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帕金森病又称震颤麻痹,多见于中老年人的进行性脑部病变,以黑质变性为主要病理特点。临床以震颤、肌强直、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等为特征。诊断以典型临床症状为依据,但要特别注意与其他原因引起的震颤相鉴别。本病是中老年人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男性略多于女性,50岁以上发病率为0.5%,60岁以上则明显增加为1%。
帕金森病属中医“颤证”范畴,病机特点多为本虚标实,以虚为主。虚指气血阴阳亏虚,实则风、火、痰、淤为患,病变脏腑以肝、脾、肾为重点,尤以肝为主。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肝脾肾诸脏渐虚,诸脏虚损则精血不足,筋脉失其濡养,发为震颤,此为发病之本。风、火、痰、淤既可能是脏腑虚损的病理产物,又可能与外感或起居失常有关,为发病之标。
中医对本病的治疗积累了较多的经验,疗效比较满意且副作用小。笔者研究此病多年,略有心得,现将常见的7种证型及治法介绍如下,患者可酌情参考。本病一个疗程为3个月,一般1~2个疗程即可好转。
1.阴虚生风
【主证】筋脉拘急,肢体震颤(情绪激动时加剧),书写困难,动作徐缓,表情淡漠呆板,言语艰涩,头晕耳鸣,烦躁失眠,或头痛,或盗汗,尿频便秘,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治法】育阴柔肝,熄风定颤。
【方药】大定风珠(见《温病条辨》)加减:龟甲(先煎)、鳖甲(先煎)、生牡蛎(先煎)、白芍、生地黄各30克,钩藤、丹参各15克,麦冬、僵蚕、赤芍各10克,全蝎5克。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大便燥结加女贞子、决明子;胃脘痞胀加佛手、大腹皮;五心烦热、舌红、脉细数虚热甚,加黄柏、牡丹皮以清热降火;便秘者,加大黄通便。
2.血虚生风
【主证】肢体震颤,肌肉强直,筋脉拘紧,行走不稳或头摇日久,书写困难,动作徐缓,四肢无力,面色无华,头晕眼花,心悸气少,舌体胖边有齿痕,舌质淡,苔薄,脉细无力或沉细。
【治法】益气养血,熄风定颤。
【方药】定振丸(见《临症备要》)加减:熟地黄、生地黄各30克,钩藤、黄芪各15克,白芍、当归各12克,天麻、白术、僵蚕、木瓜各10克,全蝎、伸筋草各5克。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失眠多梦,加酸枣仁、夜交藤、龙骨、牡蛎;大便燥结,加肉苁蓉、火麻仁。
3.血淤动风
【主证】表情呆板,面色晦黯,肌肉强直,头摇或肢体震颤日久,震颤幅度较大,动作减少,屈伸不利,步态慌张,头时刺痛,或智力减,退或精神障碍,舌质紫暗或有斑,苔薄,脉细涩。
【治法】活血化淤,熄风定颤。
【方药】通窍活血汤(见《医林改错》)加减:葛根30克,桃仁、赤芍、川芎、僵蚕、地龙、钩藤各10克,红花6克,全蝎5克,麝香0.1克(编者注:麝香是保护动物,现在已没有供应,只能用人工合成的代用品代替)。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头昏头痛者,加天麻、钩藤以熄风平肝;失眠多梦者,加枣仁、夜交藤、龙骨、牡蛎;下肢无力者,加桑寄生、杜仲补肝肾,强筋骨;言语不利者,加郁金、石菖蒲宁神开窍。
4.痰热动风
【主证】神呆懒动,形体稍胖,肌肉强直,肢体震颤,动作缓慢,胸脘痞闷,头晕头昏,体倦乏力,咳痰色黄,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淡红,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治法】清热化痰,熄风定颤。
【方药】黄连温胆汤(见《千金方》)加减:珍珠母(先煎)、生牡蛎(先煎)各30克,茯苓、钩藤(后下)各15克,天麻12克,半夏、黄连、枳实、竹茹各10克,陈皮6克。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风阳亢盛者,可加石决明以清肝潜阳;大便秘结者,加瓜蒌仁、火麻仁润肠通便;热盛风动者,加羚羊角以平肝熄风。
5.阴阳两虚
【主证】肢体震颤,头摇日久,项背僵直,肢体拘挛,表情呆板,言语艰涩,失眠健忘,形寒肢冷,汗出体倦,或腰酸腿痛,阳痿遗精,尿少便溏,舌质淡红或淡黯,舌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温补肾阳。
【方药】肾气丸(见《金匮要略》)加减:熟地黄24克,怀山药、茯苓、牡丹皮、山茱萸、钩藤、天麻、泽泻各15克,桂枝6克,制附子(先煎)9克。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若尿多清长,可加补骨脂、益智仁以温固下元。
6.营卫不和
【主证】四肢震颤挛缩,手不持物,步履艰难,伴有恶寒发热、头痛,自汗畏风,周身酸困,项背拘急,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缓。
【治法】调和营卫,濡润经脉。
【方药】桂枝加葛根汤(见《伤寒论》)加减:白芍12克,甘草、桂枝、姜黄、生姜各6克,葛根20克,独活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表虚自汗不止者,加黄芪、防风;表证除而震颤不止者,加全蝎、蜈蚣、天麻熄风定惊。
7.风阳内动
【主证】头摇肢颤,不能自主,眩晕头胀,面红易怒,睡有鼾声,口干舌燥,渐见舌红,苔薄黄,脉弦紧。
【治法】养阴清热,平肝熄风。
