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语文课思维含量的策略探究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_daiv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不给学生“既定结论”的思维训练才能真正刺激学生用自己的头脑解读文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眼下不少语文课人文熏陶过于“肥肿”,那么阅读教学如何增加思维含量,实现语言和思维的双增长呢?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多角度 有创意 思维含量
  一、珍视“原始状态”,思维梯度循序渐进
  “所有的教育学融合成一句话,就是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教”。我们应当正视学生实际存在的问题,然后讨论如何处理。
  (一)落实起点,扎实步伐。
  教师要设计学生可接受的方法,达到“困难问题依靠学生自己解决”。
  案例1:蒋军晶教学《“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教师问学生:王熙凤的言行举止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请写在黑板上。按出现频率从高到低分别是:热情、能说会道、爱炫耀。教师圈出“热情”问:你从哪里体会到了凤辣子的热情?
  生1:又忙写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要是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
  师:可是“凤辣子”问了这么多问题,林黛玉回答了吗?学生陷入沉思。
  生2:王熙凤问得快,林黛玉没时间作答,她是问给贾母听,是为讨好贾母。
  学生没有读过《红楼梦》整本书,他们根据“凤辣子”对初次见面的林黛玉嘘寒问暖,作出“假象”判断,教师引导学生自己驳斥自己的观点,学生经历逐步洞悉事物的快乐。
  (二)链接生活,鲜明形象。
  “儿童宛如野生植物,他的成长是有机的、自然的”。儿童理解文本,需要形象思维的积累,为理解抽象文本打下基础。
  案例2:教学《爬山虎的脚》,文中的“蜗牛似的触角”“蜕变成小圆片”,学生无法理解,因为爬山虎这种植物在我们生活中并不常见,学生缺少对这一形象的认识。
  有学生在家乡老街的徐源盛发现爬山虎的踪迹,课余时间,教师带领学生观察。
  之后学生用图画描绘出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步步往上爬的,又在图画旁配上文字,难点迎刃而解。
  二、沉入文本资源,思维对话有序多元
  每一个优秀的文本,都蕴涵着丰富的资源,教师要善于进行开掘。
  (一)落实文本整体,多缜密。
  关注整体,从整体入手,方能观全局,得其大要。
  1.理清脉络,自然有序。
  当老师抛出一个大问题,学生答案是无序的,当教师用板书进行有效的梳理,收效会很明显。学生喜欢词语,词语是孩子思维的支撑点。
  案例3:教学《陶罐和铁罐》。教师问:想一想陶罐和铁罐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表述后,教师板书关键词:坚硬、易碎、消失、古董。之后学生讲述:坚硬的铁罐看不起易碎的陶罐,许多年代过去了,铁罐消失了,陶罐成了古董。
  2.梳理发言,有效整合。
  案例4:教学《怀念母亲》,教师问:作者回想自己童年时,脑海中会浮现什么情景?生1:那时我还小,跟着母亲到菜地里,母亲摘豆子,我便捉蚂蚱,捉住了蚂蚱立刻给母亲看,母亲便会放下手里的活,端详着我的杰作。生2:想起我跟着母亲在菜地里的点点滴滴,那都是幸福时光。教师评点:第一位同学是描述具体的事,第二位同学的话可以作为总起。只有谁能先概括后具体地说一说。
  (二)聚焦局部冲突,多思辨。
  课堂上,学生的质疑问难,不可等闲视之,这是学生从自身经历出发在解读课文中必然会产生的矛盾落差。而且文本中常常凝聚着一个或几个不易察觉的点,只有敏锐捕捉这些细微存在,仔细推敲才可能生长出智慧的触角。
  1.推敲常理相悖处。
  案例5:教学《渔歌子》。关于箬笠和蓑衣,农村里是有的,学生说是棕色的、褐色的,学生敏锐地捕捉了这一矛盾:诗中,箬笠是青色的,蓑衣是绿色的,是不是作者写错了?
