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部编教材初中道德与法治是基于学生生活,以引导和促进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新教材在很大程度上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提出了巨大挑战,同时也为各地教师根据学情和学生实际创造性使用新教材留足了空间。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四个方面(研习课程标准和教材;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借力经验提高认知;重视学习活动的设计和组织;用好教材的“脚手架”),就提高教学设计的有效性进行了探讨、分析,以期能为教师同行提高新教材的教学设计有所帮助,在共同研究中用好新教材。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有效性
部编《道德与法治》新教材已于2016年9月正式面向全国七年级学生启用。对于广大教师而言,教材的更换在很大程度上对教育教学提出了巨大挑战,也为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留足了空间。作为一线教师,在使用《道德与法治》教材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体会最深刻的是,它注重师生在体验中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作用,从文本课程走向了体验课程。但在一些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德育并没有真正发生,究其原因,一些教师仍停留在纯文本的教学和知识的传授上,即教教材和重分数,教学设计缺乏有效性。本文以部编八年级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教学设计为例,就如何提高教学设计的有效性进行了探讨、分析。
一、新课标和教材引导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是设置和实施课程、编写教材的依据,教材又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课程标准和教材既是教师设计课堂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又为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提供了依据。因此,要保证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教师首先要对课程标准和教材了然于心。
新課程标准采用了以学生生活内容构建课程,改变了由知识系统构建课程。在“课程性质”中明确强调了实践性,更加强化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根据课程标准,要明确四种基本的教学方法,即体验法、讲解法、讨论法和实践法。
八年级上册是对七年级的家庭和学校生活的进一步拓展,突出社会观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担当意识,落实社会责任感培育。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的单元主题是“社会”,其核心导向是引导学生亲近社会。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的单元主题是“规则”,核心导向是引导学生遵德守法。“责任”则是第三单元《勇担社会责任》的单元主题,核心导向是引导学生勇担社会责任。三个单元的内容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由感受生活、提高认识、形成观念,最终落实到行动。把脉好课程标准和教材之后,教师就可以灵活自如地设计教学了。
二、立足实际,借力经验,提高认知
新课改要求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要贴近生活,注重联系师生生活经验及社会实践,这就为课堂教学和教学设计指明了方向。在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的教学设计中,笔者基于学生真实生活精选了一些学生参加过的活动图片,如《舌尖上的十九中——千家宴》《军训——国防在我身边》《法制教育进校园知识讲座》等,创设了“看图片,猜事件”的导入情境,引发学生思考:“从这些活动中,你了解了哪些社会活动?还可以通过哪些方式了解更多的社会活动?”围绕这个话题师生互动展开讨论,教师再设问:“综合大家的发言,能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引导学生在对话中认识到社会活动内容丰富多彩,了解社会活动的方式多种多样。这样,笔者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和体验引入话题,学生有话可讲、有感而发,在思维碰撞中学生原有的初步、零散、粗浅的认知得到提炼和升华,改变了以往简单告知学生结论或道理的方式。
三、重视学习活动的设计和组织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中明确强调了实践性。同时,从人的生命成长客观规律来看,人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中,行胜于言。基于此,课时教学设计必须重视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课堂教学以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在自主参与的活动中不断体验、探究、分享与反思,涵养品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认同。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主要学习活动有“看图片,猜事件”、 “五花八门的自我介绍”、 小组合作探究、“你说我说话社会”、小组竞赛等。比如,为了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和理解“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了各种社会关系,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立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我设计了一个角色扮演游戏——“五花八门的自我介绍”,让学生分别向同学的父母、来校参观的外校领导以及老师、父母的同事、亲戚或长辈、外国朋友等介绍自己。在活动中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同一个人会有各种不同的身份?同时,又设计了小组合作绘制个人社会关系网络图并讨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最后展示交流的学习活动。基于学生已有经验的学习活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生活经验,深化认知,生成观点。
