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的自主活动。因此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教学过程的关键。从新课导入起激发起学习兴趣、抓住学生的心理、多媒体形式创设悬念等方法有助于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的培养,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
关键词 愉快教学 学生自主 个性心理品质 创设情境
所谓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活动。但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还有为数不少的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方法简单、过程乏味、效率低微,久而久之,本应由学生全员参与、积极探究、寻求个性发展的“课堂”成了教师独挥教鞭、强力灌输、传道布施的“教堂”,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很大程度的压抑。因此,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地参与整个教学活动,是教学过程的关键。
而要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最重要的环节是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之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在学习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果有人问,学生最感兴趣、最快乐的事是什么呢?答案是一致的:玩!这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偏偏学习又是他们的天职,“天性”与“天职”发生矛盾了,怎么办?如果我们能巧妙地把最快乐的事和最重要的事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寓玩于学,既不违背孩子的“天性”又能满足他们的“天职”,何乐而不为呢?
一、课始激趣,未成曲调先有情
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课的第一锤应敲在学生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是的,要让学生真正的爱上课堂,就应该从新课导入起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意入主课堂,为充当主角做好心理准备。
我曾经教过《夕照》这篇课文,我是这样设计导入的:“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做个‘对对子’的游戏(顿时,学生们来了劲,个个跃跃欲试),天对(地)、云对(风)……朝阳对(夕阳)、日出对(夕照)……”就这样一场生动的对对子游戏拉开了新课的序幕。我这样的导入语很快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唤起了学生对旧知的回顾(上节课刚好学完《海上日出》),另外对对子也是该单元中的一个训练内容,因此它又起到了一个“顾后”的作用,真可谓是“一箭三雕”。正因为有了这个好的开头,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都以极大的热情全身心的投入到了课堂。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是啊,一个好的开头是师生间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它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而又自然。
二、抓住学生的心理,在“险”中突破
在我看来,课堂上不需花枝招展、精彩纷呈,但一节课上必定要有一个亮点、有自我生成的东西、有一些收获、有一份师生动心的回忆,这就要在学生的心理特征的关注上下功夫。因为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通常是以无意注意为主,教师要如何在这个环节上有所突破呢?这就要求教师善于设计“陷阱”,让学生心甘情愿、义无反顾地“掉进”你设下的“陷阱”。
我在教学《太阳》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太阳到底有多大,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你们知道太阳到底有多大呢?(150万个地球那么大)那我们的祖国有多大?
(960万平方公里)祖国与地球相比谁大?
(地球大,中国只在地球上占有一小部分)在我们看来地球已经很大了,而现在要130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你们说太阳大吗?(大)太阳真的有这么大吗?我想肯定是书上弄错了,因为我每次见到的太阳都只不过盘子那么大。没想到书还会骗我们。”话音刚落,小家伙们争先恐后地举手,想要为我解疑,待到一名学生回答说“因为太阳距离我们太远太远了,所以看上去才那么小”后,我接口问“大家同意他的看法吗?”学生齐呼“同意”我这才作出一个恍然大悟的表情。显然,这一环节在无形中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引进预设的陷阱中,利用他们好强的心理特点,轻松地把知识传授给了学生,同时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爱上了课堂。
三、运用媒体,让学生在悬念下求知
课堂中运用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多媒体形式创设悬念,往往能激人好奇、催人思索,引起学生心理上的渴望和兴奋,从而想打破砂锅问到底,造成教学所需要的“愤”和“悱”的心态。
我在教学《狼和鹿》时,我先利用精彩的多媒体动画,展示狼被捕杀前后凯巴伯森林里不同的情景。然后设下悬念:鹿的数量在狼被捕杀前后,有什么变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去自学课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提高了。等到学生找到答案后,我再用多媒体把这一变化过程详细完整地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营造氛围,研究策略,讲求方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空中,愉快地学习、聪明地学习、高效率地学习,品尝到智力活动的快乐,体验到学习成功后的喜悦。让学生真正爱上课堂。
关键词 愉快教学 学生自主 个性心理品质 创设情境
所谓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活动。但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还有为数不少的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方法简单、过程乏味、效率低微,久而久之,本应由学生全员参与、积极探究、寻求个性发展的“课堂”成了教师独挥教鞭、强力灌输、传道布施的“教堂”,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很大程度的压抑。因此,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地参与整个教学活动,是教学过程的关键。
而要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最重要的环节是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之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在学习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果有人问,学生最感兴趣、最快乐的事是什么呢?答案是一致的:玩!这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偏偏学习又是他们的天职,“天性”与“天职”发生矛盾了,怎么办?如果我们能巧妙地把最快乐的事和最重要的事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寓玩于学,既不违背孩子的“天性”又能满足他们的“天职”,何乐而不为呢?
