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一个重难点,我们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往往通过会小练笔,写日记等多种形式来帮助学生积累素材,训练学生的笔头表达能力。
一、问题——今夜不知何处宿
我发现这样一个较普遍的现象:现在的学生,让他写小练笔、写日记之类的,往往会有不少让人眼前一亮的文字。可是每一次的单元作文很难看到一两篇有灵气的作文,令人似沙漠夜行,不禁生出“今夜不知何处宿”的困惑。
如我的一名学生在两年前写过这样一则日记,时至今日我还字字在心——
“操场上铺满了雪,孩子们滚雪球,打雪仗,踩在雪上咯吱咯吱地响,留下一个个深深的脚印,好像一条条小白船。”
多么富有诗意,多么具有灵性的语言呀。可惜,到了课内作文里都变成了“屋顶像披上了一床棉被”、“公路像铺上了一层白地毯”,多是一些四平八稳、没有生命力的文章,更别说那些胡编、抄袭的文章了。
其实,不仅学生不愿写课本中的作文,老师似乎也不愿教课本中的作文。2009年我参加湖北省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研讨会,听了六七节作文教学课例,但是每一节课的作文题目似乎都是老师自拟的。我还发现,在常规习作教学中有的老师甚至不敢在学生提笔写作文前作指导,担心一指导,写出来的文章都是“千人一面”。难道师生都对课内作文有“心理阴影”?
二、方法——只在芦花浅水边
只要仔细研读教材,就会发现,每一单元的习作都可能和每一单元的三篇课文,甚至《语文乐园》进行一个有机的整合。虽然每一单元的作文都是安排在每一单元的最后,但本单元习作的教学应该贯穿在整个单元的教学活动当中。不要总认为单元习作如脱缰的扁舟,令我们难以把握,其实一切“只在芦花浅水边”。
在课文阅读教学中,我们经常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如修辞手法的运用,典型的构段方式等。在课堂上,我们会引导学生进行口头训练。在课后,我们会布置相关的作业。最后总评完了后,我们都不忘叮嘱一句:“在我们的习作当中,我们也要会用。”粗看觉得训练得很到位,仔细想想,这句话的指向实在是太空泛了。等到学生真正写作文的时候,恐怕早已忘了自己曾经学到过哪种表达方法。那么我们何不告诉他:“在我们写本单元习作的时候,可以用这种表达方法来写……”也就是尽量让本单元的课文成为单元习作的一个范例。这个范例可能是一种文章的结构,也可能是一种句式的表达方法,还可能是某一标点符号的用法。
如鄂教版第十一册第一单元的习作是《我眼中的同学》。叙事写人的文章五年级也训练过,《给老师“画像”》就是。我记得当时有许多老师还出了许多拓展题目——《给自己“画像”》、《给同学“画像”》等。到了六年级又训练这类题目,也许有的老师仍然是强调要注意详略得当,要注意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来把一件事写具体。于是有些同学又把五年级时写过的那篇文章再“转发”一遍。但这又有何意义呢?可能有的老师就要反问了:“不这样教,怎么教呢?”
请看,这一单元以“快乐少年”为话题安排了三篇文章。这一话题同样可以延续在习作教学中,本单元中每一课要求学生领悟的写作方法都可以运用到这一单元的习作中。
如第一课《少年旅行队》,这一课由五个小标题串成,在引导学生体会小标题的作用后,可意识地训练学生,通过列小标题来写人。“你可以通过小标题来概括人物的特点,你也可以通过小标题把你写的几件事情串联起来。”不是每一个孩子都会用,但有一部的孩子是可以学会的。下面是我班学生给自己的文章列的小标题:
“‘残忍’的小魔女;爱动物的小天使;幸福的小女孩”
“借笔风波;灌篮高手;恶搞专家”
“芦柴棒;游戏王;男高音”
……
只看这些小标题,大概就能猜到这位同学的特点了。
另外,这一单元还有许多典型的语言表达方法,同样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来写“我的同学”。如学习了“都准备好了吗?没有忘记带昆虫网吗?没有忘记带标本箱吗?没有忘记带笔记本吗?”(《小年旅行队》)这种总分的构段方式,有学生就在作文中写道:“她不优秀吗?数学竞赛没有拿奖吗?作文没有得表扬吗?英语听写没有全对吗?”如学习了“房盖被抬走了。”(《跟祖父学诗》)这种诙谐的语言,学生的作文又出现了这样的句子:“哎呀!‘海豚音’女孩来了,我的耳膜在颤抖。”;再如学习了“看!后花园真是色彩丰富!”(《夏午》)这种祈使句加感叹句的抒情方法,学生也会学以致用了:“瞧!她的书都穿上漂亮的外衣,在举行选美大赛呢!”
