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探究式教学,即以探究问题为主,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初中数学开展探究式教学,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认知数学结构的发展,更能提高学生的创造性,为提高数学分析能力打下坚实基础。本文基于探究式的教学方法,结合新课标标准,以实证来分析如何更好地开展探究式教学。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数学 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多元化的教学活动中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以数学教材为基准,开展情景式教学,让学生能够自由探究,并通过同学之间讨论得出结论,解决问题,以此来实现探究性教学的目的。探究式教学的宗旨在于让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这四个目标领域能够全面发展。下面,将结合新课标的新环境,分析探究式教学为初中数学带来的益处以及在新课标环境下实施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方法。
一、新课标下探究式教学在初中数学中的作用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与启发下,能够通过实践探究的方式来学习,尽可能的独立完成任务。
在新课标环境下,教师布置的探究性问题应具有一定的深度及难度,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通过努力探究去解决问题。这种探究式教学能够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并且让学生之间在探究时有交流的机会,通过沟通发现更多的解决方式。探究式教学利用开放性问题,让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对数学的兴趣。这样的意义在于能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探究能力,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为培养21世纪新型人才打下基础。
二、探究式教学方式及其实例
(一)通过观察获取信息
没有行动的猜想只是空谈,只有自己亲身观察,才能得出正确结论。在初中数学中,学生们学习的数学知识还处于初级阶段,也就是认知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教师可以多让学生自己观察,得出结论,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对观察到的结论理解得更为透彻。
实例: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中,如果只是告诉学生全等三角形就是边边边、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学生并不能够直观的了解,只知道要用这个方法去证明全等。而在探究性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任意三角形,在同桌之间相互比较,更直观的去了解“全等”的含义。学生通过积极动手操作、比较,自己思考为什么任意画的两个三角形不能全等,什么样的两个三角形才能全等。接着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加上老师的正确引导,共同得出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应顺应学生思维方式,让学生自己动手,将概念具象化,通过观察再加以概括,不仅要学会当下学习的知识点,还要学会这种观察方式。
(二)结合日常生活,让学生善于发现
新课标已明确提出,数学教学应紧密结合生活,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实例:在“圆”这一课题中,教师可以在课程开始前先让学生抢答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圆形,例如井盖、车轮等;接着引出问题“为什么这些东西要做成圆形?”以此才激发学生学习“圆”的兴趣。这样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会发现许多关于“圆”的知识,更容易掌握圆的性质及特点,并且在生活中运用。这样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习惯。
(三)建立小组讨论,让学生自主探索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才是主体地位。探究式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在体验探究过程中了解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可以让学生团队合作,解决较为困难的课题。
实例:“建立代数式”这一课题不像几何问题,可以直观的看到图形,代数问题是纯理论问题,要想让学生真正了解什么是代数式并能自己建立简单的代数式,还需要引入探究式教学。教师可以准备大量火柴棒分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将火柴棒组成大小相等的三角形,通过小组进行比赛。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就能发现搭建三角形与所用火柴棒数之间的关系,即“搭建n个三角形所需火柴棒为2n 1个”。这种教学方法比起单纯讲解更能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代数式,体会到“代数式是怎样产生的”。
(四)猜想假设,唤起学生好奇心
在讲述“黄金分割”这一课题时,我自己先让学生自己用尺测量书本的长宽比例,紧接着就有思维敏捷的学生发现,课桌的比例与书本比例相近。这一发现激发了全班学生测量的热情。不久就又有同学提出“并不是所有的长方形都是这样的比例”,像是铅笔盒,黑板。这时,我就借此引出“黄金分割”这一课题,让学生们想象一下,如果自己的课本变成像铅笔盒那样的形状,或是电视屏幕变得很扁或很方,会怎么样。学生很快回应说铅笔盒用来放铅笔,扁扁长长的就行,太宽反而不美观不适用了。由此,我的学生们很快理解了何为“黄金比例”。
这种让学生自己发现数学中奇特现象的方式能够很快的带动课堂气氛,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让每个人都参与其中。在学生自己测量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初中生的动手能力、计算能力,还让学生发现了探究的乐趣,让学生在之后的学习中愿意去主动探究,主动学习。
总而言之,探究式教学在初中数学中应用较为广泛,教师通过建立一个开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多元化、动态的环境下学习数学,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在新课标下,探究式教学倾向于让学生自主学习,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在课堂改革中,这种教学方式是多样化的,教师可以根据授课中实际情况对备课作出相应调整。探究式教学主体上应遵循“创设情境-提出猜想-观察现象-建立模型-交流探讨-结论拓展”的模式,结合数学学科的实际背景与之形成的过程,帮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逻辑思维的能力,让学生在数学认知的过程中掌握必要的知识与技能,发展数学知识应用的解决能力,增强对数学学习的欲望与信心。
参考文献:
