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社会课外教育活动的策划与反思

来源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DO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活动背景
  
  2008年,浙江省人代会上,温州市31名省人大代表,联名向大会提交《关于要求对温州温瑞塘河水系综合整治和保护管理进行立法的议案》,建议省人大常委会尽快为温州人民的“母亲河”进行立法保护。开凿时间比京杭大运河还早的温瑞塘河,孕育了一代代温州人,留下了悠久的历史积淀、丰厚的地域文化特色与人文资源。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流域面积740平方公里、流域人口近400万、主河道全长33.85公里的“母亲河”受到了严重污染。
  为使温州人的“母亲河”再现风貌,改善温州市人居和投资环境,2000年以来,温州市制定颁布了《温州市温瑞塘河综合整治与保护管理暂行办法》,启动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投资最多的河道整治工程。7年多时间的努力下,塘河全面治理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仍面临着流域内污水收集处理率低、河道执法管理部门职责交叉等问题,治理成果距离人们的期望仍有一定的差距……
  
  2 活动目的与活动主题
  
  了解和保护“母亲河”——温瑞塘河是温州广大人民群众十分关注的问题,关注“母亲河”就是关注自己的生存环境。而初中学生是未来的建设者,也是未来环境的主人。对中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是初中社会学科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是社会学科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是贯彻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重要环节,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于是,经社会组教师研究,决定开展主题为“温州‘母亲河’——温瑞塘河”的环境调查系列活动,通过环境调查活动,让学生去看、去做、去想、去体验、去感受身边的环境状况,了解自己的生存环境,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
  
  3 时间安排
  
  2008年4月1日~15日学生课外活动时间(主要安排在其中的两个周末)。
  
  4 参加对象
  
  本校九年级社会教师、社会兴趣小组九年级成员。
  
  5 活动过程
  
  5.1 活动一:走近母亲河,了解过去与现在
  1)查阅资料(资料组):让学生通过图书馆、政府网站、当地报刊、地方文献等途径了解温瑞塘河的流程、流域面积、流经乡镇及其对温州经济、社会、环境的作用,收集河流景观图片、文字材料等。
  2)走访群众(走访组):走访温瑞塘河沿岸的老人、村长及普通百姓等,了解温瑞塘河环境方面的变化及其对生产、生活方面的影响。
  3)现场考察(考察组):针对学校附近2~3千米温瑞塘河段进行考察,了解河流的污染物、污染源,以图片形式记录。
  4)水质分析(分析组):请当地环保部门帮助进行水质污染情况分析。
  注:1)本活动利用一个周末时间;2)考察组由教师带队指导,强调安全问题;3)水质情况分析由教师提前联系;4)确定某个时间汇报调查情况;5)由组长及时整理资料。
  5.2 活动二:拯救母亲河,提出方法与措施
  1)征集“保护母亲河的十大金点子”活动:向全体参与学生征集保护母亲河的措施与方法,要求每位学生根据调查情况提出1~2个“金点子”,每个“金点子”字数在100~200个字左右,再从中评出“十大金点子”。
  2)刊出一期宣传板报:根据学生对温瑞塘河调查所得到的材料(图片或文字),刊出一期主题为“保护母亲河”的宣传板报。
  3)撰写环境调查小论文:写一篇主题为“温瑞塘河环境问题的调查报告”的小论文。
  4)义务宣传:①校内,编写“保护母亲河”倡议书,向全校师生宣传;②校外,整理考察资料,向当地相关部门或媒体提交保护母亲河的金点子和小论文进行宣传。
  注:活动时间为一周课外时间,评比金点子和小论文时由社会组教师完成。
  5.3 活动三:关注生存环境,呼唤绿色的宣言
  1)关注生存的环境: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从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失调两方面,列出当今社会面临的主要的环境问题,列举水体污染、气体污染、固体物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热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
  2)呼唤绿色的宣言:通过系列活动,让学生撰写保护环境的宣传语,要求紧扣主题,易记易读,形象生动,字数不超过16个字,要求每位学生撰写1~2条。
  
