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上学生的笑既是一种愉悦的享受,也是一种对知识理解的表露。”在历史学科的传统课堂教学中,由于社会潜意识的“次科”心理,还有老师讲课的枯燥、乏味,使得许多学生在课堂中仅充当着一个“收音机”的角色,课堂效果可想而知。新课程改革推行至今已历经好几个年头,在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方式上很多老师都做了不懈的努力。那么要如何让历史课堂变得愉悦、快乐而富有生机,真正实现课堂的有效、高效?笔者结合自身授课及听课过程的一些总结,谈几点看法。
一、设计导入,唤起好奇心,化被动为主动。
初中生的心理处于从幼稚向成熟迈进的过渡期,他们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心,有极强的求知欲。历史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导入方式,以新颖而独特的开场白来打动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大多是喜欢听故事的,这是孩子们的天性,一走进课堂,有时我们很容易从学生们兴犹未尽的脸上看到他们还沉湎于课间的某项活动中,这时老师如果说:“让我先来讲一段故事”,或“让我们来猜猜这些人物都是谁”等,瞬间教室里就会鸦雀无声,这样就可以抓住时机,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及时转换成有意注意,而故事或猜谜则起到了牵线搭桥的作用。如介绍《第一次燃遍世界的战火》一课时,老师可通过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刺杀斐迪南大公的故事情节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并由此引出关于一战的一系列问题的大讨论,因势利导,效果可谓事半功倍。
根据教材内容,导入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形式:电视电影片段、谜语、成语、歌曲、诗歌、乡土历史或名人名家逸事,等等,总之,上课开始,就要用新颖独特的方式让学生感到新奇,有悬念,有学头,愿意学,喜欢听。学生有了质疑,求知的欲望就被激发起来了,教师这时就应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欢乐地尽情遨游。
二、故事化史实,激发求知欲,变枯燥乏味为生动有趣。
初中历史课本中涉及的史实往往只是个梗概,教师切忌照本宣科。有很多史实完全可以将其揉进故事情节之中,把史实故事化,以曲折的情节、生动的形象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知识更易于理解和接受,从而更好地落实教学任务。
例如,讲《宋金南北对峙》一课时,关于岳飞被陷害的史实,可借用民间生活中“油条”的由来导入:油条的两部分一半是代表秦桧,另一半是代表秦桧的老婆,因其陷害岳飞,人们对其恨之入骨,就把面团捏成秦桧夫妇的形象下油锅炸,以此解恨,后来慢慢就演变成我们现在很多人喜欢吃的“油条”。学生平时也吃油条却不知其由来,这样迁移作一个点化,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又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岳飞精忠报国深入民心的史实在学生心目中也瞬间得到了同化。
历史本身是一门内容丰富、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关每个历史人物、每个历史事件,特别是我们身边的历史或风土人情,民间一般都会流传着这样或那样的生动感人的故事。历史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补充必要的情节,以生动的故事,感人的形象,风趣的语言,将学生引入历史知识的浩瀚海洋中,使其乐而忘返。
三、创新教法,传递愉悦心,化死板单一为幽默诙谐。
1.谐音法
利用谐音编写出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或历史事件,简化历史知识,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这是历史教师常用的一种简单而幽默的教学方法,这样更利于学生记忆和理解。如我在讲《为民族独立而战》、《为争取“民主”“共和”而战》两课时,为了让学生区分美国国庆日(7月4日)和法国国庆日(7月14日)的时间就用了谐音法,美国人是“气死”,法国人是“气得要死”。在讲《为争取“民主”“共和”而战》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很好地记住雅各宾派的领导人罗伯斯庇尔可以将他的名字读作“萝卜丝皮儿”。这样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起到“乐中记,记中乐”的效果。
2.有意曲解法
即故意曲解课本内容原来表述的语句,用超越常规的逻辑方式理解课文语句,达到声东击西的效果。在讲《第一次燃遍全球的战火》时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意大利的两面性,在分析意大利参战的原因时,可因势利导:“意大利,意大利,意在‘大利’,观望哪方对它有利可图就参加哪一方作战。”这样一个幽默,学生一听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不仅突破了难点,而且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同时也可以顺势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积极挖掘相关的历史原因,深入理解课文知识点。还有些学生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和结束的时间、二战持续的时间与中国抗日战争及日本侵华战争持续的时间这些问题混淆不清,怎么去区分呢?不妨曲解一下,二战开始和结束的时间是9月1日和9月2日,可以曲解为开学第一天开始,开学第二天结束。二战持续的时间与中国抗日战争及日本侵华战争持续的时间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公式表达,即抗日战争(8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6年)=日本侵华战争(14年),把史学知识同日常生活相关联,还可以结合简单的数学式,学生掌握这样的知识点自然不亦乐乎。
教无定法,愉悦式历史教学方法还有很多,如:联系现实、借题发挥、引用史料、形象比喻等,举不胜举。要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上轻松快乐地学到相关知识,教师丰富的专业素养和灵活的教学方式的运用都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幽默愉悦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历史课堂增添更多活力。当然,在实际教学中也不能为寻求课堂气氛而一味过分强调幽默,却忽视了学习这一教育的核心问题。课堂中的幽默只能是学习的一个辅助手段,不能也不应该是课堂的全部,不能把学习与幽默的关系本末倒置。同时另外一个问题也需要注意,那就是学生正处于知识与身体的双重成长时期,教师在课堂中为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效率而进行的每一个幽默环节都必须是学生能够接受的,同时又必须是健康的、正面的、积极向上的,这样才合乎正确的教育方向。当你为了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而把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甚至是不经意的幽默用我们成年人的思考与睿智总结出来表达给学生之后,如果学生既能在这种快乐中学到知识,同时还能在笑声中有所理性的感悟,这才是一个教师的伟大之处,也是让历史学科教学焕发活力的最高境界。
“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课堂的熠熠生辉不仅是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表现,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教师在生活中应该注意观察,及时总结,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走上积极健康的成长之路,让历史课堂焕发生机与活力。
