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放矢 箭箭穿心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e_tes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教师经常运用的教学手段,是有效教学的核心。准确、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设阶梯,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然而,在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有效性低的问题显得相当突出。如缺少置疑和认知冲突的激发;忽视对问题的精心设计,随心所欲地提问;问题欠思考力或太过玄奥;以简单的集体应答取代学生深入的思维活动;问题提出后,急于求答,不善于启发学生;提问的技巧、时机掌握不够好;忽视学生的提问……课堂教学中存在低效提问、无效提问的现象,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值得每位教师认真研究、探讨,特别是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提问要做到有的放矢,让提问启迪学生思维,使学生能正确、灵活地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案例1:此“数”与彼“树”
  例如,教学“认识8”一课时,为突出新意,教师一上课便在柔美的音乐声中翩翩起舞,将双手交叉上举,做出数字8的样子。
  师:你们看,这像什么数(树)?
  生:像杨树、梨树、榕树……
  师:看我的双手弯弯曲曲,像什么数?(着急地)不是指“树”,而是指“数”。(生茫然)
  师:想想我们前几节课学过什么数?猜猜今天要学什么数?
  ……
  分析:有的放矢,提问要有“学科的味道”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并没有成人的学科意识,在生动的形象和教师语言提示面前,他们不能准确地判断:数学课学的是“数”,而不是“树”!为了象形而创新,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心理,创设的情境本身无可厚非,但未经考究的不恰当提问,带来了歧义,将数学课堂的“数学味道”变得全无。数学课堂中的问题必须有“数学的味道”,否则,学生的反馈将是无范围的发散,教师很可能被学生漫无目的的“意识流”所牵引,从而失去学习的意义。如果一开始将问题设计成“前几节课我们学过哪些数?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新的数。看看老师的手形,像哪一个数”,这样的问题指向明确,能避免不必要的折腾。
  案例2:“还有吗?”
  例如,教学“认识角”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师创设“我们去旅游”的情境,出示了一系列与交通标志相关的实物,如指示牌(长方形)、转弯指示牌(三角形)和限速警示牌(圆形)、手巾(正方形)等,让学生比较它们的不同(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有角,而圆形没有角)。
  师:这些是什么?
  生:交通标志。
  师: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1:有些是圆的,有些是方的。
  师:还有吗?
  生2:它们表示的意义不同。
  生3:转弯指示牌表示……限速警示牌表示……
  生4:我不同意。
  (学生们开始争论起来,时间长达5分钟,教师数次喊叫后才停)
  分析:有的放矢,提问要适可而止
  教师总是想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千方百计创设情境,再引出问题。在这些情境的渲染下,教师有意无意地会抛出一些无关的问题,并且认为完全尊重学生就是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当生1已经讲到关键处时,教师的那句“还有吗”本是想让更多的学生来叙述,提高课堂的参与度,不想教师的随意发问变成画蛇添足。可见,教师的设问如果没有明确的目的,就不能发挥相应的作用。教师的提问要适可而止,把握好提问的度,当学生偏离基本的思维方向时,教师应给予必要的引导。
  案例3:抓住重点,连续突破
  例如,教学“加法交换律”时,教师出示如下6道题,请学生计算,并看谁算得快。
  12 15= 15 12=
  500 300= 300 500=
  30 20= 20 30=
  师:××同学算得最快,你能说说是怎样算的吗?
  生1:我只算了左边3道,结果是27、800、50。因为左右两边算式的两个加数只交换了位置,所以它们的结果相等。
  师:其他同学呢?
  生2:我是一道一道算的。
  师:既然左右两边算式的得数相等,那我们就可以把左右两边的算式连起来。
  (师板书:12 15=15 12,500 300=300 500,30 20=20 30)
  师:仔细观察以上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师:你能举出像这样的例子吗?这样的例子举得完吗?
  师:怎样用字母来表示这两个加数呢?
  生3:可以用字母a和b表示两个加数,即a b=b a。
  生4:还可以用其他字母表示。
  师:你说得对。一般情况下,用a和b两个字母表示这两个加数。
  师:这就是加法的一条运算定律,你能给它取个名字吗?
