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主要针对一节课的学习目标,通过对学生课堂学习行为表现和课堂教学重点内容的评价,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语言表达能力及对当堂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从而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目前的课堂评价,过于单调、被动,过于关注学生成绩,过于重视纸笔测验,忽视了对学习过程的考查,忽视了学生本身的发展,自尊心和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等。因此,为了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教学,我们要根据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个性发展为宗旨,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如小测验、作业、观察、谈话、交流等。
一、发挥小测验的优势,广泛评价课堂教学
小测验评价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考查全体学生对课堂教学重点内容的掌握情况,以评价教学效果。其题型要灵活多样、不能单调乏味;要具有启发性和创造性,不能死记硬背、呆板重现。如,在教完二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葡萄沟》时,我出示幻灯片,进行小测验。幻灯片的内容为:看哪个小组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下列的题目:①写出课文中表示水果名称的词。②写出课文中表示颜色的词。③你能当个小导游,给游客们介绍一下葡萄沟吗?此小测验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个性发展为本”这一宗旨。从题目上看,既尊重学生,突出学生的个性“我能行”,增强自信心,又可激发学生的竞争机制,积极上进;从其内容上看,概括了本课重点知识,精炼而不繁锁,不占用好多时间,不增加学生负担;从其形式上看,简便易行,灵活多样,不枯燥乏味,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再现课堂知识,又能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理解分析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二、改革课堂作业形式,创新课堂教学评价
布置作业也是一种常用的评价方法,通过写和批改来考查全体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获取教学反馈信息,调控教学活动。但目前还是老一套,题量多、单调呆板重现、学生抄袭严重,不能很好地反映出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况。为此,要实现新课程目标,就必须改革课堂作业形式,创新课堂教学评价。
三、观察学生学习过程,创新语文活动课的评价
在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的同时,我们可以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录音机、录相机、摄像机等现代化教育设备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记录学生在知识、技能、行为和情感等方面的变化,从而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成效做出较为全面的评价。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加强师生之间及生生之间的协作,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明确学习任务,积极调控自己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的学习。同时教师还要整理分析教学评价,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寻求解决方法与措施,认真总结得失与优劣,吸取经验,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文言文阅读推断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
陈淑会
一个词可能有多种意义和用法,但在特定的上下文中它的意思总是确定的,所以在阅读时根据上下文推断词义是一个重要原则,也是一种重要能力。
1 课文迁移法
试题中出现的一些实词解释,其实课文中已出现过,可联系课文相应迁移。回忆它在哪些已学过的课文中出现过,是什么意思,哪种含义与这个语言环境接近,由此推求它在此处的含义。如遽薄京师(薄:逼近)(2010年山东高考试题)“薄”字,已学过的有“逼近”“迫近”的意思,如“日薄西山,气息奄奄”(《陈情表》)。
2 成语印证法
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成语,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有很大的帮助。如:势拔五岳掩赤城(出类拔萃,超出),括号内加点字的意义是我们平时熟悉的,借助熟悉的词意,就能推断文言语句中加点字的词义。又如:乃易其敝衣(敝:破旧)(2010年高考天津卷),现代汉语有成语“敝帚自珍”,其中“敝”均是“破旧”的意思。
3 成分分析法
根据词语在句子中的语法位置、功能、作用来推断词语的含义。例如:“法天道,顺人心”(2010年高考全国卷1)。“法”作谓语,而且带有宾语,释为“效仿”。
4 句式推断法
古人常在并列短语、对偶句、排比句的相应位置使用同义词或反义词,只要知道其中一个词的含义,就可以推断出另一个的含义。
比如:“求全责备”是个并列结构的短语,“责”与“求”相对,“备”与“全”相对,而且可以判断它们是同义关系,所以,
“责”即“求”,
“备”即“全”。“化险为夷”,“夷”与“险”相对,而且是反义关系,“夷”就是“不险”,就是“平坦、平安”。又如“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彼竭我盈”是由两个主谓构成的并列短语,处于相同位置的“竭”和“盈”是两个意义相对的词(由彼、此相对可以推之),已知“竭”是“枯竭”,可推知“盈”是“充盈”。又如以下三句:追亡逐北。(亡、北对应,均为溃败的军队。常用“败北”,北即败)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对应“用”,被任用)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族”字义同“灭”字)。
5 语境分析法
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通常会有不同的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推断词义。如①“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②“而鱼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①句根据前文语境可知,郦道元对石钟山的命名,有自己的看法,只是在观点表述上说的不够详细,由此推知这句中的“言”为“叙述”之意。②句联系全篇即背景看,鱼工水师虽知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但因文化水平低,不能用文字记载下来,因此这句中的“言”可以理解为“记载”,而不能理解为“说”。
6 邻字辅助法(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