  6 活动效果分析
  
  6.1 效果一:是一次直观真实的教育以往的环境教育,大多在课内举几个例子,展示几张图片或文字资料来说明环境问题,但本次活动向学生直观真实地展示了身边实实在在环境问题,如考察母亲河拍摄收集的图片,查阅得到的各种资料,走访得到的各种信息,评出的“十大金点子”,刊出的环保板报等,这些都给学生直观真实的教育,这比课堂中的举例更加深刻有效。
  6.2 效果二:是一次自主探究的学习本次活动中,大部分的活动内容是分小组由组长进行分工来完成的,让学生围绕着活动的主题进行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完成自己的任务。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学习品质。
  6.3 效果三:是一次生动有趣的实践本次活动从空间上看,突破了学校和教室,让学生走向社会这个“大学校”,去了解、去观察、去思考身边的问题,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另外,本次活动注重“评比”与“展示”,如“十大金点子”评比、“优秀小论文”评比,激发了学生参与实践的热情。同时,图片和板报的展示、调查结果的分析和整理,都是学生充分展现才能的好机会。
  6.4 效果四:是一次实实在在的宣传本次活动通过板报、倡议书等方式,让每位参与学生宣传温州“母亲河”——温瑞塘河的历史与现在,宣传保护母亲河的措施与方法,既是一次对他人的生动教育,也是一次对自我的深刻教育,是一次保护环境的实实在在的宣传。
  
