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明确提出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目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响应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重点,充分发掘学生的逻辑思维个性,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关键词】创造思维逻辑思维探索求异想像力
纵观科学发展史,不难发现科学的发展历程,就是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了问题的提出,才有思维的开始,才能培养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的实质是教师如何把一定的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教师处于主导地位,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思维活动很频繁,教师的提问,教师或者学生的评价,问题的设置都紧紧维绕着学生的思维这一中心的,如果教师的问题设置的好,提问的艺术性、技巧性强,将大大影响学生的思维品质。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及思维过程中的迁移能力,联想类比具体问题抽象化能力等等方面能力的培养。
教师作为培养学生良好思维的人,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情景,提出问题,并通过课堂提问让学生学会提问。只有教师为学生提供情景,甘当“陪客”,从中导演设置一系列问题,让问题去启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的信息加工,让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从而建立新的知识结构,只有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以很好培养。
一、重视直观数学,启迪学生思维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根据他们的思维特点,在数学中运用直观演示,动手操作来学习新知识,这是首要的一步。学生不仅是教学的对象,而且也是积极参与的主体,通过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索,动口表达的有机结合,促进感知向内部思维活动的转化,这样有利于学生越过思维障碍,形成表象,进而提示概念的内涵,在感知与思维中建起桥梁,成为他们形成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力支柱。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针对小学生维思发展的规律,在授课开始,从面入手,利用直观教具让学生感知自己手中长方体的面棱、顶点,通过直观的感知和讨论,得出长方体的特征,帮助学生建立长方体是6个面围成的立体图形这一关键表象,最后完全脱离直观形象的支柱进行讨论,概括想象,既丰富了学生的表象,又增强了空间想象能力,使学生对长方体有了正确认识,实现了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二、注重语言训练,促进思维发展
数学语言要求简明、精确,规范程度高,逻辑性强,所以加强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训练,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尤为重要。如:“除”和“除以”看似一字之差,但含义明显不同。教学数学的整除,根据约数,倍数之间的关系要指导学生完整表达“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约数”,以突出数学知识中严密的数量对比关系。
三、优化练习设计,提高思维能力
小学教学大纲指出:“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要使练习的效果最佳,其关键是优化练习设计,能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精心设计有难度,多层次,多样化,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课堂练习,以达到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求的效果。在此基础上,老师还应设计好发展性练习的训练,以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和发散性思维,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可设计这样一组练习;首先出示体现直径与半径关系的标准题。填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半径与直径的对应关系。接着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又出示了一组判断题,这组判断题也是由图转成文字形成的,让学生判断图上几条线段是否是直径和半径。等学生对直径和半径有了进一步认识时,抽象成文字叙述由学生判断。学生有了前边的基础,很快就能得出判断。这时就可以利用掌握的圆的基本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如:问自行车车轮为什么做成圆的?一个圆纸片如果没有点出圆心,你有办法吗?在正方形的纸上画一个最大的圆用什办法?这些问题的提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巩固基础知识又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的目的,为今后学习较复杂的组织图形打好基础。
四、巧设问题,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所有创新思维的源泉。丰富的想象力促使爱因斯坦创立了相对论学说,青少年学生,正处于思维形成的时期,也是思绪最活跃的时期,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在教学中,让学生围绕问题讨论,不受拘束的进行扩散思考,就像洒水器喷水一样地就一个问题做多方面的联想,培养学生养成从不同角度进行全面分析问题的态度。在学生的发言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提出批评意见,应鼓励学生提出各种改进意见,鼓励各种想法,多多益善。当摆出足够的办法后,再加以集中思考,宛如经过凸透镜上的光集于一点的焦点一样。鼓励学生勤动脑,做一个思想活跃的人,保持想象力永不枯竭。锲而不舍地抱定“想干点什么”的志向和明确的目标,使之成为强劲的动力,乃至源源不断地涌现出为完成其抱负所需要的、逾越壁垒所需要的独特的思想。
五、鼓励质疑,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培养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新时代的育人要求,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具有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培养要从问题开始,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尽管有些问题已经超出本节课的内容,但这些学生比起不提任何问题的学生更具有潜力。例如:在教学十几减9的时候,一学生指着例题13-9说:“老师,我的方法和别人不一样,我先用3-9还少6个,再用10-6=4。”尽管课堂上和一年级孩子解释不清这种方法,但我还是积极肯定该生的想法,对他的积极思维给与大力表扬。课堂上,学生常常会说:“老师,我是这样想的,对吗?”“老师,我还有别的想法”“我觉得某某同学说的不对。”每当这时候,我会让学生把心中的疑团说出来,让大家一起探讨不同的想法,在辨析中共同进步。
小学数学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让学生学习掌握数学知识,更要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更要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这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和学生的发展密切相关。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实际,把思维能力的训练落实到实处,贯彻到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