这适合于文中两种情况:一是偏于复词,两个词的含义偏在其中一个词上,另一个只起陪衬作用;一是同义复词,两个词语并列,是同一种含义。如“便可白公姥”、“曹操之众远来疲敝”“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备用之秋也”等。
7 带入检验法(即借助题干所给的义项推断词义)
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解题方法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义。如果解释准确无误即为正确答案。
一、发挥小测验的优势,广泛评价课堂教学
小测验评价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考查全体学生对课堂教学重点内容的掌握情况,以评价教学效果。其题型要灵活多样、不能单调乏味;要具有启发性和创造性,不能死记硬背、呆板重现。如,在教完二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葡萄沟》时,我出示幻灯片,进行小测验。幻灯片的内容为:看哪个小组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下列的题目:①写出课文中表示水果名称的词。②写出课文中表示颜色的词。③你能当个小导游,给游客们介绍一下葡萄沟吗?此小测验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个性发展为本”这一宗旨。从题目上看,既尊重学生,突出学生的个性“我能行”,增强自信心,又可激发学生的竞争机制,积极上进;从其内容上看,概括了本课重点知识,精炼而不繁锁,不占用好多时间,不增加学生负担;从其形式上看,简便易行,灵活多样,不枯燥乏味,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再现课堂知识,又能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理解分析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二、改革课堂作业形式,创新课堂教学评价
布置作业也是一种常用的评价方法,通过写和批改来考查全体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获取教学反馈信息,调控教学活动。但目前还是老一套,题量多、单调呆板重现、学生抄袭严重,不能很好地反映出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况。为此,要实现新课程目标,就必须改革课堂作业形式,创新课堂教学评价。
三、观察学生学习过程,创新语文活动课的评价
在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的同时,我们可以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录音机、录相机、摄像机等现代化教育设备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记录学生在知识、技能、行为和情感等方面的变化,从而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成效做出较为全面的评价。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加强师生之间及生生之间的协作,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明确学习任务,积极调控自己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的学习。同时教师还要整理分析教学评价,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寻求解决方法与措施,认真总结得失与优劣,吸取经验,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文言文阅读推断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
陈淑会
一个词可能有多种意义和用法,但在特定的上下文中它的意思总是确定的,所以在阅读时根据上下文推断词义是一个重要原则,也是一种重要能力。
1 课文迁移法
试题中出现的一些实词解释,其实课文中已出现过,可联系课文相应迁移。回忆它在哪些已学过的课文中出现过,是什么意思,哪种含义与这个语言环境接近,由此推求它在此处的含义。如遽薄京师(薄:逼近)(2010年山东高考试题)“薄”字,已学过的有“逼近”“迫近”的意思,如“日薄西山,气息奄奄”(《陈情表》)。
2 成语印证法
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成语,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有很大的帮助。如:势拔五岳掩赤城(出类拔萃,超出),括号内加点字的意义是我们平时熟悉的,借助熟悉的词意,就能推断文言语句中加点字的词义。又如:乃易其敝衣(敝:破旧)(2010年高考天津卷),现代汉语有成语“敝帚自珍”,其中“敝”均是“破旧”的意思。
3 成分分析法
根据词语在句子中的语法位置、功能、作用来推断词语的含义。例如:“法天道,顺人心”(2010年高考全国卷1)。“法”作谓语,而且带有宾语,释为“效仿”。
4 句式推断法
古人常在并列短语、对偶句、排比句的相应位置使用同义词或反义词,只要知道其中一个词的含义,就可以推断出另一个的含义。
比如:“求全责备”是个并列结构的短语,“责”与“求”相对,“备”与“全”相对,而且可以判断它们是同义关系,所以,
“责”即“求”,
“备”即“全”。“化险为夷”,“夷”与“险”相对,而且是反义关系,“夷”就是“不险”,就是“平坦、平安”。又如“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彼竭我盈”是由两个主谓构成的并列短语,处于相同位置的“竭”和“盈”是两个意义相对的词(由彼、此相对可以推之),已知“竭”是“枯竭”,可推知“盈”是“充盈”。又如以下三句:追亡逐北。(亡、北对应,均为溃败的军队。常用“败北”,北即败)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对应“用”,被任用)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族”字义同“灭”字)。
5 语境分析法
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通常会有不同的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推断词义。如①“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②“而鱼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①句根据前文语境可知,郦道元对石钟山的命名,有自己的看法,只是在观点表述上说的不够详细,由此推知这句中的“言”为“叙述”之意。②句联系全篇即背景看,鱼工水师虽知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但因文化水平低,不能用文字记载下来,因此这句中的“言”可以理解为“记载”,而不能理解为“说”。
6 邻字辅助法(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
这适合于文中两种情况:一是偏于复词,两个词的含义偏在其中一个词上,另一个只起陪衬作用;一是同义复词,两个词语并列,是同一种含义。如“便可白公姥”、“曹操之众远来疲敝”“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备用之秋也”等。
7 带入检验法(即借助题干所给的义项推断词义)
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解题方法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义。如果解释准确无误即为正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