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时期是培养学生能力、思维、品质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对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而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较强的科目,将创新教育与思维逻辑相互融合在数学教学中有着重大意义。笔者在此结合教学实践,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简要论述。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教学;创新思维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学生的学习能力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各有差异,不同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接受的能力不同,因而产生的效果也不尽相同,这些都是学生之间思维能力的差别所造成的。培养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理论知识与自身创新思维完美结合,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小学生的判断能力,让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运用自己的思维提出不同观点和意见,从而迅速提高学生综合学习能力。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加强思维训练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用课堂训练的方法来培训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的思维意识参与到教学中远比空费口舌的讲解来得更加深刻、更加具体。让学生解决一些具有针对性的问题,教师在其解题的过程中适当予以鼓励,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思考,使其思维能力得以训练。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现有题目上进行编撰和改写,例如:某工地运来沙子6吨。比运来的石块少1/4吨、运来的石块多少吨?在此题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先为学生示范如何改题,改为:某工地运来沙子6吨。比运来的石块少1/4、运来的石块多少吨?这两道题目中,虽只有一字之差,但解题方法却全然不同,教师可以点拨学生自己进行辨析,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便可以进行推敲,提高学生解题的准确性,既能加深学生对题目的认知,还有助于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从总体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提高课堂问题互动
教师虽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扮演着引领者,需要对教学任务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但是如若在课堂中仅仅只是老师在讲,那必然会导致课堂的枯燥乏味,造成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从而导致课堂教学质量的下降。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知识的灌输,还应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知识的获取过程中来。如:找规律1、2、4、( )、( )、( )……在讲解这种题目时,如若教师只是一昧的按照教科书讲解出答案,学生以后在碰到类似的题目时多半不会对答案进行太多的探究,仅仅只会满足于写出一种正确答案。但若教师在教学中抓住机会,针对问题不断对学生进行提问,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在热烈的讨论中,学生不断的给出答案,有的答案是:7、11、16……依据是前后位数的差依次为1、2、3、4、5……有的是:8、16、32……依据是前一个数是后一个数的2倍;还有的填1、2、4……重复也是一种规律,学生们都沉浸在寻找规律的兴奋中。在课堂中增加问题互动,不仅可以更全面的了解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可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循序渐进的思考,鼓励学生用多种眼光看待问题、多种角度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进行实践操作
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是相互矛盾的,这便造成了学生在抽象知识认知上的障碍性和不稳定性。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尽量运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或已掌握知识来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对直观形象的事物进行猜测、推理、操作和验证,建立起事物的一般表象,来增强学生对抽象的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逐步建立起数学思考模式。如在学习“梯形面积计算”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将卡纸剪成或用梯形拼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很快有些学生便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得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上底+下底)×高÷2;有的同学想出把梯形剪成两个三角形,一个三角形底是梯形的下底,另一个三角形底是梯形的上底,两个三角形的高即梯形高,两个三角形的面积之和即为梯形面积;还有的同学将梯形一腰的中点剪去一个三角形,通过移动、拼接将梯形转变成三角形。三角形底即梯形上、下底之和,高就是梯形的高,三角形的面积即梯形的面积。这种学生教师的指导下的亲手操作,自主探究、手脑并用,既可以将抽象难懂的知识点变得形象、具体,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又可以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会创新。
三、结束语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探索、积累的过程,这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工作中尽心尽力,不断的总结和创新出优秀的教学方法,推动我国教学事业的不断发展,为祖国培育出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楠楠.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青年文学家,2013,(36):34-35
[2]史淑霞.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J].考试周刊,2015,(25)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教学;创新思维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学生的学习能力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各有差异,不同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接受的能力不同,因而产生的效果也不尽相同,这些都是学生之间思维能力的差别所造成的。培养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理论知识与自身创新思维完美结合,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小学生的判断能力,让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运用自己的思维提出不同观点和意见,从而迅速提高学生综合学习能力。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加强思维训练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用课堂训练的方法来培训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的思维意识参与到教学中远比空费口舌的讲解来得更加深刻、更加具体。让学生解决一些具有针对性的问题,教师在其解题的过程中适当予以鼓励,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思考,使其思维能力得以训练。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现有题目上进行编撰和改写,例如:某工地运来沙子6吨。比运来的石块少1/4吨、运来的石块多少吨?在此题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先为学生示范如何改题,改为:某工地运来沙子6吨。比运来的石块少1/4、运来的石块多少吨?这两道题目中,虽只有一字之差,但解题方法却全然不同,教师可以点拨学生自己进行辨析,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便可以进行推敲,提高学生解题的准确性,既能加深学生对题目的认知,还有助于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从总体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提高课堂问题互动
教师虽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扮演着引领者,需要对教学任务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但是如若在课堂中仅仅只是老师在讲,那必然会导致课堂的枯燥乏味,造成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从而导致课堂教学质量的下降。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知识的灌输,还应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知识的获取过程中来。如:找规律1、2、4、( )、( )、( )……在讲解这种题目时,如若教师只是一昧的按照教科书讲解出答案,学生以后在碰到类似的题目时多半不会对答案进行太多的探究,仅仅只会满足于写出一种正确答案。但若教师在教学中抓住机会,针对问题不断对学生进行提问,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在热烈的讨论中,学生不断的给出答案,有的答案是:7、11、16……依据是前后位数的差依次为1、2、3、4、5……有的是:8、16、32……依据是前一个数是后一个数的2倍;还有的填1、2、4……重复也是一种规律,学生们都沉浸在寻找规律的兴奋中。在课堂中增加问题互动,不仅可以更全面的了解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可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循序渐进的思考,鼓励学生用多种眼光看待问题、多种角度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进行实践操作
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是相互矛盾的,这便造成了学生在抽象知识认知上的障碍性和不稳定性。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尽量运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或已掌握知识来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对直观形象的事物进行猜测、推理、操作和验证,建立起事物的一般表象,来增强学生对抽象的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逐步建立起数学思考模式。如在学习“梯形面积计算”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将卡纸剪成或用梯形拼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很快有些学生便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得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上底+下底)×高÷2;有的同学想出把梯形剪成两个三角形,一个三角形底是梯形的下底,另一个三角形底是梯形的上底,两个三角形的高即梯形高,两个三角形的面积之和即为梯形面积;还有的同学将梯形一腰的中点剪去一个三角形,通过移动、拼接将梯形转变成三角形。三角形底即梯形上、下底之和,高就是梯形的高,三角形的面积即梯形的面积。这种学生教师的指导下的亲手操作,自主探究、手脑并用,既可以将抽象难懂的知识点变得形象、具体,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又可以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会创新。
三、结束语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探索、积累的过程,这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工作中尽心尽力,不断的总结和创新出优秀的教学方法,推动我国教学事业的不断发展,为祖国培育出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楠楠.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青年文学家,2013,(36):34-35
[2]史淑霞.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J].考试周刊,20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