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鉴赏“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常常是融合在一起而不是单独命题的。然而,许多同学感觉古诗鉴赏似乎很难入门,往往答非所问。下面,我们将采用分述的方法,帮助同学们提高古诗词基本的鉴赏能力。
一、鉴赏诗歌形象的途径
1.了解传统的审美习惯。
鑒赏诗歌,应该了解我们先民传统的审美习惯,主要有:(1)望月怀远,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2)伤春悲秋,或见春残(见秋)而思乡,比如曹伯启的《子规》(“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3)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比如苏轼看“大江东去”而叹“人生如梦”;(4)折柳送别,比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其间缠绵悱恻的别离之情,给人悠长的回味;(5)闻雁思归,比如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6)听梧桐而心悲凉,比如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等。
2.从分析景、情关系入手。
诗人写诗,常用“寓情于景”“即景生情”之法;读者读诗,也应从景、情两个方面去探寻体味,即透过诗人笔下具体可感的事物,探知诗人的内心和情绪。比如清人万树的《望江怨·送别》,该词前四句“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愁云清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描写的是主人公伫立江边目送朋友离去,一叶扁舟渐行渐远(扁舟越过林杪,船帆比沙鸥还小),直到看不见仍久久不愿离去。借助这一送别场景,抒发了主人公对朋友难舍难分的深厚情谊。
二、鉴赏诗歌语言的途径
1.体会语言的风格特色。
古诗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古朴,有的清新;有的绚丽多彩,有的却质朴无华;有的语言明朗,有的却含蓄有味;有的平易近人,有的险怪奇特……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
2.分析修辞手法。
分析修辞,重在赏析其表情达意的作用。比如2014年重庆卷考查张潮的《商调·黄莺儿 赠燕》,这首散曲描写燕子,突出运用了拟人修辞。曲名“赠燕”,通篇体恤燕子心意,向燕子诉说。“意难堪”“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最难消王谢堂前憾”“千般诉说”等,都赋予了燕子以人的思想——作者将自己的情感托于燕子,重在抒写惜花伤春、痛惜衰败的感慨。
3.评析诗人炼字炼句的作用。
阅读古代诗歌,评析诗人炼字炼句的技巧和作用,有助于深入体会诗歌丰富的内蕴。可以从以下两点来看:
(1)评析“诗眼”。优秀的作品中,诗有“诗眼”,词有“词眼”。这里的“诗眼”“词眼”,有时是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有时是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比如李清照的《醉花阴》,写主人公多愁善感、怜花自怜的性格情态,结尾写道:“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一个“瘦”字,便是全篇的词眼。它画龙点睛,形象地概括了词意,使人物形象与环境十分协调。
(2)体会寻常词语的蕴含。优秀的古代诗歌遣词用语准确精练,许多看似寻常的字词,到了诗人笔下便有了丰富的内涵。能体会寻常词语的内涵,便是一种鉴赏能力。比如王维《观猎》中的“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疾”“轻”用得俱妙。鹰眼因“草枯”而特别锐利,马蹄因“雪尽”而特别迅疾。诗人用“疾”而不用“锐”,突出了发现猎物之迅速;一个“轻”字,则表现出猎骑迅速追踪而绝无滞碍。这“疾”“轻”二字,令人产生丰富的联想。那射猎的场面、骑猎的乐趣、将军的英姿,如在读者眼前。
三、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途径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不在于辨识作品运用了哪些技巧,而在于分析、评述作者运用这些表达技巧所产生的表达效果。请看下面一首唐诗:
感遇三十八首(其二)
陈子昂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这首五言诗借花写人,这是不难看出的;但作者借“兰若”寄托了怎样的感慨呢?这便是鉴赏应完成的任务了。为此要作一番探究。“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诗人首先从兰若的枝叶上着笔,连用“芊蔚”“青青”两个同义词形容花叶茂盛,中间贯一“何”字,充满赞赏之情。如果说“芊蔚何青青”是用以衬托花色之美的话,那么“朱蕤冒紫茎”则是由茎及花,从正面刻画了。全句意思是“朱红色的花下垂,覆盖着紫色的茎”,不但画出了兰若的身姿,而且突出了它花簇纷披的情态。兰若独具风采,“幽独空林色”,诗人赞其秀色超群,以群花的失色反衬兰若的卓然风姿。其中对比、反衬手法的结合运用,大大增强了艺术效果。诗的前四句赞美兰若风采的秀丽,后四句转而感叹其芳华的零落。“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由夏入秋,白天渐短,“迟迟”二字写出了这种逐渐变化的特点。然而“袅袅秋风”并不平和,芬芳的鲜花因之凋零(据史书记载,陈子昂颇具政治才干,但屡受排挤压抑,四十一岁时为小人所害,这正像秀美幽独的兰若,在风刀霜剑的摧残下枯萎凋谢)。综观全诗,纯用比兴手法,而诗人着力赞美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是以其“幽独空林色”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后以“白日晚”“秋风生”写芳华逝去,寒光威迫,充满美人迟暮之感。“岁华”“芳意”语用双关,借花草之凋零悲叹自己年华流逝,理想破灭,寓意凄婉,寄慨遥深。到了这一步,算是完成了对本诗表达技巧的真正鉴赏。
