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多年来,多媒体技术迅速兴起、蓬勃发展,其应用已遍及国民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正在给人类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乃至生活方式带来巨大变革。同样,多媒体技术对教学也产生了积极影响,能为学生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图文声像、人机交互、立即反馈、动态演示等多媒体的特殊功能,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地选择、交流、探究、思考。下面就结合几个案例来谈谈我的想法和做法。
一、善用多媒体的图文声像,为学生创设乐学情境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认识时分》一课,认识钟面上的大格、小格等相关知识是认识时分的基础。如何让学生在积极、有趣的活动中认识钟面呢?我在课的开始尝试创编了学生玩类似钟面的棋盘游戏,让学生在玩中理解大格、小格,大格和小格的关系,棋盘(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大格,有多少个小格。
【片段一】
师:孩子们,喜欢玩棋吗?看,这是老师自己设计的圆盘跳格棋,想试一试吗?
■
师:请听游戏规则。(播放录音)分男生、女生两队进行比赛;从起点开始,按骰子上的点数和提示走棋,先回到起点者为赢。
师:现在请男生、女生各选一个代表上来操作。
师:女士优先,我们请女生先来,好吗?请。
学生操作键盘,电脑中骰子转动停止后播放录音:前进三大格。
师:想一想,从哪里到哪里是一大格?(学生指对后,老师在黑板上板书“大格”)
师:接着请男生来操作,按动键盘。(电脑中骰子转动后播放录音:前进四小格)
师:想一想从哪里到哪里是一小格?(老师在黑板上板书“小格”)
女生操作正确后,电脑自动播放并演示“奖励前进一小格”。
女生继续操作,电脑播放录音:前进五小格。
男生继续操作,电脑播放录音:前进二大格。(操作正确后,电脑自动播放:有奖竞答——棋盘上一共有多少个大格?)男生答对后,电脑奖励“前进一大格”。
女生操作,电脑播放录音:前进二大格。(操作正确后电脑自动播放:有奖竞答——每个大格里有几个小格?)女生答对后,电脑奖励“前进二大格”。
男生操作,电脑播放录音:前进二大格。
女生操作,电脑播放录音:前进二大格。(操作正确后电脑自动播放:有奖竞答——棋盘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格?)女生答对后,电脑奖励“前进二大格”。
男生操作,电脑播放录音:前进三大格。(操作正确后电脑直接奖励“前进三大格”)。
师:祝贺你们双赢!
师:(空棋盘)你们看,老师的这圆形棋盘像什么?
■
生1:太阳。
生2:闹钟。
师:其实,老师的棋盘就是从钟面变来的。钟表面上还应该有些什么?
生1:时针、分针、秒针。(电脑随即出示时针和分针)
生2:数,有1到12共12个数。(电脑出示12个数)
师:在钟面上还能看到什么?
生3:钟面上一共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闪烁大格和小格)
师:那钟面上又是如何用大格小格表示时间的呢?接下来让我们来认识两个时间单位。(板书课题)
这样的课堂导入,利用媒体的动画效果,使静止的钟面动了起来,让孩子们在玩中建构起一个立体的钟面,生动、有趣,一下子把孩子的学习兴趣激发了起来,对于钟面的认识也一步到位。可见,运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手段可以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以其独特的形、声、景扣动学生的心弦,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从而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二、妙用多媒体的即时交互,为学生搭建交流平台
人机交互、即时反馈是多媒体技术的显著特点,是任何其他媒体所没有的。多媒体进一步把电视机所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由学生直接操作,从而达到即时反馈。
四年级《面积是多少》一课,是研究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的,从而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片段二】
师:在我们学校有一个特别好的去处,那就是生态园。看,这是科学实验田……(点击,从图片中抽象出来,形成一块完整的图,然后隐掉,只剩边框)
■
师:观察这个图形,与我们以前认识的长方形、正方形有什么不一样?
