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科学取得的研究成果常常是从怀疑旧的看法或旧的做法开始的,这就是破旧立新吧。在教学中,我们也发现,有的学生能正确的表达某些化学概念、定律,但他们不能发现别的同学,在使用化学概念、定律时的错误。从本质上讲,他们不能视为真正的掌握了化学概念、定律。假如是老师在讲解中出现的错误,这些学生更不会去怀疑了。在新课程的教学中,老师要鼓励学生发现别的同学、老师在教学中的错误或不足,并能大胆的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从而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事实上,发现别人错误的过程,是自己紧张运用知识对别人的表达与操作做仔细分析、判断的过程,它需要一定的思维能力,比如常用到想象、联想与直觉等思维活动。那么在具体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呢?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在此总结一些体会。
一、全班互查
每当学生做完实验后,要指定学生报告他所观察的结果与结论,要求全班的每个学生都要认真倾听,然后再组织讨论他的正确性以及存在的优缺点。如果那个学生的声音很小,或者不够严密,就要一字一句的重复给学生听,以便每个学生都能清楚其含义,便于学生开展讨论,也便于对发言的学生进行错误纠正。
二、让学生当众演示化学实验
有些化学实验,可以指定某个学生到讲台上当众操作,这时候,就要求全班学生对他的实验方案以、实验的操作过程以及实验现象的分析,得到的实验结论都要仔细观察与分析。待该学生完成实验后,组织全班学生进行讨论,这种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有很大促进作用。
三、在各种课堂练习中。培养学生批评性的评价能力
这种方法可以大面积的运用在书写化学方程式、离子反方程式以及化学计算题方面的练习上。我们知道,默写或配平化学方程式,尤其是难度较高的氧化还原的化学方程式以及离子反应方程式,它们与化学计算一样,都是中学化学的教学难点。很多中等以上学习水平的学生,也经常出错误。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常常是学生没有掌握好规律,以及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达到。假如利用应试教育的方法,采用题海战术,那么学生付出的精力很多,但收效并不高。假如,每次练习后都有老师做评讲,学生的思维也不能被充分调动,教学效果也不明显。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采用以下做法,效果比较好。比如,在培养学生书写氧化还原方程式的技能时,上化学课前,老师准备好供学生练习的几组题目,一般是三到四组练习题,题目要有代表型,有容易写错的产物,也有难配平的等等。上课的时候,老师先写一组,接着让学生写一组,当学生写完后,教师将巡视中发现的错误抄到黑板上,或投影出来,组织学生对照自己的解答,找出可能的错误。要求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要说明错误在哪?错的原因是什么?直至让学生真正的掌握其规律。然后老师再出示第二组的题目,再组织学生练习、批改、讨论。教学实践证明,每次练习后,学生的错误率明显减少。
四、指导学生阅读
虽然是高中学生,但他们的阅读能力多不是很强,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的时候,要求每个学生都要逐字逐句的读出其含义,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概念、定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如果对某些概念、定理理解后,就要求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假如发现他们的表述有不严密的地方,就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大胆提出自己修改或补充的意见。
比如,某书上指出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其中的例子是:在500摄氏度、压强为一个标准大气时,把2体积的S02和1体积的0:气体的混合物,通入一个装有催化剂的密闭容器中,结果能得到含91%的S03的混合气体(体积比)……假如不是从二氧化硫与氧气的混合物开始反应,而是使净的三氧化硫,在同样的条件下起反应,三氧化硫分解为二氧化硫与氧气,当达到平衡状态时,混合气体里仍含91%的SOs(体积比)。笔者认为,它所给的条件对中学生来说是不够明确的。这就要求学生仔细的阅读,深入思考。有的学生通过思考后指出,假如密闭的容器安个活塞,当气体的量改变后,仍然能保持容器中的压强不变的话,此结论是正确的,假如容器中的压强发生了变化,那么结论就是错的。因为先加入SO2和O2反应达到平衡后,气体的压强会变小,而将纯的SO3装入容器,则由于平衡时气体的物质量的增加,其压强必增大。所以,在上述例子中,应该加上一句:密闭的容器中装有活塞,它能保持容器内的压强始终不变。
五、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大胆的质疑精神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氯化铁溶液与硫化钠溶液反应,各种资料上的说法不一,但都认为无双水解反应。笔者先向学习小组介绍了这些不同的说法,这就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提出了讲相同摩尔浓度的硫化钠溶液与氯化铁溶液,按不同体积比迅速搅拌下混合,并测出它们的PH值,学习小组的学生对该实验的现象分析的比较全面。
