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古诗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a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鉴赏“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常常是融合在一起而不是单独命题的。然而,许多同学感觉古诗鉴赏似乎很难入门,往往答非所问。下面,我们将采用分述的方法,帮助同学们提高古诗词基本的鉴赏能力。
  一、鉴赏诗歌形象的途径
  1.了解传统的审美习惯。
  鑒赏诗歌,应该了解我们先民传统的审美习惯,主要有:(1)望月怀远,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2)伤春悲秋,或见春残(见秋)而思乡,比如曹伯启的《子规》(“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3)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比如苏轼看“大江东去”而叹“人生如梦”;(4)折柳送别,比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其间缠绵悱恻的别离之情,给人悠长的回味;(5)闻雁思归,比如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6)听梧桐而心悲凉,比如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等。
  2.从分析景、情关系入手。
  诗人写诗,常用“寓情于景”“即景生情”之法;读者读诗,也应从景、情两个方面去探寻体味,即透过诗人笔下具体可感的事物,探知诗人的内心和情绪。比如清人万树的《望江怨·送别》,该词前四句“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愁云清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描写的是主人公伫立江边目送朋友离去,一叶扁舟渐行渐远(扁舟越过林杪,船帆比沙鸥还小),直到看不见仍久久不愿离去。借助这一送别场景,抒发了主人公对朋友难舍难分的深厚情谊。
  二、鉴赏诗歌语言的途径
  1.体会语言的风格特色。
  古诗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古朴,有的清新;有的绚丽多彩,有的却质朴无华;有的语言明朗,有的却含蓄有味;有的平易近人,有的险怪奇特……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
  2.分析修辞手法。
  分析修辞,重在赏析其表情达意的作用。比如2014年重庆卷考查张潮的《商调·黄莺儿 赠燕》,这首散曲描写燕子,突出运用了拟人修辞。曲名“赠燕”,通篇体恤燕子心意,向燕子诉说。“意难堪”“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最难消王谢堂前憾”“千般诉说”等,都赋予了燕子以人的思想——作者将自己的情感托于燕子,重在抒写惜花伤春、痛惜衰败的感慨。
  3.评析诗人炼字炼句的作用。
  阅读古代诗歌,评析诗人炼字炼句的技巧和作用,有助于深入体会诗歌丰富的内蕴。可以从以下两点来看:
  (1)评析“诗眼”。优秀的作品中,诗有“诗眼”,词有“词眼”。这里的“诗眼”“词眼”,有时是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有时是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比如李清照的《醉花阴》,写主人公多愁善感、怜花自怜的性格情态,结尾写道:“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一个“瘦”字,便是全篇的词眼。它画龙点睛,形象地概括了词意,使人物形象与环境十分协调。
  (2)体会寻常词语的蕴含。优秀的古代诗歌遣词用语准确精练,许多看似寻常的字词,到了诗人笔下便有了丰富的内涵。能体会寻常词语的内涵,便是一种鉴赏能力。比如王维《观猎》中的“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疾”“轻”用得俱妙。鹰眼因“草枯”而特别锐利,马蹄因“雪尽”而特别迅疾。诗人用“疾”而不用“锐”,突出了发现猎物之迅速;一个“轻”字,则表现出猎骑迅速追踪而绝无滞碍。这“疾”“轻”二字,令人产生丰富的联想。那射猎的场面、骑猎的乐趣、将军的英姿,如在读者眼前。
  三、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途径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不在于辨识作品运用了哪些技巧,而在于分析、评述作者运用这些表达技巧所产生的表达效果。请看下面一首唐诗:
  感遇三十八首(其二)
  陈子昂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这首五言诗借花写人,这是不难看出的;但作者借“兰若”寄托了怎样的感慨呢?这便是鉴赏应完成的任务了。为此要作一番探究。“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诗人首先从兰若的枝叶上着笔,连用“芊蔚”“青青”两个同义词形容花叶茂盛,中间贯一“何”字,充满赞赏之情。如果说“芊蔚何青青”是用以衬托花色之美的话,那么“朱蕤冒紫茎”则是由茎及花,从正面刻画了。全句意思是“朱红色的花下垂,覆盖着紫色的茎”,不但画出了兰若的身姿,而且突出了它花簇纷披的情态。兰若独具风采,“幽独空林色”,诗人赞其秀色超群,以群花的失色反衬兰若的卓然风姿。其中对比、反衬手法的结合运用,大大增强了艺术效果。诗的前四句赞美兰若风采的秀丽,后四句转而感叹其芳华的零落。“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由夏入秋,白天渐短,“迟迟”二字写出了这种逐渐变化的特点。然而“袅袅秋风”并不平和,芬芳的鲜花因之凋零(据史书记载,陈子昂颇具政治才干,但屡受排挤压抑,四十一岁时为小人所害,这正像秀美幽独的兰若,在风刀霜剑的摧残下枯萎凋谢)。综观全诗,纯用比兴手法,而诗人着力赞美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是以其“幽独空林色”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后以“白日晚”“秋风生”写芳华逝去,寒光威迫,充满美人迟暮之感。“岁华”“芳意”语用双关,借花草之凋零悲叹自己年华流逝,理想破灭,寓意凄婉,寄慨遥深。到了这一步,算是完成了对本诗表达技巧的真正鉴赏。
  这些年来,高考试题的取材由诗歌到词曲,其题型由客观到主观,测试内容愈来愈丰富,测试形式愈来愈多样,充分体现出重视素质和能力的发展趋势和导向作用。
  那么,在高三阶段,我们如何学习古诗词呢?
