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调皮的日子》,学“用加法写人”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jun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难点
  前段时间,我布置班上学生写了一篇人物外貌描写片段,收上来一统计,我发现了15双水汪汪的大眼睛、9对月牙儿似的眉毛、18张樱桃小嘴……
  究其原因,学生的习作生了病——条件反射病。一说眉毛,就想到弯弯的,像月牙;一说眼睛,就想到水汪汪的,像黑葡萄;一说嘴巴,就想到小小的,像
  樱桃。
  怎么办?有一天我无意发现了女儿极爱读的一本书——秦文君的《调皮的日子》,书中有一个调皮捣蛋的朱(智)多星,被寄养在姑妈家,那里还有一个调皮蛋小沙(傻)。姑妈是个爱笑的超级胖子,姑父是个牙医,超级瘦子,就是不懂孩子的心思。另外,还有同学中总拿倒数第一的林第一,胆小如鼠的张潇洒,名字听起来像小妖的曹小娇,班主任则是一个喜欢穿绿裙子、绿发夹、绿鞋子却不长绿手指的老师。
  这是漫画谱似的家庭和学校。在这个故事中,秦文君就是用漫画的方式描摹人物、讲述故事。
  我惊喜地发现,秦文君用漫画式的文字描绘了许多极具特色的人物外貌。于是,“读《调皮的日子》,学用加法写人”就这样出炉了。
  基于学生习作中反映出的两大误区:1.面面俱到、千人一面;2.语言干瘪、人物不丰满。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对比阅读,知道对人物外貌的刻画不用做到面面俱到,关键是要抓住人物的特征。
  2.通过共读《调皮的日子》中人物刻画的句子,总结作者如何把人物的特征写实写活的方法——绘人加法。
  3.通过习作操练,学会 “用加法
  写人”。
  教学过程
  一、对比阅读——猜猜他是谁
  1.谜语一:她真可爱,弯弯的眉毛,大大的眼睛像两颗黑葡萄,圆脸蛋像苹果一样红,一笑就会露出两个小酒窝。
  不用说,没谁猜得出。于是我告诉学生,这可是你们昨天的习作,这位小作者写的就是他的同桌我们的同学,可为什么天天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同学,到了作文本上就成了陌生人了呢?
  2.谜语二:他长得又瘦又小,只有脑袋大大的,上边就三根稀稀拉拉的头发。(三毛)
  3.谜语三:可是,她偏偏喜欢绿色,绿裙子,绿发夹,绿鞋子,可惜,她的手不是绿色的,否则,碰到××乱动,用绿手一指,准让那胆小的××灵魂出窍,不敢犯规。(绿裙子老师)
  学生简直是秒答出结果。原因是人物特征明显,一位头上只有三根头发;一位非常爱绿色。
  通过这样三段文本的对比阅读,学生直观地明白了:描写人物外貌时不用做到面面俱到,关键要抓住人物的特征。那什么是人物特征呢?即每个人独有的不同于别人的特点:可以是极具个人标识度的长相;可以是习惯性的衣着打扮;也可以是个性化的表情、神色。
  光嘴上明白不行,要会用才是真明白。所以,我又设计了教学的第二步。
  二、看图片,绘人物
  图上的这位小男孩,一眼望去,最具标识度的外貌特征是什么?(胖)你打算怎样描写他的胖呢?谁来说说?
  现场诊断,发现问题,绝大部分学生的描绘过于简单,缺乏形象性,比如说——
  病例:“他长得很胖,四肢又粗又短,肚子圆滚滚的。”
  诊断:过于简单,缺乏形象性描绘。(干瘪式)
  (教学思考:对于学生来说,写作文最难的是什么?一是没有语言,没有丰富的积累,写出来的大多是简单的句子;二是简单地叙述,不会展开,学生习惯于单线条思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便需要经典文本来做火把,点亮学生的作文之路。)
  三、读《调皮的日子》,学“用加法写人”
  1.读经典文段,探写人秘密。
  《调皮的日子》中也有个很胖的人——好好姑妈。赶紧读读第二章,看看哪些句子能看到好好姑妈的胖。
  (1)姑妈不能笑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她是个超级胖子,胖得简直就是熊的亲戚。(你发现了吗?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姑妈的胖?相机板书:胖 动物比喻。)
  (2)如果她弯下腰抱住腿,那就成了一个地球仪。(如果是你,说到胖,你还会比喻成什么物品?)
  (3)姑妈偶尔也有发愁的时候,那就是她的衣服又太紧了,或是扣不上扣子,或是往下一蹲拉链就开了。(哈哈,这是焦点访谈用事实说话——举事例证明。)
  (4)确实,姑妈很胖,所有的衣服穿在她身上时会紧巴巴,而晾在竹竿上却像个大布袋。(发现作者的写作秘密了吗?——真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啊!)
  (5)当她走路時,我就担心她扭啊扭啊的,会突然栽倒下来。(这一招是“胖 联想猜测”。)
  (6)可是,每当她坐下时,我更不安,因为沙发会发出吱吱的怪声,就像随时要塌掉。(加上声音,姑妈就显得更胖啦!来,我们也一起来打开脑洞,还有哪些声音会让读者知道她很胖?)
