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亲历阅读过程

来源 :中国教师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bingonli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阅读理论告诉我们,作品文本的意义是读者在与文本的碰撞,交流和对话中产生的。因此,本文从全程阅读---叩问,体验,发现;全境阅读---进入语言环境,生活情境,文化背景;全心阅读---激活兴趣,情感,思维这三方面,阐述了再教师引导下,学生课堂阅读自主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为实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亲历;阅读过程;自主;探究 现代阅读理论告诉我们,在作家,作品和读者的三角关系中,读者并不是被动,单纯,消极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参与,意义的积极生产者。在这个意义上,阅读过程是读者通过文本和作者进行的一场超时空的对话。那么,语文课堂阅读,则应该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然而遗憾的是我们一直害怕教学过程出现“失控”,“偏离”和“错误”,导致学生的阅读实践受教师思路的牵制,方法呆板,过程简化而失去了灵性。作为教师,应转变观念,克服心理阻挠,还学生阅读的主动权,让其在有限的课堂时空里有足够的时间读书和思考,亲历阅读过程,促进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1.让学生全程阅读
  现代阅读理论认为:文本意义是在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中构建的,读者本经过交流,不断地发现,不断接受文本的视界,和自己原有视界相融合,扩大自我,构成一个全新视界。由此,每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师都应努力引导学生与课文直接对话,经历“叩问”,“体验”和“发现”的过程,实现全程阅读。
  1.1“叩问”——阅读的起点
  “叩问”是读者与文本对话与交流的起始,要求读者的期待视界即原认知结构与文本的难易程度相当,以求得同化或顺应,建构起文本意义。所以,我们要利用或者帮助学生形成恰当的期待视界,引发其对课文的叩问,激起体验和探究的欲望。
  《群鸟学艺》是一则寓言,课题正好概括了主要内容,学生一读课题目自然就会去推想课文内容,这就是一种阅读期待。而根据课题提问是一种新的阅读方法。因此,教师择定课题为“叩问点”----读了课题想知道什么?并运用计算机即时输入学生提出问题的关键词,呈现在大屏幕上,这煽燃了叩问热情,学生“全面叩问”。教师再用计算机即时将问题归类,使学生感悟到提问可抓住关键字,实现了“叩问有法”,并通过阅读第一段“叩问有得”。当然,叩问不局限与阅读的初期,因为问题的大小,深浅,也取决于期待视界。
  1.2“体验”——阅读的停靠点
  “体验”是读者与文本对话交流的中段。在对文本的解读活动中,读者要在文本中寻找答案,解决疑问,就应时时“倾听”文本的声音,“触摸”作者的心灵,用心体验作品的情境和情感,并时时回应文本---喜忧哀乐,文本的意义才能生成,读者新的视界才会形成。阅读教学中,我们就要让学生通过亲自尝试,自觉体悟来破译,还原和回应课文里面的情感视界。阅读就是要到达过多个实验的“停靠站”才可能达到终点。
  1.3“发现”——阅读的终点
  “文本超出了自身,因为掺入了读者的意义:读者超越了自身,是因为接纳了文本的意义,扩大了原本的视界,又回到自身,成了一个新我。”说的正是阅读的终极目标----由读者个体独特理解支撑的文本意义的创造。而发现是创造的“眼睛”。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前提下,引导他们对课文进一步读出疑问,读出新意,并把自己的发现用语言表达出来,活用课文语言和语言规律,形成丰富多彩的极具个性色彩的语言实践。学习《青蛙的眼睛》,学生提出了把活苍蝇和青蛙放进密封的透明罩里的实验方法;学习《青蛙的眼睛》,学生提出了把活苍蝇和青蛙放进密封的透明罩子里的实验方法;《落叶》一课,学生让蝴蝶把落叶当成舞台;让燕子把落叶当成一封Email;《游园不值》教学中,学生觉得把“春色满园关不住”与“一枝红杏出墙来”两句交换位置来解释,全诗的意思会更通畅。
  2.让学生全境阅读
  读者与文本的交流始于’“期待视野”即原认知结构。认知结构式读者自身 的阅读水准和人生经验的反映,其中就包括语境结构。我们提出的“全境阅读”就是在语境中阅读。文本是彼时彼地的产物,有自己的历史文化产物,读者生活在此时此地,有自己的文化生活背景。那么学生的全程阅读必定是一种全息的阅读,不光是上下文语境,还包括学生所处的社会制度,文化氛围及阅读行为所产生的生活经历。我们想通过《通茶》中写饮茶有着高尚精神享受的一段教学,来解释全境阅读。饮茶有着高尚精神享受的一段教学,来解释全境阅读。
  2.1从语言的维度解读
  2.1.1在语境中积累与感悟语言。语言发展是以语言积累与感悟为基础的。学生阅读,接触大量的语言信息,只有走进课文语言情境,才能有效积累和真切感悟语言。《说茶》的教学,学生先“了解如何品茶”,再“实践品茶”,才“品茶”,最后,一位学生发现:“课外书上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喝的龙井茶,茶叶嫩绿,水色几乎是纯净的,可这杯龙井茶,水色有点黄,茶叶的绿色深了点,而且味道有些苦,好像不是真正的龙井茶。”这诱发了“想象品新茶”。整堂课在“畅谈品茶感受“的语言情境中,学生不断地在自己的感悟诠释着品茶之内涵,并积累着相关的语言。