四、用好教材的“脚手架”,优化教学设计
部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依据学生的生活经验,遵循生活逻辑和育人规律,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设计了具有普适性的六个栏目,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搭建了很好的“脚手架”。因此,我们不但不要避讳用教材,相反,还应该深入研究教材、挖掘并利用好教材开展教学。
新教材设计的栏目分为两大类:第一类“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拓展空间”构成了主要框架。其中“运用你的经验部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个体化的生活经验设计教学情境,鼓励表达与分享,激发学生探究和学习的兴趣,采用“情境 问题”的呈现形式导入新课。“探究与分享” 是教材活动的主体形式,正文又是教学的支架,矛盾的揭示及解决、不同经验的交流与碰撞、教材及德育的落实、落细主要在这一部分。教师可采用“材料 问题”或“活动 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基于材料或活动思考、探讨、分享,生成观点。“拓展空间”则作为结束部分,用于指导学生实践,采用问题思考型或操作指南型形式,是课内深化讨论或课堂学习的拓展延伸。第二类“阅读感悟”“相关链接”“方法与技能”,是教学的支持性资源,具有辅助教学的性质。“阅读感悟”用于拓展经验,以故事性资源呈现。“相关链接”用于帮助理解、深化认识,以理论性资源呈现。这两个栏目都可让学生自主阅读或集体阅读后教师补充问题,变成活动探究,教师根据学情灵活处理。“方法与技能”是行动策略,是导向实践的“脚手架”,以可操作的策略与方法的形式呈现。在这个栏目中,教师可采用自主阅读、课堂讲解、操作模拟等教学形式,经过再创造,将普适性的教材(即文本体系)改造成为适合自己学生实际的教案(即教学体系),将教材使用最优化。
依据笔者的实践看来,有效的教学设计必须在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前提下,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根据学情用好教材的“脚手架”, 精选一个栏目的活动,做活、做实、做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以学生生活中真实的困惑、矛盾、质疑为突破口,善于以生成性问题为重要契机,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体验、感悟、思考、辩理,提升学生思想认识和品德修养。
参考文献:
[1]吴 蓉.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的主要特点及教学策略[J].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2016(9):8-10.
[2]王 郁.基于新课程标准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J].新课程(中旬刊),2017(6):49.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有效性
部编《道德与法治》新教材已于2016年9月正式面向全国七年级学生启用。对于广大教师而言,教材的更换在很大程度上对教育教学提出了巨大挑战,也为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留足了空间。作为一线教师,在使用《道德与法治》教材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体会最深刻的是,它注重师生在体验中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作用,从文本课程走向了体验课程。但在一些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德育并没有真正发生,究其原因,一些教师仍停留在纯文本的教学和知识的传授上,即教教材和重分数,教学设计缺乏有效性。本文以部编八年级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教学设计为例,就如何提高教学设计的有效性进行了探讨、分析。
一、新课标和教材引导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是设置和实施课程、编写教材的依据,教材又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课程标准和教材既是教师设计课堂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又为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提供了依据。因此,要保证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教师首先要对课程标准和教材了然于心。
新課程标准采用了以学生生活内容构建课程,改变了由知识系统构建课程。在“课程性质”中明确强调了实践性,更加强化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根据课程标准,要明确四种基本的教学方法,即体验法、讲解法、讨论法和实践法。
八年级上册是对七年级的家庭和学校生活的进一步拓展,突出社会观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担当意识,落实社会责任感培育。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的单元主题是“社会”,其核心导向是引导学生亲近社会。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的单元主题是“规则”,核心导向是引导学生遵德守法。“责任”则是第三单元《勇担社会责任》的单元主题,核心导向是引导学生勇担社会责任。三个单元的内容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由感受生活、提高认识、形成观念,最终落实到行动。把脉好课程标准和教材之后,教师就可以灵活自如地设计教学了。
