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小学为了共同提高、切磋技艺,适当、适时地搞一些“赛课”是极为必要的。它可以把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课堂汇集在一起,呈现出“五彩斑斓”的场面。但是,目前的“杯赛”太多、太花哨了,作秀味道太浓,面目被扭曲了,整体被异化了。
其一,各级各类“杯赛”过多、过滥,鱼目混珠。
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度”。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把握“度”。但是,目前各级各类的“教学杯赛”是全国搞、地方搞、学校也搞。它成了教育教学主管部门抓教学的法宝、指挥棒,一定程度上也成了名师源,一个个“名师”从各种“杯赛”中脱颖而出。歌唱家的“一曲成名”现象,在教育界也找到了孪生姐妹——一课成名、一夜成名。有的教师获得了“杯赛”大奖后,沾沾自喜,不能正确对待荣誉,变成“昙花一现”,这是人为制造的教育悲剧。
其二,参赛的教师名额分配“人情味”太浓,为取得参赛权,教师是需要费一些心思的,要想获得大奖,更是如此。
每逢大赛之前,各级主管部门都要煞费苦心考虑名额分配,要想到“张三”,勿忘“李四”,还要适当照顾一下“王五”。在各级主管领导“忙碌”的同时,哪位老师能“挤进”参赛圈,更是一个十分费心的事儿。于是,教师们也纷纷活动起来:拉关系,打开关节;送礼品,疏通感情;请高朋作陪,加深了解……而这还不算完,挤进参赛圈后,还有一项重点工程,即如何“寻到”大奖?于是乎,到处探寻谁是评委,怎样联系到评委,评委的家在何处等,真是用心良苦啊!如此,这奖还干净吗?难怪有些老师调侃地说:“教学杯赛是有些评委的‘丰收季节’!”
其三,赛课内容狭窄,重复内容多,教材覆盖低,重形式,轻内容,作秀成分大,“水货”多。
教学杯赛内容多年千篇一律,总是那几本书、几部分内容,有些课、有些教学内容都做“烂”了,毫无新意,如小学课文《鹅》、《小蝌蚪找妈妈》、《麻雀》、《草地夜行》、《比尾巴》、《神奇的鸟岛》;小学数学课《分数的意义》、《商不变的性质》、《工程问题》、《长方形面积》。当然,这些教学内容确实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给予特别关注也是应该的。但是不要“总是”。请听听老师们怎么说:“《鹅》总在不停地叫,小蝌蚪找了几十年妈妈了,总还是找不到,这是为什么呢?《草地夜行》总也不停,都快70年了,为什么总在‘草地夜行’呢?”“学生真笨,怎么老搞不懂《分数的意义》?”对此,我也请教过不同层次的教研员,他们的回答几乎一致:“这些内容好讲,适合搞研究课,也省事!”我听后心里着实不是滋味——难道我们的教研部门就这样周而复始地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吗?
再说,半年磨一课、甚至一年磨一课的现象也不少见。有的课教案修改了几十遍,“师傅”如教京剧般地面授数次,换班轮讲十几遍,期间,还会生发出众多的小花絮,掺进些“水货”,以次充好,变异了教研。笔者认为,这种教研,这种教学杯赛,是花瓶,好看不好用。当然,也可能有些学术价值,但绝无实践价值。教育家、儿童文学作家韩作黎几十年前曾明确指出:“教师不是运动员,应当是教练;教师不是演员,应当是导演。”这是教育的真谛。但可悲的是,我们明明知道这是在作秀,可还要乐此不疲!名乎?利乎?
