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和写作,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在高考试卷中以占全卷九成的傲人分值充分体现了它的重要地位。很多时候,我们会分别就阅读和写作进行深入的思考分析,以期更好地指导学生答题和行文。但并不是1 1=2那么简单,当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后,它所发挥的效应可能会远远超过这两者本身。笔者曾经以文学类文本中的小说阅读为例做了一次尝试,以阅读为基点,由此延伸开去,形成“连锁反应”,为高三阅读与写作的复习提供一个研究的方向。
第一步(约两周):系统复习,逐一击破小说阅读各个知识要点。
高三专题复习阶段,各校都会把教辅书当做是手中的宝典,但是若一味盲从教辅,除了可能导致知识点的错误、疏漏之外,最大的问题是在讲课时比较零乱、系统性不强。因为教辅往往以考点为编排顺序,考点和知识内容分类并不完全等同,所以需要教师自行整合。比如在文学类作品阅读中,教辅以“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的能力层级为框架,下设八个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考试大纲》对小说阅读并没有专门列出具体要求,但其对文学类文本阅读要求各个层级的内容都适用于小说阅读。笔者通过对考点和小说知识内容的比较,整合成“情节处理”、“分析环境”、“赏析人物”、“品味语言”、“鉴赏手法”、“探究主旨”这几块,既涵盖考点,又让学生对于小说的知识内容一目了然。
知识点结合课堂例题讲析,继而进行单个知识点的课堂巩固训练,在所有知识点复习过后再进行专题综合训练。目标明确,脚踏实地,逐一把小说阅读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能够独立运用的能力、方法,这样便能实现阅读的基本目标。
第二步(两课时):学以致用,突出重点指导学生创作小小说。
真题配合知识点,辅以模块的专题训练,作为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的小说阅读,可能大部分老师止步于此。笔者认为答题并不是讲授阅读的最终目的,可以把这些知识更有效地利用起来,运用到写作中,实现知识效应的更大化。基于这一点,加之笔者所带班级为文科班,不少学生喜欢写叙事类文章,因此特地要求学生用两节课时间创作一篇小小说。
因为初写小小说,学生会感觉到比较难,所以此次作文是开放式的,不限标题、主题、题材等。但为了让创作更有针对性,更接近高考对于文体的要求,教师还强调几个必须做到的要点:①运用到某种情节处理的技巧,如悬念、伏笔、照应、对比、突转等;②让环境描写适当融入其中,可以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背景,渲染气氛,衬托人物的心情等;③有对人物的具体描写,如动作、语言、神态、心理、肖像等较细致的刻画。④运用较为明显或巧妙的形式揭示主旨,不能过于含蓄。因为高三的指导写作势必为高考服务,在高考阅卷的过程中,让阅卷老师浏览一遍便能抓住写作者的意图是极关键的,所以要求学生务必做到多处扣题,最终点题。⑤字数800—1000,符合高考文章写作要求。
第三步(一课时):自主阅读,鼓励学生自组小组互相点评。
学生写作之后,趁热打铁,强化知识点的运用。首先,笔者选择了一篇高考优秀小小说《如此常识》(2009广东卷优文)对上述情节处理、人物描写、主题揭示等方面进行点评,让学生有所参考。然后提出点评要求:①每篇文章必须有四人及以上的点评;②从前面讲到的小说知识点“情节处理”、“分析环境”、“赏析人物”等几方面进行赏析,主题必须有人点评,其他选一方面进行赏析;③每个学生就此文章打上一个自认为恰当的分数;④署上自己的大名。
接下来鼓励学生座位就近,自组小组,每个小组四五人,让他们在小组中交换阅读作品,随后每个学生选择对文章最有感受的一个或几个方面,互作点评。这样每个学生会看四五篇文章,每一篇文章也都会被4—5个学生点评到。如一位学生题为《疯子,不是傻子》的文章批注栏中,学生的批语有“通篇看下来,文章处处有细节,把初生牛犊的‘我’作为实习生的生疏与好奇凸显得很到位……”“卒章显志,突出主题‘不要歧视他人’……”“突出环境描写和‘我’的心理描写,语言幽默风趣,写出了‘精神病院’这一与众不同的世界,引人深思……”……大家力所能及写出简要批语,打上一个自己认为最恰当的分数,并署上自己的大名。学生不仅对小小说的创作要求有更深刻的理解,在自我思想表达能力上也有较大的提高。他们在评价别人作文的过程中,指出别人的不足,加以避免;指出别人的优点,加以借鉴。择善而从,自然有利于提高写作能力。另外,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看到多名同学的作文,每次批作文和被批作文的学生都有新成员加入,这种新鲜感,有利于培养学生批改作文的兴趣和看别人批语的兴趣。
