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教师,不可一日不读书。我是一个读书是比较慢的人,或许跟自己反应忙有关,总想在书上留下些什么或让书给我带来一些什么?哪怕是如雁过长空的一声鸣叫也好。当然,最好是给自己的心灵带来些许震撼。
我本人是个不太喜欢抱着一本书一直看到天黑,精力有限,琐事繁多。我没有机会去体会那些完整的低谷与高潮,总是喜欢几本书同时看,早晨在熟睡的孩子旁边,看一本难懂的书,伴着孩子规律的呼吸,慢慢体会那些难懂的词句。下午在午后阳光洒进房间的时候,再次伴着熟睡孩子的呼吸,看一本感性的书。即使这样,我也不愿意走马观花,总是看懂了,想通了,在脑海中构建了情节后,才会去翻另一页。
在最近几日,我被王木春老师的随笔文集《身为教师——一个特级教师的反思》所吸引,最初就是他不断提及的两棵木棉树。校园几经翻建,两棵木棉树被万幸保存下来,印象深刻的是,若两棵木棉不在了,他也宁愿跳下楼去了,虽然是调侃,我却很感动。木春老师一定是感性而又倔强的,在我看来,春到了知道看花,秋来了知道扫叶,在熙熙攘攘中还能寄情于物的人,必然是感性而又倔强的,而木春老师写到的这两棵木棉树,也暗合了我心中的两棵树,一棵在过去,一棵在现在。
王老师的过去满满的都是些围绕木棉树的回忆,那里记录了他的少年,青春时代和二十年的教师生涯。而我过去的树,是虚幻的,时至今日,安静的时候,我依然能够听到头脑中那棵树生长的声音,过去的日子,我同王老师的经历一样兴奋、热情,头顶天大的理想,一次次用理想的胶带去遮盖现实刮擦的伤痕。迷茫、彷徨,谁是对的?谁是错的?在形如社会的校园中迷失,如同木牛流马一样每天搬运知识。自负、自卑,满嘴的海阔天空却还在一次次的带着学生向着标准答案冲锋,又一次次骄傲的笑着,从未想过那些冲锋到底是害了人,还是救了人,自己却如救世主一样,拼杀在胜者王侯败者寇的考试中,从未冷静下来。自我、自虐,认为自己所做才是真的教育,并愿意为之不择手段,王老师书中的愤怒情节,与我的经历一次次的重合,读完不禁倒吸凉气,我也有十六年育人经历了,如同王老师的思考,到底是错是对?
我也在思考自己,是人是魔?
我过去的那棵树,年轮里怕也刻着那些挣扎吧。回到现实,我们的校园里也有一棵高大的柳树,身单立影却异常高大,约有四层楼高。自从我在这个学校走上讲台,那棵柳树也就矗立在那里,淡看着校园的一切人事变化,他对于我来说也如同孟浩然诗中凭吊的羊公碑一般,昨日仿佛就在眼前。顽皮的学生爬在他的身上,一批人离开校园,另一批又来了,我也在他的荫凉下快乐的踢球,甚至在喝醉后绕着他转圈儿。昨日的余音依然绕梁,伸手一抓,满手沧桑。
不由得想起多次抄写过的《与诸子登岘山》:“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如今,人事代谢了,往来的高潮与低谷都随着时光的流逝漂浮而去了,只有大柳树仍在,虽然他的伙伴们,更多的柳树,我记得还有很多学生老师记得的丁香树,都已经折在建设发展大潮中了,可这大柳树却依然健在。我没有建议过学校为柳树做些什么,只是记得学校砍折过他的枝叶,当时我满心愤怒,却并未发泄,也幸亏没有发泄。在大家都理性的奔向前方的时候,还有谁会感性的回头看看呢?我并不想添这些麻烦。
每次读到王老师关于他校园中两棵木棉树的描写,我都会在脑海中出现很多画面,或许我的柳树不及他的木棉树美好,但我观望那树的眼神想必和他是一样的。还有一棵树,是一种希冀,既然印证了我的过去,就会看到更多校园中年轻人的未来,王老师对于书的感情,影响了许多他的学生,他的语文课堂是那样的不务正业,却又是那么的温暖可人,换作我是学生,也会让考试暂时见鬼,静静的聆听王老师读诗,那是美的学问,是欣赏的学问,甚至是让考试苍白的学问。
印象最深的,就是读过了一段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的《外套》,王老师想起了自己的父亲而在课堂中哭泣,课后反思为自己的失态。起初我并不觉得有多严重,但当我读到了《外套》,我意识到那真的严重,严重的动人,严重的感人。于是我立刻购买阿多尼斯的诗集《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这诗集的名字,就足够吸引我这样拥有阳光下的阴影的人。不得不说,要感谢王木春老师。
读过了《外套》那首诗,我不止一次的陷入傻傻的沉思,那“明天的明天”震撼着我,我是谁的明天的明天?谁又是我明天的明天?这里面的浓浓亲情,让我的眼眶也一度湿润,若说王老师在课堂中因为朗读这首诗而哭泣算作失态,不如说是一种真情流露,相信他的那些学生也都如他一样,拥有自己的真性情吧。
如今真性情的老师少了,木牛流马多了,因为没有人读诗了。合上那本书的时候,不得不承认王老师的文采让我拜服,一位语文老师,用大家都能够读懂的文字如流水潺潺一般的讲述着二十年的故事,句中的之乎者也甚至不及我的行文多,但我知道我这或许才是华而不实,而那二十年故事的陈述与反思,是大智慧。
