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习近平同志着眼于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围绕依法治国,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执政理念与治国思想,为推动我国当前的现代化、法制化建设提供理论指导以及实践依据。下面,本文将从治国理政、法治建设方面入手,探讨习近平同志全面依法治国思想的理论逻辑与创新发展。
关键词:依法治国;理论逻辑;创新
在新的历史起点,我国面临着新的挑战,中国共产党如何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成为中国共产党当前需要面对的问题。习近平同志以此为起点,围绕依法治国思想,结合我国国情,将依法治国提升到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高度。本文对习近平同志全面依法治国思想的理论逻辑与创新发展进行探讨。
1全面依法治国思想的理论逻辑
1.1治国理念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实现我国长治久安、解决我国发展问题,解放社会生产力的基本要求,也是维护我国社会公平正义,保障我国社会稳定的根本要求。邓小平同志在谈论治国方略时曾明确说过“还是要搞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我国作为一个大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中国共产党在这样一个大国执政,要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与国家内部的稳定统一,要实现国家的全面小康建设,需要做好法治建设[1]。特别是在当前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我国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式,改革面临着诸多的矛盾与挑战,要保证我国的顺利转型,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就需要加强法治建设,在法治层面建设相应的制度来解决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因此,我国需要将依法治国放在改革的重要位置上,将党和政府的工作纳入到法治轨道中,在规范党和政府工作,保障我国社会建设稳定进行的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激发我国社会经济的活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法治基础。
1.2依法治权
法治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也是國家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础。在我国,法治的政治政治含义有两种:①保障人民的主体地位与人民生来赋有的权利,尊重人权;②依法授权,依法控权。人民作为国家的主体,加强法治建设,就是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保障人民主体的权利。同时,借助法治建设,将权力关进笼子里,使权力造福社会、造福于人民。依法治国的“治”,主要是指国家的管理,在国家的管理过程中,权力需要在法律法规限定的范围内使用。通过依法治国,依靠法治法规规范权力的使用,依靠人民监督权力的运行,并建立相应的权利管理制度,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最大限度的避免权力的腐化。
2全面依法治国思想的创新发展
2.1治国理念的创新
依法治国是根据我国国情,以及我国长远的发展目标为着眼点制定的治国理念。我国长远的发展目标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习近平同志指出:从当前的国内外形势来看,只要国内外形势不发生较大的变化,通过我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可以实现我国的长远发展目标。但是,在实现了我国的长远发展目标之后,如何保证我国社会的长治久安,实现我国进一步发展,这是我们当前就需要考虑到的问题。要实现我国的长远发展目标,实现中国梦,就需要全面深化改革,加强法治建设,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即是解决我国社会转型期矛盾、保障我国社会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措施,也是保障我国社会长治久安长远的战略规划。
2.2依法治权的创新
习近平同志在谈论依法治权时强调,要重视法治建设在权力管理中的作用,利用制度来管权、管事、管人,通过建设强有力的反腐机制,让官员不想腐、不敢腐,同时,利用制度建设,给人民提供监督权力的法律途径,让人民监督权力,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依法治国就是通过法律来制约权力,通过名目繁多的法律法规,明确政府职权的范围,同时,打破权力的神话,实现依法治权、以法治官,解决权力的监督难题,让政府机构高效运转。在任何时候,都要通过法治手段,进行权利的规范与监督,将依法治国作为制约权力的根本之策。法治思维强调,对腐败问题的治理,需要依靠健全的制度与法律来实现,通过制度与法律,实现对权力的有效监督,对法律的应用形成有效的制约,从而在最大限度上防止腐败的出现,提升腐败的成本,并在权力运行的过程中,形成强有力的防腐机制,让所有的权力机关人员牢记:任何人在行使权力时,有一双法律的眼睛在监视着你,任何人都不具有不受法律监督的权利,任何人在行使权力时,都需要将权力用在为人民服务上,并且自觉的接受制度与人民的监督。
2.3法治系统的创新
在习近平同志的全面依法治国的执政理念中,法治系统的创新主要有以下一些内容:①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建设中,立法人员需要坚持以宪法为最高法律规范,制定的法律法规不得与宪法相抵触。同时,将党和政府的工作纳入到法治轨道中,实现我国行政服务的规范化;②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法治体系建设是指:建设健全法律规范体系、实施体系、监督体系以及党内法规体系。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工作中,需要以法治体系的建设为中心,其它各项工作围绕着法治体系的建设开展;③坚持依法执政,推进法治系统工程。法治与改革,是当前我国社会政治的中心论点,中国共产党需要坚持依法治国,推进法治建设,在宪法的框架下,处理好法治与改革的关系,充分发挥党的法治建设中的带头作用。
3结语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我党、我国社会健康稳定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要求。中国共产党需要处理好党与法治之间的理论辨证关系,全面深化依法治国思想的理论逻辑认知,了解依法治国的创新发展,发挥中国共产党在我国法治建设的作用,为我国的长治久安奠定坚实的法治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玉珏.“四个全面”战略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发展[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1-10.
