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肝豆状核变性诊治前沿

来源 :科学中国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lei198909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小小年纪就饱受病痛折磨,行走吞咽困难,言语困难,不自主动作,肝硬化等等一系列病症有如梦魇;他们辗转各地求医只为一个答案,只为恢复往日健康。他们是一群患有肝豆状核变性的病人,而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王晓平教授恰恰是少数几个能给他们一个满意的答复的肝豆病专家。
  追本溯源—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lson’s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由铜代谢异常引起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据国外有关文献显示肝豆的患病率约为1.5/10万到3/10万,而国内统计的患病率要稍高于此。这意味着对于有十几亿人口的我国来说,肝豆病人也仅有万余人。但肝豆也是少数几种可治的遗传病之一,通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很多肝豆患者可以获得同正常人一样的预期寿命与生活质量。自建国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学者在肝豆病的诊断及治疗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其中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丁光生教授和他的学生研究开发了低毒广谱重金属解毒剂二巯丁二酸,安徽的杨任民教授及他的学生在国际上首次将二巯丁二酸胶囊及二巯基丙磺酸钠(针剂)应用于肝豆患者的排铜治疗中并取得了重大成功。并且在长期的临床观察中杨任民教授等学者还注意到使用青霉胺排铜的患者常常在肝铜显著减少的同时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可逆甚至部分不可逆的加重,而使用二巯丁二酸排铜的患者却极少发生,从而提出了二巯丁二酸更适合脑型肝豆患者使用的临床建议。并且通过多年来临床经验的总结,杨任民教授提出了中国人自己的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分型。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王晓平教授师承杨任民教授,在国际上首先提出巯甲丙脯酸(卡托普利)排铜兼降低肝门脉高压治疗肝豆状核变性并受到了国际同行认可。1997年他被评为安徽省卫生厅跨世纪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在国内率先发表Wilson病合并内脏转位、早发以3岁起病的肝豆状核变性等临床病例。在肝豆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国际推广上王教授也做出重要贡献,2013年曾受邀参加由NIH项目R13专门资助、JohnsHopkins大学具体承办、美国肝豆状核变性协会协办的铜代谢障碍相关疾病的国际座谈会。并携肝豆状核变性中西医结合治疗之文章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从事肝豆状核变性临床诊治及基础研究的专家学者们深入交流。
  人文关怀—患者心中的仁医
  王晓平教授不但是一名追求真理的学者,更是一名拥有丰富临床经验的神经科医生。他不仅仅在神经内科西医临床上拥有精湛的技艺,更是在中西医结合、神经心理学等桥梁学科、交叉学科上有所建树。早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刚刚提出尚未普及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王晓平教授就走在了医学模式发展转变的前沿,他是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临床神经心理学博士后。他不仅仅关心患者的临床症状的改善及药物的治疗效果,更加关注肝豆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及社会功能的恢复。
  他不厌其烦地向患者及家属普及相关知识,树立坚持治疗坚持低铜饮食控制就有希望获得良好预后的观念。并且通过网络及报刊杂志等平面媒体宣传肝豆状核变性及其他神经科学相关知识,曾在《健康报》,《大众医学》,《保健与生活》,《新民晚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新安晚报》,《新闻晚报》,《东方早报》等省(市)广播电视媒体等发表科普和心理散文200多篇,让高深的医学前沿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他所带领的团队——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在床位紧张的情况下多年来优先照顾外地肝豆病人住院静脉排铜治疗,多次组织医患沟通会答疑解惑,树立患者及所在家庭的治疗信心,主持筹建肝豆状核变性专科门诊以方便全国各地的患者们求医。
  肝豆患者及同样饱受疾病所带来的精神心理及经济压力的家人们,句句发自肺腑的感谢及赞扬,“感谢您的治疗,我们很庆幸及时找到您,特别是您规范治疗耐心解答、主动帮助家人消减心理压力的医德令人感到温暖,收获信心”。
  以人为本—医疗工作中的哲学思维
  王晓平教授在平时的医疗工作及研究生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强调好的医生应该具备哲学思维,要辩证地去看待每个临床表现。这种哲学思维也集中体现在日常工作中对肝豆患者的诊治上。对于单基因遗传病来讲,基因检测是国际公认的接近于金标准的手段,而在个别疑诊肝豆的患者身上也曾出现过基因检测为阳性,但综合考虑各种临床表现否认肝豆的案例。因此辩证去看待各种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更有利于得到完整的判断,每项检查每项诊断标准都有其局限性,王教授提出真正的好医生要以国际公认的临床指南为基础,同时要有自己对各种疾病及诊疗方法的理解,做到应用自如,做到个体化治疗,并适时创新。
  这种哲学思维与辩证法在临床上的应用更是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思路。个体化治疗也是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的体现。对于肝豆患者来讲临床推荐的二巯基丙磺酸钠的用量为5-10mg/kg,但往往在临床上考虑患者由于肝硬化门脉高压引起的继发性脾亢导致的血液中血小板、血红蛋白及白细胞的缺乏,以及个体对排铜药物的反应差异,王晓平教授主张从小剂量开始,通过观察24h尿铜排出量、血常规及临床症状等相关变化逐渐调整用药,并辅以其他药物支持治疗以得到安全有效的临床疗效。但临床诊疗并不仅仅要注重安全性,同时王教授也收治过许多重症肝豆患者,有些通过有效的支持治疗及排铜治疗成功渡过了危险期,也有一些患者没能撑到最后,但王晓平教授从未放弃过任何一例肝豆患者的治疗。不急功近利,也不一味保守,这也是王教授医学哲学思维最好的体现。
  星火传承—青年医生是医学发展的未来
  作为神经科学及中西结合临床两个独立专业的博士生导师及学科带头人,王晓平教授除了临床与科研,也十分注重年轻医生的培养。他曾主持交大医学院教育改革研究课题一项,曾被评为交大医院优秀研究生导师(2009-2010年),他所培养的研究生曾多次在国际刊物上发表SCI论文。曾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Preter教授合作神经精神科临床联合与教研活动,和蒙特利尔大学Lassonde教授开展临床神经心理学国际教研合作(分别受交通大学国际合作项目基金重点支持),神经科7A病区被评为医院唯一(交通大学医学院)优秀实习医生带教基地,相关论文在《中华医学教育杂志》发表。由于所在科室病房及专科门诊收治了众多肝豆状核变性及其他运动障碍疾病的患者,年轻医生们也从中得到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王教授曾多次提及希望自己培养出的学生不能只是医匠,要有自己的临床思维及科研素养,不能只有神经内科思维,也要有大内科大外科的基本功。他也曾多次坦言,当前的医学发展潮流太过强调循证医学,一方面为年轻医生提供了诊疗思路,另一方面也一定程度上限制其发展,一味追求证据和规范就很难创新,如何在规范的基础上求得医学发展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老人们总会有些固执,真正的未来发展还要靠年轻人。”