这些年来,高考试题的取材由诗歌到词曲,其题型由客观到主观,测试内容愈来愈丰富,测试形式愈来愈多样,充分体现出重视素质和能力的发展趋势和导向作用。
那么,在高三阶段,我们如何学习古诗词呢?
1.复习过程中要用好教材。
应当把教材里的古诗词思想内容与艺术表现手法进行必要的归纳、梳理。这是因为,教材里的古诗词多是经典之作,是各个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通过整理,总体上了解中国古诗词的概况,这对于赏析的入题、解题是很有好处的。比如,从思想内容上,可以把这些作品分成表现爱国之情或抒写报国无门的感慨的;咏史抒怀的;抒写思乡(思亲)情怀的;抒发个人志向的;表现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的;赠别、互勉的……把各类诗篇找出来,然后把它们所用的艺术手法进行整理。最后,对每一类思想内容的诗歌经常使用的艺术手法进行归纳、琢磨和记忆。这样,鉴赏古诗的知识可能就基本掌握了。 2.选择一些典型的诗词作鉴赏训练。
所谓典型,是指被用作鉴赏训练的诗作应具有意象清楚、意境明确、情感突出、传承性强(如唐宋诗词)等特点。当然,选诗应以律诗、绝句为主,选词则应以小令中调为主。
3.掌握一些常用的典故与惯用的意象。
古詩词常用典故,用典可以收到言简意赅的奇特效果。典故的复习要力避艰深难懂,但学生接触过的并且是非常熟悉的应掌握,比如“武陵人”“廉颇老矣”“青衫司马”“豆蔻词工”“封狼居胥”等。古诗词中的惯用意象常有特定的内涵,如送别诗常用“柳”“月”“长亭”等意象,抒愁写恨常用“流水”“春雨”“春草”等意象,表现志向气节常用“梅”“菊”“兰”等意象。掌握典故含义,把握惯用意象,可以找准理解诗词的切入点。
4.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四个注意点。
(1)遵循合理的鉴赏流程。诗是由意象构成意境,再由意境体现诗情的。意象是诗的基础,意境是诗的画面,诗情是诗的内涵。鉴赏一首诗,必须从意象着手分析意境,再由意境感悟诗情。“意象→意境→诗情”是鉴赏古诗从局部到整体的合理流程,不可倒置。如欧阳修的《丰乐亭游春》(“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描写的是暮春时节丰乐亭周围的景色及游人尽兴游春的情怀,这种意境是通过诗中的“红树”“青山”“绿草”“落花”等景物来表现的。要体味这首诗的意境,就必须抓住这些重要的景物,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2)学会利用已有的信息,如利用标题、注释、作者生平经历等。因为标题一般能揭示诗的内容和情感(如《伤田家》,提示了诗的类别);注释、生平经历能揭示诗的背景。如能有效地利用这些信息,对解读诗人的心境情感、作品的内涵意蕴是很有好处的。
(3)注意分析诗词的表现手法。古诗常用一些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来表达情感、体现思想,如寓情于景、寓理于景、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以及比喻、夸张、拟人、对偶、借代、衬托等修辞方法,因此,鉴赏古诗要善于分析诗中所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4)要就诗论诗,不能用诗外诗来作注释。对诗的阅读感悟可能有个性差异,但为了控制评分误差,高考命题者在选择被鉴赏的诗时是必须考虑解读的趋同性的。因此,鉴赏时无论是对诗句的理解,还是对整首诗的理解,都要从语境出发,就诗论诗,在合理的想象或联想中鉴赏一首诗,力求做到合理合情,恰当到位。
强化训练
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田园乐
王 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僮未扫,莺啼山客未眠。
春 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1)这两首诗在内容上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答:
(2)从艺术表现手法看,两首诗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栏梨花
苏 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诗人把梨花比作“一株雪”,含意隽永。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
(2)这首诗多处运用衬托手法,历来为诗评家所称道,你有没有同感?请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
3.阅读王冕的两首咏梅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白 梅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与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墨 梅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1)《白梅》中“不与桃李混芳尘”的“混”是“混同”的意思,这表明“白梅”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墨梅》一诗表现了画中梅花的什么特点?
