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活动背景
2008年,浙江省人代会上,温州市31名省人大代表,联名向大会提交《关于要求对温州温瑞塘河水系综合整治和保护管理进行立法的议案》,建议省人大常委会尽快为温州人民的“母亲河”进行立法保护。开凿时间比京杭大运河还早的温瑞塘河,孕育了一代代温州人,留下了悠久的历史积淀、丰厚的地域文化特色与人文资源。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流域面积740平方公里、流域人口近400万、主河道全长33.85公里的“母亲河”受到了严重污染。
为使温州人的“母亲河”再现风貌,改善温州市人居和投资环境,2000年以来,温州市制定颁布了《温州市温瑞塘河综合整治与保护管理暂行办法》,启动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投资最多的河道整治工程。7年多时间的努力下,塘河全面治理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仍面临着流域内污水收集处理率低、河道执法管理部门职责交叉等问题,治理成果距离人们的期望仍有一定的差距……
2 活动目的与活动主题
了解和保护“母亲河”——温瑞塘河是温州广大人民群众十分关注的问题,关注“母亲河”就是关注自己的生存环境。而初中学生是未来的建设者,也是未来环境的主人。对中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是初中社会学科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是社会学科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是贯彻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重要环节,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于是,经社会组教师研究,决定开展主题为“温州‘母亲河’——温瑞塘河”的环境调查系列活动,通过环境调查活动,让学生去看、去做、去想、去体验、去感受身边的环境状况,了解自己的生存环境,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
3 时间安排
2008年4月1日~15日学生课外活动时间(主要安排在其中的两个周末)。
4 参加对象
本校九年级社会教师、社会兴趣小组九年级成员。
5 活动过程
5.1 活动一:走近母亲河,了解过去与现在
1)查阅资料(资料组):让学生通过图书馆、政府网站、当地报刊、地方文献等途径了解温瑞塘河的流程、流域面积、流经乡镇及其对温州经济、社会、环境的作用,收集河流景观图片、文字材料等。
2)走访群众(走访组):走访温瑞塘河沿岸的老人、村长及普通百姓等,了解温瑞塘河环境方面的变化及其对生产、生活方面的影响。
3)现场考察(考察组):针对学校附近2~3千米温瑞塘河段进行考察,了解河流的污染物、污染源,以图片形式记录。
4)水质分析(分析组):请当地环保部门帮助进行水质污染情况分析。
注:1)本活动利用一个周末时间;2)考察组由教师带队指导,强调安全问题;3)水质情况分析由教师提前联系;4)确定某个时间汇报调查情况;5)由组长及时整理资料。
5.2 活动二:拯救母亲河,提出方法与措施
1)征集“保护母亲河的十大金点子”活动:向全体参与学生征集保护母亲河的措施与方法,要求每位学生根据调查情况提出1~2个“金点子”,每个“金点子”字数在100~200个字左右,再从中评出“十大金点子”。
2)刊出一期宣传板报:根据学生对温瑞塘河调查所得到的材料(图片或文字),刊出一期主题为“保护母亲河”的宣传板报。
3)撰写环境调查小论文:写一篇主题为“温瑞塘河环境问题的调查报告”的小论文。
4)义务宣传:①校内,编写“保护母亲河”倡议书,向全校师生宣传;②校外,整理考察资料,向当地相关部门或媒体提交保护母亲河的金点子和小论文进行宣传。
注:活动时间为一周课外时间,评比金点子和小论文时由社会组教师完成。
5.3 活动三:关注生存环境,呼唤绿色的宣言
1)关注生存的环境: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从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失调两方面,列出当今社会面临的主要的环境问题,列举水体污染、气体污染、固体物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热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
2)呼唤绿色的宣言:通过系列活动,让学生撰写保护环境的宣传语,要求紧扣主题,易记易读,形象生动,字数不超过16个字,要求每位学生撰写1~2条。
6 活动效果分析
6.1 效果一:是一次直观真实的教育以往的环境教育,大多在课内举几个例子,展示几张图片或文字资料来说明环境问题,但本次活动向学生直观真实地展示了身边实实在在环境问题,如考察母亲河拍摄收集的图片,查阅得到的各种资料,走访得到的各种信息,评出的“十大金点子”,刊出的环保板报等,这些都给学生直观真实的教育,这比课堂中的举例更加深刻有效。
6.2 效果二:是一次自主探究的学习本次活动中,大部分的活动内容是分小组由组长进行分工来完成的,让学生围绕着活动的主题进行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完成自己的任务。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学习品质。
6.3 效果三:是一次生动有趣的实践本次活动从空间上看,突破了学校和教室,让学生走向社会这个“大学校”,去了解、去观察、去思考身边的问题,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另外,本次活动注重“评比”与“展示”,如“十大金点子”评比、“优秀小论文”评比,激发了学生参与实践的热情。同时,图片和板报的展示、调查结果的分析和整理,都是学生充分展现才能的好机会。
