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乞巧》《嫦娥》教学及评析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xi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对话诗题,对比揭晓表达对象之不同
  师:今天我们学习两首古诗,一首是——
  生:《乞巧》。
  师:另一首是——
  生:《嫦娥》。
  师:乞巧,是古人非常喜欢的一种习俗,再读——
  生:(齐)《乞巧》。
  师:嫦娥,是中国神话中的月中女神,再读——
  生:(齐)《嫦娥》。
  【点评:黄老师直接入题,有意识采用对比策略,让学生明了乞巧是古人喜欢的一种习俗,写的是一件事;嫦娥是古代神话中的“月中女神”,写的是人。】
  二、初读古诗,对比读出节奏韵律之共通
  师:学习古诗最好的方法是读。请同学们拿起课文,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生自由读古诗)
  师:谁来读?请你读《乞巧》,你来读《嫦娥》。
  (生读古诗)
  师:古诗不仅要读正确,读
  流利,还要读出它的节奏。我们合作读,老师读第1、第3句,大家读第2、第4句。注意听,老师是怎么停顿的。
  师:七夕今宵/看碧霄。
  生:(齐)牵牛织女/渡河桥。
  师:家家乞巧/望秋月。
  生:(齐)穿尽红丝/几万条。
  师:古诗就像音乐一样,有节奏美。我们接着合作,第二首,注意听老师的语气语调。
  师:云母屏风/烛影深,
  生:长河渐落/晓星沉。
  师:嫦娥应悔/偷灵药,
  生:碧海青天/夜夜心。
  【点评:在一次次的对比诵读中,学生渐渐读出了古诗的节奏美,更对古诗形成了一个整体感知,为接下来的深入对比做足铺垫。】
  三、巧解“宵、霄”,对比感悟古诗环境之相似
  师:听了你们的朗读,有两个生字想和你们交朋友,一起呼唤它们的名字吧。
  生:宵、霄。
  师:看来这两个生字的读音相同,那意思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今宵”的“宵”意思是——
  生:晚上。
  师:“今宵”就是——
  生:今天晚上。
  师:古诗里的“今宵”指的是哪一天晚上?
  生:七夕节的晚上。
  师:是的,一个字的意思往往和部首有着紧密的联系。你们看,宝盖头表示房屋,人们白天出去劳动,什么时候回家休息?
  生:晚上。
  师:所以宝盖头的“宵”,就是晚上的意思。能用“宵”再组几个词语吗?
  生:夜宵、通宵、宵夜、良宵美景……
  师:那谁能说说雨字头的“霄”是什么意思?
  生:天空。
  师:“碧霄”就是——
  生:碧蓝的天空。
  师:能用“霄”组词吗?
  生:直冲云霄……
  师:你想,碧蓝的天空多美呀!咱们把它送回诗句中读一读。
  生:七夕今宵看碧霄。
  师:同学们,这可是神奇美丽的碧霄呀,再读——
  生:七夕今宵看碧霄。(比刚才更有感情了)
  师:在《嫦娥》这首诗中,也有一个描写“天空”的词,你找到了吗?
  生:青天。
  师:是的。这可是像碧海一样辽阔的青天呀,读。
  生:碧海青天夜夜心。
  【點评:黄老师以“宵”和
  “霄”作为走进古诗的切入口,非常妙!一妙,晓意。借助字理帮助学生理解字义,学生轻而易举地辨析“宵”乃时间,而“霄”乃空间。二妙,体验。让词语回归古诗,指导学生读中感受,在朗读实践中完成由时间到空间的联想迁移体验。三妙,通达。由“碧霄”对比“青天”,学生即在读中发现两首古诗所描写的情境都发生在夜空。由文字到全诗,可谓绝妙!】
  四、观阅神话,对比感受两诗情思之相异
  师:看来,这两首古诗都和碧蓝的天空有关,古往今来,在这美丽的夜空中,留下了许许多多动人的故事。你们看,(出示《牛郎织女》的微视频)这个故事叫什么?
