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穆旦诗歌中,“行走在路上”这一命题已远超出现实经验,而得到了丰富的现代性阐发。关于“道路”以及“行走”的经验,已由具象指向抽象,由生命个体的求索困厄推及对宇宙存在的终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穆旦诗歌中,“行走在路上”这一命题已远超出现实经验,而得到了丰富的现代性阐发。关于“道路”以及“行走”的经验,已由具象指向抽象,由生命个体的求索困厄推及对宇宙存在的终极探索,在感性与知性,抒情性与超验性的融合混沌中,纳入“丰富和丰富的痛苦”,在穆旦诗歌阐释中形成宏阔的精神空间和巨大的美学张力。
其他文献
综观中国诗歌史。写花开的少,写花落的多。飘零的落花中.弥漫着春光不再、青春已逝、美人迟暮的感慨与惆怅。缤纷的落花,成为中国古典诗词中伤春主题的核心。而这片片落英中。杨
古诗鉴赏中,辞格是其中一个层面。这里介绍一些,并略为举例分析。 先说比喻,最为常见。比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将二月的春风比作剪刀,极为新巧。再如雍陶的《题君山》:“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诗中将水面比作镜子,将君山比作青螺,很是形象。 通感,即不同感觉间的沟通。比如郎士元的《听邻家吹笙》
目前,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许多地方开始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为活跃语文课堂气氛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大多数地方的语文教学表现出的一种倾向仍然是教师讲得多,学生读得少。走进语文课堂,多数时候是师生沉浸在琐细的理性分析之中,很难听到令人心旷神怡的琅琅读书声。这种理性的分析课很难使学生走进作品的境界,享受到课文的美感。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究其原因,是我们老师还没有真正意识到语文
张爱玲的小说和散文都擅长剪辑细节,不过小说中还有故事情节,即多用故事情节来串起细节。相比起小说来,散文中的细节表现更为突出。且看《公寓生活记趣》中这个细节:“我们的公寓邻近电车厂,可是我始终没弄清楚电车是几点钟回家。‘电车回家’这句子仿佛不很合适——大家公认电车为没有灵魂的机械,而‘回家’两个字有着无数的情感洋溢的联系。但是你没看见过电车进厂的特殊情形罢?一辆衔接一辆,像排了队的小孩,嘈杂,叫嚣,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江苏卷)说明》明确要求诗歌鉴赏“把握作品的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能力层级为“D”。这“全面理解,深刻领悟”是对我们学生提出的比较高的要求。对我们学生来说,诗歌鉴赏难在对诗歌字面意思的理解上,更难在对诗歌内容的把握上。因为,诗歌鉴赏既要学生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又要学生把握作者通过作品所表达的一切内涵,还要学生调
在诗歌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欣赏诗歌思想内容时仅注重诗歌本身的内容,也就是诗歌句意,而对于与诗歌相关的一些内容考虑较少,比方说,诗歌所处时代的风貌,诗歌作者的生平及创作风格,诗歌前面的“序”以及诗歌作品的思想性等等。其实要想准确地评价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必须要注意以上的这些问题。下面我将以古典诗歌为例,谈谈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应注意的问题。 一、要适当了解诗歌所处时代的风貌,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对文本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感受和审美创造的把握,它把创设审美意境、让课堂充满生命力放在了一个突出的位置。 在一次观摩课上,我多次听到音乐在语文课堂上响起,这令我感触很深:精选的课文其实是充满了美的情趣的,然而,审美还需要一种媒介,一种能让文字与情感相连接的纽带。音乐,刚好就可以充当这个角色。那么,怎样实现音乐与语文课堂教学的和谐呢?本人作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
关于国人的膳食营养,近十奈年来可以说是有了质的飞跃和改变,但不是说我们的膳食结构无懈可击,营养供应最为标准。据一项对我国十二个省、市、自治区的大规模膳食调查研究结果表
著名的表演艺术家赵丽蓉虽已离开了我们,而她老人家的音容笑貌却始终萦绕在观众的脑际.据说她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想告诉我们的一句话就是:"不要再吸烟了!"这是她用生命的代价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