当学生把他在六年级这一单元学到的写作方法运用到这一单元的习作中去的时候,他较五年级相比就有了一个提升的空间。
有的老师可能认为,如果一个单元的语言训练点都围绕着本单元的习作来展开,就会束缚学生的思维。但我认为不是这样的,且不说语文本来就具有工具性这一特点。其实一本书有八个单元,也就是说你至少可以有八个话题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另外,当学生真正在本单元习作中把一种表达方法用好了后,特别是得到老师的肯定与表扬后,他自己就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总之,不要把单元习作从单元整体教学中分离出来。单元习作的教学不应该只集中在那两个课时当中,在备课时,可以把本单元的习作教学渗透到每一课的阅读教学中。这样学生在积累语言的基础上,会更好地学会怎样运用语言进行表达。
一、问题——今夜不知何处宿
我发现这样一个较普遍的现象:现在的学生,让他写小练笔、写日记之类的,往往会有不少让人眼前一亮的文字。可是每一次的单元作文很难看到一两篇有灵气的作文,令人似沙漠夜行,不禁生出“今夜不知何处宿”的困惑。
如我的一名学生在两年前写过这样一则日记,时至今日我还字字在心——
“操场上铺满了雪,孩子们滚雪球,打雪仗,踩在雪上咯吱咯吱地响,留下一个个深深的脚印,好像一条条小白船。”
多么富有诗意,多么具有灵性的语言呀。可惜,到了课内作文里都变成了“屋顶像披上了一床棉被”、“公路像铺上了一层白地毯”,多是一些四平八稳、没有生命力的文章,更别说那些胡编、抄袭的文章了。
其实,不仅学生不愿写课本中的作文,老师似乎也不愿教课本中的作文。2009年我参加湖北省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研讨会,听了六七节作文教学课例,但是每一节课的作文题目似乎都是老师自拟的。我还发现,在常规习作教学中有的老师甚至不敢在学生提笔写作文前作指导,担心一指导,写出来的文章都是“千人一面”。难道师生都对课内作文有“心理阴影”?
二、方法——只在芦花浅水边
只要仔细研读教材,就会发现,每一单元的习作都可能和每一单元的三篇课文,甚至《语文乐园》进行一个有机的整合。虽然每一单元的作文都是安排在每一单元的最后,但本单元习作的教学应该贯穿在整个单元的教学活动当中。不要总认为单元习作如脱缰的扁舟,令我们难以把握,其实一切“只在芦花浅水边”。
在课文阅读教学中,我们经常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如修辞手法的运用,典型的构段方式等。在课堂上,我们会引导学生进行口头训练。在课后,我们会布置相关的作业。最后总评完了后,我们都不忘叮嘱一句:“在我们的习作当中,我们也要会用。”粗看觉得训练得很到位,仔细想想,这句话的指向实在是太空泛了。等到学生真正写作文的时候,恐怕早已忘了自己曾经学到过哪种表达方法。那么我们何不告诉他:“在我们写本单元习作的时候,可以用这种表达方法来写……”也就是尽量让本单元的课文成为单元习作的一个范例。这个范例可能是一种文章的结构,也可能是一种句式的表达方法,还可能是某一标点符号的用法。
如鄂教版第十一册第一单元的习作是《我眼中的同学》。叙事写人的文章五年级也训练过,《给老师“画像”》就是。我记得当时有许多老师还出了许多拓展题目——《给自己“画像”》、《给同学“画像”》等。到了六年级又训练这类题目,也许有的老师仍然是强调要注意详略得当,要注意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来把一件事写具体。于是有些同学又把五年级时写过的那篇文章再“转发”一遍。但这又有何意义呢?可能有的老师就要反问了:“不这样教,怎么教呢?”
请看,这一单元以“快乐少年”为话题安排了三篇文章。这一话题同样可以延续在习作教学中,本单元中每一课要求学生领悟的写作方法都可以运用到这一单元的习作中。
如第一课《少年旅行队》,这一课由五个小标题串成,在引导学生体会小标题的作用后,可意识地训练学生,通过列小标题来写人。“你可以通过小标题来概括人物的特点,你也可以通过小标题把你写的几件事情串联起来。”不是每一个孩子都会用,但有一部的孩子是可以学会的。下面是我班学生给自己的文章列的小标题:
“‘残忍’的小魔女;爱动物的小天使;幸福的小女孩”
“借笔风波;灌篮高手;恶搞专家”
“芦柴棒;游戏王;男高音”
……
只看这些小标题,大概就能猜到这位同学的特点了。
另外,这一单元还有许多典型的语言表达方法,同样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来写“我的同学”。如学习了“都准备好了吗?没有忘记带昆虫网吗?没有忘记带标本箱吗?没有忘记带笔记本吗?”(《小年旅行队》)这种总分的构段方式,有学生就在作文中写道:“她不优秀吗?数学竞赛没有拿奖吗?作文没有得表扬吗?英语听写没有全对吗?”如学习了“房盖被抬走了。”(《跟祖父学诗》)这种诙谐的语言,学生的作文又出现了这样的句子:“哎呀!‘海豚音’女孩来了,我的耳膜在颤抖。”;再如学习了“看!后花园真是色彩丰富!”(《夏午》)这种祈使句加感叹句的抒情方法,学生也会学以致用了:“瞧!她的书都穿上漂亮的外衣,在举行选美大赛呢!”
当学生把他在六年级这一单元学到的写作方法运用到这一单元的习作中去的时候,他较五年级相比就有了一个提升的空间。
有的老师可能认为,如果一个单元的语言训练点都围绕着本单元的习作来展开,就会束缚学生的思维。但我认为不是这样的,且不说语文本来就具有工具性这一特点。其实一本书有八个单元,也就是说你至少可以有八个话题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另外,当学生真正在本单元习作中把一种表达方法用好了后,特别是得到老师的肯定与表扬后,他自己就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总之,不要把单元习作从单元整体教学中分离出来。单元习作的教学不应该只集中在那两个课时当中,在备课时,可以把本单元的习作教学渗透到每一课的阅读教学中。这样学生在积累语言的基础上,会更好地学会怎样运用语言进行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