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市教育局、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印发了《十堰城区义务教育“联校协作发展”实施方案》,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为目标,发挥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带动作用,通过组建并实施联校协作发展共同体,实现办学思想共享、教学资源共享、发展成果共享,促进学校之间相互学习和共同提高,促进十堰市城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同年6月,联校协作工作进入了探索实践阶段,城区40所义务教育学校组成10个联校协作发展共同体,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工作、教师专业素养三个层面进行协作。
联校协作发展共同体打破了以往各学校之间互不往来的局面,实现了全方位的沟通和交流。教研作为学校的常规工作,也因协作体的诞生而从自我封闭走向开放,实现了由原来的以校为单位的“校本教研”向协作体之间多所学校“联校教研”的转化,成为一种新的教研机制。
一、建立联校教研协作模式
在历时近三年的联校协作发展进程中,十个协作片区(小学7个、初中3个)结合各片区学校实际,创造性探索了联校协作体的有效模式,归纳起来有轮值式、常任制两种。
轮值式就是联校工作遵循“片区学校为主体、轮值学校为责任人”的基本原则,轮值学校由片区学校自行商定,每一学期或一学年为一个轮值周期。轮值学校要创造性设计、开展工作,集中片区学校优势资源,分析各校需求,开展片区富有特色的教育教学及其他相关活动,逐步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均衡。具体负责联校工作计划的制订、实施及总结提炼,包括档案资料收集、与相关行政和业务部门沟通联系等,在轮值时间内全面负责片区联校协作工作的组织与推进。其主要特点是片区内各学校相互尊重,其权利和义务平等,其优势是发挥片区各学校积极性,彰显各校优势和特色。
常任制是在轮值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014年底开始在初中片区实行。具体是以名校为龙头,采用名校加普通校的办学模式,促进普通学校转型升级。由城区4个优势资源相对集中的学校承担常任片区管理学校,统一负责该片区的所有联校协作发展事宜,其他各校挂靠“城区联校协作初中片区xx学校协作学校”的校牌,力争在片区学校内实现教学、教师、管理等资源共享。目前初中由三个片区扩充到四个管理片区,涵盖19所初级中学。其特点是发挥龙头学校的管理优势和资源辐射,优势是便于统一管理和资源调配。
开展的联校教研活动按照“自主——互助——引领”的方式进行。即教研活动主题自定,干部教师相互帮助,骨干教师或教研员的专业引领。每个区域根据学校自身的需要确定好主题并制订出可行的实施方案,由其中一所学校承担承办任务,将这一区域内的相关领导和教师集中起来围绕主题开展相关的活动,参与活动的教师人人都可以自由发言,活动最后由骨干教师或教研员在专业上给予指导。这种活动方式的特点是展示强势学校的优点,帮助解决薄弱学校的困难,以达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实践联校协作教研
首先是建立机制,为联校教研提供保障。
在联校协作发展的研究和实践中,教科院不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广泛调研,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关指导性意见,为联校协作发展工作顺利开展提供机制和制度上的参考意见。在此基础上,市教育局下发了系列关于城区联校协作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如:《十堰城区义务教育“联校协作发展”实施方案》《关于成立推进“联校协作发展”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等相关文件。在联校协作研究实踐中,进一步建章立制、规范要求,以确保联校协作发展工作的活动实效。
