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的教学环境下,作为教师的我们不能固守陈规,沿袭传统教学中“讲完记,记完考”的课堂反馈形式,而应抓住课程改革的精髓,施好力,用好劲.新课程的实施应“贴地面步行,而不在云端舞蹈”,所以,高中物理课堂反馈的改革也应脚踏实地,逐步践行.
1 以思辨的形式反馈学生的认知程度
作为教师,应在师生“辩”中,巧用生成性的课堂资源,不要总是想办法把学生纳入自己的轨道,而应该及时调整或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案,因势利导,例如学习“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内容中,引导学生开展辩论:“一辆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卡车内,如果有个人竖直向上跳起,那么他将落在何处?”学生都积极参与,开展了热烈的讨论和精彩的辩论.一部分学生认为应落在原地,但大多数学生认为该落在车的后方,他们认为人跳起后,车在向前运动,因而人将落在后面,双方相持不下,各持己见.此时,一个学生的回答别出心裁,他认为:“按照这种说法,你就可以完成24小时的世界环游.当你跳起来时,地球已经转过去了,人会落在后面,那么,只要24小时不停地、持续的跳,你就能实现环球旅游了.”此时,辩论进入了高潮,有的学生认为说:“空气如果和人一样,在地球向前转动过程中,落在后面,那么,风该多大啊.”“怪不得密闭的车厢内不会感到有风,而在敞开的车上就会有很大的风.”学生越辩越明,他们的认知程度也在不断的思辨过程中得以提升.
2 以物理建模的形式反馈学习方法的构建
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实现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顺利过渡,是迈进正确解题的最关键的一步.从物理教学本质来讲,其实很多时候就是物理模型的教学,物理模型有实体模型,过程模型,条件模型等等,熟悉、理解常见的物理模型是正确建立和运用物理模型的前提和基础.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题给信息中寻找能为我所用的信息,同时画出简化、清晰的示意图.
笔者曾要求学生实地估测自行车在行进时所受阻力的大小(图1),不想这个问题却把学生难住了,他们推着自行车在操场上团团转,就是不知该如何入手;后来让他们回教室演算一道类似的题目:质量为m的物体以一定初速度沿水平地面做匀减速运动,最后停止,设所用的时间为t,通过位移为s,试求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所受阻力的大小(图2),结果学生很快就求出了答案.两者对比,真是如出一辙.
我们看许多物理题目,尽管形式各异但其内核是相同的,都是来源于同一个原型题,即“母题”,它们只是稍加演变而成的“子题”.其实母题就是一种模型,例如“子弹打木块”就是典型的力学模型,许多凡是涉及两个物体相互作用的题目,大多可以归结于它,对于这样的题目,我们就要舍得花功夫,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其中的物理过程,并能从不同的角度,例如力与运动的关系,功与能的关系,冲量与动量的关系等方面加以剖析,以求透彻理解,最终达到解一题带一片的效果.
3 以巧设问题和例题的形式反馈学生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掌握
在讲“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时,教材上以自由落体过程为例子,在讲述实验原理,实验步骤时,有一个学生突然问,那么多的机械能守恒例子中,为什么要选择自由落体?斜面上下滑的物体,圆轨道上下滑的物体,小球被绳子的一端拴住而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运动的木块压缩弹簧等,这些例子不是经常在讨论机械能守恒问题吗?面对学生这样的提问可以说是一个机遇,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机械能守恒的条件,思考理想条件下,纯物理问题与物理实验的不同或如何结合.本人借题发挥反问学生:机械能守恒的条件是什么?上述几个问题中满足机械能守恒吗?要验证机械能守恒必须测得动能与势能,在上述几个例子中如何测量速度(动能),如何测量高度(势能)?弹性势能怎么测?实验装置怎么设计?方法可行吗?数据如何记录?此时学生的思维活跃,方法灵活多样,在这样愉快的课堂气氛下,教师加以合理地引导和总结,使学生自主的展现对于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掌握,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培养学生思维深刻性,引导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真正掌握,关键在于解题过程中的反复琢磨和不断领悟,切忌停留在概念和规律本身的文字上下功夫,选择和设计典型问题和例题,教师精讲,学生多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则学生物理思维的深刻性自然就会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
例如在复习“原子核物理”时观察教材中的一个实验插图(图3),指导学生就此图做知识的挖掘,综合分析和拓展训练.
①知识挖掘:A.发射源开口为何要竖直向上?开口水平放置会怎样?B.用电场和磁场分离不可见的射线有什么不同?磁场如何放置?C.粒子在两种场中做何种运动?
②综合分析:让学生把握内涵,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牛顿运动定律的巩固应用,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的把握,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偏转的复习.
③拓展训练:人们常说的防核辐射指的是哪几种粒子或射线?核辐射对人体的危害有哪些?
通过对这种题目层层设问的训练,让“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思维,丰富他们的想象,巩固所学的知识,真正达到“以疑引思,举一反三”的效果,使学生真正理解相应的物理概念和规律.