  2.1.1以运用激活语言积累。语言发展的关键是感悟语言规律。教学要能够调动和激活学生已有的语感,促进语言的发展。学生观茶姿后拿落叶,蝴蝶,金鱼等比喻水中的茶叶,把茶叶的姿态描述得极其形象。而“比喻”这一语言表达方法正是学生以往阅读的感悟与积累,在“品茶”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语言规律连同语言材料的积累被激活了,并和新思想同构,产生了新语言。
  2.2从现实生活的维度解读
  2.2.1在阅读中调集生活积累任何作品都是当时现实生活的记录。学生一跨入阅读,就等于跃入了广阔的生活。而阅读市需要生活积累的,比如一定的生活常识和生活体验,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情趣。阅读理解得越深,就越需要这样的积累。《说茶》的教学,由“喝茶,饮茶”调动了学生的日常生活感受,再和“品茶”比较,激活了生活体验,唤醒了阅读积累,学生竟不顾教师权威对“茶”提出异议。   2.2.2在阅读中丰富生活积淀 通过阅读要是学生有丰富的生活积淀,为更好地阅读,为提升生活质量做好准备。《说茶》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品茶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形成美好的生活情感和积极的生活态度。老师这儿的龙井茶市陈茶,也就是去年的茶叶,因为老师还没有新茶,更没有乾隆皇帝喝的新茶中的极品。连老茶和新茶的不同都让你品出来了,你们可真是品茶高手呀。要是能品上真正的龙井新茶,那感觉又会怎样?面对质疑,教师的这段真情告白,让学生从“现实的生活情景”走向了“想象的生活情景”,高尚的精神享受在联想中自得了,为自己的生活积淀又涂抹上了精彩的一层。
  2.3从文化的维度解读
  “文化是一个标志着人类在真善美诸方面的发展水平的哲学范畴。”(《文化哲学》许苏民)的确,书中丰富微妙的精神世界会使人逐步升华为追求真,善,美的文化人。在阅读进程中,学生打开的是一扇移动变化着的文化视窗,能不断领略语言文化,丰富文化积累。
  《说茶》不仅让学生了解中国茶文化常识,还要让学生感悟品茶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泡茶人的姿态,茶色和茶姿给人带来视觉上的美感,茶香市嗅觉感受,而茶的回味甘甜市实实在在的味觉享受。在“生活享受到精神享受”的浓厚文化气息的形成过程中,享受不仅是物质的,还渗透扩散到了精神,语言和感觉整合了,和想象等精神活动共生了。所以,当学生真正走进课文,他们和文化的对话一定是精彩的;了解文化常识,学习优秀内容,又促进了阅读发展,最大限度地为提高学生的人生质量和层次打好了精神的底色。上下文语境,生活清净,文化背景,都以阅读过程为支点,立体交错,学生神游这“三境”,与之对话,丰富着语言积累,增添着生活情趣,厚积着文化素养,为终身阅读和靴子源源不断地充盈着自己的精神资源。
  3.让学生全心阅读
  如果说语境结构是同一社会时代读者群体所具有的普通思想,观念,那么认知结构中的其它要素则代表读者个体的差异性,特殊性。而阅读行为不但包含感知,联想,想象,记忆等心智活动,还有动机,兴趣,情感,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的参与。因此,每一位读者只有全心沉浸,才能形成独具风格的认知结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如果把阅读活动视为隆隆向前的列车,那么,兴趣是引擎,情感是加速度,思维是行驶的轨道。这三者金免息,各自发挥着阅读活动持续进行的能动作用。
  3.1引擎——兴趣
  阅读兴趣是读者对阅读活动的一种注意倾向,积极态度和喜爱程度,是维持阅读的动力之源。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兴趣贯穿学生阅读的始终。起点激发兴趣---做出阅读选择---体验阅读过程 通过过程性评价与激励,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得以强化,这是兴趣能够持续的必要条件。比如当学生个体或者小组汇报朗读后,教师的评价应该既是对学生初步体验的肯定,又是深入体察的指导,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得以强化,这是兴趣能够吃醋的必要条件。比如当学生个体或者小组汇报朗读后,教师的评价应该既是对学生初步体验的肯定,又是深入体察的指导,使学生进一步读懂课文有了积极地心理基础。终点再激兴趣—-展示阅读成果,阅读是消耗脑力和体力的劳动,若以近期的成功补偿学生的辛劳,便可得到一定的满足和愉快,使阅读兴趣再次激发。朗读,介绍,表演等多种形式的阅读成果展示就能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成功的快乐,是再一次激活身心的兴奋剂,能形成阅读过程的良性循环:阅读——成功——兴趣——阅读。
  3.2加速度——情感
