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摘 要】本文从首要标准、重要标准、必要标准几方面入手,分析了幼儿教师语言教学能力的标准。在此基础上,提出模范示范、视听讲结合等一系列幼儿教师语言教学能力的优化应用路径。 【关键词】幼儿教师;语言教学能力;语言技能;语言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3-2099(2021)06-0086-02 【Abstract】This article analyze
其他文献
瑞典学院给两位日本作家颁发过诺贝尔文学奖,1968年给川端康成,1994年给大江健三郎。这两位作家的文学创作风格和美学理想显然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时代的文化风景,看到日本文学的发展线索,也能体会到瑞典学院在前后两次评选时的不同取向。前一次颁奖,要在国际政治与意识形态的冷战背景之下考察,也要在东西方文化对立的背景下体会。川端康成让瑞典学院院士感动,是因为他唱出了一个没落状态的东方文明的哀怨挽歌
柳亚子(1887-1958),江苏吴江人,国民党左派,南社领袖,民革创始人之一。1926年,与毛主席“饮茶粤海未能忘”;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向毛主席“索句渝州叶正黄”,毛主席应柳亚子“索句”,即以八路军“第十八集团军重庆办事处”军用信笺手书旧作《沁园春·雪》赠之,后辗转流传、发表,一时轰动山城,传为文坛佳话。柳亚子一再赞叹《沁园春·雪》:“展读之余,叹为中国有词以来第一作手,虽苏、辛犹未能抗手
随着现代素质教育理念的更新推进,越来越多先进的教学模式被基层教师运用到教育实践活动之中。小组合作教学便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那么,如何发挥合作教学的优势,推动小学英语教学工作的正常组织与开展呢?我认为小学英语教师可以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划分小组是小学英语合作教学的首要前提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要想让学生有效地开展英语合作学习活动,根据其特点灵活划分学生小组格外必要。首先我将班上学生
章太炎身后,其入室弟子、“弃医从文”的鲁迅先生,称他为“有学问的革命家”(见《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鲁迅身后,笔者的授业恩师、北京大学名教授陈平原先生,称他为“有学问的思想家”(见《当年游侠人》)。 这里要讲的,是民初洪宪变制前后袁世凯“攘夺国柄,以遂私图”,章太炎气愤不过,主动打上门去,和政坛枭雄挥起老拳的一段风云岁月——章太炎被袁世凯幽禁北京二年多,至袁死后方才重获自由。具体时间的起止,是
在阅读教学中挖掘教材写作因素进行随文练笔,是学用的同步、读写的有机融合,广受教师的欢迎。但理性地观察课堂教学实践,却发现不少语文教师在随文练笔操作上存在明显的问题: 其一,设计小练笔时比较随意,逮到“练笔”机会就练,对为什么要练、如何练,考虑得较少。 其二,“练笔”的形式单一,更有甚者,常在閱读教学结束前来一个“×××,我想对你说……”之类的形式化练笔,学生大多不会“心动”。 如此练笔,使学
我最近在读一本《以自由看待发展》的书,作者阿马蒂亚·森是印度裔的美国经济学家。这本书讲自由和发展的关系,森获得了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后来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里用了这本书的理论框架。《以自由看待发展》是一本经济学著作,我之所以阅读它,是因为其看待发展的视角很特别——自由的视角,与目前通行的以经济发展即GDP来衡量发展有很大的不同。 作者阿马蒂亚·森被经济学家索罗称为“经济学良心”,其缘由及
(一) 清末民初,与浏阳谭嗣同、义宁陈三立并称“湖湘三公子”的湖南茶陵人谭延闿(1880-1930)年仅中寿,这位在民国书坛名列“四大金刚”之首的书法家(其他三位分别是善草书的于右任、善篆书的吴稚晖、善隶书的胡汉民),后世之人颇有叹其天不假年从而未能在书艺上达到“人书俱老”之浑成者。不过,如果仅就红尘现世的富贵受用而言,谭延闿却似乎算得上已“臻于化境”,和一时号为“翰林总统”的徐世昌可谓不相
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1679年)在政治学领域的影响大约可以和亚当·斯密在经济学领域的影响相媲美。他的《利维坦》被公认为是西方现代政治哲学的奠基性作品。 一 1588年4月5日,霍布斯出生在英国南部的一个小村庄里。关于霍布斯母亲的情况,我们知之甚少。而霍布斯的父亲则是当地一位有文化的乡村牧师,并曾于1587年被牛津大学录取过。但他脾气暴躁、不好相处。在霍
瑞典是个面积约四十五万平方公里,人口近九百万的北欧国家。近些年来,颇为眼界逐渐放开的国人所关注,杂志上常有这个国家的介绍。据《炎黄春秋》2007年第12期的《怀念段君毅同志》记载,曾任铁道部部长的段君毅,在粉碎“四人帮”后出国考察,首选的两个国家中有一个就是瑞典。他在那里看到用征收高额累进税的所得,来不断提高对全社会的福利保障;看到最大制造商总裁家的生活设施,就品种来说,与一个普通农民之家差距甚少
乍看《书屋》2008年第12期上赵俊贤先生的《有无“顾准现象”》一文,不禁有些讶异:何以从这个怀疑的角度立论?细读之下,方知作者对顾准所知有限,似乎没有细读他的著述,或是至少没有读懂,因而也就不清楚“顾准现象”所指为何,竟将顾准与张宣先生以及其他人做浮泛而简单的比较。说实在的,在未搞清“何谓”之前而要谈论“有无”,只能得出轻率而没有价值的结论,不能不使人讶异之余而要有所质疑。 赵先生从上世纪六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