  生:牛郎织女。
  师:还是这片美丽的夜空,
  又流传着另外一个故事。(出示)谁来读?
  生:(读)传说嫦娥是后羿的妻子,他们曾经过着幸福的生活,可是有一天,嫦娥吃了后羿从西王母那里请来的不死药,身体不由自主地飘到月宫,在那冷清的月宫中过着孤独的生活。
  师:这两个神话就藏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两首古诗中。请你们轻声读这两首古诗,看看你还有刚才的感受吗。
  (生读古诗)
  师:你读《乞巧》有什么感受?(教师根据学生发言,相机板书。)
  生:幸福。
  生:快乐。
  师:你读《嫦娥》又有什么感受?(教师根据学生发言,相机板书。)
  生:悲伤。
  生:后悔。
  师:两个神话,两首古诗,带给我们两种不同的感受。
  【点评:黄老师将两个神话
  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借助微视频和小故事,一观一阅,再一一对比读诗,学生迅速形成初步感受——这两首诗表达的情思是大相径庭的,为进一步品鉴古诗埋下伏笔。】
  五、互读批注,对比体悟相同夜空不同感受
  师:编写教材的老师把这两首古诗放在一篇课文里,说明它们之间一定有联系。我们发现了两首古诗中都有神话,都和夜空有关,也发现了两首古诗带给我们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让我们对比着读两首古诗,看看是哪些不同的画面带给你不同的感受。用横线画出相关词句。
  (生自由读,并动笔批注。)
  师:画完的同学用“《乞巧》中的‘ ’让我感受到了 ,而《嫦娥》中的‘ ’让我感受到了 ”这个句式,和同桌交流一下你们的阅读发现。(生小组交流)   师:谁来分享一下阅读发现?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你和他想的一样吗。
  生:《乞巧》中的“家家乞巧”让我感受到了热闹;而《嫦娥》中的“夜夜心”让我感受到了孤独。
  生:《乞巧》中的“家家乞巧望秋月”让我感受到幸福,开心;而《嫦娥》中的“长河渐落晓星沉”让我感受到嫦娥非常孤独、后悔。
  ……
  【点评:老师给出交流的支架,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互相碰撞,互相启发。学生对“对比读诗法”有了初步的运用和体验,初步形成读古诗品诗情的能力。】
  六、想象画面,对比体会情景相融不同之意境
  师:接下来,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古诗,去想象这些不同的画面。这个画面,谁来读?(出示)
  生: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师:七夕之夜,他们终于相会了,他们的心情怎样?
  生:高兴。
  师:除了高兴,他们的心情还可能怎样?
  生:惊喜。
  师:除了高兴、惊喜,你觉得他们可能是怎样的心情?
  生:激动。
  生:幸福。
  师:是啊,这样的时刻多么激动,多么幸福!与牛郎织女的幸福相会对比,嫦娥的画面却是这样的,(出示)谁来读?
  生: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师:借助“嫦娥望着 ,想: ”这个句式,(出示)谁来说说想象到的画面?
  生:嫦娥望着碧海一样辽阔的青天,想:我要是不吃不死药,就不会离开后羿了。
  师:这样的后悔是一夜吗?
  生:不是,是每一夜。
  师:嫦娥就是这样夜夜孤
  独,夜夜后悔。读——
  生: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师:让我们把两个画面放在一起对比着读。你看,七夕之夜,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啦,男生,读——
  生:(齐)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师:而属于嫦娥的只有后
  悔、孤独,女生读——
  生:(齐)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点评:老师先是语调变换引思路,由欢快到将问题引向深入,再借句式想象画面,拓广了思路,最后情境引读,入境入情,在对比中想象,在想象中品读,在品读中感悟。】
  师:穿越时空的隧道,让我们一起加入乞巧的人群当中。我姓黄,我是黄家乞巧望秋月。你呢?