  阅读情感是读者的主观感情和作者渗透在作品中的感情的双向 交流,彼此碰撞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它是阅读的“内驱力”,能产生阅读进程中的加速度,有了情感的参与,阅读劳作的艰辛会化作愉悦,阅读过程会变得津津有味。
  情感的产生首先需要读物的情境,即读者进入读物的情境,与作者的情感交融。《数星星的孩子》“一颗,两颗,一直数到了几百颗。”这句话,教师请数过星星的同学读,并说:如果真数过,那一定会读得很好。学生积极性高,感情投入,不少同学读完“一颗”“两颗”都点一下头。而一位学生竟提出再加上“三颗,四颗”,更能突出星星多,很难数。学生人人都成了小张衡,这正是教师引导“披文入情”产生的效应。情感产生还需要读者的情态,即阅读时注入主体情感,就如冰心所说:“作者只能有一个,读者同时便可以有千万,万千种的心境和成见底下,浮现出来的作品,便可以有万千的化身,作品的原意已经片片地撕碎了。”
  3.3轨道——思维
  文本的意义是由读者与文本通过不断地“视界融合”共同构建的。但这种“视界融合”又是不可能完全的,因为“读者与文本双方都内在地被嵌于历史之中”。读者只能从所处的时代出发,有限度地去沟通。因而衍生,多义甚至歧义是无法克服的。这中间,思维起到了读解心智活动的核心作用。因此,教师要以“当代的价值与意义”为准,为冲突的平衡作好准备,发动学生为阅读走向深入,走向创造铺设好思维之轨。
  “多有意思的问题“激起了多有意义的思维。对文本读解得越深刻,越准确,就越是要求联想,想象,判断和推理等思维符合逻辑,为学生走进课文与课文融合提供平直之轨。不难看出,学生替汪伦来迟找出的原因不仅符合彼时彼地的离别场景和人物的性情,也在当代生活的情理之中。当然,要使学生走出课文,实现阅读创造,还需要以理解为基础进一步对课文内容作出鉴别与评赏,铺设多元的思维之轨.“汪伦为什么来迟”这一问题本身就是教师鼓励多元解读的产物,带着批判性。而各种猜想更是学生个体独立,独特的见解,带有创造性。
  综合以上三方面,叩问,体验和发现是“亲历“的重要机制‘语言,文化,生活等阅读环境是“亲历”的丰厚资源;兴趣,情感,思维等情智投入是“亲历”的动力之源。全程,全境,全心阅读,共建了一个丰富,开放,灵动的同体构,它是课堂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发展,语文素养提高的广阔空间。参考文献
  [1]《阅读学新论》曾祥芹主编.语文出版社
  [2]《读解学引论》蒋成禹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3]《为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而教》 成尚荣主编 .江苏教育出版社
  [4]《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5]《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钟启泉.华东师大出版社
其他文献
21世纪,知识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替着,。而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个性各异、活生生的、有思想的新型学生,过去那种包办代替的保姆式的班主任已不适应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跟上时代,不断地超越自己,才能融情入理,作好专业班主任。  1营造氛围,促进优良班风  1.1班主任是班级方向的引领者  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仔细琢摩重点有三项:建立班级文化;班级日常管理和个别生教育。  每一次新班级建立
期刊
“教学名师”,是一定时期内在一定范围的教师群体中以特殊才干和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而著称,得到同行广泛认可的教师。他们在社会上有一定的知名度,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起着重要的领衔、示范、激励、凝聚和辐射等支配作用,引领着教改新潮流。他们是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育教学的专家。然而,名师的慢慢人生征途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轨迹,都有自己“面壁十年图破壁”的不懈奋斗。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其备课之方法就是值
期刊
从教二十年了,我们天天在谈“高效课堂”,那么何为“高效课堂”?  我认为“高效课堂”就是在一节课里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掌握应该掌握的知识,“教育应该是充满情感的事业,充满美的事业”,而语文学科更多的担当着这样一项重要的使命。  语文教学的美感教育功能和任务,更是新课程理念下的重要使命。素质教育的审美性,要求中学语文教学利用一切教育机会,加强审美教育,拓展审美教育的范围。应试教育偏重于学生
期刊
【摘要】语文教学中的“预习”是学习的必要基础。预习是学生在教师讲读课文之前的预先学习,它是学生自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新课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策略。教师指导学生预习就是要倡导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如果预习成了学生的一种持久的自主的学习行为,那将会对学生自