联校教研涉及到各个学校,牵涉到教育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通过建立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确保了联校教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是建立联校教研体。以轮值学校牵头,成立以市教科院相关负责人为指导,各校校长负责协调,教务处、学科教研组具体组织实施的区域教研体。比如,第六片区成立教研工作领导小组,由片区内业务精、能力强、责任心强的教学副校长担任片区教研组长,实行教研组长负责制、轮值学校联系制。制订《联校协作发展第六协作区教研工作制度》,逐步完善主题教研制、轮流主讲制、跨校交流制等,形成了片区特有的对外开放的教研文化,达到教师专业素养、教学质量、科研能力、管理水平、办学特色的显著提升,促进了协作片区教育均衡发展。
二是成立联校学科教研组。短线学科每所学校人员较少,各校难以进行学科教研。自实施联校协作教研以来,短线学科教研人员不仅多了,更主要的是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如,第二协作片区由市五堰小学、市东风小学及张湾区属四所学校组成,成立了由五堰小学的科学教研组长为该片区教研组长,其他五所学校的科学老师为组员的大教研组。不仅人员增多,而且教研的话题也变得更广泛,大家互相学习,相互借鉴,共同得到了提高。
三是建立活动分担机制。由轮值学校协调安排,根据每所学校的特点,承办相应的教研活动任务,其它学校积极配合并参与。一片区在今年5月份组织的三项联校协作教研活动(六年级期中调研检测及质量分析会、学生活动、学科小课题研讨)分别由茅箭区三堰小学、市人民小学及茅箭区二堰小学承办,既减轻了学校的压力,也达到了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目的。
其次是搭建平台,开展丰富的联校教研活动。
教师参与的热情和参与深度,决定了教研活动的效果。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在教研主题的设计、活动组织的形式上精心策划和准备,让教师真正能有所思、有所获、有所得,才能使教师有归属感,使区域教研成为凝聚学科教师的精神家园。所以搭台子,引路子,开展切实有效、形式多样的区域教研活动,是联校教研的魅力所在。
同课异构。各协作校教师通过“同备一节课、同上一节课、同说一节课、同评一节课”形式进行教学交流,实现课例带动群体研讨,资源共享反思提高。
教学比武。每学期举办讲课、说课等教学比武活动,要求片区内学科老师全员参与,人人发言,相互启迪,让老师们在有限的活动中得到更多的收获。首先是市级赛课层面,教科院举办的学科优质课竞赛、“课内比教学”活动,由行政区域内赛课转向片区间赛课,推动了各片区练兵赛课活动的开展。其次是联校片区内赛课层面,各片区创造性的开展优质课竞赛活动。配合2014年开展的十堰市第二届“课内比教学”活动,各片区多学科打破了传统的以校为单位的研讨模式,实现了多校互动的教研格局。
专题教研。由中心教研组先收集区域内各学校在本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然后进行梳理,拟订出教研活动的主题和具体方案,征得各学校同意后组织实施。如二片区开展的《如何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专题教研活动,主要针对实验课教学,教师们以学习、探究、交流、提高的心态积极参与,在互动、沟通、分享中,彼此发现、彼此欣赏,实现共同提高。
最后,总结经验,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联校协作发展工作推进以来,各片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积累经验,取得了一系列成效。
资源共享,促学校管理水平均衡。随着联校协作活动的逐步深入,联校从最初的教学资源共享、学生资源共享、到教师资源共享和管理资源共享。各片区开展了养成教育论坛、校长论坛、教育教学管理经验交流、班主任经验交流、青年教师成长论坛等活动,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片区职工文体活动,实现了多方面特色互动的良好局面。
集体研训,促教师业务素养提高。在研究过程中,积极探索联校集体研训模式,以促进教师业务素养提高。各片区通过举办教学理论研讨会、职业能力提升培训、教学研讨课、观摩课等,从一校延伸到多校,从片区拓展到片外,实现研训一体化,逐渐打破校际和区域壁垒,实现优势资源共享,提高教师业务素养。
练兵赛课,促教师职业能力提升。首先是市级赛课层面,教科院举办的学科优质课竞赛、“课内比教学”活动,打破过去以行政区划分推荐参赛指标的办法,由行政区域内赛课转向片区间赛课,推动了各片区练兵赛课活动的开展。其次是联校片区内赛课层面,各片区创造性地开展优质课竞赛活动。2014年,小学数学、英语、美术、科学、中学语文等学科通过四个层次的赛课(校内、片区内、片区间、市级)促进了教师之间的教学研讨与交流。