4 以重演原理来源的形式反馈学生对于物理思想的认识层次
理想的物理教学应该是,以浓缩的时空和必然的形式重演人类丰富多彩的科学活动,让学生去亲历探究的过程,感受科学的启迪.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所学的知识,还能从中汲取前人的智慧,领悟思想方法,陶冶科学精神,从而全方位的落实“新课标”所提出的三维目标.例如简谐运动的规律,教学中如果没有对简谐运动的物理过程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就贸然给出公式F=-kx,学生对其规律的理解就会失之肤浅,甚至误认为仅仅是胡克定律F=kx的翻版.因此,在课堂上,我们应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弹簧振子在一次全振动过程中,回复力F,速度v,加速度a,以及位移x等物理量的变化情况,并要求他们尝试从中找到最基本的规律来,通过分析比较,学生发现:F与v的方向时同时反,大小此增彼减,关系复杂多变;而F与a之间方向始终相同,大小同增同减,关系确实简单,但这只是F=ma的体现,再看F与x,两者方向始终相反,大小又成正比,所以它们之间的关系,最能准而简明的反映简谐振动中力与运动的基本规律,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5 以问题联想的形式反馈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对于今天的学习,我们更应树立长远的目标意识,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培养学习兴趣,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例如:“已知汽车质量为m,行驶速度为v0,汽车安装有防抱死刹车系统(ABS),制动力恒为f,设驾驶员的反应时间为t0,试问从驾驶员发现情况到紧急制动停车,汽车共经过多少距离?”学生不难解出该题的答案为:s=mv202f v0t0,如果此题至此为止,似乎感觉物理知识的学习浮于表面.如果此时,我们可以联想到该问题与交通法规的联系,拓展问题,这道题将变得更加有意义.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物理学的角度去解读“三禁”的缘由:汽车的制动距离s与质量m有关,因而要“禁超载”;又与速度v0有关,因而要“禁超速”;还与反应时间t0有关,所以要“禁酒后驾驶”.这样,学生就能切实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物理与生活是那么接近,从而增强学物理,用物理的意识.
6 以活动组的形式反馈教学目标的实现
从合作组的划分到合作组中成员的分工,教师要精心策划,在活动中要培养和训练学生如何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遇到困难如何寻求别人的帮助,如何帮助别人,形成团队合作的精神,培养学生学会聆听别人的发言,会应答和质疑,同时要能将自己的观点看法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清楚,在活动组成员相互辨析的过程中,分析,解释,总结,以实现教学目标,这是发展性教育的重要理念.
总之,灵活把握高中物理课堂反馈的形式,是提高课堂教学高效性的重要保证.践行高中物理课堂反馈的改革,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也有利于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发展.
1 以思辨的形式反馈学生的认知程度
作为教师,应在师生“辩”中,巧用生成性的课堂资源,不要总是想办法把学生纳入自己的轨道,而应该及时调整或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案,因势利导,例如学习“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内容中,引导学生开展辩论:“一辆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卡车内,如果有个人竖直向上跳起,那么他将落在何处?”学生都积极参与,开展了热烈的讨论和精彩的辩论.一部分学生认为应落在原地,但大多数学生认为该落在车的后方,他们认为人跳起后,车在向前运动,因而人将落在后面,双方相持不下,各持己见.此时,一个学生的回答别出心裁,他认为:“按照这种说法,你就可以完成24小时的世界环游.当你跳起来时,地球已经转过去了,人会落在后面,那么,只要24小时不停地、持续的跳,你就能实现环球旅游了.”此时,辩论进入了高潮,有的学生认为说:“空气如果和人一样,在地球向前转动过程中,落在后面,那么,风该多大啊.”“怪不得密闭的车厢内不会感到有风,而在敞开的车上就会有很大的风.”学生越辩越明,他们的认知程度也在不断的思辨过程中得以提升.
2 以物理建模的形式反馈学习方法的构建
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实现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顺利过渡,是迈进正确解题的最关键的一步.从物理教学本质来讲,其实很多时候就是物理模型的教学,物理模型有实体模型,过程模型,条件模型等等,熟悉、理解常见的物理模型是正确建立和运用物理模型的前提和基础.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题给信息中寻找能为我所用的信息,同时画出简化、清晰的示意图.
笔者曾要求学生实地估测自行车在行进时所受阻力的大小(图1),不想这个问题却把学生难住了,他们推着自行车在操场上团团转,就是不知该如何入手;后来让他们回教室演算一道类似的题目:质量为m的物体以一定初速度沿水平地面做匀减速运动,最后停止,设所用的时间为t,通过位移为s,试求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所受阻力的大小(图2),结果学生很快就求出了答案.两者对比,真是如出一辙.
我们看许多物理题目,尽管形式各异但其内核是相同的,都是来源于同一个原型题,即“母题”,它们只是稍加演变而成的“子题”.其实母题就是一种模型,例如“子弹打木块”就是典型的力学模型,许多凡是涉及两个物体相互作用的题目,大多可以归结于它,对于这样的题目,我们就要舍得花功夫,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其中的物理过程,并能从不同的角度,例如力与运动的关系,功与能的关系,冲量与动量的关系等方面加以剖析,以求透彻理解,最终达到解一题带一片的效果.
