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匹配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wsyydr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心理匹配策略是指教师恰当处理教材,优化教学手段,使教学过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进而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有效调节学生的心理倾向。小学生具有善良、率真、多问、好动、乐学的特点,教师要善于运用心理匹配策略去匹配学生的这些天性,挖掘数学学习材料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心理匹配;学习兴趣;内在需求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8-0001-02
  有这样一则教学案例:数学名师张齐华教学“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之前,在黑板上画了一个长达一米的巨大手印,学生一进教室,就被这个巨大的手印所吸引,并产生“这是谁的手印呢”的疑惑,进而提出问题:“会不会是巨人的手印?手印都这么大,这个巨人又该有多高呢?教室门这么小,他是怎么走进教室的?他的脚印又是多长呢?……”显然,学生的疑惑已经接近本课所学习的内容。张老师不失时机地将自己的手按在巨人的手印上,这种提示式的情境再度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议论:巨人的手印大约是老师手印的五倍,巨人的身高会不会也是老师身高的五倍呢?巨人身体的每一部分或许都是老师身体对应部位的五倍!我们只要量出老师的身高、脚长等,再运用比例的知识,就可以算出这个巨人的身高、脚长……就这样,一场如何“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探讨拉开了序幕。
  在佩服张齐华老师独具匠心的设计的同时,我不由得思考:怎样的数学教学才是高效的?在高效的课堂中,学生除了获得知识外,还获得了什么?无论做任何事,若能沉浸其中,自然事半功倍;若是游离之外,则事倍功半。可见,衡量一堂课教学效率的高低,不但要看学生是否当堂掌握了,还要看学生是怎样掌握的,是教师灌输给他的,还是他通过自己学习而掌握的;与此同时还要知道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参与的程度怎样,能力是否得到提高,素养是否得到提升,情感是否得到发展。教育心理学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处理教材,优化教学手段,使教学过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就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达到教学材料与学生需要之间的和谐统一,从而有效调节学生的心理倾向,这就是心理匹配策略。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效运用心理匹配策略,挖掘数学学习材料的魅力,匹配学生善良、率真、多问、好动、乐学的特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匹配“好动”特點——巧设动境,激发兴趣


  教育心理学指出:学生的新知建构,是通过各种感官协同活动而形成的。针对学生“好动”这一特点,创设有效的操作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就能激活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美国教育家格林·伯克尔曾说:“课堂其实就是一种对话。”事实上,课堂教学也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本之间的多向交流与互动。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要求并不强烈,处于待激活状态,这就需要教师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改变教学手段单一和枯燥乏味的状况,丰富交流互动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心理从抑制状态转为主动的求知状态。“好动”是学生的天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总是通过自身的活动去认识世界、体验生活和学习本领。因此,教师应当结合学生“好动”的心理特征,投其所好地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创设适应学生需求和发展的操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剪、量、折、拼等活动中获取心理上的满足,从而诱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
  例如,在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时,教师可让学生按照下列步骤展开操作活动:一估,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内角和分别是多少?如果是任意四边形,它的内角和可能是多少?二量,用量角器量一量任意四边形的角,算出内角和是多少。三析,在测量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一定的误差,如果不用测量的方法,能联系三角形的内角和求出任意四边形的内角和吗?四思,对比测量与分割成三角形的方式,哪种比较方便?为什么?五拓展,如果是五边形、六边形……有没有比较方便的方法求出内角和?通过这样的估、量、析、思等活动,学生经历了知识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形成过程,同时也领略到动手操作和主动探索的乐趣。