联校协作以来,打破了十堰市行政区域的管理壁垒,在学校管理、教学研讨、教师协作、师生活动等各方面实现了深度融合,在管理、课程、活动、师生等各方面实现了互联,在课堂、教研、管理等方面实现了互动,达到了初期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带动和共享、片区管理、教学、师资基本均衡的目标。
(作者单位:十堰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联校协作发展共同体打破了以往各学校之间互不往来的局面,实现了全方位的沟通和交流。教研作为学校的常规工作,也因协作体的诞生而从自我封闭走向开放,实现了由原来的以校为单位的“校本教研”向协作体之间多所学校“联校教研”的转化,成为一种新的教研机制。
一、建立联校教研协作模式
在历时近三年的联校协作发展进程中,十个协作片区(小学7个、初中3个)结合各片区学校实际,创造性探索了联校协作体的有效模式,归纳起来有轮值式、常任制两种。
轮值式就是联校工作遵循“片区学校为主体、轮值学校为责任人”的基本原则,轮值学校由片区学校自行商定,每一学期或一学年为一个轮值周期。轮值学校要创造性设计、开展工作,集中片区学校优势资源,分析各校需求,开展片区富有特色的教育教学及其他相关活动,逐步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均衡。具体负责联校工作计划的制订、实施及总结提炼,包括档案资料收集、与相关行政和业务部门沟通联系等,在轮值时间内全面负责片区联校协作工作的组织与推进。其主要特点是片区内各学校相互尊重,其权利和义务平等,其优势是发挥片区各学校积极性,彰显各校优势和特色。
常任制是在轮值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014年底开始在初中片区实行。具体是以名校为龙头,采用名校加普通校的办学模式,促进普通学校转型升级。由城区4个优势资源相对集中的学校承担常任片区管理学校,统一负责该片区的所有联校协作发展事宜,其他各校挂靠“城区联校协作初中片区xx学校协作学校”的校牌,力争在片区学校内实现教学、教师、管理等资源共享。目前初中由三个片区扩充到四个管理片区,涵盖19所初级中学。其特点是发挥龙头学校的管理优势和资源辐射,优势是便于统一管理和资源调配。
开展的联校教研活动按照“自主——互助——引领”的方式进行。即教研活动主题自定,干部教师相互帮助,骨干教师或教研员的专业引领。每个区域根据学校自身的需要确定好主题并制订出可行的实施方案,由其中一所学校承担承办任务,将这一区域内的相关领导和教师集中起来围绕主题开展相关的活动,参与活动的教师人人都可以自由发言,活动最后由骨干教师或教研员在专业上给予指导。这种活动方式的特点是展示强势学校的优点,帮助解决薄弱学校的困难,以达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实践联校协作教研
首先是建立机制,为联校教研提供保障。
在联校协作发展的研究和实践中,教科院不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广泛调研,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关指导性意见,为联校协作发展工作顺利开展提供机制和制度上的参考意见。在此基础上,市教育局下发了系列关于城区联校协作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如:《十堰城区义务教育“联校协作发展”实施方案》《关于成立推进“联校协作发展”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等相关文件。在联校协作研究实踐中,进一步建章立制、规范要求,以确保联校协作发展工作的活动实效。
联校教研涉及到各个学校,牵涉到教育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通过建立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确保了联校教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是建立联校教研体。以轮值学校牵头,成立以市教科院相关负责人为指导,各校校长负责协调,教务处、学科教研组具体组织实施的区域教研体。比如,第六片区成立教研工作领导小组,由片区内业务精、能力强、责任心强的教学副校长担任片区教研组长,实行教研组长负责制、轮值学校联系制。制订《联校协作发展第六协作区教研工作制度》,逐步完善主题教研制、轮流主讲制、跨校交流制等,形成了片区特有的对外开放的教研文化,达到教师专业素养、教学质量、科研能力、管理水平、办学特色的显著提升,促进了协作片区教育均衡发展。