生:边比较多。
师:比较复杂是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些比较复杂的图形的面积。
师:我们如何知道它们的面积呢,你们有什么办法解决吗?(出示方格)我们假设这里的每一个方格代表1平方米,那么大家先独立在探究纸上想一想、算一算。
学生独立思考后组织交流。(学生可以到白板上来数一数、分一分、移一移)
最终学生研究出了以下这些方法:分成三部分,分别算出每部分的面积再求和;将右上角的一块平移下来变成一个近似长方形,用7×10-2就可以了。
■
因为有了白板的即时交互,学生能够到前面把自己的想法直接在屏幕上操作出来,比较清楚地表达了他的想法。在学生互动交流的基础上,师生小结得出:求像这样比较复杂的图形的面积,我们可以数一数,或者通过分一分、移一移把它转化成比较简单的图形,再计算它们的面积。转化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想,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会经常碰到。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能将学生的思维无限放大,学生显得特别自信和从容,积极性也特别高。传统的黑板和粉笔除了板演一些简单的图和式题,无法在第一时间展示学生所有的真实做法和复杂想法。一个学生发言后,其他学生不一定明白他的意思,这时老师就会说:“哦,老师理解你的意思了,你是说……”如今的实物展台、白板、相机等媒体能帮助学生展示最原始的想法和做法,展示真实的所思所想,使课堂真正变成学生的课堂,让孩子们的交流没有障碍,能直抵心底,能自主建构,不再需要老师的“翻译”。 三、巧用多媒体的动态演示,为学生提供直观支柱
四年级《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课的教学难点在于理解“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个抽象的定理。我们知道,只有学生亲身经历、体验过的内容才会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操作活动能促进学生把外在的动作过程与内隐的思维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所以课堂上,老师给学生提供了四条不同的线段(画在明胶片上),让学生通过摆一摆观
■
察任选三条是否能够围成三角形,继而再讨论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的关系(即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但是单纯的操作如果没有准确的引领,学生会得到不同的结论。所以在学生通过操作有了初步的结论后,老师再组织学生在计算机中选一选、围一围,比较清晰地观察围的结果。特别是对于4厘米、6厘米、10厘米这种情况,大家争论不休,有的说行有的说不行。此时,老师利用白板中的放大镜功能,学生明明白白地看到,“接近了,接近了,但还是没接上,等接上的时候短的两根已经和长的那根完全重叠在一起了”。以形象的演示纠正了学生最初操作过程中形成的不可避免的偏差和争执,为后面有效探索“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打下基础。
接着,在本节课的巩固提升环节,老师设计了这样几个层次的练习:
1.判断下面哪几组中的三条线段可以围成三角形?为什么?能的在( )里打钩,不能的打叉。
(1)5cm、6cm、2cm( )
(2)5cm、5cm、2cm( )
(3)5cm、5cm、5cm( )
(4)6cm、4cm、2cm( )
2.想一想:6cm、4cm、xcm,x表示几时就能围成三角形?
……
这里的第1题“判断下面哪几组中的三条线段可以围成三角形?为什么”还是比较简单的。接着,在探究“线段2厘米、4厘米、6厘米能否围成三角形”这个问题时,我们的目标不仅仅定位在考查学生对于本节课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考查学生对于知识的变化运用。所以随后教师提出:把2改成几,这三条线段就能围成三角形了?孩子们很显然想到应该比3厘米要长,所以他们很快地报出了答案:3厘米、4厘米……7厘米,多媒体一一配合演示。随后,学生中出现了10厘米这个答案,这是一个转折,情况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这时教师组织学生稍作停留,“想一想,这时能围成三角形吗?为什么?”学生的思维随着数据、图形的不断变化,一次又一次地被激活并推向高潮:当它的长度变为10厘米(或大于10厘米)时,另外两边的和也是10厘米(或小于10厘米),所以不能围成三角形。
借助多媒体的直观动态演示,学生对“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抽象的定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我们清楚地知道,信息技术只是强有力的工具,只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搭把手,它不能代替学生的感受和体悟。因此,在使用多媒体时,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强大交互式特点,为数学教学编制易操作也实用的辅助教学课件,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另一方面,注重学生的操作和体验,为其创设积累活动经验的平台,达到有效减轻课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使之乐学、好学的目的。
一、善用多媒体的图文声像,为学生创设乐学情境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认识时分》一课,认识钟面上的大格、小格等相关知识是认识时分的基础。如何让学生在积极、有趣的活动中认识钟面呢?我在课的开始尝试创编了学生玩类似钟面的棋盘游戏,让学生在玩中理解大格、小格,大格和小格的关系,棋盘(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大格,有多少个小格。
【片段一】
师:孩子们,喜欢玩棋吗?看,这是老师自己设计的圆盘跳格棋,想试一试吗?