[2]张文显.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一般理论[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6,03:5-37.
[3]张文显.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下)——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的核心观点[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6,04:5-47.
关键词:依法治国;理论逻辑;创新
在新的历史起点,我国面临着新的挑战,中国共产党如何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成为中国共产党当前需要面对的问题。习近平同志以此为起点,围绕依法治国思想,结合我国国情,将依法治国提升到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高度。本文对习近平同志全面依法治国思想的理论逻辑与创新发展进行探讨。
1全面依法治国思想的理论逻辑
1.1治国理念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实现我国长治久安、解决我国发展问题,解放社会生产力的基本要求,也是维护我国社会公平正义,保障我国社会稳定的根本要求。邓小平同志在谈论治国方略时曾明确说过“还是要搞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我国作为一个大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中国共产党在这样一个大国执政,要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与国家内部的稳定统一,要实现国家的全面小康建设,需要做好法治建设[1]。特别是在当前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我国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式,改革面临着诸多的矛盾与挑战,要保证我国的顺利转型,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就需要加强法治建设,在法治层面建设相应的制度来解决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因此,我国需要将依法治国放在改革的重要位置上,将党和政府的工作纳入到法治轨道中,在规范党和政府工作,保障我国社会建设稳定进行的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激发我国社会经济的活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法治基础。
1.2依法治权
法治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也是國家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础。在我国,法治的政治政治含义有两种:①保障人民的主体地位与人民生来赋有的权利,尊重人权;②依法授权,依法控权。人民作为国家的主体,加强法治建设,就是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保障人民主体的权利。同时,借助法治建设,将权力关进笼子里,使权力造福社会、造福于人民。依法治国的“治”,主要是指国家的管理,在国家的管理过程中,权力需要在法律法规限定的范围内使用。通过依法治国,依靠法治法规规范权力的使用,依靠人民监督权力的运行,并建立相应的权利管理制度,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最大限度的避免权力的腐化。
2全面依法治国思想的创新发展
2.1治国理念的创新
依法治国是根据我国国情,以及我国长远的发展目标为着眼点制定的治国理念。我国长远的发展目标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习近平同志指出:从当前的国内外形势来看,只要国内外形势不发生较大的变化,通过我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可以实现我国的长远发展目标。但是,在实现了我国的长远发展目标之后,如何保证我国社会的长治久安,实现我国进一步发展,这是我们当前就需要考虑到的问题。要实现我国的长远发展目标,实现中国梦,就需要全面深化改革,加强法治建设,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即是解决我国社会转型期矛盾、保障我国社会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措施,也是保障我国社会长治久安长远的战略规划。
2.2依法治权的创新
习近平同志在谈论依法治权时强调,要重视法治建设在权力管理中的作用,利用制度来管权、管事、管人,通过建设强有力的反腐机制,让官员不想腐、不敢腐,同时,利用制度建设,给人民提供监督权力的法律途径,让人民监督权力,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依法治国就是通过法律来制约权力,通过名目繁多的法律法规,明确政府职权的范围,同时,打破权力的神话,实现依法治权、以法治官,解决权力的监督难题,让政府机构高效运转。在任何时候,都要通过法治手段,进行权利的规范与监督,将依法治国作为制约权力的根本之策。法治思维强调,对腐败问题的治理,需要依靠健全的制度与法律来实现,通过制度与法律,实现对权力的有效监督,对法律的应用形成有效的制约,从而在最大限度上防止腐败的出现,提升腐败的成本,并在权力运行的过程中,形成强有力的防腐机制,让所有的权力机关人员牢记:任何人在行使权力时,有一双法律的眼睛在监视着你,任何人都不具有不受法律监督的权利,任何人在行使权力时,都需要将权力用在为人民服务上,并且自觉的接受制度与人民的监督。
2.3法治系统的创新
在习近平同志的全面依法治国的执政理念中,法治系统的创新主要有以下一些内容:①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建设中,立法人员需要坚持以宪法为最高法律规范,制定的法律法规不得与宪法相抵触。同时,将党和政府的工作纳入到法治轨道中,实现我国行政服务的规范化;②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法治体系建设是指:建设健全法律规范体系、实施体系、监督体系以及党内法规体系。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工作中,需要以法治体系的建设为中心,其它各项工作围绕着法治体系的建设开展;③坚持依法执政,推进法治系统工程。法治与改革,是当前我国社会政治的中心论点,中国共产党需要坚持依法治国,推进法治建设,在宪法的框架下,处理好法治与改革的关系,充分发挥党的法治建设中的带头作用。
3结语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我党、我国社会健康稳定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要求。中国共产党需要处理好党与法治之间的理论辨证关系,全面深化依法治国思想的理论逻辑认知,了解依法治国的创新发展,发挥中国共产党在我国法治建设的作用,为我国的长治久安奠定坚实的法治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玉珏.“四个全面”战略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发展[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1-10.
[2]张文显.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一般理论[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6,03:5-37.
[3]张文显.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下)——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的核心观点[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6,0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