3 以巧设问题和例题的形式反馈学生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掌握
在讲“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时,教材上以自由落体过程为例子,在讲述实验原理,实验步骤时,有一个学生突然问,那么多的机械能守恒例子中,为什么要选择自由落体?斜面上下滑的物体,圆轨道上下滑的物体,小球被绳子的一端拴住而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运动的木块压缩弹簧等,这些例子不是经常在讨论机械能守恒问题吗?面对学生这样的提问可以说是一个机遇,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机械能守恒的条件,思考理想条件下,纯物理问题与物理实验的不同或如何结合.本人借题发挥反问学生:机械能守恒的条件是什么?上述几个问题中满足机械能守恒吗?要验证机械能守恒必须测得动能与势能,在上述几个例子中如何测量速度(动能),如何测量高度(势能)?弹性势能怎么测?实验装置怎么设计?方法可行吗?数据如何记录?此时学生的思维活跃,方法灵活多样,在这样愉快的课堂气氛下,教师加以合理地引导和总结,使学生自主的展现对于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掌握,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培养学生思维深刻性,引导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真正掌握,关键在于解题过程中的反复琢磨和不断领悟,切忌停留在概念和规律本身的文字上下功夫,选择和设计典型问题和例题,教师精讲,学生多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则学生物理思维的深刻性自然就会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
例如在复习“原子核物理”时观察教材中的一个实验插图(图3),指导学生就此图做知识的挖掘,综合分析和拓展训练.
①知识挖掘:A.发射源开口为何要竖直向上?开口水平放置会怎样?B.用电场和磁场分离不可见的射线有什么不同?磁场如何放置?C.粒子在两种场中做何种运动?
②综合分析:让学生把握内涵,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牛顿运动定律的巩固应用,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的把握,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偏转的复习.
③拓展训练:人们常说的防核辐射指的是哪几种粒子或射线?核辐射对人体的危害有哪些?
通过对这种题目层层设问的训练,让“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思维,丰富他们的想象,巩固所学的知识,真正达到“以疑引思,举一反三”的效果,使学生真正理解相应的物理概念和规律.
4 以重演原理来源的形式反馈学生对于物理思想的认识层次
理想的物理教学应该是,以浓缩的时空和必然的形式重演人类丰富多彩的科学活动,让学生去亲历探究的过程,感受科学的启迪.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所学的知识,还能从中汲取前人的智慧,领悟思想方法,陶冶科学精神,从而全方位的落实“新课标”所提出的三维目标.例如简谐运动的规律,教学中如果没有对简谐运动的物理过程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就贸然给出公式F=-kx,学生对其规律的理解就会失之肤浅,甚至误认为仅仅是胡克定律F=kx的翻版.因此,在课堂上,我们应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弹簧振子在一次全振动过程中,回复力F,速度v,加速度a,以及位移x等物理量的变化情况,并要求他们尝试从中找到最基本的规律来,通过分析比较,学生发现:F与v的方向时同时反,大小此增彼减,关系复杂多变;而F与a之间方向始终相同,大小同增同减,关系确实简单,但这只是F=ma的体现,再看F与x,两者方向始终相反,大小又成正比,所以它们之间的关系,最能准而简明的反映简谐振动中力与运动的基本规律,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5 以问题联想的形式反馈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对于今天的学习,我们更应树立长远的目标意识,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培养学习兴趣,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例如:“已知汽车质量为m,行驶速度为v0,汽车安装有防抱死刹车系统(ABS),制动力恒为f,设驾驶员的反应时间为t0,试问从驾驶员发现情况到紧急制动停车,汽车共经过多少距离?”学生不难解出该题的答案为:s=mv202f v0t0,如果此题至此为止,似乎感觉物理知识的学习浮于表面.如果此时,我们可以联想到该问题与交通法规的联系,拓展问题,这道题将变得更加有意义.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物理学的角度去解读“三禁”的缘由:汽车的制动距离s与质量m有关,因而要“禁超载”;又与速度v0有关,因而要“禁超速”;还与反应时间t0有关,所以要“禁酒后驾驶”.这样,学生就能切实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物理与生活是那么接近,从而增强学物理,用物理的意识.
6 以活动组的形式反馈教学目标的实现
从合作组的划分到合作组中成员的分工,教师要精心策划,在活动中要培养和训练学生如何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遇到困难如何寻求别人的帮助,如何帮助别人,形成团队合作的精神,培养学生学会聆听别人的发言,会应答和质疑,同时要能将自己的观点看法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清楚,在活动组成员相互辨析的过程中,分析,解释,总结,以实现教学目标,这是发展性教育的重要理念.
总之,灵活把握高中物理课堂反馈的形式,是提高课堂教学高效性的重要保证.践行高中物理课堂反馈的改革,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也有利于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