【关键词】创造思维逻辑思维探索求异想像力
纵观科学发展史,不难发现科学的发展历程,就是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了问题的提出,才有思维的开始,才能培养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的实质是教师如何把一定的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教师处于主导地位,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思维活动很频繁,教师的提问,教师或者学生的评价,问题的设置都紧紧维绕着学生的思维这一中心的,如果教师的问题设置的好,提问的艺术性、技巧性强,将大大影响学生的思维品质。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及思维过程中的迁移能力,联想类比具体问题抽象化能力等等方面能力的培养。
教师作为培养学生良好思维的人,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情景,提出问题,并通过课堂提问让学生学会提问。只有教师为学生提供情景,甘当“陪客”,从中导演设置一系列问题,让问题去启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的信息加工,让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从而建立新的知识结构,只有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以很好培养。
一、重视直观数学,启迪学生思维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根据他们的思维特点,在数学中运用直观演示,动手操作来学习新知识,这是首要的一步。学生不仅是教学的对象,而且也是积极参与的主体,通过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索,动口表达的有机结合,促进感知向内部思维活动的转化,这样有利于学生越过思维障碍,形成表象,进而提示概念的内涵,在感知与思维中建起桥梁,成为他们形成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力支柱。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针对小学生维思发展的规律,在授课开始,从面入手,利用直观教具让学生感知自己手中长方体的面棱、顶点,通过直观的感知和讨论,得出长方体的特征,帮助学生建立长方体是6个面围成的立体图形这一关键表象,最后完全脱离直观形象的支柱进行讨论,概括想象,既丰富了学生的表象,又增强了空间想象能力,使学生对长方体有了正确认识,实现了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二、注重语言训练,促进思维发展
数学语言要求简明、精确,规范程度高,逻辑性强,所以加强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训练,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尤为重要。如:“除”和“除以”看似一字之差,但含义明显不同。教学数学的整除,根据约数,倍数之间的关系要指导学生完整表达“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约数”,以突出数学知识中严密的数量对比关系。
三、优化练习设计,提高思维能力
小学教学大纲指出:“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要使练习的效果最佳,其关键是优化练习设计,能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精心设计有难度,多层次,多样化,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课堂练习,以达到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求的效果。在此基础上,老师还应设计好发展性练习的训练,以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和发散性思维,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可设计这样一组练习;首先出示体现直径与半径关系的标准题。填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半径与直径的对应关系。接着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又出示了一组判断题,这组判断题也是由图转成文字形成的,让学生判断图上几条线段是否是直径和半径。等学生对直径和半径有了进一步认识时,抽象成文字叙述由学生判断。学生有了前边的基础,很快就能得出判断。这时就可以利用掌握的圆的基本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如:问自行车车轮为什么做成圆的?一个圆纸片如果没有点出圆心,你有办法吗?在正方形的纸上画一个最大的圆用什办法?这些问题的提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巩固基础知识又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的目的,为今后学习较复杂的组织图形打好基础。
四、巧设问题,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所有创新思维的源泉。丰富的想象力促使爱因斯坦创立了相对论学说,青少年学生,正处于思维形成的时期,也是思绪最活跃的时期,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在教学中,让学生围绕问题讨论,不受拘束的进行扩散思考,就像洒水器喷水一样地就一个问题做多方面的联想,培养学生养成从不同角度进行全面分析问题的态度。在学生的发言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提出批评意见,应鼓励学生提出各种改进意见,鼓励各种想法,多多益善。当摆出足够的办法后,再加以集中思考,宛如经过凸透镜上的光集于一点的焦点一样。鼓励学生勤动脑,做一个思想活跃的人,保持想象力永不枯竭。锲而不舍地抱定“想干点什么”的志向和明确的目标,使之成为强劲的动力,乃至源源不断地涌现出为完成其抱负所需要的、逾越壁垒所需要的独特的思想。
五、鼓励质疑,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培养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新时代的育人要求,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具有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培养要从问题开始,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尽管有些问题已经超出本节课的内容,但这些学生比起不提任何问题的学生更具有潜力。例如:在教学十几减9的时候,一学生指着例题13-9说:“老师,我的方法和别人不一样,我先用3-9还少6个,再用10-6=4。”尽管课堂上和一年级孩子解释不清这种方法,但我还是积极肯定该生的想法,对他的积极思维给与大力表扬。课堂上,学生常常会说:“老师,我是这样想的,对吗?”“老师,我还有别的想法”“我觉得某某同学说的不对。”每当这时候,我会让学生把心中的疑团说出来,让大家一起探讨不同的想法,在辨析中共同进步。
小学数学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让学生学习掌握数学知识,更要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更要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这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和学生的发展密切相关。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实际,把思维能力的训练落实到实处,贯彻到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