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教师的成长问题引来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基于此,在学科教研员的支持下,进行了聚焦教研,打造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区域学习共同体,促进学科教师共同成长的一系列实践,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关键词]教研 成长 中学信息技术 学习共同体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信息技术新课程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教学水平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随之也要求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层次。目前,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程度不是很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实施。在这种情况下,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成长问题急需解决。那么,信息技术教师如何成长?成长的途径又是怎样的?对此,近年来,笔者在学科教研员的支持下,进行了聚焦教研,打造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区域学习共同体,促进学科教师共同成长的一系列实践,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加强校本教研,校校出骨干
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成长的道路需要伙伴才不会孤独。在每个中学,信息技术教师一般有3至5人,因此应加强团队校本教研,提倡问题式研讨,以提升教研实效,同时要求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争取有一个专业发展方向,如网络管理、信息学奥赛、创新大赛、电脑制作活动、机器人比赛等。信息技术教师可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也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发展定位进行选择,找准并明确各自的定位和发展方向;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充电,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不怕失败,勇于尝试,有在学校独当一面的能力和担当。除此之外,应鼓励每个学校涌现至少1名骨干教师,并将其纳入校际教研组。
二、组织校际教研。人人有机会
各校的信息技术教师人数较少,仅仅限于校本教研肯定是不能满足每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需求的。因此自上而下,组织并打造一个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区域学习共同体势在必行。在教育局和教师进修学校的统一组织下,我们组建了初中信息技术校际组和高中信息技术校际组,吸收了全市各中学的信息技术骨干教师,由市教师进修学校进行业务指导。
1.线上安“家”,教研零时空
开设全市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师QQ群及微信群,及时发布教研信息,开展在线研讨,共享教研资料,让全市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师有个“家”。
线上教研活不活,关键看组织。许多地方也建有QQ群,但大多是自发组织的,平时也有一些交流讨论、技术互助等活动。我们的QQ群除了这些常规作用外,组织性、计划性更强。例如,我们安排外出培训进修的老师在培训进修回来后及时介绍培训进修的收获,共享第一手培训资料,形成“外出培训一人,辐射指导一批”的良好氛围。又如,有学校外出参加各种比赛活动(创新大赛、机器人比赛等),回来后,也安排带队老师第一时间介绍比赛概况、比赛经验及赛事发展趋势等,让其他教师也能身临其境,感受赛事的盛况,了解最新资讯,不至于闭门造车。以上可以通过在线视频直播的方式进行,也可以借助市级公开课等研讨教研机会开展,同时我们将通过进修学校发放市级专题讲座证书,给予相关教师以鼓励。这样,外出培训或参赛的教师知道回来后有开设讲座的任务,必然会更加认真地参加培训及收集资料。这无疑对教师自身也是一个促进作用,对于其他教师更是一个大大的福利。因此,这项措施效果显著,广受欢迎。
2.线下“碰撞”,教研面对面
线下面对面教研的机会也不少,如市级公开课、校级公开周、专题讲座、各種现场技能比赛及作品评选等。如何让这些活动不流于形式,且能出最大的成效呢?关键还是靠有力的策划和组织,如在每次的市级公开课、校级公开周开设之前,我们依托校际组,为开课教师牵线搭桥,联系合适的指导教师团队,从选择开课课题、教学设计、教学细节等环节全程指导,鼓励教师对教材进行合理的二次开发。课堂形式可以是同课异构,主要关注不同的教学设计;也可以是同课同构,重点关注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和对课堂动态生成的有效处理。在开课的时候,除非特殊情况,学科教研员、兼职教研员、校际组成员都要求参加,其他信息技术教师鼓励参加。在课后评议环节,改革会风,要求不讲空话、套话,敢说真话,敢于面对面“碰撞”,就算是争论得面红耳赤也无妨。
当然,我们是不会让汇聚了众人心血的一节公开课就这样落下帷幕的,我们要求开课教师及时总结整理出相关的成果,如教学案例、课件、课例等,积极择优推荐其参加说课比赛、三优联评、“一课一名师,一师一优课”等活动,也同样要求开课教师及时将上课视频、教学设计、课件、教学反思及评课意见等及时传到QQ群,让更多的教师受益。