[1]黄丽奖.浅谈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马鸣.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方法刍议[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3]伍小华.浅议新课标下的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4]黄文水.新课标下的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探讨[J].考试周刊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数学 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多元化的教学活动中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以数学教材为基准,开展情景式教学,让学生能够自由探究,并通过同学之间讨论得出结论,解决问题,以此来实现探究性教学的目的。探究式教学的宗旨在于让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这四个目标领域能够全面发展。下面,将结合新课标的新环境,分析探究式教学为初中数学带来的益处以及在新课标环境下实施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方法。
一、新课标下探究式教学在初中数学中的作用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与启发下,能够通过实践探究的方式来学习,尽可能的独立完成任务。
在新课标环境下,教师布置的探究性问题应具有一定的深度及难度,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通过努力探究去解决问题。这种探究式教学能够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并且让学生之间在探究时有交流的机会,通过沟通发现更多的解决方式。探究式教学利用开放性问题,让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对数学的兴趣。这样的意义在于能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探究能力,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为培养21世纪新型人才打下基础。
二、探究式教学方式及其实例
(一)通过观察获取信息
没有行动的猜想只是空谈,只有自己亲身观察,才能得出正确结论。在初中数学中,学生们学习的数学知识还处于初级阶段,也就是认知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教师可以多让学生自己观察,得出结论,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对观察到的结论理解得更为透彻。
实例: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中,如果只是告诉学生全等三角形就是边边边、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学生并不能够直观的了解,只知道要用这个方法去证明全等。而在探究性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任意三角形,在同桌之间相互比较,更直观的去了解“全等”的含义。学生通过积极动手操作、比较,自己思考为什么任意画的两个三角形不能全等,什么样的两个三角形才能全等。接着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加上老师的正确引导,共同得出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应顺应学生思维方式,让学生自己动手,将概念具象化,通过观察再加以概括,不仅要学会当下学习的知识点,还要学会这种观察方式。
(二)结合日常生活,让学生善于发现
新课标已明确提出,数学教学应紧密结合生活,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实例:在“圆”这一课题中,教师可以在课程开始前先让学生抢答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圆形,例如井盖、车轮等;接着引出问题“为什么这些东西要做成圆形?”以此才激发学生学习“圆”的兴趣。这样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会发现许多关于“圆”的知识,更容易掌握圆的性质及特点,并且在生活中运用。这样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习惯。
(三)建立小组讨论,让学生自主探索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才是主体地位。探究式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在体验探究过程中了解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可以让学生团队合作,解决较为困难的课题。
实例:“建立代数式”这一课题不像几何问题,可以直观的看到图形,代数问题是纯理论问题,要想让学生真正了解什么是代数式并能自己建立简单的代数式,还需要引入探究式教学。教师可以准备大量火柴棒分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将火柴棒组成大小相等的三角形,通过小组进行比赛。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就能发现搭建三角形与所用火柴棒数之间的关系,即“搭建n个三角形所需火柴棒为2n 1个”。这种教学方法比起单纯讲解更能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代数式,体会到“代数式是怎样产生的”。
(四)猜想假设,唤起学生好奇心
在讲述“黄金分割”这一课题时,我自己先让学生自己用尺测量书本的长宽比例,紧接着就有思维敏捷的学生发现,课桌的比例与书本比例相近。这一发现激发了全班学生测量的热情。不久就又有同学提出“并不是所有的长方形都是这样的比例”,像是铅笔盒,黑板。这时,我就借此引出“黄金分割”这一课题,让学生们想象一下,如果自己的课本变成像铅笔盒那样的形状,或是电视屏幕变得很扁或很方,会怎么样。学生很快回应说铅笔盒用来放铅笔,扁扁长长的就行,太宽反而不美观不适用了。由此,我的学生们很快理解了何为“黄金比例”。
这种让学生自己发现数学中奇特现象的方式能够很快的带动课堂气氛,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让每个人都参与其中。在学生自己测量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初中生的动手能力、计算能力,还让学生发现了探究的乐趣,让学生在之后的学习中愿意去主动探究,主动学习。
总而言之,探究式教学在初中数学中应用较为广泛,教师通过建立一个开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多元化、动态的环境下学习数学,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在新课标下,探究式教学倾向于让学生自主学习,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在课堂改革中,这种教学方式是多样化的,教师可以根据授课中实际情况对备课作出相应调整。探究式教学主体上应遵循“创设情境-提出猜想-观察现象-建立模型-交流探讨-结论拓展”的模式,结合数学学科的实际背景与之形成的过程,帮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逻辑思维的能力,让学生在数学认知的过程中掌握必要的知识与技能,发展数学知识应用的解决能力,增强对数学学习的欲望与信心。
参考文献:
[1]黄丽奖.浅谈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马鸣.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方法刍议[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3]伍小华.浅议新课标下的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4]黄文水.新课标下的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探讨[J].考试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