6.4 效果四:是一次实实在在的宣传本次活动通过板报、倡议书等方式,让每位参与学生宣传温州“母亲河”——温瑞塘河的历史与现在,宣传保护母亲河的措施与方法,既是一次对他人的生动教育,也是一次对自我的深刻教育,是一次保护环境的实实在在的宣传。
7 活动反思
7.1 反思一:分工合作,做好活动准备课外教育活动要注重效果,不能走过场,教师要认真策划精心准备,为了提高本次校外活动的有效性,整个活动要做到分工合作。首先,把人员分成若干个组,如资料组、走访组、考察组、分析组、宣传组等,每组选出一名小组长;其次,每次活动事先明确活动的时间、目的、内容等,提高活动效率。
7.2 反思二:注重实践,培养全面人才这次课外教育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社会学科的教学要注重以实践为基点,在课堂教学以外,多让学生去感受身边的事物,发现其发展、变化的规律。这样不仅可以印证课本中所学的知识,而且还可以运用这些课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对改变学生只懂书本、不懂实际,只会动口、不会动手的状况具有重要的作用,课外实践教育活动对培养社会主义全面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7.3 反思三:发展个性,满足不同需求从这次课外教育活动的过程来看,教师事先对活动作了分工,不同的组别、不同学生在活动中完成不同的任务。这样根据学生个性、特长、爱好去选择一项实践任务,发展了学生不同的个性,满足了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
7.4 反思四:联系实际,重视乡土教育课本的内容往往是面对大多数学生而编写的,要面对不同区域不同的学生。教材中列举的问题有的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可“望”而不可“及”。如北方的沙尘暴,南方的学生没有直接感受过。然而乡土知识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正如温瑞塘河,就在学生身边,是最直观、最生动的教材,是对课内教材的最好补充。
7.5 反思五:综合评价,激发学习兴趣在这次的校外教育活动中,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特点与优点,不能简单用平时考试或作业或上课纪律来评价学生。教师要结合课内知识,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教育活动,通过这些实际活动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7.6 反思六:及时总结,整理活动资料组织一次有效的课外活动需要花费不少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对活动所得到的资料要认真整理,对活动的效果要及时地总结,以便今后的教学活动的参考。只有及时整理总结,才能使课外教育活动更加生动、更加有效。
2008年,浙江省人代会上,温州市31名省人大代表,联名向大会提交《关于要求对温州温瑞塘河水系综合整治和保护管理进行立法的议案》,建议省人大常委会尽快为温州人民的“母亲河”进行立法保护。开凿时间比京杭大运河还早的温瑞塘河,孕育了一代代温州人,留下了悠久的历史积淀、丰厚的地域文化特色与人文资源。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流域面积740平方公里、流域人口近400万、主河道全长33.85公里的“母亲河”受到了严重污染。
为使温州人的“母亲河”再现风貌,改善温州市人居和投资环境,2000年以来,温州市制定颁布了《温州市温瑞塘河综合整治与保护管理暂行办法》,启动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投资最多的河道整治工程。7年多时间的努力下,塘河全面治理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仍面临着流域内污水收集处理率低、河道执法管理部门职责交叉等问题,治理成果距离人们的期望仍有一定的差距……
2 活动目的与活动主题
了解和保护“母亲河”——温瑞塘河是温州广大人民群众十分关注的问题,关注“母亲河”就是关注自己的生存环境。而初中学生是未来的建设者,也是未来环境的主人。对中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是初中社会学科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是社会学科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是贯彻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重要环节,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于是,经社会组教师研究,决定开展主题为“温州‘母亲河’——温瑞塘河”的环境调查系列活动,通过环境调查活动,让学生去看、去做、去想、去体验、去感受身边的环境状况,了解自己的生存环境,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
3 时间安排
2008年4月1日~15日学生课外活动时间(主要安排在其中的两个周末)。
4 参加对象
本校九年级社会教师、社会兴趣小组九年级成员。
5 活动过程
5.1 活动一:走近母亲河,了解过去与现在
1)查阅资料(资料组):让学生通过图书馆、政府网站、当地报刊、地方文献等途径了解温瑞塘河的流程、流域面积、流经乡镇及其对温州经济、社会、环境的作用,收集河流景观图片、文字材料等。
2)走访群众(走访组):走访温瑞塘河沿岸的老人、村长及普通百姓等,了解温瑞塘河环境方面的变化及其对生产、生活方面的影响。
3)现场考察(考察组):针对学校附近2~3千米温瑞塘河段进行考察,了解河流的污染物、污染源,以图片形式记录。
4)水质分析(分析组):请当地环保部门帮助进行水质污染情况分析。