  生:我姓陈,我是陈家乞巧望秋月。
  师:家家乞巧,多么热闹,一起读——
  生:(齐)家家乞巧望秋月。
  【点评:创设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乞巧节入境体验,在变换角色设身处地中,既理解了诗意,又训练了朗读,在讀诗中勾勒出“家家乞巧”的热闹情境。方法简单,却用得恰到好处!】
  师:姑娘们,你们为什么要向织女乞巧呢?(学生愣住了)
  师:快,翻开课后资料袋,看看姑娘们为什么要向织女乞巧。
  (生读)
  生:我想起刚才的神话故
  事,因为织女有一双巧手,能织出五彩云霞,所以姑娘们要向织女乞巧。
  师:你太棒了,能够联系神话故事里的信息。同学们,在古代,全家人从头到脚的衣物都要靠这双手,谁拥有巧手,谁在娘家和婆家就很有地位。拥有一双巧手对姑娘们来说太重要了!
  【点评:这个环节,看似随意一问“为什么乞巧”,其实暗藏玄机。古诗前两句写了牛郎织女的神话,后两句写的是家家乞巧的场面。是什么让神话与乞巧发生联系?是人们对织女心灵手巧和美好爱情的向往。老师借助课后资料袋和课中的神话情节,帮助学生打通了古诗前后两句之间的内在联系。】
  师:那除了祈求巧手,姑娘们可能还想企盼什么?
  生:有一个爱她的人。
  师:一条红丝穿过去了,她乞求爱情。又一条红丝穿过去了,姑娘,你乞求什么?
  生:乞求父母长寿。
  师:好女儿!一条又一条红丝穿过去了,姑娘们可能还有什么愿望?
  生:乞求像织女一样漂亮。
  师:几万条的红丝,几万条的愿望哪,谁来读?
  生: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师:几万条呀!愿望不够多,谁再读?
  生: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师:愿望更多了,无数的红丝,无数的愿望呀,一起读。
  生: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师:你们看,七夕之夜,月光如水,在花园,在庭院,在阁楼,多少姑娘望月穿针,多少愿望对月祈盼,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家家乞巧的欢乐场景吧。
  生: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点评:乞巧,说到底,乞的是福,表达的是人们心中的美好愿望。老师抓住“乞什么”这个核心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望秋月”“穿红丝”这些行为背后的美好心愿,并在巧妙的点评中,音乐与画面的渲染下,促进学生读出望月穿针的画面,个性化地读出虔诚祈祷的心愿,学生的品悟再一次在朗读中得到升华。】
  师:与家家乞巧的热闹相比,广寒宫里却是怎样的画面呢?你们看: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在这个夜里,嫦娥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沉默)
  师:那就请同学们像老师一样轻声读读古诗,边读边想象。
  生:(齐)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师:嫦娥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嫦娥看到了烛影。
  师:这是怎样的烛影?
  生:暗淡的。
  师:是啊,透过镶嵌着云母的屏风,房间里的烛影越来越暗淡了。诗中哪个词表达了“暗淡”之意?
  生:深。   师:望着这样的画面,谁再来读?
  生:云母屏风烛影深。
  师:嫦娥还看到了什么?谁来读第二句?
  生:长河渐落晓星沉。
  师:你强调了“长河渐落”,是想告诉大家什么?
  生:嫦娥看到了天上的银河渐渐落下了,也就是天快亮了,整整一夜了。
  师:是啊,银河渐渐落下,消失在天空。那么,你们从“晓星沉”里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天空的晓星也要消失了。
  师:你知道“晓”的意思吗?