  7 活动反思
  
  7.1 反思一:分工合作,做好活动准备课外教育活动要注重效果,不能走过场,教师要认真策划精心准备,为了提高本次校外活动的有效性,整个活动要做到分工合作。首先,把人员分成若干个组,如资料组、走访组、考察组、分析组、宣传组等,每组选出一名小组长;其次,每次活动事先明确活动的时间、目的、内容等,提高活动效率。
  7.2 反思二:注重实践,培养全面人才这次课外教育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社会学科的教学要注重以实践为基点,在课堂教学以外,多让学生去感受身边的事物,发现其发展、变化的规律。这样不仅可以印证课本中所学的知识,而且还可以运用这些课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对改变学生只懂书本、不懂实际,只会动口、不会动手的状况具有重要的作用,课外实践教育活动对培养社会主义全面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7.3 反思三:发展个性,满足不同需求从这次课外教育活动的过程来看,教师事先对活动作了分工,不同的组别、不同学生在活动中完成不同的任务。这样根据学生个性、特长、爱好去选择一项实践任务,发展了学生不同的个性,满足了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
  7.4 反思四:联系实际,重视乡土教育课本的内容往往是面对大多数学生而编写的,要面对不同区域不同的学生。教材中列举的问题有的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可“望”而不可“及”。如北方的沙尘暴,南方的学生没有直接感受过。然而乡土知识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正如温瑞塘河,就在学生身边,是最直观、最生动的教材,是对课内教材的最好补充。
  7.5 反思五:综合评价,激发学习兴趣在这次的校外教育活动中,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特点与优点,不能简单用平时考试或作业或上课纪律来评价学生。教师要结合课内知识,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教育活动,通过这些实际活动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7.6 反思六:及时总结,整理活动资料组织一次有效的课外活动需要花费不少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对活动所得到的资料要认真整理,对活动的效果要及时地总结,以便今后的教学活动的参考。只有及时整理总结,才能使课外教育活动更加生动、更加有效。
其他文献
所谓“平仄诵读法”是指利用古诗词音韵的平仄规律,控制字音音长、音调和音高,吟诵出如歌的韵味的一种古诗词诵读方法。  一、平仄诵读:返璞归真的天籁  汉字的字音具有独特的声、韵、调。这些声韵调,古人把它归为四声二元。四声即平、上、去、入,二元即平、仄。因为古汉语发音的四声有平直的,也有转折的,“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因此,古人就把四声归为
我常常想起童年所受的教育。几间教室,十个教师(包括三个代课教师,两个民办教师),每天念着类似于“蛋,马铁蛋的蛋。花,王梅花的花,曹爱花的花”这样的识字歌。至今记得那声音纯净往上冲,直抵那蓝天上飘动的云。还有母校那青砖墙上石灰水刷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几个大字,每天经过时我都要游戏般地念上一遍,但意思从来不问。  当我真正懂这句话时,已经进入快时代。邮件,特快专递;拍照,立等可取;出行,高速公路…
涵泳语文,注重反复诵读、潜心品味,以明文达义。以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为根本任务的语文教学需要潜心涵泳。  在写人的文章中,对人物语言进行描写,是常用的表现人物的方法之一,而对话描写又是语言描写的重要形式。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船长》一文中,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耐人寻味,反复咀嚼,涵泳其中,对于学生了解对话的形式及写法,颇有益处。  一、涵泳对话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
习作学习较之其他学习活动,所依赖的环境复杂,所借助的条件繁多,其难度不言而喻。将学生引入习作教学,兴味盎然地进入习作活动,借助习作学习不断“变构”和“完善”他们的言语结构,“新奇”是镶嵌在其中的最为关键、最为醒目的要素。对于刚刚开始习作的学生,“新奇”的习作内容,让他们直观感受到习作饶有情趣,从而产生用文字表达的欲望;“新奇”的习作活动,让学生裹挟其中,充分体验到习作教学是有魅力的,期盼下一次习作
对两篇课文的阅读建议  周益民:您的作品多次入选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大青树下的小学》《走月亮》入选最新的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对于这些作品的阅读,从创作者的角度,您有什么建议吗?  吴 然:我主要给少年儿童写作短小的散文,如你所说,有一些作品曾被选入不同地区、不同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有意思的是,选入统编本教材的《大青树下的小学》和《走月亮》都是1985年写在一个我随身带着的小本子上的。《走月亮》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编本教材也大大增加了诗词比重。为了让诗词课堂充满浓浓的情趣和韵味,我们通过诗画相融、主题阅读、联系生活、读写结合等途径开展多元诗词教学,让学生感受诗词的无穷魅力。  一、情景交融,让诗词课堂“如痴如醉”  诗词语言精练、情感含蓄,小学生理解起来不太容易。如果采用图片、视频、音乐等直观方式,不但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激活学生的知识、经验和记忆。  以《
一、合理分工,各尽其能  案例1: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六组“轻叩诗歌的大门”学生的小组分工  综合性学习中,研究小组成员较多,每一成员在研究中该做什么,要完成什么任务,在制订计划的时候我们都要有所考虑,以免分工不均匀,无法发挥每一个人的作用。在成员分工前,大家首先一起搜集、研究、创作,在成果准备的时候再细分工,电脑操作比较好的学生负责整理现代诗歌相关资料供大家学习,写作能力强的学生执笔创作诗歌,善于
小时候是野孩子  周益民:说句实话,在您的作家和探险家两个身份中,我更感兴趣的是后者。是什么缘由使得您对探险发生了兴趣?从设想到付诸行动,您准备了多长时间?  彭绪洛:我出生在大山之中,整个童年的美好回忆,大多是与大自然相关的,比如进山捡野蘑菇,打板栗,摘野猕猴桃,上山砍柴、捡柴火等。这些体验过程中,我曾经遇到过毒蛇、马蜂,以及各种野生动物。因为这些特殊的童年经历,我从小就熟悉大自然,了解大自然,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但是,现今的小学古诗词教学一直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一是“有言而无文”,整堂课逐字逐句地解析,学生抄录背诵,看似稳扎稳打,实则索然无味,完全忽略了诗词的意境之美;二是“有文而无言”,将诗词蕴含的情感不断挖掘,甚至无度拓展,导致学生的习得不深入、不细致,浮于浅表,无法领
教學目标:  1.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展开想象,对故事进行新编。  2.通过实践,掌握新编故事的方法。  3.搭建互赏平台,培养学生主动修改习作的意识。  教学过程:  板块一:创设情境导入,引出习作任务  1.游戏导入:猜一猜。  (1)出示:《小蝌蚪找妈妈》《小马过河》《神笔马良》《狐狸与乌鸦》故事插图。  (2)学生猜故事的名字。  2.谈话交流。  再一次看到自己小时候听过的、读过的这些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