一、设计导入,唤起好奇心,化被动为主动。
初中生的心理处于从幼稚向成熟迈进的过渡期,他们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心,有极强的求知欲。历史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导入方式,以新颖而独特的开场白来打动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大多是喜欢听故事的,这是孩子们的天性,一走进课堂,有时我们很容易从学生们兴犹未尽的脸上看到他们还沉湎于课间的某项活动中,这时老师如果说:“让我先来讲一段故事”,或“让我们来猜猜这些人物都是谁”等,瞬间教室里就会鸦雀无声,这样就可以抓住时机,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及时转换成有意注意,而故事或猜谜则起到了牵线搭桥的作用。如介绍《第一次燃遍世界的战火》一课时,老师可通过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刺杀斐迪南大公的故事情节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并由此引出关于一战的一系列问题的大讨论,因势利导,效果可谓事半功倍。
根据教材内容,导入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形式:电视电影片段、谜语、成语、歌曲、诗歌、乡土历史或名人名家逸事,等等,总之,上课开始,就要用新颖独特的方式让学生感到新奇,有悬念,有学头,愿意学,喜欢听。学生有了质疑,求知的欲望就被激发起来了,教师这时就应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欢乐地尽情遨游。
二、故事化史实,激发求知欲,变枯燥乏味为生动有趣。
初中历史课本中涉及的史实往往只是个梗概,教师切忌照本宣科。有很多史实完全可以将其揉进故事情节之中,把史实故事化,以曲折的情节、生动的形象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知识更易于理解和接受,从而更好地落实教学任务。
例如,讲《宋金南北对峙》一课时,关于岳飞被陷害的史实,可借用民间生活中“油条”的由来导入:油条的两部分一半是代表秦桧,另一半是代表秦桧的老婆,因其陷害岳飞,人们对其恨之入骨,就把面团捏成秦桧夫妇的形象下油锅炸,以此解恨,后来慢慢就演变成我们现在很多人喜欢吃的“油条”。学生平时也吃油条却不知其由来,这样迁移作一个点化,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又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岳飞精忠报国深入民心的史实在学生心目中也瞬间得到了同化。
历史本身是一门内容丰富、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关每个历史人物、每个历史事件,特别是我们身边的历史或风土人情,民间一般都会流传着这样或那样的生动感人的故事。历史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补充必要的情节,以生动的故事,感人的形象,风趣的语言,将学生引入历史知识的浩瀚海洋中,使其乐而忘返。
三、创新教法,传递愉悦心,化死板单一为幽默诙谐。
1.谐音法
利用谐音编写出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或历史事件,简化历史知识,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这是历史教师常用的一种简单而幽默的教学方法,这样更利于学生记忆和理解。如我在讲《为民族独立而战》、《为争取“民主”“共和”而战》两课时,为了让学生区分美国国庆日(7月4日)和法国国庆日(7月14日)的时间就用了谐音法,美国人是“气死”,法国人是“气得要死”。在讲《为争取“民主”“共和”而战》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很好地记住雅各宾派的领导人罗伯斯庇尔可以将他的名字读作“萝卜丝皮儿”。这样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起到“乐中记,记中乐”的效果。
2.有意曲解法
即故意曲解课本内容原来表述的语句,用超越常规的逻辑方式理解课文语句,达到声东击西的效果。在讲《第一次燃遍全球的战火》时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意大利的两面性,在分析意大利参战的原因时,可因势利导:“意大利,意大利,意在‘大利’,观望哪方对它有利可图就参加哪一方作战。”这样一个幽默,学生一听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不仅突破了难点,而且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同时也可以顺势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积极挖掘相关的历史原因,深入理解课文知识点。还有些学生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和结束的时间、二战持续的时间与中国抗日战争及日本侵华战争持续的时间这些问题混淆不清,怎么去区分呢?不妨曲解一下,二战开始和结束的时间是9月1日和9月2日,可以曲解为开学第一天开始,开学第二天结束。二战持续的时间与中国抗日战争及日本侵华战争持续的时间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公式表达,即抗日战争(8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6年)=日本侵华战争(14年),把史学知识同日常生活相关联,还可以结合简单的数学式,学生掌握这样的知识点自然不亦乐乎。
教无定法,愉悦式历史教学方法还有很多,如:联系现实、借题发挥、引用史料、形象比喻等,举不胜举。要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上轻松快乐地学到相关知识,教师丰富的专业素养和灵活的教学方式的运用都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幽默愉悦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历史课堂增添更多活力。当然,在实际教学中也不能为寻求课堂气氛而一味过分强调幽默,却忽视了学习这一教育的核心问题。课堂中的幽默只能是学习的一个辅助手段,不能也不应该是课堂的全部,不能把学习与幽默的关系本末倒置。同时另外一个问题也需要注意,那就是学生正处于知识与身体的双重成长时期,教师在课堂中为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效率而进行的每一个幽默环节都必须是学生能够接受的,同时又必须是健康的、正面的、积极向上的,这样才合乎正确的教育方向。当你为了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而把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甚至是不经意的幽默用我们成年人的思考与睿智总结出来表达给学生之后,如果学生既能在这种快乐中学到知识,同时还能在笑声中有所理性的感悟,这才是一个教师的伟大之处,也是让历史学科教学焕发活力的最高境界。
“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课堂的熠熠生辉不仅是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表现,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教师在生活中应该注意观察,及时总结,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走上积极健康的成长之路,让历史课堂焕发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