野蛮人也是一个最大赞赏的对象呢?是一个不惊慌、不畏惧,因而不逃避危险,但同时又以周密的深思熟虑干练地采取行动的人。即使在最文明的状态中仍保留着这种对战士的高度的崇敬;只是人们还要求他同时表现出一切和平的德行,温柔、悲悯,乃至于对他自己的人格相当小心谨慎:这正是因为在这上面看出了他的内心是不会被危险所征服的”e。男主人公珍惜生命,但从不为肉体保存所束缚而惧怕危险。在危险中,他冷静坚定地采取行动来保护露丝的安全。无疑,杰克拥有纯粹自由意志,这是一种来自于人的强大本质的崇高。
  此外,影片中其他场景也给人以崇高感。
  其一,一个教父在灾祸面前为众人带来上帝的慰藉,体现出一种宗教式的崇高。或许跪在他面前的众人因求生在上帝面前表现得卑下无力而不具有崇高性,但教父的意志同上帝的意志具有一致性,从而具有崇高性。“只有当他意识到自己真诚的、神所喜欢的意向的时候,那些强力作用才会有助于在他心中唤起这个存在者的崇高性的理念,只要他在自己身上认识到这意向的某种合乎这个存在者意志的崇高性,并由此而被提升到超越对这些自然作用的恐惧之上”f。
  其二,影片中船长、安德鲁斯、默克多的自杀式死亡展现了对良知呼唤的崇高。海德格尔曾提到此在的“罪责”“不之选擇”以及“良知”等。罪责有时并非社会秩序所能判定,其往往理大于情。对此在本身而言,罪责是此在对本真的存在的一种呼唤,是人的良知,需要为自我选择承担责任。上述三人因自身错误而使他人失去生命,这种自责的痛苦使他们甘愿面对死亡,我认为具有崇高性。
  其三,影片中尽力冷静维护船上秩序,坚持让女人和小孩先上船的船员;奏响生命的悲歌直到最后一刻的乐师;拒绝救生衣而选择体面死去的先生;在床上相拥坦然面对死亡的老夫妻以及讲故事给襁褓中孩子的母亲等。他们对职责的坚持、对尊严的维护,那种面对死亡的从容不仅仅是人性之崇高,而且也展示出真正的文明崇高。就连已经坐在救生船上的人,他们身处黑暗的大海,看泰坦尼克号上的众人在死亡面前垂死挣扎与不堪一击,沉默、静谧而又激动是最适合于这生命悲歌的内心情调。
  生命本身就因蕴含死亡与永恒的矛盾而内含崇高。在自我保存本能面前,依然坚守道德底线——不非规则地占有他人生存机会的人具有崇高感。死亡的是肉体,永恒的是精神。
  四、结语
  在日常生活中,人是固化的社会架构中的一个非此在式的存在,操劳于名利追逐,向着死亡生活,失却了生命之意义。《泰坦尼克号》这一影片一方面通过杰克与露丝的爱情揭示了生命的自由本质;另一方面通过泰坦尼克号沉没这一“事件”让人直面死亡恐惧,从而激活生命与文明的真正意义。因对死亡未知的恐惧,人类不断思考永恒。永恒这一思考因其无限性从而在人心中可以激起崇高感,然而人终有一死似乎与之构成悖论。实际上,正因有死亡,才有所谓永恒,才有所谓存在及意义。
  对于生死问题,其实前人早已给出答案:孟子的“舍生取义”,古人的“三不朽”,康德心中的道德律等。我个人将生命视为一种体验,这是大自然的恩赐。肉体保存为精神追寻真理提供了载体,所以肉体生存固然值得珍惜,但要遵循不损害他者生命的基本原则。生命的崇高感基于其自由本质,而彰显于道德理性。
  ad〔德〕弗里德利希·席勒:《秀美与尊严:席勒艺术和美学文集》,张玉能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年版,第184页,第186—187页。
  bcef〔德〕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77页,第77页,第78页,第79页。
  作 者: 冯艳如,南开大学文学院文艺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精神分析、文化研究与文学理论。
  编 辑: 张晴 E-mail: zqmz0601@163.com
其他文献
摘 要:“文革”结束以后,反映“左倾”思想,反思“左倾”错误的作品不计其数,但大多数都在时代发展的过程中被掩盖,其主要原因都是文章思想内容的单一,政治色彩太浓,而古华的长篇小说《芙蓉镇》是为数不多直至今日还被评论者和读者所关注的作品,除过作品中所表达的反思历史的深刻性和作品的艺术性,作者还给我们描述了一幅湘南山镇的民俗风情画,生动地刻画出芙蓉镇这个小小世界里的风云变幻,使作品有了更大的思想深度和容
摘 要:新的物理课程改革对物理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课程目标。本文在新课程标准及其所倡导理念的指导下,结合高中物理学科特点、物理教学过程的特点以及高中生心理特点。基于高中物理教学实践,探讨如何有效上好高中物理第一课。  关键词:高中物理 教学 探讨     对每一位高一新生来说,每门功课的第一堂课都充满着好奇、期待、兴奋、激动、紧张等各种复杂的心理和情绪,物理第一堂课也不例外。同时高一新生对高中物理的学
摘 要: 威廉·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也是湖畔派诗人的领军人物。华兹华斯生平写过许多的诗集,其风格色彩趋于消极,孤獨意识是其诗歌反复表达的主题之一,且因其厌弃城市工业革命文明,诗中意象大多与自然紧密联系,带有寄情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之情。本文就《我似一朵孤独的流云》来分析探索华兹华斯的孤独意识,并分析诗中的一些意象以及结合一些其他文学作品来加以辅证。  关键词: 观物 救赎 孤独