  生:知道,就是天快亮了。如拂晓。
  师:是的,晓星就是太阳出来前看起来最亮的启明星。现在,这颗启明星也要——
  生:沉没在天空,因为天亮了,看不见了。
  【点评:这两句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师首先深情地示范朗读,一下子把学生带入情境;再引导学生读,在读中寻找画面的形象;并巧妙地把学生的语言和课堂组织的语言融合在一起,抓住“烛影深”“长河渐”“晓星沉”这三个学生难理解的地方,引导学生充分说画面,尽情读画面,理解了“景语”,自然对“借景抒情”有了深入的体会。】
  师:奇怪呀,这两句诗里没有一个字提到后悔和孤独,那你们刚才是怎么体会到的?
  生:因为星星都消失了,天亮了,嫦娥还没睡着。
  师:是啊,长夜漫漫,冷冷清清的广寒宫里,陪伴嫦娥的只有——
  生:屏风。
  师:只有——
  生:烛影。
  师:只有——
  生:长河。
  师:只有——
  生:晓星。
  师:夜深了,天就要亮了,这原本是闪亮的长河,现在也渐渐——
  生:落下去了。
  师:这原本挂在天边的晓星也要——
  生:沉没了,消失了。
  师:这原本清晰的烛影——
  生:也越来越暗淡了。
  师:只剩下这——
  生:屏风。
  师:这冷冷冰冰的屏风。带上你此刻的感受,一起读——
  生: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点评:在充分想象画面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景和情联系起来思考,先引导个别学生说,再借助课件,用入情入境的师生接读方式,把所有学生都带入冷清的“广寒宫”里,学生便读懂了嫦娥的孤独与寂寞。】
  师:让我们把这两个画面放在一起对比着读吧。你看,家家乞巧,多么热闹,多么开心,一、二组读——
  生: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师:广寒宫里,长夜漫漫,冷冷清清,嫦娥彻夜难眠,三、四组读——
  生: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点评:两个画面先分开想象,再对比朗读,用家家乞巧的热闹、喜庆,对比嫦娥的孤独、寂寞,这样的对比,凸显了两种不同的感受,也帮助学生突破对“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的理解。】
  七、关注韵脚,对比涵泳古人用韵之神妙
  师:刚才同学们在画面和情感上对比了两首古诗,有没有人注意到每行诗句最后一个字的读音?
  生:我知道,古诗最后一个字要押韵。
  师:真了不起,还知道押韵。你们听:看碧霄,渡河桥,几万条;烛影深,晓星沉,夜夜心。
  师:这么一对比读,你发现了什么?
  生:听起来的感觉不同。
  师:你们自己也读一读,体会一下,有哪些不同的感觉?
  生:《乞巧》最后一个字的读音听起来就有快乐的感觉,而《嫦娥》听起来就感觉到忧郁、悲伤。
  师:你们看,对比最后一个字的读音也能体会到不同的情感呢。让我们再次合作读,这回老师读题目和2、4句,你们读1、3句,领着老师读。我们不仅要读出節奏,还要读出刚才体会到的不同画面、不同情感和不同感觉。
  (师生合作读)
  【点评:教师引导学生去关
  注古诗情感与韵脚的关联,不过多传授相关知识,只是引导学生在听教师对比读和自己对比读中有所感悟,体会不同的韵,有不同的表达意图,形成不同的表达效果,并再一次用师生合作读的方式读还原了诗人作诗之时的心境。】
  师:读着读着,你能借助这些画面试着背诵这两首古诗吗?(生伴着音乐,看着画面背诵两首古诗。)
  【点评:诵读古诗,积累古诗,是古诗词教学的重要任务。借画面辅助,用音乐渲染。画面不同,音乐不同,学生读出的情感也不同。真可谓:对比无处不在,却又处处传情。】
  师:两首古诗,故事不同,画面不同,情感不同,感受也不同。那就让我们伴着音乐,一边写,一边回味这些不同吧。拿出写字纸,注意自己的坐姿。(师生一起书写古诗)
