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组织者、设计者和执行者,是班级的灵魂。班级管理是一门艺术,它不仅要求管理的平等、民主、科学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还需要班主任具有一定的威信。然而,班主任"威"从何来、"信"源何处?靠对学生进行惩罚吗?答案是否定的。近年来,随着师德建设的不断深入,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大大减少,但是"心理惩罚",简称心罚的现象却呈上升趋势,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注意。这对创新班主任工作思路,加强和改进班主任工作,建立"和谐班级、和谐校园"的目标,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班主任避免心罚呵护学生心灵
【中图分类号】G62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85-0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组织者、设计者和执行者,是班级的灵魂。班级管理是一门艺术,它不仅要求管理的平等、民主、科学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还需要班主任具有一定的威信。然而,班主任"威"从何来、"信"源何处?靠对学生进行惩罚吗?答案是否定的。近年来,随着师德建设的不断深入,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大大减少,但是"心理惩罚",简称心罚的现象却呈上升趋势,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注意。这对创新班主任工作思路,加强和改进班主任工作,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什么是"心罚"
心罚,就是对人的内在心理和精神世界的一种惩罚和摧残。具体来说,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无视学生的人格和尊严,无视学生的存在,无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心理承受能力,以高高在上的教育者自居,毫无顾忌地攻击、摧残学生的自尊心,导致学生丧失自尊心,产生自卑感,严重的引起师生的对立,甚至发展到亲自或雇人打教师、杀害教师。
二、心罚的主要表现
1.是对学生有意的忽视。
2.是对学生权益的剥夺。
3.是对学生人格的侮辱。
三、心罚的后果
1.心罚导致学生心理的逆反。心理的摧残必然遭到心理的反抗,被心罚的学生与心罚的教师对着干。
2.心罚导致学生性格的扭曲。由于心罚是学生的行为和教师的愿望相悖而发生的,教师从自己认为是完美的方向要求学生,而往往使学生个性不能独立发展,性格发生扭曲。
3.心罚导致师生关系的紧张。显然,被体罚的学生决不会对施罚的教师从心底里感恩戴德,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紧张。
4.心罚会把教师送上公堂。由于心罚是对学生心理的摧残,而极可能导致学生出走、自杀或其他严重后果。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教师唯一的结果就是被送上法庭,接受法律的制裁。
四、心罚产生的原因
1.是法律意识的淡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明确规定,要"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教师应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由于对"尊重学生人格"没有充分的理解,兼之教育界长期存在,没有解决的"师道尊严"的影响,教师没有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而以一种不正确的"教师爷"的心态来对待学生,从而出现心罚现象。
2.是急于求成的心理。教师要想要学生对自己"听其言,信其道",就应该把学生当作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们。由于求成心理的存在,教师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时,受到学生的抵制,教师产生"好心不得好报"的思想,于是在抱怨、愤怒的心态下,不管三七二十一,对学生进行讽刺挖苦。
3.是缺乏应有的心理学知识。新一轮课程改革告诉和要求我们:教育、教学的本质就是师生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如果我们明白了这些道理,我们就会欣赏学生、尊重学生,就不会体罚,也不会心罚学生。
4是自身修养不够。
五、避免心罚的对策
1.是教师要从法律的角度、守法的高度来认识禁止心罚的必要性,从产生的负面效应认识心罚的危害性,从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来认识心罚的危险性。
2.是教师要加强自己的修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净化自己的教学语言和规范自己的教育行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实行民主教学,尊重学生。
总之,教海无涯,班主任工作中的方法很多,当然,班主任威信的树立并非靠"一二项制度,三四条措施,五六次管理,七八句言语,九十天培养"就能奏效,而是长期的班级管理工作经验的积累和潜移默化的效果,是班主任工作艺术的升华,是班主任自身素质修养的显现。因此,班主任只有不断加强自身素质的修养,不断转变观念,不断创新管理方法,才能取得班主任工作的新业绩,才能达到教书育人之目的。
教师是学生纯洁心灵的捍卫者,理应远离心罚,细心呵护学生稚嫩的心灵之花。
【关键词】班主任避免心罚呵护学生心灵
【中图分类号】G62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85-0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组织者、设计者和执行者,是班级的灵魂。班级管理是一门艺术,它不仅要求管理的平等、民主、科学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还需要班主任具有一定的威信。然而,班主任"威"从何来、"信"源何处?靠对学生进行惩罚吗?答案是否定的。近年来,随着师德建设的不断深入,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大大减少,但是"心理惩罚",简称心罚的现象却呈上升趋势,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注意。这对创新班主任工作思路,加强和改进班主任工作,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什么是"心罚"
心罚,就是对人的内在心理和精神世界的一种惩罚和摧残。具体来说,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无视学生的人格和尊严,无视学生的存在,无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心理承受能力,以高高在上的教育者自居,毫无顾忌地攻击、摧残学生的自尊心,导致学生丧失自尊心,产生自卑感,严重的引起师生的对立,甚至发展到亲自或雇人打教师、杀害教师。
二、心罚的主要表现
1.是对学生有意的忽视。
2.是对学生权益的剥夺。
3.是对学生人格的侮辱。
三、心罚的后果
1.心罚导致学生心理的逆反。心理的摧残必然遭到心理的反抗,被心罚的学生与心罚的教师对着干。
2.心罚导致学生性格的扭曲。由于心罚是学生的行为和教师的愿望相悖而发生的,教师从自己认为是完美的方向要求学生,而往往使学生个性不能独立发展,性格发生扭曲。
3.心罚导致师生关系的紧张。显然,被体罚的学生决不会对施罚的教师从心底里感恩戴德,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紧张。
4.心罚会把教师送上公堂。由于心罚是对学生心理的摧残,而极可能导致学生出走、自杀或其他严重后果。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教师唯一的结果就是被送上法庭,接受法律的制裁。
四、心罚产生的原因
1.是法律意识的淡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明确规定,要"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教师应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由于对"尊重学生人格"没有充分的理解,兼之教育界长期存在,没有解决的"师道尊严"的影响,教师没有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而以一种不正确的"教师爷"的心态来对待学生,从而出现心罚现象。
2.是急于求成的心理。教师要想要学生对自己"听其言,信其道",就应该把学生当作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们。由于求成心理的存在,教师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时,受到学生的抵制,教师产生"好心不得好报"的思想,于是在抱怨、愤怒的心态下,不管三七二十一,对学生进行讽刺挖苦。
3.是缺乏应有的心理学知识。新一轮课程改革告诉和要求我们:教育、教学的本质就是师生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如果我们明白了这些道理,我们就会欣赏学生、尊重学生,就不会体罚,也不会心罚学生。
4是自身修养不够。
五、避免心罚的对策
1.是教师要从法律的角度、守法的高度来认识禁止心罚的必要性,从产生的负面效应认识心罚的危害性,从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来认识心罚的危险性。
2.是教师要加强自己的修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净化自己的教学语言和规范自己的教育行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实行民主教学,尊重学生。
总之,教海无涯,班主任工作中的方法很多,当然,班主任威信的树立并非靠"一二项制度,三四条措施,五六次管理,七八句言语,九十天培养"就能奏效,而是长期的班级管理工作经验的积累和潜移默化的效果,是班主任工作艺术的升华,是班主任自身素质修养的显现。因此,班主任只有不断加强自身素质的修养,不断转变观念,不断创新管理方法,才能取得班主任工作的新业绩,才能达到教书育人之目的。
教师是学生纯洁心灵的捍卫者,理应远离心罚,细心呵护学生稚嫩的心灵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