1898年,章太炎受晚清重臣张之洞之邀,赴武昌任《楚学报》主笔一职,因撰写六万多字与时局格格不入的《排满论》一文而博得“章疯子”之称,入鄂仅一月便不得不挂笔离去。虽然“章疯子”这一绰号从此声名远播,章太炎却毫不气恼,反而认为“不是神经病人断不能百折不回,孤行己意。古来有大学问成大事业的人,必得神经病才能做到”。    神经病人最大的特点是从自己的思想出发,虚化外在的权力与威胁,敢作敢为。“章疯子”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大胆地进行了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改革。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与研究,我对生物学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的归纳与总结,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导学式  导学式是以教师的教学设计为主的教学模式。  具体是: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导读——导思——导议——导练。  符合这类课型的一般是《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这样的主题。这类知识
摘 要: 本教改以蓝墨云班课APP 《媒介法制与伦理》为例,旨在构建基于移动终端的“互联网 教学”改革模式,通过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分析教改实践结果,结合师生的调查访谈进行评估,并对该教改模式进行可行性分析和成果推广。  关键词:互联网 教学 移动终端 教学改革  随着“互联网 ”时代的来临,信息化浪潮已经推进到了社会各个领域。如何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探索“互联网 教学”的新模式,成为
学生语文学习的基本任务是获取语言使用经验,即学习如何使用语言。其基本途径一是通过阅读获取他人使用语言的间接经验;二是通过口头、笔头交流获取自己使用语言的直接经验。由此,阅读和交流(这个交流突出表现在写作上)是语文学习最主要的两个方面,也是完成语文基本任务的最基本的途径。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就围绕着“她”——阅读和作文展开。    一、生命因阅读而精彩    我们经常抱怨学生的作文“内容枯燥,语言贫乏
物理课堂“有效教学”是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资源尽可能节约的前提下,通过课堂教学促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那么如何提高物理课堂有效教学呢?我认为教师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让物理走入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理和生活密切相关。生活处处都离不开物理,所以我们教师在日常物理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物理这一个优势,让同学们了解物理就在身边,生活处处离不开物理。  在讲《相对运动》
【摘 要】对小学生进行劳动与技术教育,能够在夯实小学生理论基础的情况下,提升其劳动实践技能,实现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形成。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框架下,想要提升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效率,教师就要为学生创设更多样化的劳动环境,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和团队协作意识,有秩序地完成劳动与技术教育项目,以此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劳动与技术;小组合作;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
考试对于学生来说如同家常饭一样熟悉,但是也如家常饭中吃出沙砾一样令人反感。每次一说到考试听到的是学生唉声一片,他们有着明显的抵触情绪。  素质教育后,不少人对考试有了误读,认为素质教育不应再考试,考试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其实考试不姓“应”也不姓“素”,如同市场经济不姓“资”也不姓“社”的道理雷同。考试是学生学习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情,学习要有期望,才能有动力;学习要有成就,才能有信心。素质教育不是不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