注:1)本活动利用一个周末时间;2)考察组由教师带队指导,强调安全问题;3)水质情况分析由教师提前联系;4)确定某个时间汇报调查情况;5)由组长及时整理资料。
5.2 活动二:拯救母亲河,提出方法与措施
1)征集“保护母亲河的十大金点子”活动:向全体参与学生征集保护母亲河的措施与方法,要求每位学生根据调查情况提出1~2个“金点子”,每个“金点子”字数在100~200个字左右,再从中评出“十大金点子”。
2)刊出一期宣传板报:根据学生对温瑞塘河调查所得到的材料(图片或文字),刊出一期主题为“保护母亲河”的宣传板报。
3)撰写环境调查小论文:写一篇主题为“温瑞塘河环境问题的调查报告”的小论文。
4)义务宣传:①校内,编写“保护母亲河”倡议书,向全校师生宣传;②校外,整理考察资料,向当地相关部门或媒体提交保护母亲河的金点子和小论文进行宣传。
注:活动时间为一周课外时间,评比金点子和小论文时由社会组教师完成。
5.3 活动三:关注生存环境,呼唤绿色的宣言
1)关注生存的环境: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从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失调两方面,列出当今社会面临的主要的环境问题,列举水体污染、气体污染、固体物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热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
2)呼唤绿色的宣言:通过系列活动,让学生撰写保护环境的宣传语,要求紧扣主题,易记易读,形象生动,字数不超过16个字,要求每位学生撰写1~2条。
6 活动效果分析
6.1 效果一:是一次直观真实的教育以往的环境教育,大多在课内举几个例子,展示几张图片或文字资料来说明环境问题,但本次活动向学生直观真实地展示了身边实实在在环境问题,如考察母亲河拍摄收集的图片,查阅得到的各种资料,走访得到的各种信息,评出的“十大金点子”,刊出的环保板报等,这些都给学生直观真实的教育,这比课堂中的举例更加深刻有效。
6.2 效果二:是一次自主探究的学习本次活动中,大部分的活动内容是分小组由组长进行分工来完成的,让学生围绕着活动的主题进行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完成自己的任务。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学习品质。
6.3 效果三:是一次生动有趣的实践本次活动从空间上看,突破了学校和教室,让学生走向社会这个“大学校”,去了解、去观察、去思考身边的问题,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另外,本次活动注重“评比”与“展示”,如“十大金点子”评比、“优秀小论文”评比,激发了学生参与实践的热情。同时,图片和板报的展示、调查结果的分析和整理,都是学生充分展现才能的好机会。
6.4 效果四:是一次实实在在的宣传本次活动通过板报、倡议书等方式,让每位参与学生宣传温州“母亲河”——温瑞塘河的历史与现在,宣传保护母亲河的措施与方法,既是一次对他人的生动教育,也是一次对自我的深刻教育,是一次保护环境的实实在在的宣传。
7 活动反思
7.1 反思一:分工合作,做好活动准备课外教育活动要注重效果,不能走过场,教师要认真策划精心准备,为了提高本次校外活动的有效性,整个活动要做到分工合作。首先,把人员分成若干个组,如资料组、走访组、考察组、分析组、宣传组等,每组选出一名小组长;其次,每次活动事先明确活动的时间、目的、内容等,提高活动效率。
7.2 反思二:注重实践,培养全面人才这次课外教育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社会学科的教学要注重以实践为基点,在课堂教学以外,多让学生去感受身边的事物,发现其发展、变化的规律。这样不仅可以印证课本中所学的知识,而且还可以运用这些课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对改变学生只懂书本、不懂实际,只会动口、不会动手的状况具有重要的作用,课外实践教育活动对培养社会主义全面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7.3 反思三:发展个性,满足不同需求从这次课外教育活动的过程来看,教师事先对活动作了分工,不同的组别、不同学生在活动中完成不同的任务。这样根据学生个性、特长、爱好去选择一项实践任务,发展了学生不同的个性,满足了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
7.4 反思四:联系实际,重视乡土教育课本的内容往往是面对大多数学生而编写的,要面对不同区域不同的学生。教材中列举的问题有的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可“望”而不可“及”。如北方的沙尘暴,南方的学生没有直接感受过。然而乡土知识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正如温瑞塘河,就在学生身边,是最直观、最生动的教材,是对课内教材的最好补充。
7.5 反思五:综合评价,激发学习兴趣在这次的校外教育活动中,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特点与优点,不能简单用平时考试或作业或上课纪律来评价学生。教师要结合课内知识,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教育活动,通过这些实际活动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7.6 反思六:及时总结,整理活动资料组织一次有效的课外活动需要花费不少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对活动所得到的资料要认真整理,对活动的效果要及时地总结,以便今后的教学活动的参考。只有及时整理总结,才能使课外教育活动更加生动、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