  【点评:写,是积累,是内化,是涵泳古诗最原始却又最质朴的方式。师生一起伴着古典音乐书写古诗词,真是一幅唯美的画面。】
  师:同学们,下课的铃声响了,它能结束我们今天的课堂,但不能结束我们学习古诗的热情。同学们课后可以继续抄写古诗,还可以去搜集整理带有神话的古诗。我们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点评:课堂只是学习的开始。点燃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留下学习古诗的遐想,课终情未了。】
  【总评】
  黄黎明老师的这堂中年级古诗教学课充盈着浓浓的“诗”味儿,整堂课跳出诗词教学惯有的诗意先导之窠臼,把意会品鉴作为本堂课的教学目标。以“对比”教学为主要策略,不断巧相对比,不断联想品泳,比较两首诗的“相同”与“不同”,实实在在地指导和示范中年级学生学习品鉴古诗,很值得老师们学习、品赏、玩味。
  一、 在创新中“守望”,“守”住“生本”,“望”出古诗教学的新方向
  在以往的古诗词教学研讨活动中,“对比策略”是常见的,通常为教完一首迁移一首,或教完两首再互作比较;而黄老师非常大胆地把两首诗杂糅在一块儿,一读一比一想象,再读再比再想象。   这一创举,打开了中年级古诗词教学的新视野。然而,这一大胆的尝试,正是基于中低年级儿童的学龄特点。这两首诗很难读懂,尤其是《嫦娥》。三年级的儿童如何能理解“烛影深”“晓星辰”“夜夜心”等意境并借景走进诗人的心呢?被黄老师这么一拆一组合,一合一想象,“神话”与“神话”挂联,“场景”与“场景”挂联,难点就突破了,难度就降低了。黄老师恰到好处地做到了在基于学情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对比”教学策略,“守”“望”兼顾,为我们做了非常好的中年级古诗教学新探索、新尝试、新示范。
  二、对中年级品鉴读诗方法的指导和实践
  品鉴能力作为阅读能力阶层中最高阶的阅读能力,对低中年级的儿童可否渗透和培养呢?黄老师的这堂课处处教读诗,更处处教鉴诗。
  第一步,与形象相遇,对比“宵”与“霄”,关联两大神话。
  汉字学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瑰宝。一笔一画一偏旁,一笔一画写意象。从“宀”到“雨”的字理演示,把学生们从朗朗明月照七夕的屋内,引向遥遥碧空去,走进动人的神话故事中。学生自然就被迷人的神话故事所吸引。神话故事增强了诗歌给予读者、给予学生的形象之美——“织女会牛郎”,七夕是团聚,是喜悦的形象;“嫦娥思后羿”,月圆人难圆,是寂寞的形象。从而推开了神话故事与神话形象诗歌间的那扇窗。于是,我们从这里读出教给学生品赏诗歌的第一步,便是知晓背景,感受形象。
  第二步,与意境相遇,拆读对比,联想画面。
  把诗句一个字一个字拆开,生硬地解释出来,诗词就变得冷冰冰的,再没有诗歌原有的意蕴之美。黄老师非常敏锐又大胆地把握着诗词的神脉,不逐字逐句分析,而是以对比策略为主要教学方式,一而贯之五次对比,不断地或用语言、或用音效、或以故事催生学生的想象空间,让学生一层一层地贴近诗中那些或温暖、或冰冷的意象之词,从“超现实”到“现实”,从古人之心境到走进今人之情愫。于是小小的孩童眼前浮现出千家万户乞巧望月,千丝万缕系心愿的热闹、愉悦、欢欣的意境;又浮现出黑灯孤月星河遍落的寂寞、寥怅、难以抒怀的清冷意境。品诗第二步,即是对读、想象,生意境。
  第三步,與韵脚相遇,品读玩味,音合其心。
  古人用韵极有讲究!我们看,《乞巧》押的是“萧”韵,这是一个开口韵,读起来有一种天上人间,气象开阔之感;《嫦娥》仄起七言,押的是“侵”字齐齿韵,这个韵读起来更加幽深绵远。在黄老师的引读下,学生一下子就读懂了——韵脚透露的是诗人写诗时那一个敏感又多情的心。第三步,品鉴即是诗中最不起眼又最重要的单位元素——韵脚。
  此外,课堂最美的一刻莫过于最后的写,就这么师生对坐着,就这么静静地书写,美丽的故事、美丽的文字、美丽的念想都在全场空气的宁静中穿越了时空,这不正是最显著的特点——意境的传递么?
