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改推进的深入使得语文阅读教学正从“训诲——驯化型”、“传授——训练型”向“对话型”转变。那么,如何促使学生有效地开展对话,继而促使语文阅读课堂的精彩绽放呢?笔者在此略谈一二。
一、生本对话,君心似我心
语文阅读就是与语言文字邂逅和对话。孩子们学习语言的媒介则是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本。那么,在阅读课上如何实现与文本乃至与作者对话呢?真正的对话应该是学生与文本交互交往、和谐共生的过程。如一位教师的阅读课:
《大江保卫战》狂风卷着巨浪,猛烈地撕扯堤岸,战士们高声喊道:“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他们奋然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
师:同学们,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想对战士们说的?
生:解放军叔叔拯救了千万人民群众,我们感谢您们!
生:解放军叔叔们,我觉得你们真傻!(全场愕然)
师:你为什么这样说呢?
生:我觉得解放军叔叔们应该为他的父母妻儿想一想啊!万一不小心,“白发人送黑发人”,那父母妻儿岂不是很伤心啊?
师:是的,战士们是没有考虑到远方的亲人,此时,他们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生(齐):“大堤,保住大堤!”
师:他们心中只想着保住大堤之后的——
生:人民和国家财产。
师:这种“舍小家保大家”的精神,多么值得我们钦佩!让我们怀着对战士们无限崇敬的心情读读这段文字。
新课程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当学生对文意出现偏差的理解时,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更深层次的对话,让文本之“心”与学生之“心”心心相印,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生生对话,相荡成涟漪
而今阅读课上普遍的“小组式”强化了学生的发言行为,但在仔细观察下发现,学生在不同的观点上,经常会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这种现象,这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对话。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小草和大树》时就对夏洛蒂·勃朗特姐妹成功秘诀产生了争论。
师:同学们,请回顾全文,找一找勃朗特三姐妹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生:“逆境造英雄”,我认为她们成功的秘诀是不屈的意志。
生2:我觉得她们三姐妹面对打击,坚持到底,是她们成功的关键。
生3:我不同意你的观点,因为她们是从写诗改为写小说才成功的。我认为改变策略才是获得成功的秘诀。
……
师:同学们暂时停一下,我想请你们静下心来思考,对方讲得有没有道理?
生2:我觉得生3说得有道理,有时候一根筋不好。比如我在做数学题时换了一种方法就解答了原有方法解决不出来的问题。
生3:我觉得生2也有道理,我们学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司马迁就是含冤入狱也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靠着坚持,完成了52万字的辉煌巨著。所以我综合我们两人的观点: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一要找准方向,二要付出努力。
师:是啊,要想成功,埋头拉车很重要,但是也别忘了抬头看看路哟!
人与人之间的这种“新的理解和共识”的“萌生”,需要教师培养学生相互倾听的习惯,继而加深理解和认识,如此,课堂才能相荡成涟漪,水之华才能悄然绽放。
三、师生对话,向深处漫溯
学生主体性的提高弱化了教师的课堂定位。在很多课堂上,很多学生都在滔滔不绝地言说,但学生的见解往往过于片面。这就需要教师及时介入,与学生开展深入有效的对话,使阅读课堂向更深处漫溯。
如苏教版语文四年级《生命的壮歌》一堂课。
师:同学们,老羚羊用生命为小羚羊搭起了通往悬崖对面的桥梁,你们读到这里,有什么感想呢?
生1:老羚羊们为了下一代,舍己为人,我很感动。
生2:老羚羊这座以生命搭成的桥梁,在我心中非常高大。
生3:老师,《生命桥》这篇文章是假的,我在报刊上看过。作者沈石溪也说,猎人们打死了好多羚羊,还活抓了好多羚羊,羚羊们一只都没有逃得掉。
(课堂一片哗然)
师:(沉默片刻,走近孩子,摸着孩子的头)首先,老师要表扬你,懂得真多。不过,你还知道沈石溪有一个美称叫什么?
生3:我知道,他有“动物小说大王”的美称。
师:对啦!沈石溪就是根据打猎这个现实素材,虚构成《生命桥》这篇小说,但是却寄托着他对真善美的向往,对假丑恶的鞭挞。现在,你读懂了作者的内心了吗?
