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着大量的活动,有老师教学、学生活动、师生互动等,不管是哪一种活动,相互作用的有效活动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最明显标识。这就是在高效课堂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 “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 可行性 实施途径
课堂活动不仅仅是教学信息的双向交流,不能简单理解为教学情况的及时反馈,它还有更深层次的内容,有其自身的存在价值与意义。它是一个意义生成的过程,“活动单导学”教学本身的发展就应带动师生双方精神的发展。活动的过程就是思想、真理、意义、情感相碰撞,擦出火花,进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并使学生的精神产生变革的过程。具体到语文教学,对话面对的是一个广泛而深邃的言语世界,担负的任务是通过活动构建学生“独立思考、交流互动、勇于展现”能力的基础,为学生今后的长期发展做好准备。
一、“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的可行性
首先,新的课程标准明确了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它十分注意教材内容的价值取向,强调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提出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平等的活动中进行。这就为“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了政策依据和理论依据。
其次,随着教学理论的不断完善和教学改革实践的深化,为“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了现实基础。同时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也为“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最后,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既能保障学生自主探究的利益,又能保证教师展示个性,发挥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不仅需要课堂形式的改革与优化,而且需要建设活动对话这样的课堂文化,使之成为一种基本理念和教学思想根植于教师和学生的头脑。
二、对话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途径
根据“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特性,结合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我认為,完全可以把实施“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关键点首先放在课堂问题的设置上。“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基础是课堂活动,有意义的问题可以使“活动单导学”教学顺利开展下去。
首先,课堂问题的设置在语文教学中地位相当重要,这已经是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正因为这样,对课堂问题设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卓有成效,语文课堂问题设计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例如,不少老师强调所设计的问题要能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着眼于学生的“思”,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思维强度,发展智能。强调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让他们向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跃,并较好地展现课堂中教与学、疏与密、缓与疾、动与静、轻与重的相互关系,让课堂波澜迭起、抑扬有致。强调营造师生沟通的问题情境,形成“疑义相与析”的良好氛围,以及答案的多元化,等等。
其次,在现阶段,要落实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学生活动、学生自我的活动、学生与环境、社会的活动等诸多活动表现形式,前提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积极性,而要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问题的设置就要难易得当,要让学生有话可说。问题设置不能笼统,要考虑到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其所思考的问题能很快找到思路,做到所设计的问题学生既能答出答案,又能在回答结束后衍生出新的问题,最后达到很深的深度。所以老师们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以下因素:(1)能否激励学生参与;(2)能否引导学生回顾以前所学或所读的有关材料;(3)能否引起学生运用过去所学讨论某一话题、论题和问题;(4)能否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5)能否诊断学生的能力;(6)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7)能否控制学生的行为;(8)能否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答出出彩的答案。不过,在问题的设置上和答问过程中,尽管一些老师提出不少原则,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与学生实际有很大的距离。学生回答的答案也是离所谓的标准答案甚远。此时要注意,所谓的标准答案,无非是教师自己或者是出卷人对文本的解读,或者甚至是教参上的分析。在离标准答案很远的情况下,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活动,学生与老师之间互动,可能会找到新的思路,进而有新的发现,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最重要的,或者说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师生关系,提别是师生互动的质量。目的、过程始终取决于教师的认识。在语文课堂的答问过程中,许多教师非常注意提出问题的技巧,采用了不少策略,也取得了一些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1)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只顾优生,忽略学困生。(2)提问过于急于求成。有些教师发问后,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要求立刻作答。(3)在课堂上出现学生“走神”、“睡觉”、“眼望窗外”等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时进行惩罚式提问。没有最基本的尊重,又怎能期望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呢?那就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就不要奢望形成高效课堂。
三、语文教学中“活动单导学”的落实
根据以上现象,要落实“活动单导学”,我们首先要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目前还占主导地位的师生观。在“活动单导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无疑是一个领导者,但仅仅作为学习团体中的一个平等的成员,是首席对话者。归结起来,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的:“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教师的点拨是重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
“活动单导学”的目的不仅限于知识的获得,更在于了解和掌握知识获得的过程,形成与他人合作活动的意识,最终实现“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认知”“学会做人”。在“活动单导学”的作用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就教学内容进行平等交流、真诚沟通,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在合作的氛围中,各自生成或建构了自己的认识与知识,师生双方均从对话中获得了道德和理性的升华。
首先,要指导学生很好地预习。在“活动单导学”教学过程中,活动是基础,学生在活动中形成与他人合作活动的意识,形成探究精神。如课前不充分预习,那学生在上课时就会面临着无米下锅的窘境。
其次,要让学生学会提问、质疑。在语文“活动单导学”教学中,提问、质疑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只有学生能提问、质疑,形成与老师或合作伙伴的对立面,才会有对话的热烈气氛。而在答问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一种民主、平等、真诚、信任的活动氛围,要从传统的高高在上的权威地位中走出来,放下“师道尊严”,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一起进行民主、平等、自由、和谐、无拘无束的活动。要鼓励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到问题中来,表达自己独特的理解、感悟和体验。学生围绕某一话题自由发表的意见,不应过于重视“是”与“否”、“对”与“错”,而应重视是否在自主学习活动中动了脑筋,说的是不是自己的观点。同时,教师要调动自己的教学智慧,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的活动欲望,激发他们的交流热情。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 “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 可行性 实施途径
