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雅学子:奋楫笃行,臻于至善

来源 :青春期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zhaok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孙睿佳生活照

  保送研究生至上海复旦大学,两次荣获国家奖学金,既是竞赛达人,又是绘画能手……说的正是中南大学湘雅公共卫生学院的孙睿佳。在大学期间,孙睿佳不断挖掘着自己的潜能,丰富自己,已经足够优秀的她还在乘风破浪,迎接新的挑战!

严于律己 全面发展


  谈到大学学习,孙睿佳认为自律是最不可或缺的,她也一直把“自律即自由”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偷懒拖延的念头,重要的是能否克服。孙睿佳认为,制定时间表,提前准备短中长期的计划等都是自律的方法。除了自律,在大学学习另一个重要的能力就是自主学习,孙睿佳认为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只是获取课本知识这么简单,而是为了掌握学习的技巧,提升学习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
  在大学学习过程中,孙睿佳没有局限在有限的课本中,而是开拓视野,挑战其他领域的专业技能,并获得了相应的专业技能证书。在孙睿佳眼中,挑战这些新领域技能的初衷无非两点:一是为了服务本专业,二是出于兴趣。前者只需要有提高自己专业水平或者增强自己步入社会后的竞争力的期望,那坚持下去便不会是难事;而后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个人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总会倾注更多的精力,不知疲倦,直至达到自己理想中的状态。

砥志研思 挖掘潜能


  如果说学习专业知识是在夯实基础,那参加比赛和科研项目不仅是对专业学习成果的检验,也是一种为自己的学习生涯锦上添花的方式。对于有着丰富比赛经验和科研参与经验的孙睿佳来说,参与这些比赛和科研项目的过程有苦亦有乐,这确实会占用专业课的学习时间,而且在竞赛和科研上的产出和回报并不是等值的,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和恒心,但是孙睿佳觉得,这是一个战胜自己的过程。
  在疫情期间,孙睿佳在家中參加了线上比赛,和以往的比赛不同,线上比赛无法和队友面对面地交流,且因为比赛有时间限制,所以从赛题发布的那一刻起,孙睿佳的神经就处于紧绷状态,直至最后上交比赛成果。虽然,比赛的过程让她寝食难安,但最后上交成果的成就感更显得弥足珍贵。

  作为一名湘雅公共卫生学院的学生,孙睿佳也参加过与专业相关的比赛,如“健康教育科普视频大赛”,在健康科普这方面,孙睿佳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她认为,目前最具关注度的科普话题应该还是新型冠状病毒变异等问题。除此以外,还有比较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的知识。
  最后,孙睿佳也分享了一些关于参加比赛的建议。如果是跨专业参加比赛的同学,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任务,如翻译、数据检索、文献查找、编辑排版等,同样可以为团队做贡献。

脚踏实地 求真务实


  一切理论的学习最终都要运用到实践,孙睿佳积极参加过很多实践活动和实习,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她认为大学生在投身实践时要避免眼高手低的问题,求真务实为上,实践活动也要切合实际,做真正有用的事情。同时,她建议大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以展示出自己的特色。