我认为,适当地搞一些教学杯赛不仅必要,而且可行,但要适度。更重要的是,要实在、朴素、科学、可学!目前,教育的盲区多、误区多,教育工作者应该保持足够的教育清醒,尊重起码的教育真实。当然,真正做到并非易事,但我们必须努力,一定要按照教育规律办教育,按照儿童青少年成长规律进行教育。教育的真正使命是唤醒,“花枝招展、蓬莱仙境”不是教育的本来面目。让教师们大面积提高、让学生真正受益,这才是“杯赛”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虽有困难,但要前行;虽有险阻,但要坚持,只要矢志不渝,就“不信东风唤不回”。■
□编辑 王雪莉
其一,各级各类“杯赛”过多、过滥,鱼目混珠。
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度”。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把握“度”。但是,目前各级各类的“教学杯赛”是全国搞、地方搞、学校也搞。它成了教育教学主管部门抓教学的法宝、指挥棒,一定程度上也成了名师源,一个个“名师”从各种“杯赛”中脱颖而出。歌唱家的“一曲成名”现象,在教育界也找到了孪生姐妹——一课成名、一夜成名。有的教师获得了“杯赛”大奖后,沾沾自喜,不能正确对待荣誉,变成“昙花一现”,这是人为制造的教育悲剧。
其二,参赛的教师名额分配“人情味”太浓,为取得参赛权,教师是需要费一些心思的,要想获得大奖,更是如此。
每逢大赛之前,各级主管部门都要煞费苦心考虑名额分配,要想到“张三”,勿忘“李四”,还要适当照顾一下“王五”。在各级主管领导“忙碌”的同时,哪位老师能“挤进”参赛圈,更是一个十分费心的事儿。于是,教师们也纷纷活动起来:拉关系,打开关节;送礼品,疏通感情;请高朋作陪,加深了解……而这还不算完,挤进参赛圈后,还有一项重点工程,即如何“寻到”大奖?于是乎,到处探寻谁是评委,怎样联系到评委,评委的家在何处等,真是用心良苦啊!如此,这奖还干净吗?难怪有些老师调侃地说:“教学杯赛是有些评委的‘丰收季节’!”
其三,赛课内容狭窄,重复内容多,教材覆盖低,重形式,轻内容,作秀成分大,“水货”多。
教学杯赛内容多年千篇一律,总是那几本书、几部分内容,有些课、有些教学内容都做“烂”了,毫无新意,如小学课文《鹅》、《小蝌蚪找妈妈》、《麻雀》、《草地夜行》、《比尾巴》、《神奇的鸟岛》;小学数学课《分数的意义》、《商不变的性质》、《工程问题》、《长方形面积》。当然,这些教学内容确实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给予特别关注也是应该的。但是不要“总是”。请听听老师们怎么说:“《鹅》总在不停地叫,小蝌蚪找了几十年妈妈了,总还是找不到,这是为什么呢?《草地夜行》总也不停,都快70年了,为什么总在‘草地夜行’呢?”“学生真笨,怎么老搞不懂《分数的意义》?”对此,我也请教过不同层次的教研员,他们的回答几乎一致:“这些内容好讲,适合搞研究课,也省事!”我听后心里着实不是滋味——难道我们的教研部门就这样周而复始地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吗?
再说,半年磨一课、甚至一年磨一课的现象也不少见。有的课教案修改了几十遍,“师傅”如教京剧般地面授数次,换班轮讲十几遍,期间,还会生发出众多的小花絮,掺进些“水货”,以次充好,变异了教研。笔者认为,这种教研,这种教学杯赛,是花瓶,好看不好用。当然,也可能有些学术价值,但绝无实践价值。教育家、儿童文学作家韩作黎几十年前曾明确指出:“教师不是运动员,应当是教练;教师不是演员,应当是导演。”这是教育的真谛。但可悲的是,我们明明知道这是在作秀,可还要乐此不疲!名乎?利乎?
我认为,适当地搞一些教学杯赛不仅必要,而且可行,但要适度。更重要的是,要实在、朴素、科学、可学!目前,教育的盲区多、误区多,教育工作者应该保持足够的教育清醒,尊重起码的教育真实。当然,真正做到并非易事,但我们必须努力,一定要按照教育规律办教育,按照儿童青少年成长规律进行教育。教育的真正使命是唤醒,“花枝招展、蓬莱仙境”不是教育的本来面目。让教师们大面积提高、让学生真正受益,这才是“杯赛”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虽有困难,但要前行;虽有险阻,但要坚持,只要矢志不渝,就“不信东风唤不回”。■
□编辑 王雪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