二、匹配“好奇”特点——满足情感,引导兴趣


  现代心理学和行为科学指出:引发儿童的学习动机,是成功的教学过程中所不可缺失的重要环节。斯卡纳金说过:“如果学生没有学习愿望,我们的一切想法、方案和设想,都将化为灰烬,变成木乃伊。”通过恰当的启发诱导、设置悬念等方式,能满足学生好奇和好问的天性,使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学生就会感觉到所接触的学习材料是符合自我需要的,而一旦产生强烈的学习需要,学生就会积极而主动地参与学习。学生积极了,思维就活跃了,教学效果也自然而然水涨船高。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中位数和众数”时,先是播放动画“有一个农村小伙子要到城里打工,他看到一家超市在招聘工作人员。招聘公告上写着:本超市招收工作人员若干名,月平均工资1000元,有意者请与本超市联系。他想:条件不错,我得去应聘。被聘用后,他非常珍惜这份工作,很勤劳苦干,一个月很快就过去了,他满心欢喜地去领工资,没想到领到的工资才600元。‘不是说平均工资有1000元吗?我得去问清楚。’他就去找超市领导,超市副经理拿出了超市工作人员的工资表,工作人员的月平均工资确实是1000元。”教师提问:“月平均工资1000元能不能反映超市员工每个人的月工资?为什么?”
  教师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与数学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将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既有利于学生凭借生活经验主动探究,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又使原来枯燥乏味的数学有了“应用味”,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进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匹配“好问”天性——设疑探究,维持兴趣


  儿童的许多思维方式并不是我们成年人或者教育者想象的那样,他们的大脑里潜藏着大量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教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便没有数学的发展,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针对学生学习注意力不稳定和不持久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巧妙设疑,引导探索,以调节学生的学习心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教学“用计算器计算”时,可以创设问题情境:计算器的6字键坏了,如何进行计算?这个问题激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他们兴趣盎然,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体会到知识的实际应用,培养了创新意识和探索能力,产生了积极的学习心向。又如,在计算“11111111×11111111”等于多少时,由于许多学生所使用的计算器是“傻瓜型”的,一般只能显示8位数,因此没办法显示“11111111×11111111”的计算结果,形成了现有认知与问题解决之间的矛盾冲突,学生产生了解决问题的欲望。此时,教师可以给出一组难度较低的类似题目,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进行探究,这里蕴含着“以退为进”的数学思想。高效的课堂,让学生获取的不仅有知识,还有对问题的思考方式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师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的不教,学生的学也是为了开启明天生活的大门。

四、匹配“好强”天性——激励评价,满足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有喜欢鼓励、表扬,厌恶批评、指责的特点。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评价”中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励性评价,一方面顺应儿童好胜、好强的特点,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课程理念。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的一颦一笑、一句赞赏、一声肯定、一个抚摸都能让学生感受到关爱,体验到成功,进而对教师有亲切感,对教师指导的教学活动感兴趣,产生乐学和爱学的思想。 在课堂上,教师首先要运用自己的表情传递信息、表达感情,给学生以和蔼可亲、热情开朗的印象。其次,教师要运用睿智的教学语言,对学生取得的进步进行鼓励,对学生的点滴成绩及时夸奖,对学生独特的个性表示赞叹,对那些不畏权威、敢于质疑的学生表示钦佩,而对学习有困难或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的学生,则要鼓励其大胆表达,真诚地陪同其进步。这样的课堂,师生关系融洽、和谐,学生思维积极、活跃,学生的数学素养也得以充分的提高。