  生1:因为是春天,桃红柳绿,青色的箬笠,绿色的蓑衣,配合着周围的春色,很和谐。
  生2:这样读起来有美感,我觉得是诗人有意改动的。
  我们无从考证唐代的箬笠和蓑衣的色彩,学生分析却颇有道理。在色泽鲜明柔和的意境中,“棕箬笠,褐蓑衣”,多不和谐。
  2.挖掘文本空白处。
  “空白点”,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想象余地。在这些似乎“无”的空白之中,渗透着极丰富的“有”。
  案例6:《老人与海鸥》学生想象老人与海鸥的暖心画面:一只乖巧的海鸥轻轻蹭着老人的小腿,挠得老人直痒痒,另一只贪吃鬼又跳到了塑料袋上,伸长了脖子想偷吃。还有几只调皮的海鸥“没大没小”地跳到老人的肩膀上,欢快地叫着。
  教师扣住课文“空白”,让学生多角度地思考,学生往往体现出极具个性化的思维方式。
  三、拓展“语文视界”,思维空间无限延伸
  (一)课外进驻课内,引出批判。
  阅读文本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吸收,不只是为了增加知识量,而是为了与头脑中固有的价值观发生碰撞,摩擦出新的火花。
  案例7:《草船借箭》中,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华,借军务设计陷害诸葛亮,是个小人。而看“百家讲坛”的学生提出质疑:易中天教授在《品三国》中指出“周瑜的气量是很大的,而且性情开朗。《三国志》对周瑜的评价是‘性度恢廓’,就是气度宽宏”。
  小说家的意图是小说一定要好看,他塑造的是“文学形象”,而《三国志》记载的是“历史形象”。学生能结合课外资料辩证地看待周瑜这个人物形象,这本身就值得赞赏。
  (二)课内走向课外,丰富认识。
  文化是需要靠实践来积淀的,把书读宽读厚才是真目的。
  案例8:教学《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师指出:郑振铎先生认为《清明上河图》之“清明”即清明节;某中学老师通过对木炭、石磙、扇子等考证研究,认为张择端画的是秋景,清明之意即“清明坊”,当时东京外城东郊区共划分为三坊,第一坊就是“清明坊”;史树青先生指出:清明,其实不是指季节,而是暗指“太平盛世”的意思。同学们,你赞同哪一种意见呢?
  学生一时是给不出答案的,但是,他们发现这里竟然有“悬念”,这就够了。
  教师指出悬念,学生的认识兴趣由课堂延伸到课外,学生会带着好奇心和探索欲欣赏和观察。把书读活,不仅深刻,而且有乐趣。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2]小学语文教师.2011第一期——第十二期上海教育出版社.
  [3]周一贯,著.语文教研案例论,宁波出版社.
  [4]沈培坤,主编.和谐高效思维对话——新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教育科学出版社.
其他文献
摘 要: 中职语文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阅读在语文教学中是重中之重,是中职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乃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体验式阅读是一种新的语文教学方式,它可以使中职语文的教学质量得到提高,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最大限度的进步和成长。  关键词: 中职语文 体验式阅读 教学策略  引言  体验式教学是在教师的主导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其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能读书”,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一些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
经典名著凝聚了作家对人生社会时代的严肃思考和独特看法,在阅读的过程中,能潜移默化地丰富对世界的认识。当前的语文教学对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极为关注,提倡“读名著·读经典”已然成为一种导向。用文学经典滋养下一代人直接关系到民族后代的精神质量与生命质量,关系到一个社会、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
摘 要:随着商业银行的快速发展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兴起,银行的金融产品类型增加,内部资金利用率稳步提升,但是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农村商业银行不仅面对机遇,同时也面对较为严峻的挑战。农村商业银行的实力与国有银行相比,相对较弱,商业银行对外开放不断推进,农村商业银行在业务方面承受的竞争压力日益加剧,同时有可能面对着外资的并购。为了解决眼下的困境,农村商业银行需要对自身有全面的认知,深化内部改革,加快信息化
摘 要: 语文教学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与方法,不要只是简单地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注重引导学生主动、高效地学习,为他们的全面发展、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关键词: 阅读能力 学习主动权 培养方法  以前教学时,我经常在听别人讲课时,由衷地感叹:人家的学生怎么这么会回答问题,不用老师提示,自己就能把语言组织得自然顺畅,回答问题头头是道。人家的学生阅读能力怎么
目前,面对中职学校学生核心素养相对较低的状况,学校方面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必须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方面下功夫.
小学儿童的思维有自己的特点,皮亚杰认为:7~12岁儿童的思维是属于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在入学以后,由于学习上的要求,就促使他们的思维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逻辑思维为主,即使这样,他们的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仍具有相当的具体形象性。从中可以看出,儿童的思维实际上离不开形象思维。  小学语文大纲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语言与思维的统一发展。它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明
摘 要: 阅读各种课外书籍不但能巩固和扩大教学成果,而且能开展学生智力,培养多种能力。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怎样才能从低年级就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并使之成为一种良好的读书习惯呢?作者认为这与教师的指导、班级的读书氛围、家庭的读书环境及家长的课外阅读密不可分。  关键词: 课外阅读 氛围营造 兴趣激发 方法指导 共同体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