二、立足实际,借力经验,提高认知
新课改要求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要贴近生活,注重联系师生生活经验及社会实践,这就为课堂教学和教学设计指明了方向。在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的教学设计中,笔者基于学生真实生活精选了一些学生参加过的活动图片,如《舌尖上的十九中——千家宴》《军训——国防在我身边》《法制教育进校园知识讲座》等,创设了“看图片,猜事件”的导入情境,引发学生思考:“从这些活动中,你了解了哪些社会活动?还可以通过哪些方式了解更多的社会活动?”围绕这个话题师生互动展开讨论,教师再设问:“综合大家的发言,能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引导学生在对话中认识到社会活动内容丰富多彩,了解社会活动的方式多种多样。这样,笔者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和体验引入话题,学生有话可讲、有感而发,在思维碰撞中学生原有的初步、零散、粗浅的认知得到提炼和升华,改变了以往简单告知学生结论或道理的方式。
三、重视学习活动的设计和组织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中明确强调了实践性。同时,从人的生命成长客观规律来看,人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中,行胜于言。基于此,课时教学设计必须重视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课堂教学以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在自主参与的活动中不断体验、探究、分享与反思,涵养品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认同。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主要学习活动有“看图片,猜事件”、 “五花八门的自我介绍”、 小组合作探究、“你说我说话社会”、小组竞赛等。比如,为了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和理解“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了各种社会关系,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立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我设计了一个角色扮演游戏——“五花八门的自我介绍”,让学生分别向同学的父母、来校参观的外校领导以及老师、父母的同事、亲戚或长辈、外国朋友等介绍自己。在活动中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同一个人会有各种不同的身份?同时,又设计了小组合作绘制个人社会关系网络图并讨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最后展示交流的学习活动。基于学生已有经验的学习活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生活经验,深化认知,生成观点。
四、用好教材的“脚手架”,优化教学设计
部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依据学生的生活经验,遵循生活逻辑和育人规律,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设计了具有普适性的六个栏目,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搭建了很好的“脚手架”。因此,我们不但不要避讳用教材,相反,还应该深入研究教材、挖掘并利用好教材开展教学。
新教材设计的栏目分为两大类:第一类“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拓展空间”构成了主要框架。其中“运用你的经验部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个体化的生活经验设计教学情境,鼓励表达与分享,激发学生探究和学习的兴趣,采用“情境 问题”的呈现形式导入新课。“探究与分享” 是教材活动的主体形式,正文又是教学的支架,矛盾的揭示及解决、不同经验的交流与碰撞、教材及德育的落实、落细主要在这一部分。教师可采用“材料 问题”或“活动 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基于材料或活动思考、探讨、分享,生成观点。“拓展空间”则作为结束部分,用于指导学生实践,采用问题思考型或操作指南型形式,是课内深化讨论或课堂学习的拓展延伸。第二类“阅读感悟”“相关链接”“方法与技能”,是教学的支持性资源,具有辅助教学的性质。“阅读感悟”用于拓展经验,以故事性资源呈现。“相关链接”用于帮助理解、深化认识,以理论性资源呈现。这两个栏目都可让学生自主阅读或集体阅读后教师补充问题,变成活动探究,教师根据学情灵活处理。“方法与技能”是行动策略,是导向实践的“脚手架”,以可操作的策略与方法的形式呈现。在这个栏目中,教师可采用自主阅读、课堂讲解、操作模拟等教学形式,经过再创造,将普适性的教材(即文本体系)改造成为适合自己学生实际的教案(即教学体系),将教材使用最优化。
依据笔者的实践看来,有效的教学设计必须在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前提下,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根据学情用好教材的“脚手架”, 精选一个栏目的活动,做活、做实、做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以学生生活中真实的困惑、矛盾、质疑为突破口,善于以生成性问题为重要契机,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体验、感悟、思考、辩理,提升学生思想认识和品德修养。
参考文献:
[1]吴 蓉.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的主要特点及教学策略[J].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2016(9):8-10.
[2]王 郁.基于新课程标准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J].新课程(中旬刊),2017(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