■
师:请听游戏规则。(播放录音)分男生、女生两队进行比赛;从起点开始,按骰子上的点数和提示走棋,先回到起点者为赢。
师:现在请男生、女生各选一个代表上来操作。
师:女士优先,我们请女生先来,好吗?请。
学生操作键盘,电脑中骰子转动停止后播放录音:前进三大格。
师:想一想,从哪里到哪里是一大格?(学生指对后,老师在黑板上板书“大格”)
师:接着请男生来操作,按动键盘。(电脑中骰子转动后播放录音:前进四小格)
师:想一想从哪里到哪里是一小格?(老师在黑板上板书“小格”)
女生操作正确后,电脑自动播放并演示“奖励前进一小格”。
女生继续操作,电脑播放录音:前进五小格。
男生继续操作,电脑播放录音:前进二大格。(操作正确后,电脑自动播放:有奖竞答——棋盘上一共有多少个大格?)男生答对后,电脑奖励“前进一大格”。
女生操作,电脑播放录音:前进二大格。(操作正确后电脑自动播放:有奖竞答——每个大格里有几个小格?)女生答对后,电脑奖励“前进二大格”。
男生操作,电脑播放录音:前进二大格。
女生操作,电脑播放录音:前进二大格。(操作正确后电脑自动播放:有奖竞答——棋盘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格?)女生答对后,电脑奖励“前进二大格”。
男生操作,电脑播放录音:前进三大格。(操作正确后电脑直接奖励“前进三大格”)。
师:祝贺你们双赢!
师:(空棋盘)你们看,老师的这圆形棋盘像什么?
■
生1:太阳。
生2:闹钟。
师:其实,老师的棋盘就是从钟面变来的。钟表面上还应该有些什么?
生1:时针、分针、秒针。(电脑随即出示时针和分针)
生2:数,有1到12共12个数。(电脑出示12个数)
师:在钟面上还能看到什么?
生3:钟面上一共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闪烁大格和小格)
师:那钟面上又是如何用大格小格表示时间的呢?接下来让我们来认识两个时间单位。(板书课题)
这样的课堂导入,利用媒体的动画效果,使静止的钟面动了起来,让孩子们在玩中建构起一个立体的钟面,生动、有趣,一下子把孩子的学习兴趣激发了起来,对于钟面的认识也一步到位。可见,运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手段可以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以其独特的形、声、景扣动学生的心弦,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从而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二、妙用多媒体的即时交互,为学生搭建交流平台
人机交互、即时反馈是多媒体技术的显著特点,是任何其他媒体所没有的。多媒体进一步把电视机所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由学生直接操作,从而达到即时反馈。
四年级《面积是多少》一课,是研究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的,从而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片段二】
师:在我们学校有一个特别好的去处,那就是生态园。看,这是科学实验田……(点击,从图片中抽象出来,形成一块完整的图,然后隐掉,只剩边框)
■
师:观察这个图形,与我们以前认识的长方形、正方形有什么不一样?
