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今的语文课堂,不少教师很难将新的教学理念转化为真正的教学行为。为了追求教学的完整性和流畅性,牵着学生走。学生自我的迷失,必然导致学习兴趣的丧失和学习的低效率。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教师就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动起来。怎样使学生动起来呢?我在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
一、转变观念、更新教法使学生动起来
有人说:“语文课的趣味,一半来自教材,一半来自教学方法。”这话不无道理。如果教师堂堂如一,课课如一地重复使用同一种方法,学生味同嚼蜡,久而久之,不免会对语文课熟视无睹、听若无闻。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如讨论课,让学生自由发言,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说话课,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开展语文抢答比赛,让学生抢着发言,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团结意识;对于情节性强,人物性格鲜明的叙事性文章可让学生分不同角色表演。如《赤壁之战》等课文,学习《赤壁之战》这篇课文,我让学生分别扮演,结果他们很快进入角色,精彩的表演博得阵阵掌声。表演结束后,再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归纳人物的性格特点,准确把握人物形象,进一步探究文章的艺术特色和反映的社会意义。这样的课,学生不但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提高,而且课堂气氛活跃,对课文的内容也易记得牢。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动起来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在教学《采莲》一文前,我先将教室做了一番精心的布置:在黑板上贴上剪纸采莲小船、采莲人,教室墙壁四周挂了一些荷叶、荷花、莲蓬,给学生营造了置身满湖荷花中的情境。课一开始,我播放了江南名曲《采莲》,并投影了课文的插图,很快把学生的心给牵住了。这时我说:“小朋友,你们欣赏过美丽的荷花开满池塘时的情景吗?你有过乘着小船穿梭于荷花丛中的想法吗?那感觉一定美滋滋、乐陶陶。
三、调动多种感官,使学生全方位地动起来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在这一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应是学生。心理学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只有让学生“动”起来,接受“活”的教育,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个性,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1.动口
(1)动口主要指读、说和讨论。语文课是语言课,学语言怎能不读不说?读主要指朗读。在语文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安排学生读书,要以多种形式反复进行朗读训练。“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有助于理解文意;现代文中的精彩片断要反复读,体会其中的情感;诗歌要熟读成诵。教师备课时要备读,为学生安排好各种方式的读书时间,要引导学生多读、善读。每读一次有一次的要求。比如,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或营造气氛,教师可以范读、带读,学生可以散读、齐读、轮读、指名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等;为了让学生边读边思考,用心去读,一般采取默读。读书要理解地读,动脑子去读,防止“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读书要人人读,反复读。我在上《雷雨》一文时,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通过读、析、评三个步骤,来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情感,把握文章主旨。学生反响很好。
(2)说,主要指口语表达训练。课堂上老师不能只顾自己口悬若河、滔滔不绝地说个不停,应该多给学生提供“说”的机会,让学生唱主角。可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可通过回答问题、讨论、演讲等多种方式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讨论,主要指小组讨论和全班集体讨论,这也是“说”的一种方式。小组讨论是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学习过程的最佳形式,也是保障教学活动既活跃又有序的最佳形式。因而,小组合作讨论是我惯用的教学方法。为了保证小组合作的学习效果,要求讨论过程中有组织者、记录者,同时确定中心发言人。组内人人分工,保证人人参与讨论。小组学习讨论,既促进了同学间团结合作意识的形成,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也增强课堂效果。
2.动手
课堂上学生不仅要动口,还要动手;“说”得再热闹,课后也许记不得多少了。光“说”不写不练,学生的能力是无法真正提高的。所以教师平时要引导学生作好读书笔记、读书卡片,教师通过随时抽查、定期检查、定期交流等方式来培养学生读书做笔记的好习惯,做到“不动笔不读书”。做成读书卡片、读书笔记、小练习,然后全班交流,这样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只有在动手中,学生才能构建自己的知识系统,才能形成能力;也只有在学生的亲自动手中,教师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才能顺利完成语文教学任务。
四、放飞心灵、自由争论让学生动起来
在语文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和关键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产生思维碰撞,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
总之,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堂教学。 岁月催老不服老,激情燃烧在课堂!老师们,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才会更精彩!