二是成立联校学科教研组。短线学科每所学校人员较少,各校难以进行学科教研。自实施联校协作教研以来,短线学科教研人员不仅多了,更主要的是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如,第二协作片区由市五堰小学、市东风小学及张湾区属四所学校组成,成立了由五堰小学的科学教研组长为该片区教研组长,其他五所学校的科学老师为组员的大教研组。不仅人员增多,而且教研的话题也变得更广泛,大家互相学习,相互借鉴,共同得到了提高。
三是建立活动分担机制。由轮值学校协调安排,根据每所学校的特点,承办相应的教研活动任务,其它学校积极配合并参与。一片区在今年5月份组织的三项联校协作教研活动(六年级期中调研检测及质量分析会、学生活动、学科小课题研讨)分别由茅箭区三堰小学、市人民小学及茅箭区二堰小学承办,既减轻了学校的压力,也达到了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目的。
其次是搭建平台,开展丰富的联校教研活动。
教师参与的热情和参与深度,决定了教研活动的效果。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在教研主题的设计、活动组织的形式上精心策划和准备,让教师真正能有所思、有所获、有所得,才能使教师有归属感,使区域教研成为凝聚学科教师的精神家园。所以搭台子,引路子,开展切实有效、形式多样的区域教研活动,是联校教研的魅力所在。
同课异构。各协作校教师通过“同备一节课、同上一节课、同说一节课、同评一节课”形式进行教学交流,实现课例带动群体研讨,资源共享反思提高。
教学比武。每学期举办讲课、说课等教学比武活动,要求片区内学科老师全员参与,人人发言,相互启迪,让老师们在有限的活动中得到更多的收获。首先是市级赛课层面,教科院举办的学科优质课竞赛、“课内比教学”活动,由行政区域内赛课转向片区间赛课,推动了各片区练兵赛课活动的开展。其次是联校片区内赛课层面,各片区创造性的开展优质课竞赛活动。配合2014年开展的十堰市第二届“课内比教学”活动,各片区多学科打破了传统的以校为单位的研讨模式,实现了多校互动的教研格局。
专题教研。由中心教研组先收集区域内各学校在本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然后进行梳理,拟订出教研活动的主题和具体方案,征得各学校同意后组织实施。如二片区开展的《如何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专题教研活动,主要针对实验课教学,教师们以学习、探究、交流、提高的心态积极参与,在互动、沟通、分享中,彼此发现、彼此欣赏,实现共同提高。
最后,总结经验,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联校协作发展工作推进以来,各片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积累经验,取得了一系列成效。
资源共享,促学校管理水平均衡。随着联校协作活动的逐步深入,联校从最初的教学资源共享、学生资源共享、到教师资源共享和管理资源共享。各片区开展了养成教育论坛、校长论坛、教育教学管理经验交流、班主任经验交流、青年教师成长论坛等活动,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片区职工文体活动,实现了多方面特色互动的良好局面。
集体研训,促教师业务素养提高。在研究过程中,积极探索联校集体研训模式,以促进教师业务素养提高。各片区通过举办教学理论研讨会、职业能力提升培训、教学研讨课、观摩课等,从一校延伸到多校,从片区拓展到片外,实现研训一体化,逐渐打破校际和区域壁垒,实现优势资源共享,提高教师业务素养。
练兵赛课,促教师职业能力提升。首先是市级赛课层面,教科院举办的学科优质课竞赛、“课内比教学”活动,打破过去以行政区划分推荐参赛指标的办法,由行政区域内赛课转向片区间赛课,推动了各片区练兵赛课活动的开展。其次是联校片区内赛课层面,各片区创造性地开展优质课竞赛活动。2014年,小学数学、英语、美术、科学、中学语文等学科通过四个层次的赛课(校内、片区内、片区间、市级)促进了教师之间的教学研讨与交流。
联校协作以来,打破了十堰市行政区域的管理壁垒,在学校管理、教学研讨、教师协作、师生活动等各方面实现了深度融合,在管理、课程、活动、师生等各方面实现了互联,在课堂、教研、管理等方面实现了互动,达到了初期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带动和共享、片区管理、教学、师资基本均衡的目标。
(作者单位:十堰市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