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情境是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课堂教学活动。也就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创设的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这就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十几年的教学,我总结出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节创设切入点。
一、联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数学。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找准每一节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入点”,可让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如:在教学《分类》时,我首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已准备的自己最喜爱的东西[玩具(汽车、火车、坦克、手枪……),图片(奥特曼、机器人、孙悟空、哪吒……),水果(苹果、梨子、香蕉、桔子……)],学生据自己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教师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导入课题,探求新知。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把学生带来的东西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理由,总结分类的方法。这样将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把自己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理解掌握了分类的思想方法,获取了学习数学的经验,成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加强直观,创设质疑情境,引发自主探究。
“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我们都知道: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精心设计知识的呈现形式,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启发学生创新思维,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当学生弄清周长的含义后,我首先出示的是一个学生经常玩耍的铁环,让学生自己动脑想一想怎么才能知道这玩具要用多长的铁丝来做?学生发现只要把铁丝剪断、拉直就可以测量铁丝的长度,即“化曲为直”的计算方法;可是铁环很硬,怎么才能不破坏这玩具而又知道用了多少铁丝呢?接着我又让学生想出更合适的方法,这时候学生的兴趣就被激发出来了,他们有的沿铁环的一周贴上透明胶带,有的用绕线的方法,还有的把铁环滚动一周来测出圆的周长。我然后指着黑板上画的圆,问:“你们能求出它的周长吗?”“能”。我再启发说:“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国数学家祖冲之就发现了,我相信同学们经过研究后一定也会成为当代的祖冲之。”同学们研究的兴趣一下子被激活了,纷纷投入到探索研究之中。
三、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玩中学”、“学中玩”。
“玩”是孩子的天性。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小学生都喜欢做游戏,创设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境,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探索,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如:在教学《掷一掷》时,我首先告诉同学们:“老师今天和大家一起做一个摸球的游戏。我手上拿的纸盒里装着标有数字1、2、3、4、5、6的乒乓球各一个,请你来闭着眼睛随手摸一个球,可能摸到几号球呢?”(教师摇晃盒内的球后,请一个学生闭眼摸一个,同时请学生们猜一猜他摸到的是几号球?)创设以游戏情境为主线,让学生在玩中体验和理解“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认识“预测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应用价值,初步掌握“预测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方法。教学过程中老师带领学生玩得巧妙、玩得高明,不是为玩而玩,而是让学生在玩中生疑,让学生在玩中质疑,让学生在玩中释疑,获取知识,提高了学习数学的能力。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有更多机会表现自我。课堂上要多给一点时间和空间,尽量让学生多说、多想、多做,多让学生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快乐。
(作者简介:郑兴,男,重庆市璧山县人,璧山县大兴小学校小学高级教师,大学本科毕业,邮编:402768;电话:13635441763;邮箱:ZXDP@.sina.com)
一、联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数学。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找准每一节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入点”,可让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如:在教学《分类》时,我首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已准备的自己最喜爱的东西[玩具(汽车、火车、坦克、手枪……),图片(奥特曼、机器人、孙悟空、哪吒……),水果(苹果、梨子、香蕉、桔子……)],学生据自己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教师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导入课题,探求新知。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把学生带来的东西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理由,总结分类的方法。这样将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把自己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理解掌握了分类的思想方法,获取了学习数学的经验,成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加强直观,创设质疑情境,引发自主探究。
“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我们都知道: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精心设计知识的呈现形式,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启发学生创新思维,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当学生弄清周长的含义后,我首先出示的是一个学生经常玩耍的铁环,让学生自己动脑想一想怎么才能知道这玩具要用多长的铁丝来做?学生发现只要把铁丝剪断、拉直就可以测量铁丝的长度,即“化曲为直”的计算方法;可是铁环很硬,怎么才能不破坏这玩具而又知道用了多少铁丝呢?接着我又让学生想出更合适的方法,这时候学生的兴趣就被激发出来了,他们有的沿铁环的一周贴上透明胶带,有的用绕线的方法,还有的把铁环滚动一周来测出圆的周长。我然后指着黑板上画的圆,问:“你们能求出它的周长吗?”“能”。我再启发说:“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国数学家祖冲之就发现了,我相信同学们经过研究后一定也会成为当代的祖冲之。”同学们研究的兴趣一下子被激活了,纷纷投入到探索研究之中。
三、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玩中学”、“学中玩”。
“玩”是孩子的天性。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小学生都喜欢做游戏,创设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境,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探索,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如:在教学《掷一掷》时,我首先告诉同学们:“老师今天和大家一起做一个摸球的游戏。我手上拿的纸盒里装着标有数字1、2、3、4、5、6的乒乓球各一个,请你来闭着眼睛随手摸一个球,可能摸到几号球呢?”(教师摇晃盒内的球后,请一个学生闭眼摸一个,同时请学生们猜一猜他摸到的是几号球?)创设以游戏情境为主线,让学生在玩中体验和理解“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认识“预测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应用价值,初步掌握“预测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方法。教学过程中老师带领学生玩得巧妙、玩得高明,不是为玩而玩,而是让学生在玩中生疑,让学生在玩中质疑,让学生在玩中释疑,获取知识,提高了学习数学的能力。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有更多机会表现自我。课堂上要多给一点时间和空间,尽量让学生多说、多想、多做,多让学生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快乐。
(作者简介:郑兴,男,重庆市璧山县人,璧山县大兴小学校小学高级教师,大学本科毕业,邮编:402768;电话:13635441763;邮箱:ZXD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