  十年磨一剑,已经走在肝豆状核变性诊治前沿的王晓平教授坦言自己会坚持对肝豆病人诊疗方法的不断改进及探索,希望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希望能有机会筹划多中心的临床试验与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踏实肯干,锐意进取,桃李争妍,中国需要这样的科学人。
其他文献
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1987年经原国家计委批准建立,1992年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对国内外开放。  分子反应动力学是一门从宏观反应速率到微观的原子、分子以及量子态的水平上研究各种化学反应的动力学本质及规律的学问。分子反应动力学的研究不仅揭示了化学反应的本质,而且推动了化学激光的发展,揭示了臭氧层破坏的机理,发现了碳-60分子等,极大地推动了能源科学、大气环
费岭峰 中学高级教师,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教研员。浙江省优秀教师、浙江省教科研先进个人、嘉兴市名教师、嘉兴市首届“十佳”青年社科人才,浙江省名师培养对象、嘉兴市新世纪专业技术带头人培养人选。曾获全国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录像课评比一等奖、浙江省“教改之星”金奖,在省级以上专业刊物发表论文或案例145篇。至今主持过省级课题2项,市级课题6项,参与省级课题5项,研究成果和论文曾获市级一等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总体上存在重认知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的现象,教学中常常以教师的理性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忽视学生阅读中的情感体验。为改变这种状况,《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谓“感悟”是有所感触而领悟的意思,建立在体验的基础上。阅读教学要让学生直面文本,感受、体味、揣摩,走进作品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大量的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最佳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中年级学段两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还要求老师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最终让学生具备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青蛙看海》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童话故事。文章叙述了长期生活在湖边的青蛙,很想看看大海,在苍鹰的指点下,跟着松鼠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往上跳,最后终于到达山顶,看到了大海。教学本课时,教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握紧人文精神的罗盘,让学生自主提问,根据问题来进行本堂课的教学,学生思维非常活跃,趣味盎然。课堂上的三处生成,更是让师生经历了一场精神的洗礼。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深
留白,顾名思义就是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它是传统绘画的一种极高境界,讲究着墨疏淡,空白广阔,以留取空白构造空灵韵味,给人以美的享受。留白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  现在,这一说法被苏教版品德教材的编者加以运用,翻开我们的品德与生活教材,不难发现,随处可见留白部分,显然,教材留白在编者心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鲁洁教授曾明确指出:“我们在教材中留出了大量的空白,为孩子表达思想感情、进行创造活动提供方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的。”语言需要积累,语言需要运用。有了积累,运用才更加自如;因为运用,积累才更显必要。语言的积累是为了运用,不会运用,积累再多,也只能算个“两脚书柜”;在运用中形成的积累更具深沉厚重。因此,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教师应根据文本的特点设计教学方案,千方百计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积累与运用的兴趣,指导学生会积累、会运用,扎
石玉若,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离子探针中心研究员。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包括青年基金项目1项和面上项目1项;国土资源部行业专项基金1项。以科研骨干参加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共发表论文80多篇。2011年,获首批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年“地质英才”称号,2013年入选首批国土资源部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  教育,国之大计。科研与教学相统一是研究
【摘要】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安排了特殊单元——习作单元。本文对这一单元的编排进行教材解读,提出教学建议。  【关键词】统编 习作单元 教材解读 教学建议  统编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每册独立编排一个以培养习作能力为主线的习作单元。编排这个单元,目的在于改变传统的完全以阅读为中心的编排体系,在重视培养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引导语文教学更加关注表达,改变多年来重阅读轻习作的教学状况。  三年
【摘要】学会自主学习,是新时代每一个孩子都需要具有的能力。在阅读《地球通史》这本书的过程中,这种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就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学生们可以从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入手,按照每个人的学习方法对其兴趣点进行深入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独立学习后我们创设一个让孩子们共同交流的平台,老师有针对性地根据孩子们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给予适当的点拨指导,让更多的孩子去发现别人思考探究问题的过程和方法,相互学习,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