答:
(2)《墨梅》中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3)两首诗在内容和表达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答:
参考答案
1.(1)两首诗都写了春天早晨的景色(如啼鸟、落花等)以及人们在春天早上迟起的情景。(2)王诗绘彩着色,着力于视觉形象;孟诗纯用白描,诉之于听觉感受;王诗着眼于空间景物的抒写,孟诗则着眼于时间过程的描写。(仅写一首诗的特点,不给分。)
2.(1)写出梨花不妖艳,洁白无瑕,使梨花更具神韵;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春光易逝的感伤和对人生短促的慨叹。(“一株雪”包括两个方面的含意。)(2)诗人用深青的柳色衬洁白的梨花;用乱飞的柳絮衬梨花不随风飘零。
3.(1)白梅具有不与桃李争高低、更不愿与其为伍的清高品格。墨梅具有高洁、清秀、淡雅、朴素等特点。(2)《墨梅》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王冕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3)两首诗都是借梅花抒怀写志,袒露自己的襟怀,表达了自己的节操与抱负。
(作者:唐惠忠,江苏省常熟市高新区常熟国际学校)
一、鉴赏诗歌形象的途径
1.了解传统的审美习惯。
鑒赏诗歌,应该了解我们先民传统的审美习惯,主要有:(1)望月怀远,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2)伤春悲秋,或见春残(见秋)而思乡,比如曹伯启的《子规》(“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3)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比如苏轼看“大江东去”而叹“人生如梦”;(4)折柳送别,比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其间缠绵悱恻的别离之情,给人悠长的回味;(5)闻雁思归,比如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6)听梧桐而心悲凉,比如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等。
2.从分析景、情关系入手。
诗人写诗,常用“寓情于景”“即景生情”之法;读者读诗,也应从景、情两个方面去探寻体味,即透过诗人笔下具体可感的事物,探知诗人的内心和情绪。比如清人万树的《望江怨·送别》,该词前四句“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愁云清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描写的是主人公伫立江边目送朋友离去,一叶扁舟渐行渐远(扁舟越过林杪,船帆比沙鸥还小),直到看不见仍久久不愿离去。借助这一送别场景,抒发了主人公对朋友难舍难分的深厚情谊。
二、鉴赏诗歌语言的途径
1.体会语言的风格特色。
古诗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古朴,有的清新;有的绚丽多彩,有的却质朴无华;有的语言明朗,有的却含蓄有味;有的平易近人,有的险怪奇特……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
2.分析修辞手法。
分析修辞,重在赏析其表情达意的作用。比如2014年重庆卷考查张潮的《商调·黄莺儿 赠燕》,这首散曲描写燕子,突出运用了拟人修辞。曲名“赠燕”,通篇体恤燕子心意,向燕子诉说。“意难堪”“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最难消王谢堂前憾”“千般诉说”等,都赋予了燕子以人的思想——作者将自己的情感托于燕子,重在抒写惜花伤春、痛惜衰败的感慨。