一、转变观念、更新教法使学生动起来
有人说:“语文课的趣味,一半来自教材,一半来自教学方法。”这话不无道理。如果教师堂堂如一,课课如一地重复使用同一种方法,学生味同嚼蜡,久而久之,不免会对语文课熟视无睹、听若无闻。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如讨论课,让学生自由发言,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说话课,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开展语文抢答比赛,让学生抢着发言,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团结意识;对于情节性强,人物性格鲜明的叙事性文章可让学生分不同角色表演。如《赤壁之战》等课文,学习《赤壁之战》这篇课文,我让学生分别扮演,结果他们很快进入角色,精彩的表演博得阵阵掌声。表演结束后,再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归纳人物的性格特点,准确把握人物形象,进一步探究文章的艺术特色和反映的社会意义。这样的课,学生不但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提高,而且课堂气氛活跃,对课文的内容也易记得牢。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动起来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在教学《采莲》一文前,我先将教室做了一番精心的布置:在黑板上贴上剪纸采莲小船、采莲人,教室墙壁四周挂了一些荷叶、荷花、莲蓬,给学生营造了置身满湖荷花中的情境。课一开始,我播放了江南名曲《采莲》,并投影了课文的插图,很快把学生的心给牵住了。这时我说:“小朋友,你们欣赏过美丽的荷花开满池塘时的情景吗?你有过乘着小船穿梭于荷花丛中的想法吗?那感觉一定美滋滋、乐陶陶。
三、调动多种感官,使学生全方位地动起来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在这一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应是学生。心理学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只有让学生“动”起来,接受“活”的教育,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个性,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1.动口
(1)动口主要指读、说和讨论。语文课是语言课,学语言怎能不读不说?读主要指朗读。在语文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安排学生读书,要以多种形式反复进行朗读训练。“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有助于理解文意;现代文中的精彩片断要反复读,体会其中的情感;诗歌要熟读成诵。教师备课时要备读,为学生安排好各种方式的读书时间,要引导学生多读、善读。每读一次有一次的要求。比如,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或营造气氛,教师可以范读、带读,学生可以散读、齐读、轮读、指名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等;为了让学生边读边思考,用心去读,一般采取默读。读书要理解地读,动脑子去读,防止“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读书要人人读,反复读。我在上《雷雨》一文时,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通过读、析、评三个步骤,来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情感,把握文章主旨。学生反响很好。
(2)说,主要指口语表达训练。课堂上老师不能只顾自己口悬若河、滔滔不绝地说个不停,应该多给学生提供“说”的机会,让学生唱主角。可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可通过回答问题、讨论、演讲等多种方式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讨论,主要指小组讨论和全班集体讨论,这也是“说”的一种方式。小组讨论是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学习过程的最佳形式,也是保障教学活动既活跃又有序的最佳形式。因而,小组合作讨论是我惯用的教学方法。为了保证小组合作的学习效果,要求讨论过程中有组织者、记录者,同时确定中心发言人。组内人人分工,保证人人参与讨论。小组学习讨论,既促进了同学间团结合作意识的形成,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也增强课堂效果。
2.动手
课堂上学生不仅要动口,还要动手;“说”得再热闹,课后也许记不得多少了。光“说”不写不练,学生的能力是无法真正提高的。所以教师平时要引导学生作好读书笔记、读书卡片,教师通过随时抽查、定期检查、定期交流等方式来培养学生读书做笔记的好习惯,做到“不动笔不读书”。做成读书卡片、读书笔记、小练习,然后全班交流,这样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只有在动手中,学生才能构建自己的知识系统,才能形成能力;也只有在学生的亲自动手中,教师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才能顺利完成语文教学任务。
四、放飞心灵、自由争论让学生动起来
在语文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和关键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产生思维碰撞,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
总之,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堂教学。 岁月催老不服老,激情燃烧在课堂!老师们,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才会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