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要达到这一点,一堂化学课成功的关键是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的实施,时代呼唤主体精神;兴趣产生问题,问题是思维的体现,而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在化学教学中运用“实验探究”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提供探求知识的自由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创造能力。
关键词:主动参与;激发兴趣;创新能力;实验设计
古人云:“授人一鱼,只解一餐,授人一渔,终身受用”。作为化学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以知识创新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时代,当今国际竞争的现实已经启示我们: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学生具有独立思考、善于应变、勇于创新的现代素质,已成为教育的目标。为达到这个目标,化学教学应是“发展智力,培养聪明人”的课堂。伟大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要达到这一点,一堂化学课成功的关键是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的实施;经多年在教学中实践,已初见成效,化学课堂教学的“实验探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传统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以标准答案去框定学生的思维空间,只给学生极小限度的思维空间,“格式化”教学渐渐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天赋和探索精神。时代呼唤主体精神,要使21世纪的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必须打破习惯性的思维定势,“授之以渔”,让学生终身受用。教学过程中少讲“是什么”,多讲“为什么”,千万不要将问题讲得过死,要让学生有一个思维的余地;例如:判断碘受热升华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时?答案是碘受热易升华是物理变化。除了一定要解释这个过程没有新的物质生成之外,一定要让学生通过做碘受热升华这个实验,这样一来会有学生这样问:①那么碘去了哪里?②碘为什么与指纹的显现有关?那么我们不用马上回答,先做一个小实验:用大拇指在白纸上用力按压,记住指纹的位置,加热碘片,白纸放在碘蒸气的上方,指纹会慢慢显现出来。那么学生从实验中能找出真正的答案,学生通过自己做实验得出结论。学生在整个实验操作过程中,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激发了主动参与实验探究的热情,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扩展了他们的思维空间。
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威感。”兴趣产生问题,问题是思维的体现,思维是智力的核心。要真正体现创新能力,我们应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多创设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思维。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学习氢气时,通过放飞充满氢气的气球和点燃充有氢气的肥皂泡等有趣的实验,结合学习过的气体密度知识分析讨论:氢气具有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什么安全问题?在生产和生活中,有什么用途?逐渐使学生形成:实践——认识——实践的思索过程,大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三、 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创造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台下死记硬背的被动学习。而化學课堂教学的“实验探究”一改这种教学模式,让他们参与化学实验的设计和进行实验操作,使学生的学习潜力得到充分发挥,思维能力更加得以发挥。一旦学生对某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那么他们的直觉思维就如潮般涌来。这样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对现象强烈的好奇心,引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如我们在讲酸碱的性质时。把“实验探究”设计成一节“美术课”,让学生在化学课堂上“画画”。设计实验如下:
主题:会“变色”的小白兔
过程:在一张洁白干燥的滤纸上,依次喷洒三种无色液体
操作:稀HCl(画小白兔)——石蕊试液——NaOH溶液(过量)
现象:白色——红色——白色——蓝色
这样一来,学生问题涌来:①为什么小白兔会“变色”?②为什么稀盐酸遇石蕊试液变红?③为什么NaOH溶液遇石蕊试液变蓝?我们再从酸碱的角度去分析、归纳,指出石蕊试液是酸碱指示剂,而酚酞试液也是,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整个问题的探究过程设计循序渐进,学生一直处于兴奋和积极的思索状态,似在化学海洋里遨游,使学生能将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了创造的能力。
总之,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实验探究”,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较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化学实验设计能力和参与实验操作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潜力得到较大程度的发挥,思维能力更加得以扩展。因此,“实验探究”是化学课堂教学的关键,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要坚持不断地改革教学方法,探索出适合自己课堂教学的新路子、新方法加以实践,就一定能够较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杨先昌.化学教育学[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04.
关键词:主动参与;激发兴趣;创新能力;实验设计
古人云:“授人一鱼,只解一餐,授人一渔,终身受用”。作为化学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以知识创新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时代,当今国际竞争的现实已经启示我们: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学生具有独立思考、善于应变、勇于创新的现代素质,已成为教育的目标。为达到这个目标,化学教学应是“发展智力,培养聪明人”的课堂。伟大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要达到这一点,一堂化学课成功的关键是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的实施;经多年在教学中实践,已初见成效,化学课堂教学的“实验探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传统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以标准答案去框定学生的思维空间,只给学生极小限度的思维空间,“格式化”教学渐渐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天赋和探索精神。时代呼唤主体精神,要使21世纪的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必须打破习惯性的思维定势,“授之以渔”,让学生终身受用。教学过程中少讲“是什么”,多讲“为什么”,千万不要将问题讲得过死,要让学生有一个思维的余地;例如:判断碘受热升华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时?答案是碘受热易升华是物理变化。除了一定要解释这个过程没有新的物质生成之外,一定要让学生通过做碘受热升华这个实验,这样一来会有学生这样问:①那么碘去了哪里?②碘为什么与指纹的显现有关?那么我们不用马上回答,先做一个小实验:用大拇指在白纸上用力按压,记住指纹的位置,加热碘片,白纸放在碘蒸气的上方,指纹会慢慢显现出来。那么学生从实验中能找出真正的答案,学生通过自己做实验得出结论。学生在整个实验操作过程中,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激发了主动参与实验探究的热情,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扩展了他们的思维空间。
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威感。”兴趣产生问题,问题是思维的体现,思维是智力的核心。要真正体现创新能力,我们应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多创设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思维。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学习氢气时,通过放飞充满氢气的气球和点燃充有氢气的肥皂泡等有趣的实验,结合学习过的气体密度知识分析讨论:氢气具有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什么安全问题?在生产和生活中,有什么用途?逐渐使学生形成:实践——认识——实践的思索过程,大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三、 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创造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台下死记硬背的被动学习。而化學课堂教学的“实验探究”一改这种教学模式,让他们参与化学实验的设计和进行实验操作,使学生的学习潜力得到充分发挥,思维能力更加得以发挥。一旦学生对某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那么他们的直觉思维就如潮般涌来。这样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对现象强烈的好奇心,引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如我们在讲酸碱的性质时。把“实验探究”设计成一节“美术课”,让学生在化学课堂上“画画”。设计实验如下:
主题:会“变色”的小白兔
过程:在一张洁白干燥的滤纸上,依次喷洒三种无色液体
操作:稀HCl(画小白兔)——石蕊试液——NaOH溶液(过量)
现象:白色——红色——白色——蓝色
这样一来,学生问题涌来:①为什么小白兔会“变色”?②为什么稀盐酸遇石蕊试液变红?③为什么NaOH溶液遇石蕊试液变蓝?我们再从酸碱的角度去分析、归纳,指出石蕊试液是酸碱指示剂,而酚酞试液也是,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整个问题的探究过程设计循序渐进,学生一直处于兴奋和积极的思索状态,似在化学海洋里遨游,使学生能将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了创造的能力。
总之,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实验探究”,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较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化学实验设计能力和参与实验操作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潜力得到较大程度的发挥,思维能力更加得以扩展。因此,“实验探究”是化学课堂教学的关键,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要坚持不断地改革教学方法,探索出适合自己课堂教学的新路子、新方法加以实践,就一定能够较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杨先昌.化学教育学[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