3.评析诗人炼字炼句的作用。
阅读古代诗歌,评析诗人炼字炼句的技巧和作用,有助于深入体会诗歌丰富的内蕴。可以从以下两点来看:
(1)评析“诗眼”。优秀的作品中,诗有“诗眼”,词有“词眼”。这里的“诗眼”“词眼”,有时是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有时是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比如李清照的《醉花阴》,写主人公多愁善感、怜花自怜的性格情态,结尾写道:“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一个“瘦”字,便是全篇的词眼。它画龙点睛,形象地概括了词意,使人物形象与环境十分协调。
(2)体会寻常词语的蕴含。优秀的古代诗歌遣词用语准确精练,许多看似寻常的字词,到了诗人笔下便有了丰富的内涵。能体会寻常词语的内涵,便是一种鉴赏能力。比如王维《观猎》中的“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疾”“轻”用得俱妙。鹰眼因“草枯”而特别锐利,马蹄因“雪尽”而特别迅疾。诗人用“疾”而不用“锐”,突出了发现猎物之迅速;一个“轻”字,则表现出猎骑迅速追踪而绝无滞碍。这“疾”“轻”二字,令人产生丰富的联想。那射猎的场面、骑猎的乐趣、将军的英姿,如在读者眼前。
三、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途径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不在于辨识作品运用了哪些技巧,而在于分析、评述作者运用这些表达技巧所产生的表达效果。请看下面一首唐诗:
感遇三十八首(其二)
陈子昂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这首五言诗借花写人,这是不难看出的;但作者借“兰若”寄托了怎样的感慨呢?这便是鉴赏应完成的任务了。为此要作一番探究。“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诗人首先从兰若的枝叶上着笔,连用“芊蔚”“青青”两个同义词形容花叶茂盛,中间贯一“何”字,充满赞赏之情。如果说“芊蔚何青青”是用以衬托花色之美的话,那么“朱蕤冒紫茎”则是由茎及花,从正面刻画了。全句意思是“朱红色的花下垂,覆盖着紫色的茎”,不但画出了兰若的身姿,而且突出了它花簇纷披的情态。兰若独具风采,“幽独空林色”,诗人赞其秀色超群,以群花的失色反衬兰若的卓然风姿。其中对比、反衬手法的结合运用,大大增强了艺术效果。诗的前四句赞美兰若风采的秀丽,后四句转而感叹其芳华的零落。“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由夏入秋,白天渐短,“迟迟”二字写出了这种逐渐变化的特点。然而“袅袅秋风”并不平和,芬芳的鲜花因之凋零(据史书记载,陈子昂颇具政治才干,但屡受排挤压抑,四十一岁时为小人所害,这正像秀美幽独的兰若,在风刀霜剑的摧残下枯萎凋谢)。综观全诗,纯用比兴手法,而诗人着力赞美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是以其“幽独空林色”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后以“白日晚”“秋风生”写芳华逝去,寒光威迫,充满美人迟暮之感。“岁华”“芳意”语用双关,借花草之凋零悲叹自己年华流逝,理想破灭,寓意凄婉,寄慨遥深。到了这一步,算是完成了对本诗表达技巧的真正鉴赏。
这些年来,高考试题的取材由诗歌到词曲,其题型由客观到主观,测试内容愈来愈丰富,测试形式愈来愈多样,充分体现出重视素质和能力的发展趋势和导向作用。
那么,在高三阶段,我们如何学习古诗词呢?