五、匹配“好学”天性——自我反省,强化兴趣


  台湾著名学者、诺贝尔奖获得者李远哲博士指出:“学校不要让学生太忙,否则学生没有时间去思考。”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进行反思,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它要求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建构,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活动过程不断地进行反省,从而不断完善认知结构。
  例如,教学“用计算器计算”时,可设置几个反思环节:(1)在认识计算器后,让学生反思“我会用计算器计算吗?用计算器计算与用笔算,谁更快捷、准确?”(2)运用比赛的形式,让学生计算1000-998、45×2等题目,由于刚接触计算器这一计算工具,多数学生都不会思考数据的特点就直接用计算器计算,此时可让学生反思“通过解决这些问题,你对使用计算器有什么新的认识?”引導学生得出“在计算时,要根据数据的特点灵活选用方法,数据小的或计算简单的可以用口算,当不需要准确值时可以估算。”的结论。(3)反思“当计算器不能显示“11111111×11111111”的计算结果时,怎么办?”学生通过反思不但掌握了计算器的使用方法,还明确了计算器的用途。这样既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需求,又完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
  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的有效作用。”因而,数学教学不妨将原本枯燥的数学知识包装在童话中,推荐给学生;将数学趣闻编成数学魔术,吸引学生;将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变成学生积极参与的游戏,让学生欲罢不能……匹配学生好动、好奇、好问、好强、好学的天性,深入“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实践中,树立信心,积淀学习兴趣。
  (责编 金 铃)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小学的“图形与几何”概念教學中,引导学生运用想象表征、操作表征、图示表征等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有效途径。通过对教学的改进与反思,对帮助学生形成丰富表象、积累活动经验、形成空间观念给出了可行的方法。  [关键词]多元表征;图形与几何;空间观念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9-0020-02  当前,小学低学段
[摘 要]“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苏教版区别于其他版本教材的一个亮点版块。由于认识的不足,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存在一定的误区,比如,认为“策略”就是一种最好的方法,忽视其多样性和相对性;认为“策略”教学是一种知识性教学,忽视其中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认为“策略”需要专门集中性教学,忽视平时的渗透孕伏;认为“策略”是典型性的,忽视策略的交叉性。通过注重“策略”的感受和引入,加强“策略”的理解和提炼,凝练“
[摘 要]先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需,准确把握学情,处理好讲与不讲的关系,再通过板块的形式组织教学,淡化“教”的痕迹,隐去“练”的味道,凸显“学”的氛围,让“倒数的认识”一课的教学简洁明了、新颖生动,使学生的认识不断得到深化。  [关键词]小学数学 新颖 生动 倒数 赏析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5-032  教学
[摘 要]在数学教学中开展有效的对话,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师生、生生之间进行良好的互动交流,而且可以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对话 三角形 内角和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7-038  以往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教师大都采用量、剪、拼等实践
[摘 要]引导学生建构数学模型,应该从学生所熟知的符合其年龄特征的生活情景入手。以“混合运算”教学为例,使学生在观察、操作、分析、比较等思维活动中经历建模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数学思想;模型思想;混合运算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7-0079-0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
[摘 要]探寻如何以学校为基地,以教育实践为载体,以共同学习、共同研讨为形式,通过相互沟通与交流,最终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整体成长的有效路径,是教育研究的重要话题。实践教学研究中,如果教师都能注意教学的意义关联,学会审视课堂,反省并改进教学行为,就能通过一个个扎根日常的教学基点,习得一类课的教学推进方法,从而逐渐变革思想和行为,全面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实现教师专业发展。  [关键词]意义关联;
[摘 要]基于元认知设计数学课堂教学,需要教师进行充分的教学调查,对学生的元认知基础了解到位,再通过创造性的教学引导,激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朱国荣老师讲授的“三角形的认识”这一课,从学生元认知的实际出发,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引导,从而帮助学生快速构建了三角形的完整认知体系。  [关键词]小学数学;三角形的认识;元认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
[摘 要]轴对称图形是从对称体系中抽象出来的知识。教师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要善于从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入手,逐步抽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丰富的活动操作中,将概念具体化,真正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关键词]对称;活动操作;概念本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7-0076-02  “轴对称图形”是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摘 要]新课程改革进行十多年以来,小学教育在课堂教学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北江乡中心小学为例,探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课堂角色、学生学习方式等几个方面发生的改变,为推动课程改革顺利发展和培养更多优秀的学生提供实践经验。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学方式;学生主体;变化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0-0071-02  新
计算是小学数学中最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是数学学习与数学能力发展的根基。与数学学科其他学习内容相比,计算教学无疑是枯燥的,计算的练习过程也是比较乏味的。因而,学生的计算正确率不容乐观,特别是进入高年级以后,随着小数、分数的出现,学生计算的正确率更是大不如前。怎样增强计算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爱计算、算得对、算得快,是广大小学数学教师面临的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激励性评价,让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