我本人是个不太喜欢抱着一本书一直看到天黑,精力有限,琐事繁多。我没有机会去体会那些完整的低谷与高潮,总是喜欢几本书同时看,早晨在熟睡的孩子旁边,看一本难懂的书,伴着孩子规律的呼吸,慢慢体会那些难懂的词句。下午在午后阳光洒进房间的时候,再次伴着熟睡孩子的呼吸,看一本感性的书。即使这样,我也不愿意走马观花,总是看懂了,想通了,在脑海中构建了情节后,才会去翻另一页。
在最近几日,我被王木春老师的随笔文集《身为教师——一个特级教师的反思》所吸引,最初就是他不断提及的两棵木棉树。校园几经翻建,两棵木棉树被万幸保存下来,印象深刻的是,若两棵木棉不在了,他也宁愿跳下楼去了,虽然是调侃,我却很感动。木春老师一定是感性而又倔强的,在我看来,春到了知道看花,秋来了知道扫叶,在熙熙攘攘中还能寄情于物的人,必然是感性而又倔强的,而木春老师写到的这两棵木棉树,也暗合了我心中的两棵树,一棵在过去,一棵在现在。
王老师的过去满满的都是些围绕木棉树的回忆,那里记录了他的少年,青春时代和二十年的教师生涯。而我过去的树,是虚幻的,时至今日,安静的时候,我依然能够听到头脑中那棵树生长的声音,过去的日子,我同王老师的经历一样兴奋、热情,头顶天大的理想,一次次用理想的胶带去遮盖现实刮擦的伤痕。迷茫、彷徨,谁是对的?谁是错的?在形如社会的校园中迷失,如同木牛流马一样每天搬运知识。自负、自卑,满嘴的海阔天空却还在一次次的带着学生向着标准答案冲锋,又一次次骄傲的笑着,从未想过那些冲锋到底是害了人,还是救了人,自己却如救世主一样,拼杀在胜者王侯败者寇的考试中,从未冷静下来。自我、自虐,认为自己所做才是真的教育,并愿意为之不择手段,王老师书中的愤怒情节,与我的经历一次次的重合,读完不禁倒吸凉气,我也有十六年育人经历了,如同王老师的思考,到底是错是对?
我也在思考自己,是人是魔?
我过去的那棵树,年轮里怕也刻着那些挣扎吧。回到现实,我们的校园里也有一棵高大的柳树,身单立影却异常高大,约有四层楼高。自从我在这个学校走上讲台,那棵柳树也就矗立在那里,淡看着校园的一切人事变化,他对于我来说也如同孟浩然诗中凭吊的羊公碑一般,昨日仿佛就在眼前。顽皮的学生爬在他的身上,一批人离开校园,另一批又来了,我也在他的荫凉下快乐的踢球,甚至在喝醉后绕着他转圈儿。昨日的余音依然绕梁,伸手一抓,满手沧桑。
不由得想起多次抄写过的《与诸子登岘山》:“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如今,人事代谢了,往来的高潮与低谷都随着时光的流逝漂浮而去了,只有大柳树仍在,虽然他的伙伴们,更多的柳树,我记得还有很多学生老师记得的丁香树,都已经折在建设发展大潮中了,可这大柳树却依然健在。我没有建议过学校为柳树做些什么,只是记得学校砍折过他的枝叶,当时我满心愤怒,却并未发泄,也幸亏没有发泄。在大家都理性的奔向前方的时候,还有谁会感性的回头看看呢?我并不想添这些麻烦。
每次读到王老师关于他校园中两棵木棉树的描写,我都会在脑海中出现很多画面,或许我的柳树不及他的木棉树美好,但我观望那树的眼神想必和他是一样的。还有一棵树,是一种希冀,既然印证了我的过去,就会看到更多校园中年轻人的未来,王老师对于书的感情,影响了许多他的学生,他的语文课堂是那样的不务正业,却又是那么的温暖可人,换作我是学生,也会让考试暂时见鬼,静静的聆听王老师读诗,那是美的学问,是欣赏的学问,甚至是让考试苍白的学问。
印象最深的,就是读过了一段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的《外套》,王老师想起了自己的父亲而在课堂中哭泣,课后反思为自己的失态。起初我并不觉得有多严重,但当我读到了《外套》,我意识到那真的严重,严重的动人,严重的感人。于是我立刻购买阿多尼斯的诗集《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这诗集的名字,就足够吸引我这样拥有阳光下的阴影的人。不得不说,要感谢王木春老师。
读过了《外套》那首诗,我不止一次的陷入傻傻的沉思,那“明天的明天”震撼着我,我是谁的明天的明天?谁又是我明天的明天?这里面的浓浓亲情,让我的眼眶也一度湿润,若说王老师在课堂中因为朗读这首诗而哭泣算作失态,不如说是一种真情流露,相信他的那些学生也都如他一样,拥有自己的真性情吧。
如今真性情的老师少了,木牛流马多了,因为没有人读诗了。合上那本书的时候,不得不承认王老师的文采让我拜服,一位语文老师,用大家都能够读懂的文字如流水潺潺一般的讲述着二十年的故事,句中的之乎者也甚至不及我的行文多,但我知道我这或许才是华而不实,而那二十年故事的陈述与反思,是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