生:边比较多。
师:比较复杂是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些比较复杂的图形的面积。
师:我们如何知道它们的面积呢,你们有什么办法解决吗?(出示方格)我们假设这里的每一个方格代表1平方米,那么大家先独立在探究纸上想一想、算一算。
学生独立思考后组织交流。(学生可以到白板上来数一数、分一分、移一移)
最终学生研究出了以下这些方法:分成三部分,分别算出每部分的面积再求和;将右上角的一块平移下来变成一个近似长方形,用7×10-2就可以了。
■
因为有了白板的即时交互,学生能够到前面把自己的想法直接在屏幕上操作出来,比较清楚地表达了他的想法。在学生互动交流的基础上,师生小结得出:求像这样比较复杂的图形的面积,我们可以数一数,或者通过分一分、移一移把它转化成比较简单的图形,再计算它们的面积。转化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想,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会经常碰到。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能将学生的思维无限放大,学生显得特别自信和从容,积极性也特别高。传统的黑板和粉笔除了板演一些简单的图和式题,无法在第一时间展示学生所有的真实做法和复杂想法。一个学生发言后,其他学生不一定明白他的意思,这时老师就会说:“哦,老师理解你的意思了,你是说……”如今的实物展台、白板、相机等媒体能帮助学生展示最原始的想法和做法,展示真实的所思所想,使课堂真正变成学生的课堂,让孩子们的交流没有障碍,能直抵心底,能自主建构,不再需要老师的“翻译”。 三、巧用多媒体的动态演示,为学生提供直观支柱
四年级《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课的教学难点在于理解“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个抽象的定理。我们知道,只有学生亲身经历、体验过的内容才会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操作活动能促进学生把外在的动作过程与内隐的思维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所以课堂上,老师给学生提供了四条不同的线段(画在明胶片上),让学生通过摆一摆观
■
察任选三条是否能够围成三角形,继而再讨论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的关系(即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但是单纯的操作如果没有准确的引领,学生会得到不同的结论。所以在学生通过操作有了初步的结论后,老师再组织学生在计算机中选一选、围一围,比较清晰地观察围的结果。特别是对于4厘米、6厘米、10厘米这种情况,大家争论不休,有的说行有的说不行。此时,老师利用白板中的放大镜功能,学生明明白白地看到,“接近了,接近了,但还是没接上,等接上的时候短的两根已经和长的那根完全重叠在一起了”。以形象的演示纠正了学生最初操作过程中形成的不可避免的偏差和争执,为后面有效探索“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打下基础。
接着,在本节课的巩固提升环节,老师设计了这样几个层次的练习:
1.判断下面哪几组中的三条线段可以围成三角形?为什么?能的在( )里打钩,不能的打叉。
(1)5cm、6cm、2cm( )
(2)5cm、5cm、2cm( )
(3)5cm、5cm、5cm( )
(4)6cm、4cm、2cm( )
2.想一想:6cm、4cm、xcm,x表示几时就能围成三角形?
……
这里的第1题“判断下面哪几组中的三条线段可以围成三角形?为什么”还是比较简单的。接着,在探究“线段2厘米、4厘米、6厘米能否围成三角形”这个问题时,我们的目标不仅仅定位在考查学生对于本节课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考查学生对于知识的变化运用。所以随后教师提出:把2改成几,这三条线段就能围成三角形了?孩子们很显然想到应该比3厘米要长,所以他们很快地报出了答案:3厘米、4厘米……7厘米,多媒体一一配合演示。随后,学生中出现了10厘米这个答案,这是一个转折,情况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这时教师组织学生稍作停留,“想一想,这时能围成三角形吗?为什么?”学生的思维随着数据、图形的不断变化,一次又一次地被激活并推向高潮:当它的长度变为10厘米(或大于10厘米)时,另外两边的和也是10厘米(或小于10厘米),所以不能围成三角形。
借助多媒体的直观动态演示,学生对“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抽象的定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我们清楚地知道,信息技术只是强有力的工具,只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搭把手,它不能代替学生的感受和体悟。因此,在使用多媒体时,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强大交互式特点,为数学教学编制易操作也实用的辅助教学课件,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另一方面,注重学生的操作和体验,为其创设积累活动经验的平台,达到有效减轻课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使之乐学、好学的目的。