总之,我们通过线上线下紧密互动的方式,组成了一个学科教师的区域学习共同体,在上级支持和团队协作的基础上,在全体教师共同目标的引领下,我们开拓了一条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成长新途径,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责任编辑 黄春香)
[关键词]教研 成长 中学信息技术 学习共同体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信息技术新课程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教学水平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随之也要求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层次。目前,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程度不是很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实施。在这种情况下,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成长问题急需解决。那么,信息技术教师如何成长?成长的途径又是怎样的?对此,近年来,笔者在学科教研员的支持下,进行了聚焦教研,打造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区域学习共同体,促进学科教师共同成长的一系列实践,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加强校本教研,校校出骨干
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成长的道路需要伙伴才不会孤独。在每个中学,信息技术教师一般有3至5人,因此应加强团队校本教研,提倡问题式研讨,以提升教研实效,同时要求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争取有一个专业发展方向,如网络管理、信息学奥赛、创新大赛、电脑制作活动、机器人比赛等。信息技术教师可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也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发展定位进行选择,找准并明确各自的定位和发展方向;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充电,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不怕失败,勇于尝试,有在学校独当一面的能力和担当。除此之外,应鼓励每个学校涌现至少1名骨干教师,并将其纳入校际教研组。
二、组织校际教研。人人有机会
各校的信息技术教师人数较少,仅仅限于校本教研肯定是不能满足每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需求的。因此自上而下,组织并打造一个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区域学习共同体势在必行。在教育局和教师进修学校的统一组织下,我们组建了初中信息技术校际组和高中信息技术校际组,吸收了全市各中学的信息技术骨干教师,由市教师进修学校进行业务指导。
1.线上安“家”,教研零时空
开设全市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师QQ群及微信群,及时发布教研信息,开展在线研讨,共享教研资料,让全市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师有个“家”。
线上教研活不活,关键看组织。许多地方也建有QQ群,但大多是自发组织的,平时也有一些交流讨论、技术互助等活动。我们的QQ群除了这些常规作用外,组织性、计划性更强。例如,我们安排外出培训进修的老师在培训进修回来后及时介绍培训进修的收获,共享第一手培训资料,形成“外出培训一人,辐射指导一批”的良好氛围。又如,有学校外出参加各种比赛活动(创新大赛、机器人比赛等),回来后,也安排带队老师第一时间介绍比赛概况、比赛经验及赛事发展趋势等,让其他教师也能身临其境,感受赛事的盛况,了解最新资讯,不至于闭门造车。以上可以通过在线视频直播的方式进行,也可以借助市级公开课等研讨教研机会开展,同时我们将通过进修学校发放市级专题讲座证书,给予相关教师以鼓励。这样,外出培训或参赛的教师知道回来后有开设讲座的任务,必然会更加认真地参加培训及收集资料。这无疑对教师自身也是一个促进作用,对于其他教师更是一个大大的福利。因此,这项措施效果显著,广受欢迎。
2.线下“碰撞”,教研面对面
线下面对面教研的机会也不少,如市级公开课、校级公开周、专题讲座、各種现场技能比赛及作品评选等。如何让这些活动不流于形式,且能出最大的成效呢?关键还是靠有力的策划和组织,如在每次的市级公开课、校级公开周开设之前,我们依托校际组,为开课教师牵线搭桥,联系合适的指导教师团队,从选择开课课题、教学设计、教学细节等环节全程指导,鼓励教师对教材进行合理的二次开发。课堂形式可以是同课异构,主要关注不同的教学设计;也可以是同课同构,重点关注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和对课堂动态生成的有效处理。在开课的时候,除非特殊情况,学科教研员、兼职教研员、校际组成员都要求参加,其他信息技术教师鼓励参加。在课后评议环节,改革会风,要求不讲空话、套话,敢说真话,敢于面对面“碰撞”,就算是争论得面红耳赤也无妨。
当然,我们是不会让汇聚了众人心血的一节公开课就这样落下帷幕的,我们要求开课教师及时总结整理出相关的成果,如教学案例、课件、课例等,积极择优推荐其参加说课比赛、三优联评、“一课一名师,一师一优课”等活动,也同样要求开课教师及时将上课视频、教学设计、课件、教学反思及评课意见等及时传到QQ群,让更多的教师受益。
总之,我们通过线上线下紧密互动的方式,组成了一个学科教师的区域学习共同体,在上级支持和团队协作的基础上,在全体教师共同目标的引领下,我们开拓了一条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成长新途径,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责任编辑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