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这就要求教师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的教学。让学生在经历学习的全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喜悦。增强学习教学的信心,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一、在具体情境中体验问题的生成过程
但在实际教学中,由教师简单提问,将学生思维引入教师预设的现象较为普遍。学生不知老师为何要提问,因而缺少探究的方向和动力,抑制探究热情。只有在具体情景中,当学生直觉地体验到问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得不提出“为什么”或“怎么办”时,思维才能被激活,主动地投入到探究之中。
如教学“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先让学生判断6、8、15能不能被3整除,当举出较大数时,学生感觉有困难。此时,教师故意调换角色,让学生说数,老师来判断。学生连续说数,师都能很快作出判断。说的数越来越大,都难不倒老师。学生就陷入深思:能被3整除的数到底有什么特征?这么大的数老师为什么都能判断?由于学生体验了问题的生成过程,因此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积极主动地投入探究。
二、在自主探究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学习过程不是一个被动吸收、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它是由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认知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固化新知的有意义的过程。只有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再创造过程,才能把新知纳入到原有认知结构。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直接灌输给他们。
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因有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可让学生课前分别准备一些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课内提供足够的时空,让他们探究:有的用拼合法得出一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也有的采用割拼法,通过剪、拼,探究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学生既掌握公式,又知道公式的来源。探究过程虽然充满曲折和艰辛,但也感受成功的快乐。因为学生进行了操作、观察、思考,得到的结论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外加的。
三、在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学习过程既有个体探索,也有合作交流。要有意识地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情景,构建平等自南的对话平台,使每个学生的思维处于自由活跃状态,充分表达自我见解,表达真情实感,进而体验创新与成功的喜悦。
如教学“圆的认识”,课前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画圆,并把它剪下来。课内让学生以折、画、量、算、比、说等形式进行交流,探究圆的特征。无论是小组合作,还是全班交流,学生均有话可说、有话想说,甚至会发生争论,补充修正结论。这样的探索结果比老师直接告知结果更有说服力、更有成就感。互动促进交流,交流启发思维,学生主体意识得到充分发挥,在交流中看到自己的价值,在协作中获得互助与竞争、成功与挫折的体验。
四、在实际生活中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也是学习“有价值”数学的具体表现。教学时,教师要创设条件,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把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样,既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又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如在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后,可布置:回家找一个长方体烟盒或西洋参胶囊盒,先量出长、宽、高,再求出表面积。如果要把10盒包装在一起,共有几种不同的包装方法?表面积分别是多少?哪种包装方案用的材料最省?为什么?实际生活中又是怎样包装的?这又是为什么?这样,既巩固知识又培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魅力。
总之,体验是最好的教育,只有学生真心感悟,亲身体验过的东西,才能最终沉淀在内心深处,成为一种素质,一种能力,伴其一生,受用一生。教师要始终牢记,给学生提供体验的时空,让他们亲身体验生活,体验过程,体验创新,体验成功。进而提升学习数学的情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者单住浙江省临海市白水洋镇中心校)
责任编辑 杨博
一、在具体情境中体验问题的生成过程
但在实际教学中,由教师简单提问,将学生思维引入教师预设的现象较为普遍。学生不知老师为何要提问,因而缺少探究的方向和动力,抑制探究热情。只有在具体情景中,当学生直觉地体验到问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得不提出“为什么”或“怎么办”时,思维才能被激活,主动地投入到探究之中。
如教学“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先让学生判断6、8、15能不能被3整除,当举出较大数时,学生感觉有困难。此时,教师故意调换角色,让学生说数,老师来判断。学生连续说数,师都能很快作出判断。说的数越来越大,都难不倒老师。学生就陷入深思:能被3整除的数到底有什么特征?这么大的数老师为什么都能判断?由于学生体验了问题的生成过程,因此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积极主动地投入探究。
二、在自主探究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学习过程不是一个被动吸收、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它是由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认知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固化新知的有意义的过程。只有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再创造过程,才能把新知纳入到原有认知结构。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直接灌输给他们。
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因有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可让学生课前分别准备一些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课内提供足够的时空,让他们探究:有的用拼合法得出一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也有的采用割拼法,通过剪、拼,探究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学生既掌握公式,又知道公式的来源。探究过程虽然充满曲折和艰辛,但也感受成功的快乐。因为学生进行了操作、观察、思考,得到的结论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外加的。
三、在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学习过程既有个体探索,也有合作交流。要有意识地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情景,构建平等自南的对话平台,使每个学生的思维处于自由活跃状态,充分表达自我见解,表达真情实感,进而体验创新与成功的喜悦。
如教学“圆的认识”,课前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画圆,并把它剪下来。课内让学生以折、画、量、算、比、说等形式进行交流,探究圆的特征。无论是小组合作,还是全班交流,学生均有话可说、有话想说,甚至会发生争论,补充修正结论。这样的探索结果比老师直接告知结果更有说服力、更有成就感。互动促进交流,交流启发思维,学生主体意识得到充分发挥,在交流中看到自己的价值,在协作中获得互助与竞争、成功与挫折的体验。
四、在实际生活中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也是学习“有价值”数学的具体表现。教学时,教师要创设条件,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把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样,既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又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如在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后,可布置:回家找一个长方体烟盒或西洋参胶囊盒,先量出长、宽、高,再求出表面积。如果要把10盒包装在一起,共有几种不同的包装方法?表面积分别是多少?哪种包装方案用的材料最省?为什么?实际生活中又是怎样包装的?这又是为什么?这样,既巩固知识又培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魅力。
总之,体验是最好的教育,只有学生真心感悟,亲身体验过的东西,才能最终沉淀在内心深处,成为一种素质,一种能力,伴其一生,受用一生。教师要始终牢记,给学生提供体验的时空,让他们亲身体验生活,体验过程,体验创新,体验成功。进而提升学习数学的情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者单住浙江省临海市白水洋镇中心校)
责任编辑 杨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