第四步(一课时):教师点评,有的放矢奖优补不足。
在学生认真互改的基础上,教师再批改作文就轻松多了。笔者只要抽一小组认真批改,其他学生的作文像考场作文那样打分。在批改时做一个简单归类,比如,情节处理巧妙的,人物刻画得有个性的,语言表达有特色的,主题揭示有亮点的等,在班级点评时进行表扬鼓励。
把文章中出现的毛病及时反映到班上,罗列在班里分析强调。对整体表现上佳的文章,作为范文在班级宣读,边读边从小说知识要点的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学生评改的,只要有点道理的,就引用他们的评语作点评。当然整体评改得好的更要狠狠地表扬,体现出教师对他们评改的认可。以上种种措施奖优补不足,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创作小小说和评改作文的积极性。
第五步:荐稿推优,力图一石激起千层浪。
笔者所在学校有文学社团“海风”,在此次写作之前,笔者特意提醒过学生好的作品可以推选到《海风》刊物上。恰好近几期的刊物新设了栏目“小说擂台赛”,所以学生也算是铆足了劲,要大展手脚。经历前期系列的阅读、写作的过程之后,综合学生评分和教师评分,师生共同推选出了六篇文章参加“擂台赛”,结果获奖四篇。当学生看到红色光荣榜张贴在校园宣传栏时,当学生看到文章成为铅字时,无需多言,不仅是对获奖者的莫大鼓励,而且激起其他学生心中的层层涟漪。
毕竟能获奖的,能发表的只是少数,这时我们便可以借助网络时代便捷的平台——QQ。把相对优秀的文章放入班级QQ群中,做到“奇文共欣赏”。阅读之后交流看法,便于写作者本身广纳善言,取长补短;也便于发表意见者,在阅读与自己水平接近的文章后,畅所欲言;既增强学生鉴赏文章、语言表达的能力,又增进同学间的情感交流,可谓一举多得。
此次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的“连锁反应”,并非起初就拟订好的方案,而是在摸索中实践,在实践中继续摸索的产物。作为一次探索,一种尝试,把阅读、写作结合起来,把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起来,在实施过程中“如何实现阅读写作的有效性的最大化?”“高三课堂如何打破沉闷,让学生有所得?”“什么样的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既培养素质,又有利于应试?”……诸多问题一直促使笔者思考。哪怕没有寻找到答案,这思考本身就是一次自我提升。若能教后反思,形成个性化教学启示,为下一届的复习提供经验教训,更不失为一件美事。
第一步(约两周):系统复习,逐一击破小说阅读各个知识要点。
高三专题复习阶段,各校都会把教辅书当做是手中的宝典,但是若一味盲从教辅,除了可能导致知识点的错误、疏漏之外,最大的问题是在讲课时比较零乱、系统性不强。因为教辅往往以考点为编排顺序,考点和知识内容分类并不完全等同,所以需要教师自行整合。比如在文学类作品阅读中,教辅以“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的能力层级为框架,下设八个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考试大纲》对小说阅读并没有专门列出具体要求,但其对文学类文本阅读要求各个层级的内容都适用于小说阅读。笔者通过对考点和小说知识内容的比较,整合成“情节处理”、“分析环境”、“赏析人物”、“品味语言”、“鉴赏手法”、“探究主旨”这几块,既涵盖考点,又让学生对于小说的知识内容一目了然。
知识点结合课堂例题讲析,继而进行单个知识点的课堂巩固训练,在所有知识点复习过后再进行专题综合训练。目标明确,脚踏实地,逐一把小说阅读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能够独立运用的能力、方法,这样便能实现阅读的基本目标。
第二步(两课时):学以致用,突出重点指导学生创作小小说。
真题配合知识点,辅以模块的专题训练,作为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的小说阅读,可能大部分老师止步于此。笔者认为答题并不是讲授阅读的最终目的,可以把这些知识更有效地利用起来,运用到写作中,实现知识效应的更大化。基于这一点,加之笔者所带班级为文科班,不少学生喜欢写叙事类文章,因此特地要求学生用两节课时间创作一篇小小说。