一、课始激趣,未成曲调先有情
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课的第一锤应敲在学生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是的,要让学生真正的爱上课堂,就应该从新课导入起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意入主课堂,为充当主角做好心理准备。
我曾经教过《夕照》这篇课文,我是这样设计导入的:“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做个‘对对子’的游戏(顿时,学生们来了劲,个个跃跃欲试),天对(地)、云对(风)……朝阳对(夕阳)、日出对(夕照)……”就这样一场生动的对对子游戏拉开了新课的序幕。我这样的导入语很快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唤起了学生对旧知的回顾(上节课刚好学完《海上日出》),另外对对子也是该单元中的一个训练内容,因此它又起到了一个“顾后”的作用,真可谓是“一箭三雕”。正因为有了这个好的开头,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都以极大的热情全身心的投入到了课堂。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是啊,一个好的开头是师生间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它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而又自然。
二、抓住学生的心理,在“险”中突破
在我看来,课堂上不需花枝招展、精彩纷呈,但一节课上必定要有一个亮点、有自我生成的东西、有一些收获、有一份师生动心的回忆,这就要在学生的心理特征的关注上下功夫。因为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通常是以无意注意为主,教师要如何在这个环节上有所突破呢?这就要求教师善于设计“陷阱”,让学生心甘情愿、义无反顾地“掉进”你设下的“陷阱”。
我在教学《太阳》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太阳到底有多大,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你们知道太阳到底有多大呢?(150万个地球那么大)那我们的祖国有多大?
(960万平方公里)祖国与地球相比谁大?
(地球大,中国只在地球上占有一小部分)在我们看来地球已经很大了,而现在要130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你们说太阳大吗?(大)太阳真的有这么大吗?我想肯定是书上弄错了,因为我每次见到的太阳都只不过盘子那么大。没想到书还会骗我们。”话音刚落,小家伙们争先恐后地举手,想要为我解疑,待到一名学生回答说“因为太阳距离我们太远太远了,所以看上去才那么小”后,我接口问“大家同意他的看法吗?”学生齐呼“同意”我这才作出一个恍然大悟的表情。显然,这一环节在无形中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引进预设的陷阱中,利用他们好强的心理特点,轻松地把知识传授给了学生,同时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爱上了课堂。
三、运用媒体,让学生在悬念下求知
课堂中运用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多媒体形式创设悬念,往往能激人好奇、催人思索,引起学生心理上的渴望和兴奋,从而想打破砂锅问到底,造成教学所需要的“愤”和“悱”的心态。
我在教学《狼和鹿》时,我先利用精彩的多媒体动画,展示狼被捕杀前后凯巴伯森林里不同的情景。然后设下悬念:鹿的数量在狼被捕杀前后,有什么变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去自学课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提高了。等到学生找到答案后,我再用多媒体把这一变化过程详细完整地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营造氛围,研究策略,讲求方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空中,愉快地学习、聪明地学习、高效率地学习,品尝到智力活动的快乐,体验到学习成功后的喜悦。让学生真正爱上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