生3:我知道了,沈石溪是想赞美老羚羊为了种族的延续而舍身取义,我非常佩服小说里的老羚羊。
教师与学生相比,阅读视野更加开阔,阅读能力更为深厚。因此,阅读课堂更加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学生与一位阅读成熟者对话,其阅读能力和思维品质必然会得到更大的提升。
对话教学,发轫于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和苏格拉底。而今,对话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在阅读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紧扣文本,相互倾听,在课堂的“节点”有效介入,促使课堂多维对话,定能成就阅读课堂的别样的精彩。
胡建同,教师,现居江苏南京。
一、生本对话,君心似我心
语文阅读就是与语言文字邂逅和对话。孩子们学习语言的媒介则是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本。那么,在阅读课上如何实现与文本乃至与作者对话呢?真正的对话应该是学生与文本交互交往、和谐共生的过程。如一位教师的阅读课:
《大江保卫战》狂风卷着巨浪,猛烈地撕扯堤岸,战士们高声喊道:“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他们奋然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
师:同学们,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想对战士们说的?
生:解放军叔叔拯救了千万人民群众,我们感谢您们!
生:解放军叔叔们,我觉得你们真傻!(全场愕然)
师:你为什么这样说呢?
生:我觉得解放军叔叔们应该为他的父母妻儿想一想啊!万一不小心,“白发人送黑发人”,那父母妻儿岂不是很伤心啊?
师:是的,战士们是没有考虑到远方的亲人,此时,他们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生(齐):“大堤,保住大堤!”
师:他们心中只想着保住大堤之后的——
生:人民和国家财产。
师:这种“舍小家保大家”的精神,多么值得我们钦佩!让我们怀着对战士们无限崇敬的心情读读这段文字。
新课程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当学生对文意出现偏差的理解时,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更深层次的对话,让文本之“心”与学生之“心”心心相印,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生生对话,相荡成涟漪
而今阅读课上普遍的“小组式”强化了学生的发言行为,但在仔细观察下发现,学生在不同的观点上,经常会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这种现象,这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对话。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小草和大树》时就对夏洛蒂·勃朗特姐妹成功秘诀产生了争论。
师:同学们,请回顾全文,找一找勃朗特三姐妹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生:“逆境造英雄”,我认为她们成功的秘诀是不屈的意志。
生2:我觉得她们三姐妹面对打击,坚持到底,是她们成功的关键。
生3:我不同意你的观点,因为她们是从写诗改为写小说才成功的。我认为改变策略才是获得成功的秘诀。
……
师:同学们暂时停一下,我想请你们静下心来思考,对方讲得有没有道理?
生2:我觉得生3说得有道理,有时候一根筋不好。比如我在做数学题时换了一种方法就解答了原有方法解决不出来的问题。
生3:我觉得生2也有道理,我们学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司马迁就是含冤入狱也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靠着坚持,完成了52万字的辉煌巨著。所以我综合我们两人的观点: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一要找准方向,二要付出努力。
师:是啊,要想成功,埋头拉车很重要,但是也别忘了抬头看看路哟!
人与人之间的这种“新的理解和共识”的“萌生”,需要教师培养学生相互倾听的习惯,继而加深理解和认识,如此,课堂才能相荡成涟漪,水之华才能悄然绽放。
三、师生对话,向深处漫溯
学生主体性的提高弱化了教师的课堂定位。在很多课堂上,很多学生都在滔滔不绝地言说,但学生的见解往往过于片面。这就需要教师及时介入,与学生开展深入有效的对话,使阅读课堂向更深处漫溯。
如苏教版语文四年级《生命的壮歌》一堂课。
师:同学们,老羚羊用生命为小羚羊搭起了通往悬崖对面的桥梁,你们读到这里,有什么感想呢?
生1:老羚羊们为了下一代,舍己为人,我很感动。
生2:老羚羊这座以生命搭成的桥梁,在我心中非常高大。
生3:老师,《生命桥》这篇文章是假的,我在报刊上看过。作者沈石溪也说,猎人们打死了好多羚羊,还活抓了好多羚羊,羚羊们一只都没有逃得掉。
(课堂一片哗然)
师:(沉默片刻,走近孩子,摸着孩子的头)首先,老师要表扬你,懂得真多。不过,你还知道沈石溪有一个美称叫什么?
生3:我知道,他有“动物小说大王”的美称。
师:对啦!沈石溪就是根据打猎这个现实素材,虚构成《生命桥》这篇小说,但是却寄托着他对真善美的向往,对假丑恶的鞭挞。现在,你读懂了作者的内心了吗?
生3:我知道了,沈石溪是想赞美老羚羊为了种族的延续而舍身取义,我非常佩服小说里的老羚羊。
教师与学生相比,阅读视野更加开阔,阅读能力更为深厚。因此,阅读课堂更加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学生与一位阅读成熟者对话,其阅读能力和思维品质必然会得到更大的提升。
对话教学,发轫于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和苏格拉底。而今,对话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在阅读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紧扣文本,相互倾听,在课堂的“节点”有效介入,促使课堂多维对话,定能成就阅读课堂的别样的精彩。
胡建同,教师,现居江苏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