因为初写小小说,学生会感觉到比较难,所以此次作文是开放式的,不限标题、主题、题材等。但为了让创作更有针对性,更接近高考对于文体的要求,教师还强调几个必须做到的要点:①运用到某种情节处理的技巧,如悬念、伏笔、照应、对比、突转等;②让环境描写适当融入其中,可以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背景,渲染气氛,衬托人物的心情等;③有对人物的具体描写,如动作、语言、神态、心理、肖像等较细致的刻画。④运用较为明显或巧妙的形式揭示主旨,不能过于含蓄。因为高三的指导写作势必为高考服务,在高考阅卷的过程中,让阅卷老师浏览一遍便能抓住写作者的意图是极关键的,所以要求学生务必做到多处扣题,最终点题。⑤字数800—1000,符合高考文章写作要求。
第三步(一课时):自主阅读,鼓励学生自组小组互相点评。
学生写作之后,趁热打铁,强化知识点的运用。首先,笔者选择了一篇高考优秀小小说《如此常识》(2009广东卷优文)对上述情节处理、人物描写、主题揭示等方面进行点评,让学生有所参考。然后提出点评要求:①每篇文章必须有四人及以上的点评;②从前面讲到的小说知识点“情节处理”、“分析环境”、“赏析人物”等几方面进行赏析,主题必须有人点评,其他选一方面进行赏析;③每个学生就此文章打上一个自认为恰当的分数;④署上自己的大名。
接下来鼓励学生座位就近,自组小组,每个小组四五人,让他们在小组中交换阅读作品,随后每个学生选择对文章最有感受的一个或几个方面,互作点评。这样每个学生会看四五篇文章,每一篇文章也都会被4—5个学生点评到。如一位学生题为《疯子,不是傻子》的文章批注栏中,学生的批语有“通篇看下来,文章处处有细节,把初生牛犊的‘我’作为实习生的生疏与好奇凸显得很到位……”“卒章显志,突出主题‘不要歧视他人’……”“突出环境描写和‘我’的心理描写,语言幽默风趣,写出了‘精神病院’这一与众不同的世界,引人深思……”……大家力所能及写出简要批语,打上一个自己认为最恰当的分数,并署上自己的大名。学生不仅对小小说的创作要求有更深刻的理解,在自我思想表达能力上也有较大的提高。他们在评价别人作文的过程中,指出别人的不足,加以避免;指出别人的优点,加以借鉴。择善而从,自然有利于提高写作能力。另外,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看到多名同学的作文,每次批作文和被批作文的学生都有新成员加入,这种新鲜感,有利于培养学生批改作文的兴趣和看别人批语的兴趣。
第四步(一课时):教师点评,有的放矢奖优补不足。
在学生认真互改的基础上,教师再批改作文就轻松多了。笔者只要抽一小组认真批改,其他学生的作文像考场作文那样打分。在批改时做一个简单归类,比如,情节处理巧妙的,人物刻画得有个性的,语言表达有特色的,主题揭示有亮点的等,在班级点评时进行表扬鼓励。
把文章中出现的毛病及时反映到班上,罗列在班里分析强调。对整体表现上佳的文章,作为范文在班级宣读,边读边从小说知识要点的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学生评改的,只要有点道理的,就引用他们的评语作点评。当然整体评改得好的更要狠狠地表扬,体现出教师对他们评改的认可。以上种种措施奖优补不足,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创作小小说和评改作文的积极性。
第五步:荐稿推优,力图一石激起千层浪。
笔者所在学校有文学社团“海风”,在此次写作之前,笔者特意提醒过学生好的作品可以推选到《海风》刊物上。恰好近几期的刊物新设了栏目“小说擂台赛”,所以学生也算是铆足了劲,要大展手脚。经历前期系列的阅读、写作的过程之后,综合学生评分和教师评分,师生共同推选出了六篇文章参加“擂台赛”,结果获奖四篇。当学生看到红色光荣榜张贴在校园宣传栏时,当学生看到文章成为铅字时,无需多言,不仅是对获奖者的莫大鼓励,而且激起其他学生心中的层层涟漪。
毕竟能获奖的,能发表的只是少数,这时我们便可以借助网络时代便捷的平台——QQ。把相对优秀的文章放入班级QQ群中,做到“奇文共欣赏”。阅读之后交流看法,便于写作者本身广纳善言,取长补短;也便于发表意见者,在阅读与自己水平接近的文章后,畅所欲言;既增强学生鉴赏文章、语言表达的能力,又增进同学间的情感交流,可谓一举多得。
此次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的“连锁反应”,并非起初就拟订好的方案,而是在摸索中实践,在实践中继续摸索的产物。作为一次探索,一种尝试,把阅读、写作结合起来,把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起来,在实施过程中“如何实现阅读写作的有效性的最大化?”“高三课堂如何打破沉闷,让学生有所得?”“什么样的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既培养素质,又有利于应试?”……诸多问题一直促使笔者思考。哪怕没有寻找到答案,这思考本身就是一次自我提升。若能教后反思,形成个性化教学启示,为下一届的复习提供经验教训,更不失为一件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