【方药】滋生清阳汤(见《医醇剩义》)加减:生石决明(先煎)25克,生地黄、白芍、磁石(先煎)各20克,麦冬、石斛、天麻、桑叶、菊花各15克,薄荷、牡丹皮各10克,柴胡6克。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肢体拘挛,可加用木瓜以酸甘化阴、养血柔筋;头痛较重,可加用延胡索以理气止痛。
帕金森病属中医“颤证”范畴,病机特点多为本虚标实,以虚为主。虚指气血阴阳亏虚,实则风、火、痰、淤为患,病变脏腑以肝、脾、肾为重点,尤以肝为主。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肝脾肾诸脏渐虚,诸脏虚损则精血不足,筋脉失其濡养,发为震颤,此为发病之本。风、火、痰、淤既可能是脏腑虚损的病理产物,又可能与外感或起居失常有关,为发病之标。
中医对本病的治疗积累了较多的经验,疗效比较满意且副作用小。笔者研究此病多年,略有心得,现将常见的7种证型及治法介绍如下,患者可酌情参考。本病一个疗程为3个月,一般1~2个疗程即可好转。
1.阴虚生风
【主证】筋脉拘急,肢体震颤(情绪激动时加剧),书写困难,动作徐缓,表情淡漠呆板,言语艰涩,头晕耳鸣,烦躁失眠,或头痛,或盗汗,尿频便秘,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治法】育阴柔肝,熄风定颤。
【方药】大定风珠(见《温病条辨》)加减:龟甲(先煎)、鳖甲(先煎)、生牡蛎(先煎)、白芍、生地黄各30克,钩藤、丹参各15克,麦冬、僵蚕、赤芍各10克,全蝎5克。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大便燥结加女贞子、决明子;胃脘痞胀加佛手、大腹皮;五心烦热、舌红、脉细数虚热甚,加黄柏、牡丹皮以清热降火;便秘者,加大黄通便。
2.血虚生风
【主证】肢体震颤,肌肉强直,筋脉拘紧,行走不稳或头摇日久,书写困难,动作徐缓,四肢无力,面色无华,头晕眼花,心悸气少,舌体胖边有齿痕,舌质淡,苔薄,脉细无力或沉细。
【治法】益气养血,熄风定颤。
【方药】定振丸(见《临症备要》)加减:熟地黄、生地黄各30克,钩藤、黄芪各15克,白芍、当归各12克,天麻、白术、僵蚕、木瓜各10克,全蝎、伸筋草各5克。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失眠多梦,加酸枣仁、夜交藤、龙骨、牡蛎;大便燥结,加肉苁蓉、火麻仁。
3.血淤动风
【主证】表情呆板,面色晦黯,肌肉强直,头摇或肢体震颤日久,震颤幅度较大,动作减少,屈伸不利,步态慌张,头时刺痛,或智力减,退或精神障碍,舌质紫暗或有斑,苔薄,脉细涩。
【治法】活血化淤,熄风定颤。
【方药】通窍活血汤(见《医林改错》)加减:葛根30克,桃仁、赤芍、川芎、僵蚕、地龙、钩藤各10克,红花6克,全蝎5克,麝香0.1克(编者注:麝香是保护动物,现在已没有供应,只能用人工合成的代用品代替)。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头昏头痛者,加天麻、钩藤以熄风平肝;失眠多梦者,加枣仁、夜交藤、龙骨、牡蛎;下肢无力者,加桑寄生、杜仲补肝肾,强筋骨;言语不利者,加郁金、石菖蒲宁神开窍。
4.痰热动风
【主证】神呆懒动,形体稍胖,肌肉强直,肢体震颤,动作缓慢,胸脘痞闷,头晕头昏,体倦乏力,咳痰色黄,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淡红,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治法】清热化痰,熄风定颤。
【方药】黄连温胆汤(见《千金方》)加减:珍珠母(先煎)、生牡蛎(先煎)各30克,茯苓、钩藤(后下)各15克,天麻12克,半夏、黄连、枳实、竹茹各10克,陈皮6克。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风阳亢盛者,可加石决明以清肝潜阳;大便秘结者,加瓜蒌仁、火麻仁润肠通便;热盛风动者,加羚羊角以平肝熄风。
5.阴阳两虚
【主证】肢体震颤,头摇日久,项背僵直,肢体拘挛,表情呆板,言语艰涩,失眠健忘,形寒肢冷,汗出体倦,或腰酸腿痛,阳痿遗精,尿少便溏,舌质淡红或淡黯,舌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温补肾阳。
【方药】肾气丸(见《金匮要略》)加减:熟地黄24克,怀山药、茯苓、牡丹皮、山茱萸、钩藤、天麻、泽泻各15克,桂枝6克,制附子(先煎)9克。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若尿多清长,可加补骨脂、益智仁以温固下元。
6.营卫不和
【主证】四肢震颤挛缩,手不持物,步履艰难,伴有恶寒发热、头痛,自汗畏风,周身酸困,项背拘急,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缓。
【治法】调和营卫,濡润经脉。
【方药】桂枝加葛根汤(见《伤寒论》)加减:白芍12克,甘草、桂枝、姜黄、生姜各6克,葛根20克,独活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表虚自汗不止者,加黄芪、防风;表证除而震颤不止者,加全蝎、蜈蚣、天麻熄风定惊。
7.风阳内动
【主证】头摇肢颤,不能自主,眩晕头胀,面红易怒,睡有鼾声,口干舌燥,渐见舌红,苔薄黄,脉弦紧。
【治法】养阴清热,平肝熄风。
【方药】滋生清阳汤(见《医醇剩义》)加减:生石决明(先煎)25克,生地黄、白芍、磁石(先煎)各20克,麦冬、石斛、天麻、桑叶、菊花各15克,薄荷、牡丹皮各10克,柴胡6克。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肢体拘挛,可加用木瓜以酸甘化阴、养血柔筋;头痛较重,可加用延胡索以理气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