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义务教育阶段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的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课改的要求。义务教育阶段新课改给高中语文教师提出新的要求,在语文写作课堂上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方式,要把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分学习小组探讨交流,活跃课堂氛围,逐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将老师传授的知识与学生探讨的结论慢慢内化成自己的写作知识体系,从而运用到写作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因此将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应用在高中语文写作课堂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开展合理的教学设计,以更好地促进小组合作
高中语文教师在给学生设置分组讨论的写作主题时往往会有表述不清、内容存在歧义的情况,甚至还会存在讨论的问题超纲的现象。语文教师对小组讨论时机把握不准确,对在高中写作课堂上哪些知识点不用讨论,哪些问题通过小组讨论效果会更好等方面不明确。将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交由学生讨论分析,不仅浪费了课堂写作教学的时间,还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学生一旦提出了疑问,老师没有做好充分准备,不能很好地因势利导,最终不能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展开深入的思考。因此合理的教学设计是开展小组合作教学的基础,应得到高中语文教师的重视,以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提高写作课堂的教学质量。
比如,教师在开展小组合作之前要对合作交流的写作主题仔细筛选,既要满足学生的写作需求,又要跟随教学目标与教学大纲开展写作教学。小组交流合作的主题设置不能难也不能太简单,要保证班级里大部分学生都可以理解透彻。写作题材的设置不能老套,要紧跟时代潮流,主抓主题的新颖与创新。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小组合作与讨论的兴趣,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积极陈述观点的机会。因此教师可以选择当前的热点时政或者名人名作作为小组合作的主题,让学生把握住生活中的细小环节,以更好地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洞察能力以及写作能力。
二、科学分组、合理分工,调动全体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为提高写作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对于小组分工应科学、合理、有效,而不仅仅是按照小组人数简单平均分组。为达到让全班学生“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主人翁意识,教师应对每个小组的成员都进行具体、明确的分工。首先,教师在分组前应该对每个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详细了解,综合学生的语文成绩、性格、兴趣爱好、课堂回答问题及表现情况等,按照一个小组内部的学生“异质”,每个小组“同质”的原则合理有效分组,这样可以将学习成绩好、中等、差的学生,性格内向与外向的学生,男生女生等因素合理分派,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小组成员间相互促进、相互学习,各个小组实力相当,促进了小组间的公平竞争,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学习的积极性。
比如,教师在完成班级所有学生的分组后,为了有效防止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一直由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占主导地位,给班级每位学生深入思考和展示自己的机会,应明确每位学生的具体责任。每个小组设置一个小组长,可以由活跃、学习成绩中上等水平的学生轮流担任,以防止在讨论过程中偏离主题。还应该在每个小组设置一个监督员,维持整个小组的秩序,加强纪律约束,监督员可以由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轮流担任,这样不仅可以参与其中,还提高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促进小组成员的共同进步。
三、教师应积极发挥小组合作引导作用,合理进行批改
为提高高中语文写作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应明白一个道理:并不是每一节写作课都需要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也不是语文写作课本上的所有内容与问题都需要学生交流讨论;有些知识点毫无交流的价值,只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认真地讲解就可以了。所以教师要善于选择适当的合作交流时机,学会不断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的交流合作提供有研讨价值的问题。同时也要积極发挥小组合作中的引导与指挥作用,避免学生在交流与讨论过程中偏离主题,以更好地丰富学生的交流与写作的角度、思路,从而提高语文写作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比如在各个小组通过合作交流完成文章后,教师需要及时进行文章的批改。传统的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模式是教师自己一人完成文章的阅读与批改工作,不仅大大增加了教师的批改压力,也会降低教师的批改效果。此时语文教师可以改变教学模式与教学思路,将作品在小组间交换来完成文章的批改。各个小组在批改的过程中不仅要找出写作中的问题,还要找出文章中的亮点与值得借鉴的地方。也可以在小组之间进行文章评比,推选出写作最好的小组,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