  1.复习过程中要用好教材。
  应当把教材里的古诗词思想内容与艺术表现手法进行必要的归纳、梳理。这是因为,教材里的古诗词多是经典之作,是各个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通过整理,总体上了解中国古诗词的概况,这对于赏析的入题、解题是很有好处的。比如,从思想内容上,可以把这些作品分成表现爱国之情或抒写报国无门的感慨的;咏史抒怀的;抒写思乡(思亲)情怀的;抒发个人志向的;表现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的;赠别、互勉的……把各类诗篇找出来,然后把它们所用的艺术手法进行整理。最后,对每一类思想内容的诗歌经常使用的艺术手法进行归纳、琢磨和记忆。这样,鉴赏古诗的知识可能就基本掌握了。   2.选择一些典型的诗词作鉴赏训练。
  所谓典型,是指被用作鉴赏训练的诗作应具有意象清楚、意境明确、情感突出、传承性强(如唐宋诗词)等特点。当然,选诗应以律诗、绝句为主,选词则应以小令中调为主。
  3.掌握一些常用的典故与惯用的意象。
  古詩词常用典故,用典可以收到言简意赅的奇特效果。典故的复习要力避艰深难懂,但学生接触过的并且是非常熟悉的应掌握,比如“武陵人”“廉颇老矣”“青衫司马”“豆蔻词工”“封狼居胥”等。古诗词中的惯用意象常有特定的内涵,如送别诗常用“柳”“月”“长亭”等意象,抒愁写恨常用“流水”“春雨”“春草”等意象,表现志向气节常用“梅”“菊”“兰”等意象。掌握典故含义,把握惯用意象,可以找准理解诗词的切入点。
  4.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四个注意点。
  (1)遵循合理的鉴赏流程。诗是由意象构成意境,再由意境体现诗情的。意象是诗的基础,意境是诗的画面,诗情是诗的内涵。鉴赏一首诗,必须从意象着手分析意境,再由意境感悟诗情。“意象→意境→诗情”是鉴赏古诗从局部到整体的合理流程,不可倒置。如欧阳修的《丰乐亭游春》(“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描写的是暮春时节丰乐亭周围的景色及游人尽兴游春的情怀,这种意境是通过诗中的“红树”“青山”“绿草”“落花”等景物来表现的。要体味这首诗的意境,就必须抓住这些重要的景物,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2)学会利用已有的信息,如利用标题、注释、作者生平经历等。因为标题一般能揭示诗的内容和情感(如《伤田家》,提示了诗的类别);注释、生平经历能揭示诗的背景。如能有效地利用这些信息,对解读诗人的心境情感、作品的内涵意蕴是很有好处的。
  (3)注意分析诗词的表现手法。古诗常用一些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来表达情感、体现思想,如寓情于景、寓理于景、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以及比喻、夸张、拟人、对偶、借代、衬托等修辞方法,因此,鉴赏古诗要善于分析诗中所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4)要就诗论诗,不能用诗外诗来作注释。对诗的阅读感悟可能有个性差异,但为了控制评分误差,高考命题者在选择被鉴赏的诗时是必须考虑解读的趋同性的。因此,鉴赏时无论是对诗句的理解,还是对整首诗的理解,都要从语境出发,就诗论诗,在合理的想象或联想中鉴赏一首诗,力求做到合理合情,恰当到位。
  强化训练
  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田园乐
  王 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僮未扫,莺啼山客未眠。
  春 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1)这两首诗在内容上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答:
  (2)从艺术表现手法看,两首诗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栏梨花
  苏 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诗人把梨花比作“一株雪”,含意隽永。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
  (2)这首诗多处运用衬托手法,历来为诗评家所称道,你有没有同感?请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
  3.阅读王冕的两首咏梅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白 梅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与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墨 梅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1)《白梅》中“不与桃李混芳尘”的“混”是“混同”的意思,这表明“白梅”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墨梅》一诗表现了画中梅花的什么特点?