课堂活动不仅仅是教学信息的双向交流,不能简单理解为教学情况的及时反馈,它还有更深层次的内容,有其自身的存在价值与意义。它是一个意义生成的过程,“活动单导学”教学本身的发展就应带动师生双方精神的发展。活动的过程就是思想、真理、意义、情感相碰撞,擦出火花,进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并使学生的精神产生变革的过程。具体到语文教学,对话面对的是一个广泛而深邃的言语世界,担负的任务是通过活动构建学生“独立思考、交流互动、勇于展现”能力的基础,为学生今后的长期发展做好准备。
一、“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的可行性
首先,新的课程标准明确了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它十分注意教材内容的价值取向,强调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提出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平等的活动中进行。这就为“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了政策依据和理论依据。
其次,随着教学理论的不断完善和教学改革实践的深化,为“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了现实基础。同时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也为“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最后,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既能保障学生自主探究的利益,又能保证教师展示个性,发挥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不仅需要课堂形式的改革与优化,而且需要建设活动对话这样的课堂文化,使之成为一种基本理念和教学思想根植于教师和学生的头脑。
二、对话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途径
根据“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特性,结合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我认為,完全可以把实施“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关键点首先放在课堂问题的设置上。“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基础是课堂活动,有意义的问题可以使“活动单导学”教学顺利开展下去。
首先,课堂问题的设置在语文教学中地位相当重要,这已经是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正因为这样,对课堂问题设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卓有成效,语文课堂问题设计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例如,不少老师强调所设计的问题要能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着眼于学生的“思”,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思维强度,发展智能。强调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让他们向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跃,并较好地展现课堂中教与学、疏与密、缓与疾、动与静、轻与重的相互关系,让课堂波澜迭起、抑扬有致。强调营造师生沟通的问题情境,形成“疑义相与析”的良好氛围,以及答案的多元化,等等。
其次,在现阶段,要落实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学生活动、学生自我的活动、学生与环境、社会的活动等诸多活动表现形式,前提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积极性,而要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问题的设置就要难易得当,要让学生有话可说。问题设置不能笼统,要考虑到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其所思考的问题能很快找到思路,做到所设计的问题学生既能答出答案,又能在回答结束后衍生出新的问题,最后达到很深的深度。所以老师们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以下因素:(1)能否激励学生参与;(2)能否引导学生回顾以前所学或所读的有关材料;(3)能否引起学生运用过去所学讨论某一话题、论题和问题;(4)能否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5)能否诊断学生的能力;(6)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7)能否控制学生的行为;(8)能否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答出出彩的答案。不过,在问题的设置上和答问过程中,尽管一些老师提出不少原则,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与学生实际有很大的距离。学生回答的答案也是离所谓的标准答案甚远。此时要注意,所谓的标准答案,无非是教师自己或者是出卷人对文本的解读,或者甚至是教参上的分析。在离标准答案很远的情况下,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活动,学生与老师之间互动,可能会找到新的思路,进而有新的发现,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最重要的,或者说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师生关系,提别是师生互动的质量。目的、过程始终取决于教师的认识。在语文课堂的答问过程中,许多教师非常注意提出问题的技巧,采用了不少策略,也取得了一些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1)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只顾优生,忽略学困生。(2)提问过于急于求成。有些教师发问后,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要求立刻作答。(3)在课堂上出现学生“走神”、“睡觉”、“眼望窗外”等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时进行惩罚式提问。没有最基本的尊重,又怎能期望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呢?那就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就不要奢望形成高效课堂。
三、语文教学中“活动单导学”的落实
根据以上现象,要落实“活动单导学”,我们首先要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目前还占主导地位的师生观。在“活动单导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无疑是一个领导者,但仅仅作为学习团体中的一个平等的成员,是首席对话者。归结起来,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的:“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教师的点拨是重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
“活动单导学”的目的不仅限于知识的获得,更在于了解和掌握知识获得的过程,形成与他人合作活动的意识,最终实现“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认知”“学会做人”。在“活动单导学”的作用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就教学内容进行平等交流、真诚沟通,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在合作的氛围中,各自生成或建构了自己的认识与知识,师生双方均从对话中获得了道德和理性的升华。
首先,要指导学生很好地预习。在“活动单导学”教学过程中,活动是基础,学生在活动中形成与他人合作活动的意识,形成探究精神。如课前不充分预习,那学生在上课时就会面临着无米下锅的窘境。
其次,要让学生学会提问、质疑。在语文“活动单导学”教学中,提问、质疑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只有学生能提问、质疑,形成与老师或合作伙伴的对立面,才会有对话的热烈气氛。而在答问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一种民主、平等、真诚、信任的活动氛围,要从传统的高高在上的权威地位中走出来,放下“师道尊严”,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一起进行民主、平等、自由、和谐、无拘无束的活动。要鼓励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到问题中来,表达自己独特的理解、感悟和体验。学生围绕某一话题自由发表的意见,不应过于重视“是”与“否”、“对”与“错”,而应重视是否在自主学习活动中动了脑筋,说的是不是自己的观点。同时,教师要调动自己的教学智慧,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的活动欲望,激发他们的交流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