  有人说:语文的道要用语文的方法传授。道要入心,入心才可导行;道要实践,实践才可能入心。每个学生都是天生的诗人!我们看到黄老师用自己的真挚,领着学生入诗境、品诗味、悟诗心,唤醒一个个诗的灵魂!让学生在诗词品鉴文化中得到滋养,绽放最动人的音韵,展开用生命书写的永不褪色的神话题诗的画卷。
  (作者单位:福建厦门市人民小学/福建省建阳师范附属小学/福建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 田 晟
其他文献
榜样妈咪:洋洋妈妈  还没有孩子的时候,经常在商场看见满地打滚的孩子,哭着闹着要玩具,不买就不走。洋洋妈妈不希望自己未来的孩子是这样,她觉得关于买玩具这件事,一定有一个和谐的解决方式,让每次出行都是快乐的。后来,洋洋出生了,从洋洋在超市知道自己去货架取物品的那一天起,洋洋妈妈就和洋洋有了一个约定……  好习惯培养方案  每次只买一样东西  宝宝虽然才蹒跚学步,但开始会从超市的货架上取物品,而且常常
近来,一连串的幼童受侵害事件让家长们焦虑不已,当孩子步入他自己的小社会,父母没法每时每刻地陪伴左右保护他,对宝宝在幼儿园的状况更是无从了解。如果孩子在幼儿园受到伤害
随着社会的发展,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高。而数学在小学教育中属于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学科,占据着不容忽视的基础巩固性地位,为学生未来思维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课堂教学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式。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并培养出具有创造力的人才是教师的任务。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不仅激发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所以识字写字教學就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但是在识字写字教学中,老师突出强调的是识字写字的方法和技巧,而忽略了它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即陶冶学生情操,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精神风貌。识字写字教学应着眼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这样更能让其变得生动有趣、充满活力,使原本枯燥无味的识字写字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多
AIM: To detect a possible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polymorphism of the (-670 A/G) Fas/Apo1 gene promoter and susceptibility to Crohn’s disease (CD) and ulcerati
目的研究外周血白细胞表面CD54及其受体CD11 b/CD18在小鼠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PAIV)感染中的作用。方法18-20 g普通健康昆明小鼠6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HPAIV)和对照组,应用荧
问:有网站爆出一名19岁少女的惊人举动,该女孩将一家医院B超报告单上传人人网相册,显示她怀有双胞胎,随后又晒出验孕棒,留言说:“明天要和宝宝说再见了,我会舍不得的。”她在与朋友的互动留言中,还表达了自己怕的心情。正上高中的女儿对这种行为非常不解,饭桌上问我:“妈妈,这是不光彩的事,还公开发出来,是什么心态啊?”我很无语,感觉这个女孩似乎在炫耀,很奇怪的感觉。但我当时没有说。几天后,女儿说那个女孩已
摘 要:教材分析是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它关系到教师的课程设计、课程组织与实施,更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教育目的的达成。新的课程改革确立了以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这就要求从教育实际出发,确立教师对教材分析的主导地位,提高教师主动分析教材的意识和能力,特别是新教材改革的今天,更需要老师对教材有更新的认识。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分析教材呢?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材分析;结合实际  一、领会教材的编
目的:观察愈胃颗粒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运用自制愈胃颗粒治疗,对照组用甲氰咪胍治疗。治疗4周为1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