1.复习过程中要用好教材。
应当把教材里的古诗词思想内容与艺术表现手法进行必要的归纳、梳理。这是因为,教材里的古诗词多是经典之作,是各个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通过整理,总体上了解中国古诗词的概况,这对于赏析的入题、解题是很有好处的。比如,从思想内容上,可以把这些作品分成表现爱国之情或抒写报国无门的感慨的;咏史抒怀的;抒写思乡(思亲)情怀的;抒发个人志向的;表现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的;赠别、互勉的……把各类诗篇找出来,然后把它们所用的艺术手法进行整理。最后,对每一类思想内容的诗歌经常使用的艺术手法进行归纳、琢磨和记忆。这样,鉴赏古诗的知识可能就基本掌握了。 2.选择一些典型的诗词作鉴赏训练。
所谓典型,是指被用作鉴赏训练的诗作应具有意象清楚、意境明确、情感突出、传承性强(如唐宋诗词)等特点。当然,选诗应以律诗、绝句为主,选词则应以小令中调为主。
3.掌握一些常用的典故与惯用的意象。
古詩词常用典故,用典可以收到言简意赅的奇特效果。典故的复习要力避艰深难懂,但学生接触过的并且是非常熟悉的应掌握,比如“武陵人”“廉颇老矣”“青衫司马”“豆蔻词工”“封狼居胥”等。古诗词中的惯用意象常有特定的内涵,如送别诗常用“柳”“月”“长亭”等意象,抒愁写恨常用“流水”“春雨”“春草”等意象,表现志向气节常用“梅”“菊”“兰”等意象。掌握典故含义,把握惯用意象,可以找准理解诗词的切入点。
4.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四个注意点。
(1)遵循合理的鉴赏流程。诗是由意象构成意境,再由意境体现诗情的。意象是诗的基础,意境是诗的画面,诗情是诗的内涵。鉴赏一首诗,必须从意象着手分析意境,再由意境感悟诗情。“意象→意境→诗情”是鉴赏古诗从局部到整体的合理流程,不可倒置。如欧阳修的《丰乐亭游春》(“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描写的是暮春时节丰乐亭周围的景色及游人尽兴游春的情怀,这种意境是通过诗中的“红树”“青山”“绿草”“落花”等景物来表现的。要体味这首诗的意境,就必须抓住这些重要的景物,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2)学会利用已有的信息,如利用标题、注释、作者生平经历等。因为标题一般能揭示诗的内容和情感(如《伤田家》,提示了诗的类别);注释、生平经历能揭示诗的背景。如能有效地利用这些信息,对解读诗人的心境情感、作品的内涵意蕴是很有好处的。
(3)注意分析诗词的表现手法。古诗常用一些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来表达情感、体现思想,如寓情于景、寓理于景、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以及比喻、夸张、拟人、对偶、借代、衬托等修辞方法,因此,鉴赏古诗要善于分析诗中所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4)要就诗论诗,不能用诗外诗来作注释。对诗的阅读感悟可能有个性差异,但为了控制评分误差,高考命题者在选择被鉴赏的诗时是必须考虑解读的趋同性的。因此,鉴赏时无论是对诗句的理解,还是对整首诗的理解,都要从语境出发,就诗论诗,在合理的想象或联想中鉴赏一首诗,力求做到合理合情,恰当到位。
强化训练
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田园乐
王 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僮未扫,莺啼山客未眠。
春 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1)这两首诗在内容上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答:
(2)从艺术表现手法看,两首诗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栏梨花
苏 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诗人把梨花比作“一株雪”,含意隽永。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
(2)这首诗多处运用衬托手法,历来为诗评家所称道,你有没有同感?请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
3.阅读王冕的两首咏梅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白 梅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与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墨 梅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1)《白梅》中“不与桃李混芳尘”的“混”是“混同”的意思,这表明“白梅”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墨梅》一诗表现了画中梅花的什么特点?
答:
(2)《墨梅》中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3)两首诗在内容和表达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答:
参考答案
1.(1)两首诗都写了春天早晨的景色(如啼鸟、落花等)以及人们在春天早上迟起的情景。(2)王诗绘彩着色,着力于视觉形象;孟诗纯用白描,诉之于听觉感受;王诗着眼于空间景物的抒写,孟诗则着眼于时间过程的描写。(仅写一首诗的特点,不给分。)
2.(1)写出梨花不妖艳,洁白无瑕,使梨花更具神韵;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春光易逝的感伤和对人生短促的慨叹。(“一株雪”包括两个方面的含意。)(2)诗人用深青的柳色衬洁白的梨花;用乱飞的柳絮衬梨花不随风飘零。
3.(1)白梅具有不与桃李争高低、更不愿与其为伍的清高品格。墨梅具有高洁、清秀、淡雅、朴素等特点。(2)《墨梅》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王冕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3)两首诗都是借梅花抒怀写志,袒露自己的襟怀,表达了自己的节操与抱负。
(作者:唐惠忠,江苏省常熟市高新区常熟国际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