  2.探索完毕,开始总结,看着板书,作家刻画人物的写作密码便呼之而出了:抓住人物的一个特征,层层叠加地进行描绘,生动的人物形象就在我们的眼前活了。我们把这个方法命名为——绘人加法。(板书:绘人加法)胖 动物比喻 物品比喻 举例说明 对比描写 联想猜测 声音衬托 ……
  (教学思考:学了不用,等于白学。小学生的习作训练,需要举一反三,即从范本中学到方法;更需要举三反一,即在反复的实践和操练中,引导学生自己去归纳,去梳理,去掌握方法规律。所以,接下来,便是牛刀小试、反复操练了。)
  四、举一反三,操练“绘人加法”
  1.用“绘人加法”重写图片上的小胖墩儿。
  附学生习作:
  这个人胖得像摇摇摆摆的大象,又像一辆巨型巴士,他只要一出现在路上,准会占了大半边马路。对他而言,穿衣、睡觉都是件超级痛苦的事儿。他每天躺上床,都会发出惊天动地的“吧唧”一声响,然后便会听到床架痛苦的呻吟。他曾经逛遍9条街都没有买到合适的衣服。有一次,我穿了件和他同样尺码的衣服,只听“嘶啦”一声,他的衣服裂了,而我却是被淹没在衣服中……   2.由此及彼。接下来,不准再写胖了,要求以“这个人太(
其他文献
第一次看到茹茉莉老师的名字,是2002年在一本杂志上,当时茹老师的文章《注意培养低年级学生“听”的能力》吸引了我的眼球。对于一个初出茅庐的师范生来说,茹老师的文章让常常忽视学生“听”的习惯的我茅塞顿开。原来课堂的“听”还有那么多学问。于是,从那时起,“茹茉莉”这三个字便深深地镌刻在了我的脑海里,我开始关注她了。  后来,我先后在《福建教育》《小学教学设计》等杂志上读到茹茉莉老师的文章,她的文字朴实
(一)   安小梅正在读高三,还有半年就高考了,安小梅这天突然把书都收在书包里,她说她星期一要去上班。同学们惊讶地望着她,她像树林里一棵树,突然被人拔走。安小梅的成绩还不错,但是接替父亲去上班,这样更安妥些,因为机会是不等人的,那年月考上大学的毕竟是少数。   安小梅工作了,分配在杂货店上班,虽然杂货店有点杂乱无章,但并不妨碍安小梅甜美的微笑。能在杂货店上班也是一件让人羡慕的事,因为这毕竟是公家的
统编教材中“口语交际”作为一种独立的课型,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重交际。交际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创设情境、变换语境、适恰评价,从而使学生充分地参与到“听”与“说”的交际活动中,培养发展其表达、倾听、应对的能力。  一、情境“多形式”,表达兴趣日益浓  课标明确指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不宜采用大量讲授口语交际原则、要领的方式,而应努
最好的语文课  “秦老师,这节课是您上过的最好的语文课!”刚刚学完汪曾祺的《下大雨》,诗雅便蹦蹦跳跳地来到我身边,俏皮地托着腮,大声表扬我。  “真的吗?”  “嗯!”小姑娘一个劲儿地点着头,“您能把这本《生活是很好玩的》借给我看看吗?”  我拿起书,轻轻递给她。她迫不及待地接过书,跑回座位去了,撒下一串银铃般的笑声,身后立刻多了一排小尾巴。于是,教室里那群凑在一起的小脑袋便成了最美的风景。  最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交际的欲望和兴趣。  2.借助本次练习,懂得请别人帮忙时要会用礼貌用语。  3.在交际活动中,体会到学习生活中互助的重要性。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创设情境,激发交际兴趣  1.创设情境。  上课前,老师抱着批改过的作业本走上讲台,然后左右寻找,呈焦虑状。  (1)引发学生的交际欲望。师:糟糕,我的眼镜呢?  (设计意图:一年级学生对一切充满好奇,
语言文字虽是抽象的符号,但却来自生活。生活是语言的源泉,一个个词语在生活的情境中,在大千世界里闪动着,它们蕴含着形象意义和情感色彩。孩子们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离不开他们的经验,更离不开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但是,当语文教学的课堂是封闭的:黑板上识字,课本上阅读,作文本上习作;课复一课,孩子就被关在小小的教室里。这种从符号到符号,从概念到概念的封闭课堂远离了多彩的生活,切断了认识的源头,符号与生活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游戏复习:小魔方,大魔力。  同学们,自从在拼音王国历险以来,我们认识了很多的字母朋友,你还记得它们吗?它们就藏在这个小小的魔方里,快来和它们打个招呼吧!  2.同桌合作轮流投掷并大声读出来。  3.今天,我们要再次走进拼音王国,我们又会遇到谁?发生什么事呢?让我们赶紧出发吧!  二、利用情境,正确认读  1.火眼金睛认朋友。(出示课本46页情境图)同学们
《带刺的朋友》语言生动、明快,条理清楚,适合中年段学生阅读、学习。两位教师在充分解读教材之后,體会统编本教材的编写意图,突出中年段阅读教学旨意进行教学,教学目标比较集中,教学设计各具特色,可供老师们学习、借鉴。  一、整合生字教学方法,形成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课标第二学段“识字与写字”的要求中包括“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等要点。两位教师针对识字、写字
《观潮》:“天下奇观”如何“观”  词典中,“观”有几种解释: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的“观”则是景象的意思。笔者的标题“‘天下奇观’如何‘观’”,这里则是怎么从文本中读出天下奇观的意思。文本语言是文字的组合与排序,看似已成固定,但本文作者却在努力地不断“切换”视角,让我们身临其境,全方位地感受天下奇观带给我们的震撼与难忘。  在人与潮的切换中观“奇观”,课文当然会将钱塘江大潮进行浓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梳理、总结解决问题的策略。  2.通过“加一加,减一减”的方式认识生字,探索偏旁的秘密,提高学生学习生字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并收集新词,通过查阅资料、阅读拓展理解词语原有含义和新的含义,进行积累。  4.体会作比较说明方法的作用,迁移运用,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5.诵读并理解《江畔独步寻花》,拓展阅读,养成勤于积累的好习惯。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