期刊
【摘要】通过化学实验来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创造力等综合能力,已达到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化学实验;探索;创新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化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化学中的概念、规律和结论,大都是从实验出发、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分析、综合总结概括出来的。不仅是学生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化学规律、形成化学概念、提高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且能使培养学生
期刊
“课程改革犹如春风细雨,滋润着从事教育人的心田”,一位教育家这样说。是的,我们每一位教育教学工作者,无不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新课程研究、尝试。我就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谈点自己的意见。  内容:光靠课本是不够的  一位老师说得好:“教材仅仅是众多媒体的一种,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交往和对话这种独特的情境中,对课程文本进行再加工、再构建。在这种加工和构建中,学生得到了某种
期刊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提到小学生要主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此外学生还要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体验活动去发现对象的某些特征或其他对象的区别与联系。学生体验学习,是用心去感悟的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体验;探究;交流体验是学生感知知识、获取知识、验证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学生在体验中能够轻松的学习,更好的复习、温习知识。在体验式的教学中,
期刊
【摘要】许多生物现象要通过探究才可以得到科学的解释。生物探究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探究课的教学成为了生物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教师应在探究教学中通过多种科学有效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观察、动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优良的意志品质以及敢于向生物奥秘挑战的科学探究精神。  【关键词】初中生物;探究教学;方法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规律的一门科学。生物
期刊
【摘要】所谓的“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体是指与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分离并“留守”在老家的少年儿童。留守儿童进入初中后的教育问题明显。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不断寻求对“留守儿童”有效的教育对策,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改善他们存在的不良心理,帮助“留守儿童”重建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身心能够积极
期刊
【摘要】尝试教学法不是教师先讲解要学习的新知识,而是让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先来尝试练习与新知识有关的知识,在尝试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再指导学生自学课本,指导学生讨论与学习,如果学生不会教师再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解,直到学生学会为止。尝试教学法改变了一贯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方法,变传统的“先讲后练”为“先练后讲”,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关键词】尝试教学法;先练后讲  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