  生:加法交换律。
  ……
  分析:有的放矢,提问要“箭箭穿心”
  如果教师的课堂提问像连珠炮似的射向学生,问题多且散,使得学生不能静心思考和交流,效果反而不佳。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抓住教学重点和难点连续提问,层层深入,容量大、定位准,既提高了学生思维的密度和效度,又达到了“精问”和促“深思”的目的,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思维。
  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的一种手段,也是即时反馈的一种方式。“问”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门教学艺术。要掌握好这门艺术,教师就应勤思考,多分析课堂的“问”,“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让课堂提问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责编 杜 华)
其他文献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无疑,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多年,一直孜孜以求,探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本文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了几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以期能够抛砖引玉。  一、以趣激情,以情蕴新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而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却忽略了数学的生活特性,只顾纸上谈兵,造成学生听课如同嚼蜡。我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就要善于从学生熟知的生活场
随着课程改革的理性推进,一线教师在实践反思中清醒地认识到:现实中理想的数学课堂应该是简洁、朴实、智慧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在扎实、有效上下工夫。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感受数学的价值,在引领学生探索知识、丰富心灵、提升思维含量的同时,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一、创境激思,引领数学思考  教学情境是一种以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为价值取向的刺激性的材料和背景信息。教师要创
瑜伽是使心灵、肉体和精神和谐统一的一种运动方式,即使身心处于相对稳定、平衡的状态。瑜伽是梵文“yoga”的译音,有和谐、统一、相应、结合之意。瑜伽通过内省,自控身心,外观世界,与万事万物相协调,以取得精神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瑜伽修习包含3个层次“静、净、境”:静——平静、平和、平等(静定的心思);净——洁净、清净(洁净的身体);境——入境、适境、立境(身心合一的过程)。瑜伽的真谛是净思,是一种学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活动单”导学模式课堂教学朝气蓬勃地成长着。“活动单”是呈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活动方案等教学元素的平台;“活动单”导学是以“活动单”为载体,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合作学习,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  “检测反馈”练习,是“活动单”导学模式教学中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是课堂实施活动方案后的延伸和继续,是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对学习目标达成度的一种必须的直
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设计,充分考虑本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数学思考;充分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实质;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说,自新课程实施以来,“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数
上网百度“简约”,更多内容指向的是人们生活的时尚潮流,或是一种返璞归真的文化倾向。简约主义的前身实际是减少主义,按照“减少、减少、再减少”的原则进行艺术创作。下面就此原则,我也谈谈对小学数学简约课堂构建的一点看法。  一、减少目标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发展,而且是一种自主发展。人的发展,就其根源来说,不是一个外在的规训或控制过程,而是一个内在的觉醒或成长过程。“教育是慢的艺术”、“终身学习伴
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以及新一轮课改的纵深发展,更新着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关注学生的学习,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课堂的生命活力,让课堂成为每个儿童学习的舞台已经成为老师们的共识。  从笔者参与学校调研听课情况来看,教师的放手让中高段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大大增强,课堂中他们经由独立思考、小组学习、合作互动、汇报交流等活动充分地展示自己,获取知识,这些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都得到极大地提高。难道自主学习模式只
动手实践是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直观材料的过程中进行探索,从而获取数学经验、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广泛存在于小学数学的教学中。但当前很多操作活动有“形”无“质”,出现为操作而操作的现象:有的学生漫无目的地操作,秩序混乱,教师疲于应付;有的学生操作才刚刚开始却又草草收场,体验不够充分;有的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按部就班地操作着学具,却将动手操作与动脑思考脱节,让操作失去了本质。  学生缺乏
教师的教学作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活动。若课堂中教师采用专制式教学作风,学生处于静止状态,这种教学方法只会使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被压抑,长此以往,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缺失。因此,课堂教学中如何处理好动静关系,既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启迪思维,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呢?  1.注意提问中的动静关系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发明千千万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而培养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必要条件。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利用直观形象的手段,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动手操作可以让学生获取大量的感性认识,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但动手操作了,不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