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教学的行动指南。它对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理念的体现等都给予了宏观的指导。但具体到某个年段、某个学段、某个单元、某篇课文的教学就需要教师将宏观的要求具体化,而语文教学难就难在这个“具体化”上。“观摩课”是对这些宏观要求具体化的较好诠释,它能将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等抽象的理论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可操作的教学实践,利于观课者的消化、吸收和借鉴。因此,“观摩课”已成为最受一线教师青睐的语文教研活动之一。下面就观摩课“观”什么,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观”师生情感的链接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运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链接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到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学生对教师的接纳和认可程度。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注意发挥情感的正迁移效应,通过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老师的真爱,这样学生才会因喜欢教师进而喜欢教师所教的学科,从而产生“爱屋及乌”的教育效应。“爱屋及乌”的教育效应一旦产生,无需空洞的说教,学生就会自觉克服困难,积极主动地学习。在“观”一节课时,我们要特别关注教师链接师生情感的方式方法。看看课前教师是通过怎样的手段来协调师生之间的关系、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的,能否通过巧妙的课前谈话为学生做好情趣共融的心理铺垫,使其满怀自信、意气风发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课中教师的言谈举止、情绪表情、学习评价等对学生有没有激励、提趣的作用?使学生如沐春风,欣然而行。课后学生能否带着对课堂教学的无尽回味走向生活,用语文的眼光去感悟生活、表现生活,带着对教师的崇敬仰慕之情燃起读书学习的热情。
二、“观”教材的艺术处理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感悟、理解、把握教材的过程。学生能否充满情趣地投入学习活动,学生的参与状态、学习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如何安排教学流程,教学流程的安排是否简便实用、符合学生认知的程序、符合学生心理接受特点,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如何选择教学的切入点,教学切入点是否新颖独到,利于点燃学习热情;如何选择识记、理解、运用的训练点,训练点的选择能否做到举一反三、一石三鸟,是否利于语文实践能力的形成;教师如何确定、处理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的确定是否准确,采用怎样的策略引领学生理解、把握教学重点,能否站在学生的角度给予深入浅出的点拨和引导等等都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艺术处理,是我们“观”课的视野所在。
三、“观”教学目标的确定
学习一篇课文,明确的教学目标是至关重要的。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犹如黑夜在茫茫的大海上航行时有了导航的明灯。反之,如果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犹如在茫茫的大海上毫无目的地遨游,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因此,教师确定了怎样的教学目标是“观”课不可缺少的指标之一。要注意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兼顾了课程的三维目标,是否有利于能力、情感、方法目标的整体推进;教学目标是否明确而具体,是否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能否让每个学生产生一种可为之而为之的心理内驱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有所获;教学目标是否恰当合理。学习一篇课文,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方面的学习内容是很多的,但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在有限时间里要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确定符合教 材特点、学生认知特点、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观”教学方法的运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效果。“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是否“得法”理所当然就成为观一节课的重要因素。我想“得法”的内涵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能否运用语文的手段去解决语文的问题。二是能否采用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的教学策略。三是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简便实效,便于学生理解和操作,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利于在学习实践中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五、“观”灵活应变的教学机智
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生成的动态过程,而不是按部就班执行预设教案的过程。预设固然重要,但只有把预设和生成完美结合的课堂才是真实展现学习过程、最具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真正体现以学定教、最能调动学习积极性的课堂;才是充分体现学生自身价值、最利于学生自身发展的课堂。教师是否具有依据学情灵活机智处理教学突发事件的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首先要看教师能否依据学情适时恰当地调整教学目标;其次要看教师能否针对学生接受能力、参与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适时恰当地调整教学策略,全面调动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学生时而琅琅读书、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激情表达的动人场面;再者要看教师对于教学突发事件的处理是否得体恰当、适时有效;教师能否给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点拨和引导。
一、“观”师生情感的链接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运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链接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到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学生对教师的接纳和认可程度。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注意发挥情感的正迁移效应,通过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老师的真爱,这样学生才会因喜欢教师进而喜欢教师所教的学科,从而产生“爱屋及乌”的教育效应。“爱屋及乌”的教育效应一旦产生,无需空洞的说教,学生就会自觉克服困难,积极主动地学习。在“观”一节课时,我们要特别关注教师链接师生情感的方式方法。看看课前教师是通过怎样的手段来协调师生之间的关系、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的,能否通过巧妙的课前谈话为学生做好情趣共融的心理铺垫,使其满怀自信、意气风发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课中教师的言谈举止、情绪表情、学习评价等对学生有没有激励、提趣的作用?使学生如沐春风,欣然而行。课后学生能否带着对课堂教学的无尽回味走向生活,用语文的眼光去感悟生活、表现生活,带着对教师的崇敬仰慕之情燃起读书学习的热情。
二、“观”教材的艺术处理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感悟、理解、把握教材的过程。学生能否充满情趣地投入学习活动,学生的参与状态、学习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如何安排教学流程,教学流程的安排是否简便实用、符合学生认知的程序、符合学生心理接受特点,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如何选择教学的切入点,教学切入点是否新颖独到,利于点燃学习热情;如何选择识记、理解、运用的训练点,训练点的选择能否做到举一反三、一石三鸟,是否利于语文实践能力的形成;教师如何确定、处理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的确定是否准确,采用怎样的策略引领学生理解、把握教学重点,能否站在学生的角度给予深入浅出的点拨和引导等等都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艺术处理,是我们“观”课的视野所在。
三、“观”教学目标的确定
学习一篇课文,明确的教学目标是至关重要的。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犹如黑夜在茫茫的大海上航行时有了导航的明灯。反之,如果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犹如在茫茫的大海上毫无目的地遨游,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因此,教师确定了怎样的教学目标是“观”课不可缺少的指标之一。要注意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兼顾了课程的三维目标,是否有利于能力、情感、方法目标的整体推进;教学目标是否明确而具体,是否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能否让每个学生产生一种可为之而为之的心理内驱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有所获;教学目标是否恰当合理。学习一篇课文,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方面的学习内容是很多的,但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在有限时间里要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确定符合教 材特点、学生认知特点、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观”教学方法的运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效果。“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是否“得法”理所当然就成为观一节课的重要因素。我想“得法”的内涵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能否运用语文的手段去解决语文的问题。二是能否采用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的教学策略。三是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简便实效,便于学生理解和操作,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利于在学习实践中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五、“观”灵活应变的教学机智
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生成的动态过程,而不是按部就班执行预设教案的过程。预设固然重要,但只有把预设和生成完美结合的课堂才是真实展现学习过程、最具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真正体现以学定教、最能调动学习积极性的课堂;才是充分体现学生自身价值、最利于学生自身发展的课堂。教师是否具有依据学情灵活机智处理教学突发事件的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首先要看教师能否依据学情适时恰当地调整教学目标;其次要看教师能否针对学生接受能力、参与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适时恰当地调整教学策略,全面调动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学生时而琅琅读书、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激情表达的动人场面;再者要看教师对于教学突发事件的处理是否得体恰当、适时有效;教师能否给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点拨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