  答:
  (2)《墨梅》中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3)两首诗在内容和表达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答:
  参考答案
  1.(1)两首诗都写了春天早晨的景色(如啼鸟、落花等)以及人们在春天早上迟起的情景。(2)王诗绘彩着色,着力于视觉形象;孟诗纯用白描,诉之于听觉感受;王诗着眼于空间景物的抒写,孟诗则着眼于时间过程的描写。(仅写一首诗的特点,不给分。)
  2.(1)写出梨花不妖艳,洁白无瑕,使梨花更具神韵;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春光易逝的感伤和对人生短促的慨叹。(“一株雪”包括两个方面的含意。)(2)诗人用深青的柳色衬洁白的梨花;用乱飞的柳絮衬梨花不随风飘零。
  3.(1)白梅具有不与桃李争高低、更不愿与其为伍的清高品格。墨梅具有高洁、清秀、淡雅、朴素等特点。(2)《墨梅》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王冕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3)两首诗都是借梅花抒怀写志,袒露自己的襟怀,表达了自己的节操与抱负。
  (作者:唐惠忠,江苏省常熟市高新区常熟国际学校)
其他文献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生命当如灿烂的夏日之花,不凋不败,妖冶如火。”  中国诗人汪国真说:“生命可以没有灿烂,不能失去的是平凡。”  [写作提示]  这是一道名人名言类材料作文题。印度诗人泰戈尔的名言强调生命应当追求灿烂,创造辉煌,不负人生;中国诗人汪国真的名言注重生命的平凡。所以,此道作文题其实就是让我们探讨生命
分段函数问题是高中数学中分类讨论思想的典型体现.近年来,高考对折线函数的命题常与绝对值综合考查,既考查对绝对值定义、含绝对值函数图象变换的理解,又考查与函数、方程、不等式等综合的运用,着重考查分类讨论思想在解题中运用.  一、一次函數中分段函数问题   例1(2018年高考理新课标I卷)已知f(x)=|x 1|-|ax-1|.  (1)当a=1时,求不等式f(x)>1的解集;   (2)若x∈(0
【摘 要】 本文是一篇调研报告,通过深入丽水市莲都区路湾村进行实证调研的方式近距离接触被征地农民,了解当地征地安置补偿的具体情况,找出征地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而就完善征地制度与政策提出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调研;征地制度;补偿安置  Research report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ural land use and the reform of
阅读理解题的命题既从语言学角度考查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又从心理学的角度考查学生的学习策略、情感、态度等相关因素,主要包括阅读技巧、语篇能力和思维能力,更多地检测学生对文章的隐含意义、逻辑结构等的理解和对主旨大意的概括。  明确阅读题的四种题型及命题形式是高效解答阅读理解题所必备的。  一、主旨大意题  阅读理解是对整个文章的目的、意图、观点、立场、态度以及内在的逻辑关系的理解,而不是断章取义
随着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深化,政治教师该如何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呢?笔者认为,若将课堂教学比作一台学习的“大戏”,那“戏”中的主角一定是学生,而教师则是服务者,必须努力扮演好“编剧”“主持人”和“影评人”等多个必不可少的角色。  一、做一位称职的“编剧”:为课堂活动架构高质量的“剧本”  教师首先应是一位称职的“编剧”,在课堂活动开展前就教学的目标追求、环节设置和参与平台搭建等诸多方面精心设计,
数学高考,考查考生的运算求解能力,一直是命题的重要原则.运算求解能力主要包括会根据法则、公式进行正确运算、变形和数据处理;能根据问题的条件,寻找与设计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能根据要求对数据进行估计和近似计算.运算求解能力是思维能力和运算技能的结合.运算包括对数字的计算、估值和近似计算,对式子的组合变形与分解变形,对几何图形和几何量的计算求解等.运算能力包括分析运算条件、探究运算方向、选择运算公式、
2019屆高考数学模拟试题
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一书中有这样的经典话语:“凡作一篇文,其用意俱要可以一言以蔽之,扩之则为千万言,约之则为一言,所谓主脑者是也。主脑既得,则制动以静,治繁以简,一线到底,万变不离其宗,如兵非将不御,射非鹄不志也。”可见“意,犹帅也”,此言不虚。立意的高下,决定着高考作文分值的高低。  一、会“提炼”  “提炼”,即为刘氏所说的“约”。作文立意的过程,就是对作文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分析、概括的
一、填空题  1.已知a,b是两条不重合的直线,α,β,γ是三个不重合的平面,给出下列命题:  ①若α∥β,aα,则a∥β;  ②若a∥α,b∥α,则a∥b;  ③若α⊥β、β⊥γ,则α∥γ;  ④若a⊥α,a⊥β,则α∥β.  其中正确的命题的序号是 .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若双曲线x24-y2b2=1(b>0)经过点(4,6),则该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是 .  3.矩形ABCD中,A
“语言表达和运用”是高考命题改革的试验田。2020年高考新课程卷在“语用”板块开创了一种新题型,即语义相同而表达形式不同的语句的表达效果的比较。事实上,适当的语言表达形式可以使语句变得生动出彩,成为文章的亮点。那么对于这种新题型,我们该如何“破题”呢?  一、从语言风格是否一致比较  语言风格是指人们在进行交往时,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目的、任务及交际者的秉性和素质而采用的不同的语言素材和方式。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