结束语:在高中语文写作教育教学活动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可以更好地推进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但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小组间的合作学习与交流还是很有限的,这就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形成合力,采用多种途径共同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丰富并拓展课堂教学的内容,加强有效沟通,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不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将小组合作广泛运用于高中语文写作课堂教学中。
一、开展合理的教学设计,以更好地促进小组合作
高中语文教师在给学生设置分组讨论的写作主题时往往会有表述不清、内容存在歧义的情况,甚至还会存在讨论的问题超纲的现象。语文教师对小组讨论时机把握不准确,对在高中写作课堂上哪些知识点不用讨论,哪些问题通过小组讨论效果会更好等方面不明确。将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交由学生讨论分析,不仅浪费了课堂写作教学的时间,还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学生一旦提出了疑问,老师没有做好充分准备,不能很好地因势利导,最终不能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展开深入的思考。因此合理的教学设计是开展小组合作教学的基础,应得到高中语文教师的重视,以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提高写作课堂的教学质量。
比如,教师在开展小组合作之前要对合作交流的写作主题仔细筛选,既要满足学生的写作需求,又要跟随教学目标与教学大纲开展写作教学。小组交流合作的主题设置不能难也不能太简单,要保证班级里大部分学生都可以理解透彻。写作题材的设置不能老套,要紧跟时代潮流,主抓主题的新颖与创新。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小组合作与讨论的兴趣,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积极陈述观点的机会。因此教师可以选择当前的热点时政或者名人名作作为小组合作的主题,让学生把握住生活中的细小环节,以更好地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洞察能力以及写作能力。
二、科学分组、合理分工,调动全体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为提高写作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对于小组分工应科学、合理、有效,而不仅仅是按照小组人数简单平均分组。为达到让全班学生“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主人翁意识,教师应对每个小组的成员都进行具体、明确的分工。首先,教师在分组前应该对每个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详细了解,综合学生的语文成绩、性格、兴趣爱好、课堂回答问题及表现情况等,按照一个小组内部的学生“异质”,每个小组“同质”的原则合理有效分组,这样可以将学习成绩好、中等、差的学生,性格内向与外向的学生,男生女生等因素合理分派,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小组成员间相互促进、相互学习,各个小组实力相当,促进了小组间的公平竞争,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学习的积极性。
比如,教师在完成班级所有学生的分组后,为了有效防止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一直由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占主导地位,给班级每位学生深入思考和展示自己的机会,应明确每位学生的具体责任。每个小组设置一个小组长,可以由活跃、学习成绩中上等水平的学生轮流担任,以防止在讨论过程中偏离主题。还应该在每个小组设置一个监督员,维持整个小组的秩序,加强纪律约束,监督员可以由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轮流担任,这样不仅可以参与其中,还提高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促进小组成员的共同进步。
三、教师应积极发挥小组合作引导作用,合理进行批改
为提高高中语文写作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应明白一个道理:并不是每一节写作课都需要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也不是语文写作课本上的所有内容与问题都需要学生交流讨论;有些知识点毫无交流的价值,只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认真地讲解就可以了。所以教师要善于选择适当的合作交流时机,学会不断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的交流合作提供有研讨价值的问题。同时也要积極发挥小组合作中的引导与指挥作用,避免学生在交流与讨论过程中偏离主题,以更好地丰富学生的交流与写作的角度、思路,从而提高语文写作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比如在各个小组通过合作交流完成文章后,教师需要及时进行文章的批改。传统的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模式是教师自己一人完成文章的阅读与批改工作,不仅大大增加了教师的批改压力,也会降低教师的批改效果。此时语文教师可以改变教学模式与教学思路,将作品在小组间交换来完成文章的批改。各个小组在批改的过程中不仅要找出写作中的问题,还要找出文章中的亮点与值得借鉴的地方。也可以在小组之间进行文章评比,推选出写作最好的小组,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
结束语:在高中语文写作教育教学活动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可以更好地推进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但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小组间的合作学习与交流还是很有限的,这就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形成合力,采用多种途径共同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丰富并拓展课堂教学的内容,加强有效沟通,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不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将小组合作广泛运用于高中语文写作课堂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