劳逸结合 探索未知


  在空余时间,孙睿佳喜欢绘画设计、视频制作及摄影。她认为学习和兴趣两者并不矛盾,兴趣爱好更多是一种放松和减压的手段,它也可以成为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奖励机制,以保持良性的学习节奏。
  现在的孙睿佳又有了新的兴趣领域:评香。“一款足够好的香水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而闻香则是一种很好的审美体验。”在她眼中,评香需要丰富的经验,灵敏细腻的嗅觉以及生动的想象力,值得一试。
  奋斗的岁月是人生的精华,对于孙睿佳来说,奋斗早已成了习惯,未来的人生,是一片星辰大海,充满着期待!
  转载:中南大学微信公众号(2021年3月22日)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 s/LsFZdct90J4AQv6mUqTHCg
  (编辑 文凤)
其他文献
布鲁纳曾经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新课程也提倡设计数学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探索、去体验、去感受,进而获得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提高数学素养。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更有效呢?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心理学研究
“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一课的教学要求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初步体会“替换”,充实思想方法,发展解题策略。可以看出,“替换”这一内容是要引导学生通过数量关系的转换,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设境、预设、迁移、尝试、检验、比较、归纳、变式等环节,尝试强化学生数学思想的培养。  1.设境  课始,我以《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入“替换”策略:“曹冲是用什么巧妙的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把大
数学家阿蒂亚说:“代数是有序的逻辑,几何是看得见的逻辑,概率是无序的逻辑。”在小学进行“可能性”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积累随机活动经验,增强随机活动体验,逐步建立随机观念。在听课中,笔者发现:许多教师比较重视实验教学,组织学生通过多次实验体会随机性,但对在实验中得到的统计数据缺乏分析意识,或置之不理,不分析;或简单分析,走过场;或缺乏本体知识,不会分析,未能及时借助数据分析引导学生准确而深刻地理解本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可见,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很重要的。然而,仔细分析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现,大多数教师在提出问题以后等待学生思考的时间有的甚至不到一秒钟,就迫切地请学生回答,学生“无语”时教师自己就会代替学生来回答,这样的课堂提问流
案例回放:  前不久,笔者听了五年级一位教师执教“小数的连除”一课,例题是一道应用题:“一只蜜蜂0.5小时飞行9.3千米,是一只蝴蝶飞行速度的2.4倍。这只蝴蝶每小时飞行多少千米?”这位教师让学生独立列式,汇报时说明列式的理由。纵观学生的列式,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应用常规的思路列式,即9.3÷0.5÷2.4,先求蜜蜂每小时飞行的速度,再求蝴蝶每小时飞行的速度。其中有一位学生是这样列式的:9.3÷2.4
很多教师都提倡课堂的情境一定要设置得好,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设计问题的情境上,结果情境营造得引人入胜,但教学却变味了。于是,又有很多教师纷纷拿起笔批判如此情境为哪般,呼吁大家还是不要如此大动干戈地设计问题情境。因此,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任务就是如何为学生创设所需的低碳问题情境。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对于传统的数学问题如果借助创设情境加以改造,则会诱发学生自觉地发现并提出问题,进而激发学生解
“认识千米”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的一个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基本的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基础上学习的。  然而,虽然千米也是长度单位,但是它与其他几个长度单位的学习又有很大的区别。因为像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这些单位都是学生可以利用身边的测量工具,如直尺、三角尺、米尺等直接测量得出,通过简单的操作就能够比较直观地得到这些长度大小的范围,并在头脑中形成表象。有了直观的印象,
计算教学贯穿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中常用的教学模式是“创设情境——探究算法——归纳算法——应用巩固”。的确,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中高年级的学生对情境似乎不太感兴趣。我研究后发现计算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教材都是按照一定顺序和规律安排计算内容的,所以尝试从学生已有的计算经验入手,引导他们通过解读算式自主学习新知,并且设计新旧知识的对比练习,使学生最终发现运算
我们在听课时常见到这样的现象:有时一堂课教材呈现的内容多、知识点多、要解决的问题多,授课教师在讲台上忙得不可开交,什么都作为重点,什么都讲,面面俱到,教师累学生困;有时教学内容很少或很简单,甚至半堂课就完成了既定任务,多余的时间只能让学生反复进行练习,使整堂课显得很单薄,很难出彩;还有的时候,教师分不清主次,过分强调课堂结构的完整性,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本末倒置,使学生的思维训练点得不到有效开展
新一轮课程改革恰似春风吹拂大江南北,给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由于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不够成熟,往往导致解题过程中出现盲目解题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全面实施。我认为,新课程改革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必须坚持因材施教原则,在分析产生易错题的基础上找出相应的对策。  一、出现易错题的原因  1.心情急躁,思维呆滞。部分学生面对难题情绪急躁,缺少解题的内驱力,在无外力可依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