总之,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新课程教学的根本要求。作为老师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从而发展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事实上,发现别人错误的过程,是自己紧张运用知识对别人的表达与操作做仔细分析、判断的过程,它需要一定的思维能力,比如常用到想象、联想与直觉等思维活动。那么在具体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呢?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在此总结一些体会。
一、全班互查
每当学生做完实验后,要指定学生报告他所观察的结果与结论,要求全班的每个学生都要认真倾听,然后再组织讨论他的正确性以及存在的优缺点。如果那个学生的声音很小,或者不够严密,就要一字一句的重复给学生听,以便每个学生都能清楚其含义,便于学生开展讨论,也便于对发言的学生进行错误纠正。
二、让学生当众演示化学实验
有些化学实验,可以指定某个学生到讲台上当众操作,这时候,就要求全班学生对他的实验方案以、实验的操作过程以及实验现象的分析,得到的实验结论都要仔细观察与分析。待该学生完成实验后,组织全班学生进行讨论,这种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有很大促进作用。
三、在各种课堂练习中。培养学生批评性的评价能力
这种方法可以大面积的运用在书写化学方程式、离子反方程式以及化学计算题方面的练习上。我们知道,默写或配平化学方程式,尤其是难度较高的氧化还原的化学方程式以及离子反应方程式,它们与化学计算一样,都是中学化学的教学难点。很多中等以上学习水平的学生,也经常出错误。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常常是学生没有掌握好规律,以及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达到。假如利用应试教育的方法,采用题海战术,那么学生付出的精力很多,但收效并不高。假如,每次练习后都有老师做评讲,学生的思维也不能被充分调动,教学效果也不明显。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采用以下做法,效果比较好。比如,在培养学生书写氧化还原方程式的技能时,上化学课前,老师准备好供学生练习的几组题目,一般是三到四组练习题,题目要有代表型,有容易写错的产物,也有难配平的等等。上课的时候,老师先写一组,接着让学生写一组,当学生写完后,教师将巡视中发现的错误抄到黑板上,或投影出来,组织学生对照自己的解答,找出可能的错误。要求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要说明错误在哪?错的原因是什么?直至让学生真正的掌握其规律。然后老师再出示第二组的题目,再组织学生练习、批改、讨论。教学实践证明,每次练习后,学生的错误率明显减少。
四、指导学生阅读
虽然是高中学生,但他们的阅读能力多不是很强,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的时候,要求每个学生都要逐字逐句的读出其含义,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概念、定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如果对某些概念、定理理解后,就要求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假如发现他们的表述有不严密的地方,就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大胆提出自己修改或补充的意见。
比如,某书上指出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其中的例子是:在500摄氏度、压强为一个标准大气时,把2体积的S02和1体积的0:气体的混合物,通入一个装有催化剂的密闭容器中,结果能得到含91%的S03的混合气体(体积比)……假如不是从二氧化硫与氧气的混合物开始反应,而是使净的三氧化硫,在同样的条件下起反应,三氧化硫分解为二氧化硫与氧气,当达到平衡状态时,混合气体里仍含91%的SOs(体积比)。笔者认为,它所给的条件对中学生来说是不够明确的。这就要求学生仔细的阅读,深入思考。有的学生通过思考后指出,假如密闭的容器安个活塞,当气体的量改变后,仍然能保持容器中的压强不变的话,此结论是正确的,假如容器中的压强发生了变化,那么结论就是错的。因为先加入SO2和O2反应达到平衡后,气体的压强会变小,而将纯的SO3装入容器,则由于平衡时气体的物质量的增加,其压强必增大。所以,在上述例子中,应该加上一句:密闭的容器中装有活塞,它能保持容器内的压强始终不变。
五、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大胆的质疑精神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氯化铁溶液与硫化钠溶液反应,各种资料上的说法不一,但都认为无双水解反应。笔者先向学习小组介绍了这些不同的说法,这就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提出了讲相同摩尔浓度的硫化钠溶液与氯化铁溶液,按不同体积比迅速搅拌下混合,并测出它们的PH值,学习小组的学生对该实验的现象分析的比较全面。
总之,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新课程教学的根本要求。作为老师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从而发展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